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简称NQPF)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涵盖了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以及生产组织优化等一系列创新动态。这些创新力量不仅重塑了产业运作模式,也在重新定义城市和地区在经济区域如粤港澳大湾区(GBA)内的竞争力。
中山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城市之一,其传统制造业部门曾以其强大实力著称。历史上,中山市与顺德、南海和东莞并称“广东四小虎”,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广东省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经济总量一度位居全省前列。然而,近十年来,中山市在广东省内的GDP排名有所下滑,这反映了其在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中山市的产业长期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如五金、家电等,这限制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中山市在创新能力、新兴产业发展、集成电路、科技创新企业以及高等教育机构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中山市的“一镇一品”经济模式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分散化和镇区间发展的不均衡。这些问题凸显了采取战略方法促进中山市新质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深中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和深中通道的通车,中山市迎来了与深圳加强产业对接合作的新机遇,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中山市正积极培育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特色新兴产业,如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和灯饰产业等,这些产业在中山市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山市拥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强大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规模大而实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山市正以深中通道的开通为契机,积极推动产业科技融合发展,利用改革开放的创新思维吸引产业科技要素的汇集。市政府致力于营造一个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推翻限制科技创新的态度和体制障碍,并鼓励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价中山市新质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发展模式与路径,以期为中山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将分析中山市在新质产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识别其在产业科技融合方面的潜力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促进中山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本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有助于明确中山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还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才政策的有效对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分析中山市的特色产业和产业聚集区,本研究将为中山市乃至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新质产业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代表了一种以创新为主导的生产方式。这种产业不仅在技术层面实现了突破,而且在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上进行了革新。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产业更加强调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数据驱动和绿色发展,其价值意蕴和内涵特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均展现出显著的差异[1]。新质产业的概念源于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超越,它不仅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革新。这种产业的新质体现在对新技术的应用、新商业模式的探索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和改造上。它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创新为灵魂,以质的优化为关键,以先进生产力为本质[2]。
在构建新质产业的理论框架时,学者们提出了多个重要的视角。王珏和王荣基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为评估和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依据[3]。陆岷峰深入阐述了数据市场化在赋能新质产业中的作用,揭示了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理论逻辑和实施模式[4]。周辰紧扣新质生产力谋布未来快发力,强调了新质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5]。梁施婷抢抓新质生产力粤苏进击未来产业,进一步探讨了新质产业的区域发展[6]。
新质产业的内涵丰富,它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还涉及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多个层面。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高度的创新性、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等方面。形成条件则涵盖了政策环境、市场需求、人才支撑、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促进新质产业的孕育和发展。甄美荣和刘蕊从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探究了基于NCA和动态QCA方法的路径[7]。高帆指出,新质产业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强调了其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8]。
在国内,新质产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受到了广泛关注。马立敏和许宁宁强调了把更多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9]。谢宝树讨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10]。学者们基于新质产业的形成路径,从新要素、新技术和新产业三个维度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对省市区三个层面的新质产业区域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发展新质产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机制,以增强发展的“底色”和“成色”[11]。
新质产业评价体系的构建涵盖了多个维度,如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产业形态和新质生产方式。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一个综合评价新质产业的框架,旨在全面评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2]。侯冠宇等人探讨了新质产业赋能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13]。翟绪权和夏鑫雨则从数字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加快形成新质产业的机制构成与实践路径[14]。杜传忠、李政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探讨了新质产业的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15] [16]。沈坤荣等人则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以新质产业赋能的策略[17]。张夏恒和肖林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逻辑框架、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18]。李晓玲报道了深圳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19]。吴迪和张琪研究了江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邹起浩和任保平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安排[21]。
新质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新质产业的发展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新质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2]。
总体来看,新质产业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新质产业的内涵、特征、形成逻辑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新质产业已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其理论和实践价值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决策者的重视。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产业更加侧重于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数据驱动和绿色发展,其内涵和特征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生产力理论,也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通过深入分析新质产业的特色和产业聚集区,本研究将为中山市乃至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 中山市新质产业发展现状
中山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正积极推动新质产业的发展,力图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山市位于大湾区的几何中心,深中通道的通车进一步加强了其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系,为产业联动和区域一体化提供了便利。
中山市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覆盖了39个工业大类中的33个,设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此外,中山市还拥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新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为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中山市规划建设了十大现代主题产业园,并通过“工改”政策重新开发了3.3万亩低效工业用地,推动超过5000亩住宅用地调整为产业用地,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产业空间。中山市还发布了《科创强市15条》,对企业研发投入提供最高500万元的补助,对研发机构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配套补助,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中山市还出台了“人才23条”,实施“中山英才计划”,设立人才双创基金,并建成了全省首个地级市人才公园,不断完善“1 + 1 + 5 + N”中山国际人才港服务体系,为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中山市已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未来产业”的产业格局。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中山市着力培育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特色新兴产业。基于政策支持力度、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发展前景三大指标体系,中山市评选出了五大特色产业,分别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灯饰产业和水产养殖产业。
在空间布局方面,中山市的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已经成为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地,涵盖了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重点企业包括明阳智慧能源、喜马拉雅氢能、中科富海和大洋电机等。此外,小榄镇聚集了木林森、中太新能源等灯饰和新能源装备企业;坦洲和板芙镇则吸引了华达水产、万象水产等水产养殖企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中山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呈现波动增长态势,2021年分别达到94.02亿元和227.21亿元。中山市的灯饰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古镇镇被誉为“中国灯饰之都”。科技创新是中山市新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山市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结合。中山市引进了如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了光电生物纳米检测与制造等18个科研实验室。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支持,中山市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形成新兴产业。中山市计划加大投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
综上所述,尽管中山市新质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随着房价和土地成本的快速增长,中山市的经营成本上升,对产业发展构成压力。部分工业产业企业因成本压力而向外转移,对中山市产业升级构成挑战。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山市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政策支持等措施,中山市有望在新质产业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4. 中山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与路径探讨
中山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正面临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新质生产力代表了一种以创新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它不仅在技术层面实现了突破,更在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上进行了革新。中山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需要量身定制发展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4.1. 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模式
中山市新质产业的发展模式应当紧密结合地区特色和产业优势,以实现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以下是中山市新质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模式:
1)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中山市应依托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优势,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财政支持、优惠政策和加速审批流程,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创建高新技术园区,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
2) 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山市应当加强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共同开展研发项目。通过技术转移和孵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加速产业升级。
3) 产业升级转型模式:中山市应引导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产业链整合。同时,应当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
4)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模式:中山市应设立专项资金,提供政策优惠,加强市场导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它们是中山市新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5) 政策环境优化模式:中山市应当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营造有利于新质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6) 资源整合促进模式:中山市应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加强行业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协作,推动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以促进新质产业的集群发展。
通过这些发展模式的实施,中山市的新质产业可以在创新、合作、升级、战略支持、政策优化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突破,从而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些模式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以确保新质产业能够在中山市茁壮成长。
4.2. 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路径
中山市新质产业的发展路径旨在通过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下是中山市新质产业发展的八个关键路径:
1) 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路径:以建设中的十大主题产业园为基础,建立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如先进装备制造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新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等。这些研究院可以依托中山市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引进高水平研发团队,提升研究院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提升研究成果的商业转化能力。
2) 教育与人才培养路径:深化与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合作,增设与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实施校企联合培养计划,以确保教育输出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对标周边城市,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服务平台,吸引并留住关键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以强化中山市在新经济形势下的人才支撑和产业竞争力。
3) 科技成果转化合作路径:以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成功设立为契机,加快推进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创新研究院、澳门科技大学职业及产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建设,同时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特别是深圳的高校资源。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方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4) 研发资金支持路径:设立研发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研发,降低创新成本,激励更多单位参与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支出给予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5) 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路径: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以集聚创新资源,提供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进行长远布局。建设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才培训及市场信息等服务,增强研发中心的服务功能。
6)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路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支持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促进技术和创新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企业了解最新技术动态,提升市场竞争力。
7) 产业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路径: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升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减少产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8) 区域协同发展路径: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合作,共享资源,协同创新。推动区域间的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通过区域合作,提升中山市新质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发展路径的实施,中山市将能够充分利用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优势,推动新质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5. 结论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山市新质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策略,揭示了中山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研究发现,中山市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政策环境等措施,成功营造了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良好发展环境,显著提升了综合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政府的积极作为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增强了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对未来,中山市需灵活应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继续调整发展策略,以保持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研究指出,中山市应继续完善政策体系,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理念,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未来的研究扩展跨区域比较分析,构建动态模型,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GD23YGL02);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2023WTSCX114);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一般20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