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神志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这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通过梳理《伤寒论》中与神志病有关的方证,对其相关条文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进行剖析,以此总结归纳出泻热化瘀、清宣郁热、温阳重镇、温阳降逆、温中补虚、急救回阳、泻热逐水、涌吐逐邪、通腑泄下、滋阴清热等多种治疗神志病的方法,其辨治理论十分丰富,疗效切实可靠,以期为神志病的临证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people’s pace of life has been accelerating, and the incidence of mental disease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ch has led to many social problems. By combing the syndrome of prescription related to mental disease in the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nd analysing the relevant articl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tiology, pathogenesis, treatment, prescription and medicine, we summarize a variety of treatments for mental disease such as diarrhoeal heat and blood stasis, clearing and declaring the heat of depression, warming the Yang and heavily sedating, warming the Yang and subduing the rebelliousness, warming the middle and tonifying the emptiness, first-aiding and restoring the Yang, diarrhoealing the heat and expelling the water, surging and vomiting and expelling the evils, draining the internal organs and nourishing the yin to clear the heat, etc., which is a very rich theory of differentiation of treatments, and the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s is practically reliable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more idea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mental disease.
1. 引言
神志病即指人的神志表现失于正常状态,主要指狭义之神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失常[1]。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神识、意识、思维、情绪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神志病的发病率由此提高。中医学对于神志病的治疗历史源远流长,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便有许多与神志病有关的症状描述,例如谵语、独语、烦躁、怵惕、不得眠、默默、心中懊憹等。其不但是一部辨治外感热病的专书,更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应用相关理法来辨治神志病常常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文列举《伤寒论》中与神志病密切相关的代表性方证,通过分析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使我们进一步拓展治疗神志病的思路。
2. 泻热化瘀法
《伤寒论》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的相关条文中,有关神志病症状的描述有“其人如狂”、“其人发狂”、“喜忘”。桃核承气汤证和抵当汤证均属于太阳蓄血证,其形成原因为太阳在经邪热不解,循经入腑,与血相搏,瘀热互结而蓄结于下焦,其中前者为太阳蓄血证的初起阶段,热重瘀轻,而见烦躁,还未达到狂乱的程度,表现出“其人如狂”。故治疗当泻热化瘀,方中大黄、芒硝相须为用,泻热而祛瘀;桃仁活血化瘀,助硝、黄软坚祛瘀;桂枝与桃仁相使配伍,借其温通之性而开血热之凝结,甘草和中以护正。本方辨证要点在于有神志异常表现,患者自觉小腹部拘急不适,而小便自利,脉象可见沉涩等症,说明下焦血热互结已成。同时为使药物直达病所,当空腹服药,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2],加快脑血流速度,治疗精神性疾病效果显著[3] [4],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病。
抵当汤证与桃核承气汤证病机相似,但此证热邪开始收敛,有形瘀血更重,病势较前者更急,患者可出现少腹部硬满,发狂等症,由于有形瘀血内停,阻碍新血化生,心神失养则出现“喜忘”。本方由水蛭、虻虫、桃仁和大黄四药组成,药味虽少,但实为破血逐瘀,通利血脉之峻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言“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有学者[5] [6]以此为基础,认为早期以“喜忘”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性痴呆,其主要病机为蓄血阻于脑络,而本方祛瘀生新可使脑络复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对早期防治老年性痴呆有确切疗效。
3. 清宣郁热法
栀子豉汤及其类证的相关条文中,有关神志病症状的描述有“虚烦不得眠”、“懊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7]认为本证的“虚烦”是由于“邪乘虚客于胸中为虚烦”,“懊憹”是因“表中客邪之气乘虚陷于上焦,烦动于膈使心中懊憹”,热扰胸膈,轻则症见烦躁不眠,重则胸中窒闷不适,方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清宣郁热。其中淡豆豉其性轻浮,功善清宣郁热,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相伍,一宣一降而郁火得以宣泄。由于本方寒凉易伤脾胃,应用时当注意中病即止。近年来,通过对栀子豉汤的现代化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抗抑郁、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其广泛应用于失眠、抑郁症等神志病的治疗当中[8]。
4. 温阳重镇法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有关条文中亦出现“烦躁”,然而此处烦躁并非阳热内扰所致,原文中本证是由于疾病误用火攻或苦寒泻下等法,重伤阳气,致心阳亏虚,心神不能收敛而向外浮越,则产生烦躁、心悸、不寐等症,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言“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可以温养神气,阳气亏虚,则易产生神志异常症状。其治疗当温阳重镇。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治心阳亏虚之本,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此方现代多用于治疗失眠,特别是对于更年期失眠患者,在本方基础上加味治疗,可以有效调节机体神经递质以及性激素的表达,进而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9]。
与本证病机相类似的还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后者因病者外感伤寒,医者以火法过发其汗致心阳重伤,阳不足者,阴必乘之,阳虚温水化饮无权而内生痰浊,扰动心神则症见“惊狂,卧起不安”。本方以桂枝汤去酸敛阴柔之芍药以补益心阳,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定惊,蜀漆涌吐痰涎;全方共奏补益心阳,重镇安神,兼以涤痰功效。对辨证属心阳虚兼有痰浊的精神分裂症、癔病、躁狂症等神志病患者可放心使用,其中蜀漆可用常山代替,或以温胆汤替之。
5. 温阳降逆法
桂枝加桂汤在原文中用来治疗“奔豚”,奔豚是指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伴随有心悸、四肢欠温的病症,现代医学将本病归属于神经官能症、癔症、更年期综合征等范畴。此方证是因外感风寒,病本无汗,医者以烧针之法强发其汗,汗多伤阳,心阳亏虚无力温煦下焦,致寒气上冲所造成。针对其阳气虚衰,阴寒上冲之病机,仲景以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而治之。桂枝汤本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代表方,重用桂枝一则合炙甘草温补心阳,二则取其平冲降逆之效降逆下焦水寒之气而使奔豚得止。
6. 温中补虚法
小建中汤的相关条文中有“心中悸而烦”的描述。若素体气血本虚,外感邪气后,正气抗邪于表,里气更加亏虚,心神失于濡养则心悸、心烦。治疗法当温中补虚。方中桂枝汤调和荣卫;倍用芍药以滋荣血而利血脉;加甘温之饴糖,补中扶虚。全方从中州脾脏变生气血,心神得养则悸烦自止。本方可用于治疗焦虑症、失眠等神志病,其病在心悸,心烦基础上,兼见食少乏力,面色无华等症,可投以此方。焦虑症的典型症状之一为心烦心悸,属中医“郁病”范畴,有学者[10]认为此病由思虑过度所致,而忧思伤脾,其病机为脾脏化生气血亏虚导致脾气郁滞,而小建中汤之组方立法恰合本病的病机。张玉连[11]等应用小建中汤与舒肝解郁胶囊各治疗33例焦虑症患者,发现小建中汤治疗轻中度焦虑症的效果优于后者,且不良反应较轻,证明本方疗效确切。
7. 急救回阳法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是干姜附子汤证的主治症候之一。其是由于太阳病本该发汗,而医者先采用泄下法后采用发汗法,导致治疗失序。汗下后肾阳骤虚,阴寒相对偏盛,白昼时弱阳勉强与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见烦躁不得眠,夜间阴寒更盛,阳气无力与阴寒相争,反而安静,但实为危重之症。治疗当急救回阳。附子辛甘大热,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干姜辛热,有回阳通脉之效,二者相须为用,急救肾阳于欲脱,阳气恢复,阴寒得散,则昼日烦躁不得眠自除。有医者[12]以此方加减,临床治疗辨证属阳虚阴盛证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症见白天烦躁,夜间情绪低落,伴见面色晄白,手掌冰凉,脉沉缓等,其表现与干姜附子汤条文所述相同,服药七剂后病情明显好转。
8. 泻热逐水法
大陷胸汤证的症状表现里与神志症状相关的有“躁烦”、“心中懊憹”,本证是由于太阳病误治,邪气内陷化热,水热互结于胸膈,内扰神明则使人烦躁,甚则心中懊憹。水热实邪阻滞,可兼见心下硬满而拒按,潮热,口渴,短气,舌苔黄腻等症。其治疗当清泻实热,攻逐水饮,方剂由大黄、芒硝、甘遂组成,甘遂苦寒,毒性较大,功善泻水逐饮,胸中之水非此不能除;大黄苦寒,荡涤邪热;芒硝咸寒泻热软坚,三药相伍,实为泻热逐水之峻剂。由于其药效峻猛,鲜有医家使用,正如《经方实验录》所言此方“世人罕用之,抑亦罕闻之”[13]。有医案记载以大陷胸汤加味治疗神志失常患儿,症见言语错乱,怒目而视,自笑,舌红苔黄厚腻,证属水热互结。患者服一剂药后泻下黄水及粘胨样大便,次日便神志恢复[14]。可见本方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其应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挥。
9. 涌吐逐邪法
《伤寒论》中所记载的瓜蒂散是吐法的代表方,其是由于痰涎食积等有形实邪壅塞于胸脘部所致。实邪阻塞气机,脘腹胀满则出现神志症状烦闷。法当因势利导,涌吐痰涎宿食。方中瓜蒂苦寒有小毒,功善涌吐;赤小豆味苦酸,与瓜蒂配伍,酸苦涌泄,增强涌吐痰食之力;淡豆豉轻清载药上行,而助涌吐之力,同时顾护胃气。本方在《奇效良方》中的记载有“治缠喉风,咽中如束,气不通”,其表现类似于梅核气,瓜蒂散的催吐作用可治此症。同时亦适用于由痰涎引发的精神分裂症、癔病、癫痫、神经衰弱等病。然而吐法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使用得并不多,“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应用吐法往往会损伤人体的正气。但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神志病采用涌吐逐邪之法,有时会收到奇效。
10. 通腑泄下法
在大、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的相关条文中,与神志病症状相关的描述较多,有“谵语”、“烦躁”、“不得眠”、“独语”、“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等等。三承气汤均属阳明腑实证,主要以胃肠实热内结为主,浊热上犯,心神受扰,故见谵语、烦躁、不得眠;热扰神明,神机逆乱,病者似有所见,时作惊呼而独语;热极伤阴,神无所主,则见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之状。其症状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血管意外、乙型脑炎等疾病当中。本证当急下阳明,采用通腑泻下之法。其中大承气汤以泄热荡实为主,以苦寒之大黄泄热去实;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与大黄合用,泄热荡实力量颇峻;厚朴辛温,行气除满;枳实苦微寒,下气开痞,二者与硝、黄为伍,泄热破气,可速下热结。小承气汤去咸寒之芒硝,减其泄热力,以荡实为主;调味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缓之甘草,使大黄、芒硝作用时间延长,以泄热为主。现代研究发现[15],阳明腑实证的发生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大承气汤通过发挥泄热荡实作用,可以使内毒素和细菌随之排出体外,以此减少机体对内毒素的吸收,从而达到改善神志症状的目的。
11. 和解少阳,泻热安神法
原文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的神志异常病症为“烦惊”、“谵语”。太阳病误用攻下,正气亏虚,邪气乘虚内入,邪入少阳,三焦不利,胆气不舒,热陷阳明,邪热上蒸,心神逆乱,则见胸胁满闷、烦惊、谵语等症。治疗当和解少阳,泻热安神。方中以小柴胡汤为主要部分,和解少阳表里错杂之邪;去甘草之缓滞,可使邪气速去;桂枝、茯苓行太阳之气而利小便;大黄泻阳明热实而治谵语;龙骨、牡蛎、铅丹镇肝胆以止烦惊。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是治疗神志疾病最常用的经方之一。其具有抗氧化应激、调节神经递质、调节肠道菌群等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失眠、癫痫、更年期综合征等神志病的治疗当中。
12. 滋阴清热法
黄连阿胶汤的主治神志症状有“心中烦”,“不得卧”。本证由于素体阴虚,复感外邪,邪从热化,深入少阴,使得肾水不足,心火独亢,心肾不交,故出现“心中烦,不得卧”。治疗当滋阴清热,除烦安神。方中黄芩、黄连清泻心火以治上实,芍药、阿胶滋阴养血以治下虚,鸡子黄为血肉有情之品,入心肾二经,上可养心,下可补肾。诸药相伍,交通心神,除烦以安神。本方是治疗失眠、焦虑、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常用方与代表方,使用本方时应抓住阴虚火旺之基本病机,症见心烦不眠,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现代医学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的含量、抑制炎性因子、调节HPA轴等途径来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同时在使用本方基础上,结合音乐疗法、穴位埋线、刮痧等方法,患者的激素水平、脏腑功能可得到显著恢复[16]。
除上面所提及的方证之外,《伤寒论》中还有许多方证的条文中提到了与神志病有关的症状,例如大青龙汤风寒束表,阳郁化热引起的“烦躁”,猪苓汤水热互结伤阴引起的“心烦不得眠”,五苓散外有表邪,内有蓄水引起的“烦渴”等等。本文仅例举出在《伤寒论》在神志病治疗中的代表性治法,以体现《伤寒论》组方、用方的灵活性。病无常形,医无常方。中医学最大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只有切中病机,针对病机来选方用药治疗才会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对《伤寒论》中关于神志病治疗方法的简单介绍,以反映经方治疗神志病手段的多样性与方法的可行性。
项目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2374438);黑龙江省中医药科研项目(NO.ZHY2022-050, ZHY2023-132, ZHY2024-213);黑龙江省中医药经典普及化专项课题项目(NO.ZYW2023-111)。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6号)。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