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模式与高校护理教育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the Social Welfare Service Model of the Aged and Nursing Education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ing
摘要: 本文紧密围绕老龄化社会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深入剖析了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模式的当前格局,详尽阐述了其在资源分配、服务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前瞻性地预测了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与转型方向。在此过程中,本文特别强调了高校护理教育实践作为推动社会福祉服务变革的关键力量,通过细致的案例剖析与广泛的文献综述,不仅揭示了现有教育体系中与老年护理需求脱节的问题,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基于高校护理教育实践的改进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培养具备高度专业素养、人文关怀与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有温度的服务,从而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福祉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Abstract: This paper closely focuses on the irreversible trend of the aging society,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pattern of the welfare service model for the elderly society, elaborates on the severe challenges it faces in resource allocation, service qual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other aspects, and prospectively predicts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path and transformation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In this process, this paper especially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of nurs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key force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Through detailed case analysis and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it not only reveals the problem of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exist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needs of elderly nursing, but also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nurs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cultivate nursing talents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ty, humanistic care and innovative ability, provide more personalized, efficient and warm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and contribute wisdom and strength to building a more harmonious,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social welfare system.
文章引用:黄敏杰, 关颖. 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模式与高校护理教育实践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2): 846-85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22349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全球老龄化趋势及其深远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生活品质大幅提升,人类寿命显著延长,而生育率却持续走低。这两大因素致使全球老龄化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加速演进。据联合国权威报告预测,至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预计达21亿,凸显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1]

老年人口增长致使养老金、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支出剧增,政府需投入更多财政资源保障老人生活,给各国财政稳定带来严峻挑战[2]。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改变。年轻劳动力相对减少,影响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用工压力增大。但也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带来发展机遇,促使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降低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3]。同时,老龄化催生“银发经济”繁荣,健康养老、智慧养老、老年旅游等产业成为新增长点,为经济注入活力,为老人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代际关系变化,家庭规模缩小,独居老人增多,挑战传统养老模式,社区和机构养老成为重要选择[4]

老龄化促使社会更关注老人权益需求,推动政策调整完善。老年人不仅是被照顾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与传承者,其智慧经验宝贵,促进了代际交流融合与文化传承创新。老年人口增加使消费结构改变,对医疗保健、养老服务、休闲旅游等需求增长,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影响社会消费观念和模式。

全球老龄化不仅是人口现象,更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是全球性议题。面对这一局面,各国要积极应对,通过政策调整、制度创新、科技应用等构建和谐、包容、可持续的老龄社会。同时,高校护理教育应紧跟时代,加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和创新实践,提供人才支撑。

1.2. 老年社会福祉服务的迫切需求与重要性

全球老龄化趋势严峻,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我国及多国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比不断攀升。这改变了人口结构,给社会经济、文化及福利体系带来巨大挑战,构建高效全面的老年社会福祉服务体系迫在眉睫。构建老年社会福祉服务体系意义重大,是应对老龄化挑战、保障老年人权益的重要举措。高效服务能满足老人医疗、养老和精神慰藉等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减轻负担,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必然要求。

面对老龄化发展迅速,服务体系的全面性至关重要。老人需求多样复杂,应涵盖物质、健康照护、心理关怀、文化娱乐等,为此构建涵盖多方面的综合服务体系,对满足需求、促进身心健康意义非凡。并且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祉服务体系是提升老人生活质量的关键[5]。对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营养膳食、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等,能改善生活状态,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也是实现老人社会参与、促进代际和谐的重要途径。

老年人是社会财富,其幸福关乎社会和谐稳定。构建高效全面的服务体系,能解决老人后顾之忧和家庭负担,增强社会凝聚力,形成良好风尚,对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1.3. 高校护理教育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的角色与担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6]及《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7]等政策文件,高校护理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作为培养专业护理人才的主阵地,高校护理教育首要承担的教育责任在于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护理教育体系,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学专业理论及技能,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护理需求,培养出具备高度人文关怀、精湛专业技能及持续学习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多元、个性护理需求,高校护理教育需担当创新重任。一是课程与教学模式创新,调整课程结构,增设特色课,引入现代教学法,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解决问题能力。二是科研与技术创新,鼓励师生参与老年护理科研,推动护理理论、技术和设备创新应用,如智能化装备、远程监护系统等,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三是跨学科融合教育,加强护理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复杂需求。

高校护理教育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影响深远。其一,提供人才支撑,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专业化护理人才,填补老年护理人才缺口,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其二,推动行业标准建立,通过教育实践和科研成果转化,参与制定完善标准规范,引领行业发展。其三,促进健康老龄化,培养人文关怀和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推动构建健康管理模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助力健康老龄化目标实现。其四,增强社会福祉,其发展不仅关系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尊严,也是社会文明进步标志,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可及性,增强社会整体福祉,构建和谐、包容老龄化社会。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老年社会福祉服务与高校护理教育现状

在老龄化背景下,国内老年社会福祉服务与高校护理教育呈现出既有进展又有不足的现状。国内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政府出台政策推动,如2024年1月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8],当前社区养老模式渐成重要形式,智慧养老社区利用先进技术满足多样需求。智慧养老服务快速发展,通过智能产品和设备以及相关技术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覆盖面[9]

而在长期照护体系方面,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各地探索多种照护模式,但目前养老护理员队伍存在数量和专业化水平的问题[10]。部分高校护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跨学科合作不足,师资力量薄弱。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实施“双师型”教育模式,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开展案例教学;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跨学科课程设置;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加强在职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反馈机制,加强行业合作与反馈[11]。因此,面对老龄化挑战,国内需创新发展,采取措施提升老年社会福祉服务与高校护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2. 国外老年社会福祉服务与高校护理教育经验借鉴

国外老年社会福祉服务已成功构建了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以北美为例,其老年护理服务不仅涵盖传统的机构护理,还大力拓展居家护理和社区照护。居家护理方面能巧妙利用智能穿戴设备和远程医疗技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实时监测分析健康数据,智能预警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比如凯禾瑞华智慧养老平台,集成多种智能设备和先进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极大地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12]

在长期照护体系方面,欧洲国家成效显著。他们强调医疗、护理、康复等多方面的综合服务,通过政府补贴、社会保险等方式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持和优质的服务保障。同时,积极推动跨专业团队的紧密合作,将医生、护士、康复师、社工等多领域专业人员纳入长期照护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全面、连续、无缝对接的照护服务[13]

高校护理教育方面,国外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等方面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广泛涵盖多学科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基地类型丰富多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通过与医疗机构等密切合作,使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出色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引领学生全面提升综合能力[13]

我国在国外老年社会福祉服务与高校护理教育方面应借鉴相关经验:其一,针对部分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要注重理论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创新。其二,鉴于跨学科合作不够深入的情况,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涵盖多个领域和学科,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合作交流。其三,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尚需改进,鉴于老年人需求日益多样化,当前提供个性化服务存在一定困难,未来需加强研究分析,制定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社会福祉服务需求剧增,如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尤其是对高质量、个性化、连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迫切。但当前服务供给存在专业护理人员短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单一、区域不平衡等问题,质量监控因监管机制不健全、标准不统一面临难题,技术创新也面临技术普及率不高、智能化水平待提升、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挑战。

高校作为护理教育主阵地,其教育实践虽积极探索改革,但仍存理论与实践脱节、跨学科合作不足等。面对老龄化挑战,高校护理教育需加快改革创新,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产学研结合,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能力,为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提供人才支撑,满足其需求。

本研究旨在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促进高校护理教育与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以推动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能力,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和老年社会福祉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4. 深入的结果分析

4.1. 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模式的现状与多维度挑战

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9亿,占全国人口21.1% [14],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模式存在多维度挑战。其一,存在服务供给失衡,地域差异显著,服务资源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等问题,导致农村和偏远地区老年人享受服务困难,加剧社会不平等。其二,服务类型和覆盖人群也不足,内容单一,难满足多样化需求,高龄、失能、空巢等特殊群体需求迫切但难被覆盖,服务设施和人员短缺。这种失衡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其三,服务质量差异显著,不同服务提供者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不同,有的管理不善、服务不到位,部分服务人员缺乏耐心和责任心。资源投入差异也是原因,投入不足导致质量难提升,而注重投入和管理的能提升质量和效率。其四,心理健康关怀缺失,服务体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关注不足,随年龄增长和身体机能下降,老年人易出现心理问题,但许多机构忽视心理健康需求,加剧孤独感和心理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度。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模式在供给、质量和心理关怀方面面临挑战,需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努力协作,推动服务体系完善发展。

4.2. 高校护理教育实践的现状评估与成效展现

4.2.1. 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度剖析

在老龄化的宏大背景之下,高校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近些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对课程体系的精心优化,不但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大力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课程体系改革在老年护理教育领域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虽然跨学科内容的融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这些知识能够系统、深入地与护理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此外,虽然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加强,但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资源分配、实践教学基地的多样性和覆盖面等方面仍显不足,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获得充分、高质量的实践机会。

课程体系改革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具体挑战时,如老年人慢性病管理、长期照护、心理健康支持等方面,还需要更加细致和专业的设计。当前课程可能更多地聚焦于一般性护理技能的培养,而对于老年护理领域特有的知识、技能和服务模式创新关注不够。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未来课程体系改革应更加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加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整合性,确保跨学科知识能够有机融合到护理专业教育中;二是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扩大实践教学基地的规模和覆盖面,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紧跟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和更新课程内容,增设与老年护理紧密相关的特色课程,如老年健康评估、老年康复护理、老年心理健康等,以满足社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4.2.2. 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利用

实践教学基地作为高校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动产学研结合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目前,部分校企合作项目在深度、广度和持续性上还存在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效果未能充分发挥,产学研融合不够紧密。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对基层和偏远地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投入等方式,促进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更多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实践机会。其次,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更加紧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开发课程资源、开展科研项目等,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护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护理教育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实践资源。

此外,还应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评估与监督,确保其教学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通过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指标,及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方案,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师资力量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护理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4.2.3.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亮点

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提升护理教育质量的核心力量,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双师型教师不仅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还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他们能够将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同时,他们还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双师型教师在临床实践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这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不仅能够深入探究护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还能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了护理教育的创新发展[15]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当注重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和管理机制[16]。同时,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确保他们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质和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师资短缺和培训不足。部分高校在招聘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存在困难,致使师资力量薄弱。此外,部分教师在临床和教学之间难以找到平衡,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5. 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模式的创新解决方案与应对策略

5.1. 创新性解决方案的探索

1) 技术驱动的智能化服务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中,大力倡导并积极实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物联网技术等前沿领域,深入研发一系列智能化养老服务产品。这些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穿戴设备,它们能够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生理指标,及时预警潜在的健康风险;远程健康监测系统则打破了地域限制,使专业医护人员能够远程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供即时的医疗咨询与建议。通过这些智能化服务,不仅显著提高了服务效率与质量,还极大地增进了老年人生活的便捷性与安全性,真正实现了科技为老年生活保驾护航的美好愿景[17]

2) 多元化服务模式的构建:鉴于老年人群体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趋势,致力于精心规划并推行一套全面覆盖、灵活多变的多元化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深度融合了居家养老的温馨舒适、社区养老的便利社交以及机构养老的专业照护等多种形式,旨在为不同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及经济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最为贴心与适宜的服务选择[18]。通过这样的多元化布局,确保了每位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与偏好的养老服务,促进了老年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3) 心理健康服务的强化心理健康作为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为此,积极提议并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全面构建与强化。这一体系不仅涵盖了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干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还注重情感慰藉与社交互动的促进,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帮助老年人建立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络,有效减轻孤独感与焦虑情绪[19]。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心理福祉水平,让他们以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享受晚年生活。

4) 跨部门合作机制的建立: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复杂挑战,全力倡导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家庭之间的深度合作与紧密协作。通过建立健全跨部门合作机制,我们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势互补,形成了共同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强大合力。在这一机制下,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与监管作用,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与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家庭则承担起基础照护与情感支持的重要角色[20]。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为老年人营造了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和谐的养老环境,推动了社会福祉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5.2. 多维度应对策略的制定

1) 政策层面的引导与支持:为了老年社会福祉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强烈建议政府层面出台一系列更加全面且具体的优惠政策举措。这些措施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从事老年社会福祉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给予直接的资金扶持,以降低其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向老年服务领域倾斜,激发市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此外,还应优先保障老年社会福祉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需求,确保相关项目的顺利落地与实施。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与支持,我们旨在营造一个有利于老年社会福祉服务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其中,共同推动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升级。

2) 人才培养与引进:鉴于老年社会福祉服务对专业人才的高度依赖,我们必须将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放在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具体而言,应加大对护理、康复、心理等相关领域的教育投入,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共同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老年服务专业人才。同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吸引国内外优秀专业人才加入老年服务队伍,提高整体服务水平。通过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我们能够为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确保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

3) 社会参与动员:老年社会福祉服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我们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通过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关注老年人群体,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关爱;同时,开展慈善捐赠活动,筹集资金和资源用于支持老年服务项目的发展。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旨在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浓厚氛围,让老年人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与关怀。

4) 持续评估与改进:为了确保老年社会福祉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能够不断提升,我们必须构建一套健全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这一体系应包括明确的评估标准、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定期的评估周期。通过定期对老年社会福祉服务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建立反馈机制,确保评估结果能够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和个人,促进服务模式的持续优化与改进。通过这样的持续评估与改进过程,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老年社会福祉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6. 结论与展望

在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关于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模式与高校护理教育实践的研究,清晰地揭示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模式的持续完善与创新,为老年人提供了更为全面、个性化的关怀与照料,而高校护理教育实践则为这一模式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通过深入剖析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模式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多维度挑战,还有高校护理教育实践的现状评估与成效展示,本研究全面总结了两者在老龄化社会中的关键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高校护理教育在推动老年社会福祉服务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培育了大量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护理人才,为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在技术创新方面,高校护理教育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推动护理服务朝着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提升了老年社会福祉服务的科技含量与服务质量。最后,在模式优化方面,高校护理教育借助跨学科合作、产学研结合等途径,不断探索并优化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模式,促进了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为了全面促进老年社会福祉服务与高校护理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我们应从多个维度综合施策:首先,加强政策支持是基石。政府应显著提升对老年社会福祉服务及高校护理教育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定一系列更为健全、细化的法规与政策体系,为两者的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制度后盾与法律保障。这不仅能够确保各项举措的顺利实施,还能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其次,促进校企合作是关键路径。应积极鼓励并推动高校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并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护理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将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直接提升护理服务的专业性与质量,同时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再者,优化资源配置是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农村及偏远地区资源匮乏的现状,需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老年社会福祉服务与护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此外,应强化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服务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提升服务效率与覆盖面。最后,提升护理教育质量是核心任务。高校应重视护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师资培训等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同时,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将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进而推动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展望未来,老年社会福祉服务与高校护理教育实践的融合发展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其深度与广度尚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与拓展。在此过程中,以下几个研究领域尤为值得关注:一是跨学科合作的深化。为应对日益复杂多样的老龄化社会需求,我们应强化护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的协同合作,推动护理服务向更加综合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以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能的照护方案。二是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鉴于全球老龄化现象的普遍性与差异性,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老年社会福祉服务模式与高校护理教育实践方面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社会、经济等成因,有助于我们汲取国际先进经验,构建适应本土需求的福祉服务体系和教育模式。三是重视长期效果评估体系的建立。为了科学、客观地评价老年社会福祉服务和高校护理教育的实施效果,我们应构建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对服务的长期效果进行持续跟踪、评估与监测。这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他们更精准地调整优化服务策略,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四是关注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最新动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护理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方法。我们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积极探索这些技术在老年社会福祉服务和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潜力与路径,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老年人创造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坚信老年社会福祉服务与高校护理教育实践的融合发展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共同谱写老龄化社会的美好篇章。

参考文献

[1] 牛绮思. 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预计达21亿世界在“变老”谁来照顾“老去”的我们? [J]. 中国经济周刊, 2018(33): 72-73.
[2] 杨鹏.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2(11): 56-60.
[3] 薛天航, 肖文, 唐楠.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与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企业所有制类型的视角[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6): 71-84.
[4] 林宝. 发展银发经济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J]. 人民论坛, 2024(13): 17-19.
[5] 朱静逸. 苏州市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21.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 2016.
[7] 国务院. 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 2019.
[8]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J]. 轻工标准与质量, 2024(1): 17-19.
[9] 肖瀛, 黄沐阳, 王婧, 等. “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研究进展[J]. 现代养生, 2024, 24(8): 577-581.
[10] 黄杨子, 徐瑞哲, 李蕾. 养老行业人才短缺, 用什么留住年轻人? [N]. 解放日报, 2024-06-28(005).
[11] 张燕, 卢玉彬, 陈佳, 等. 三年制高职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 18(22): 195, 232.
[12] 田雨同, 张艳, 许冰, 等. 国外老年智慧整合照护模式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报, 2022, 29(24): 27-32.
[13] 王佳韵, 王滢嘉, 刘子荣, 等. 老年照护需求评估体系的国内外比较与启示[J]. 上海预防医学, 2022, 34(4): 388-393.
[14] 童玉芬. 中国人口的最新动态与趋势——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1, 35(4): 15-25.
[15] 卫进东.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才智, 2024(20): 117-120.
[16] 谭静, 麻媛媛, 朱京慈. 护理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J]. 中华护理教育, 2024, 21(5): 525-531.
[17] 朱蓝玉, 互联网+ “云服务”构建吉林省智能化、个体化社区老年安养护理平台[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
[18] 田蓓蕾, 刘鹰. 结合实际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N]. 辽源日报, 2024-03-15(001).
[19] 黄婷, 林琳, 唐平.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3(6): 144-151.
[20] 曹雷, 范成文, 唐知. “体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地方实践与推进策略[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育管理分会). 株洲: 湖南工业大学, 2022: 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