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儿童”这一概念并不是随着人类存在而出现的,最开始的人们还未意识到“儿童”这一群体的存在,最先发现儿童这一群体的是欧洲。这一发现最开始从阿利埃斯的《儿童的世纪》开始算起,之后史学家主要以挑战“中世纪不存在儿童的概念”的论断为主。“儿童”这一概念的出现给史学带来了一个新的闪光点,也让儿童与成人有所区别的认识得到发展。由于受到不同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西方和中国对儿童概念的发现存在差异。最终也会发现“儿童”并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一直存在的群体,希望通过对儿童的跨文化研究,更多关注儿童,促进儿童更好发展。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hildren” did not appear with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the first people did not realize the existence of the group of “children”, the first to discover the group of children is the Europe. The discovery began with Alies’s The Century of the Child, and historians have since challenged the notion that children did not exist in the Middle Ages.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child” has brought a new point of light to history, and has also developed the understanding that children are different from adults. Due to different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influence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iscovery of the concept of children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Eventually, it will be found that “children” are not “discovered”, but a group that has always existed.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children, more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children and bette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ll be promoted.
1. 引言
历史,精心描绘着人类自诞生以来的种种事迹,不仅聚焦于那些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勇气的伟大成就,更是细致入微地记录了历史长河中的关键人物、重要时刻、地点及事件。正是这些宝贵的历史记载,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传统史学研究将重点放在社会精英,强调政治史、经济史等方面。随着新史学的兴起,更多的史学家在批判传统史学的基础上,扩大研究主题,拓宽研究方法,使得曾经被历史遗忘的儿童被放在了史学研究的轨道上。随着人们对儿童的发现,逐渐认识到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关于儿童成长的一系列事物也在逐渐产生。但由于历史的记载方式有限,“儿童”这一概念的发展始终没有做出系统的研究。若要真正了解和发现历史的儿童和现在儿童的区别,“儿童”这一概念的发展便成为史学界和教育界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2. 历史和儿童成长:历史儿童的概念被遗忘
2.1. 历史的价值
历史,通常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承载着人类自诞生以来的生活点滴。它着重于记录那些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勇气的卓越成就,展现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历史有两个含义:分别指过去的事和对过去事的研究,历史能够寻找出现在与过往的联系。历史研究细致地剖析了历史上发生的种种事件,深入挖掘了当时的人物、时间、情境、地点以及这些事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历史的描述与评论,它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忆,更是现代人类智慧的源泉。历史在默默注视着民族的兴衰交替,它们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历史这面镜子不仅让我们看清了过去的辉煌与挫折,更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以客观真实的评价,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2.2. 儿童概念成长的价值
“儿童”这一概念并不是随着人类存在而出现的,最开始的人们还未意识到“儿童”这一群体的存在,它是随着人们逐渐对儿童的关注,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最先发现儿童这一群体的是欧洲。自从“儿童”这一概念慢慢出现在人们视野后,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儿童成长的问题。从“成人本位”转变成“儿童本位”的观念成长,儿童从成人世界中独立出来,不仅人们改变了以往儿童是“小大人”的看法,也诞生了很多关于儿童的福利政策,以及专门为儿童出版的书籍、玩具、影像等促进儿童成长的事物逐渐增多,儿童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史学家们关于儿童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之后心理学家、文学家、医学家等研究者们对儿童命运的热情也极为高涨。“儿童”这一概念的出现给史学带来了一个新的闪光点,也让儿童与成人有所区别的认识得到发展,对儿童也更为重视,同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发现有助于人类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当我们逐渐认识到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时,就逐渐明确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好了解二者之间的需求与期望,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 儿童概念从无到有:概念出现的来源
3.1. 儿童概念出现的起点
早在17世纪以前,关于儿童的认识还存在短板。有关儿童史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已经出现,然而这一领域引发学术界的重视是源于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利埃斯1962年出版的《儿童的世纪》,这本书的问世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使得曾经并不受人重视甚至被遗忘的群体—儿童,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1]。然而,回溯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会发现阿利埃斯并非首位将“儿童”置于史学家研究视野中的学者。事实上,以儿童为主题的著作已然屡见不鲜。然而,人们仍将阿利埃斯尊为“儿童史”的奠基人,这并非空穴来风。在此之前,尽管有关儿童的研究已有零星出现,但它们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基础支撑,更未能激发学者们进行有意识、有规模的深入研究。阿利埃斯的贡献在于,他不仅将儿童置于历史研究的中心,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引领了儿童史研究的新风尚,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2]。无论是对阿利埃斯的观点支持或是反对,关于儿童的研究都离不开《儿童的世纪》。可以说,这本书的问世开启了儿童史的新纪元。
3.2. 概念出现的争议
首先由阿利埃斯为起点的《儿童的世纪》在其著作中坚持认为中世纪不存在儿童的概念,通过收集的图像、文学、考古等材料来论证,比如在图像中,发现除了圣子、天使的形象外,几乎没有实在的儿童出现。在16、17世纪之后,核心家庭逐渐崭露头角,与此同时,关于“童年”的全新理念也开始崭露锋芒。直至17、18世纪,人们才开始真正意识到“童年”与“青少年”这两个阶段之间的微妙差异,并对此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3]。他认为中世纪的儿童在服装、语言、教育等方面与成人没有多大区别,做着与成人同样的事情,被看作“小大人”。直到近代,儿童逐渐成为家庭的中心才备受关注,属于儿童自己的生活和文化才开始出现,儿童概念出现后就带动了儿童文学的出现[4]。关于阿利埃斯提出的观点一经出现,赞同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当然也有学者持的观点与阿利埃斯一致,比如学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的《童年的消逝》(1982年)与阿利埃斯的观点相类似,认为17世纪才有儿童的概念,他认为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发明,个体产生了个性观念和知识差距,16世纪末,“文化人”诞生,即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受教育、识字读书进入印刷世界,这才意味着成年,从而肯定了儿童的存在[5]。而有学者持不同观点,比如尼古拉斯·奥姆2001年出版的《中世纪的儿童》他利用考古资料发现,在1300年左右就发现了大量的铅锡合金玩具,同时也发现当时儿童有自己的游戏、历法习惯及学校书籍[6]。这就说明儿童在中世纪以前儿童是与成人有所区别的。再如台湾学者熊秉真发现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有“小儿科”三个字,实际上是一个小儿科诊所。用放大镜看《清明上河图》原件的话,还可以发现“专理小二科”及“贫不计划”几个字,画中不同经济地位的人,有抱着的,有骑着驴的,还有抬着轿子的,都带小孩来到这里,实际上“儿科”的起源早于宋朝,早在隋唐时期,巢元放(550~630)的《诸病源候论》及孙思邈(581~682)的《千金方》中就已经有了“新生儿科”[7]。因此,可以得出在中世纪以前,人们是认识到儿童与成人的区别的。通过寻找大量关于儿童的研究,可以发现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儿童史学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80、90年代后关于儿童的研究主要围绕批判前期的研究,这表明儿童史学开始走向成熟[8]。
4. 西方儿童成长的历史演进:复杂与多样
4.1. 从“小大人”到儿童成为儿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美主要国家掀起了儿童史与家庭史研究的热潮,这一热潮的兴起与《儿童的世纪》的发表密不可分。可以说,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是在这部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延展和深化。比如学者李霄卫在描述中世纪晚期儿童的形象是儿童被当成是成人的附属品,是一个缩小版的成人形象,进入近代早期后,关于儿童的描述也逐渐增多,开始出现在诗歌、书籍、手册、谚语、历史读物等文本上,多处记载儿童的成长与变化[9]。在古代社会通常被视为“小大人”主要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儿童往往很早就参与到成人的生产劳动中,因此人们尚未发现儿童与成人的根本区别。在这样的背景下,儿童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念,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也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在中世纪早期的欧洲,由于基督教的统治,儿童的概念几乎被抹杀,他们被视作罪恶的象征。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文主义逐渐崭露头角,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儿童的价值,儿童这才得以重新被发现[10]。文艺复兴带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这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儿童的价值和地位。新的人类观逐渐兴起,儿童不再被视为简单的“小大人”,而是被视为具有独特潜力和发展可能性的个体。这种观念的变化为近代儿童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4.2. 从外到内的重视与尊重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儿童的地位和角色再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西方社会开始重视儿童的权利和福利,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儿童的法律和政策。儿童观念也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倡导尊重儿童的选择和意愿,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对儿童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真正了解儿童所具有的特点、儿童发展的潜能等。儿童的地位逐渐上升,儿童中心观逐步确立。福禄贝尔倡导的教育是要适应幼儿的天性,反对以往强制性的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提出要重视和发展儿童的个性和强调早期教育的作用[11]。从那时起,人们不仅关注到儿童这一群体,关于儿童的一系列事物也在逐渐发展起来。现代社会普遍重视儿童的基本权益保护、教育与发展问题,儿童被视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在当代西方社会,儿童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儿童被视为具有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的潜力,教育制度也更加注重以儿童为中心,打造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尊重儿童的个性和自主性也成为当代儿童观念的重要特点,儿童的声音和需求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回应。
5. 中国儿童成长的历史演进:融合与提升
5.1. 儿童是成人的附庸
查找中国关于儿童的发展史会发现,大陆学者对儿童史的基础研究较少,大多参照西方的儿童研究的观点和关注于儿童观的研究。自宋代起,中国对儿童的关注日益显著。台湾学者熊秉真是中国最早关注儿童的学者之一,她的研究重心更多地聚焦于宋元时期之后,对于更早的历史阶段的儿童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在宋代之前,王子今所著的《汉代儿童生活》一书,详尽而系统地揭开了汉代儿童生活的神秘面纱,为了解汉代儿童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然而,相较于汉代,唐代的儿童史研究显得较为薄弱,仅在一些社会史的著作中略有提及。与国外儿童史研究以及国内学者对汉代及宋元之后儿童史研究相比,这方面的研究在唐代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儿童史长久以来在历史研究领域被视为“小儿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儿童本身往往缺乏为自己发声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史的研究深度。其次,儿童史的史料相对稀缺,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然而,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持续深入,儿童史研究正展现出勃勃生机,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中国传统儒家认为儿童是“小大人”,主要受到礼乐文化的影响,出现“长幼有序”的文化传统理念。由此可见,早期中国关于儿童的发现是儿童是成人的附庸。
5.2. 儿童人格开始独立
五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文化事件包括儿童的发现和发明,儿童的发现和发明也标志着儿童文学开始产生。近代社会的开启则标志着儿童在中国的“被发现”,洋务派、维新派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等都纷纷阐述了不同于与传统社会的儿童观,大多数学者将“五四运动”视为儿童观的真正转折点,因此1919年便是发现童年的标志性之年[12]。我国从五四时期以来的儿童观的历史演进特征为: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儿童本位”观开始出现;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才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主体,于是出现“社会本位”观;20世纪末,儿童再次被关注,“儿童本位”再次得以出现[13]。鲁迅先生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儿童本位的文学观”,他强调儿童文学的创作必须紧紧围绕儿童这一核心,充分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致力于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鲁迅的这种理论观点,无疑在历史长河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落后的儿童观念,极大地提升了儿童文学的地位,并促进了其蓬勃发展[14]。而在教育领域,陶行知和陈鹤琴两位杰出的教育家,深受西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影响,他们积极倡导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口号和见解。这些理念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儿童的认识,也为儿童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3. “儿童本位”得到发展
中国共产党历来将儿童视为革命事业的未来接班人,对儿童的养护和教育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儿童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左”倾政治思想的干扰。在当代中国,曾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存在着“自来红”和“自来黑”的儿童观,这种现象令人深思。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解放,对于儿童的观念也得以更新和深化。我们逐渐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得到尊重、关爱和全面发展的机会。改革开放40年后,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也发生了巨大变迁,从儿童的发现到以儿童为本位,最后到“儿童优先”原则的贯彻落实,处处展现对儿童的深切关怀与崇高敬意[15]。如今,我们更加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改革开放30年后,儿童福利政策逐渐完善,努力普及综合的、全面的、先进的儿童福利观,中国的福利事业才会得到更好发展[16]。教育领域提倡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中国政府不仅在国内不断加强儿童的福利和教育工作,而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为发展儿童事业而一致采取的行动。十九大提出现在的幼儿教育提倡普惠公平、优质教育。十四届二次会议中也提出了要加强学前教育,可以看出现在国家对于学前教育事业更为重视。
6. 结语
对儿童的关注,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深刻投资与期许,其意义深远且多维度。儿童这一群体关乎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社会创新与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延续等多个方面。自《儿童的世纪》问世以来,对儿童史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社会史的范畴,仅从历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种局限导致与其他领域产生隔阂,忽略了其他领域对儿童的人文关怀和主体性认识。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将儿童史的研究发展得更全面,更深入理解和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最终我们也会发现真实的儿童既不会被“发现”,也不会“消逝”,他们只是在以另外一种独特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存在,网络文化的侵蚀不会把儿童的童真消灭,反而以另外的形式创造出自己的天地,制造出属于儿童自己的文化[17]。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必然会冲击儿童存在的地位,儿童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内心也必然受到侵蚀,失去原有的童真,会导致自媒体的儿童成熟年龄降低,但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也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来保持儿童应有的地位,社会只需顺应儿童的发展,给予他们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正如学者郭明净说的那样儿童作为一个概念,是一个历史构建的过程,不同时代的儿童观生成不同的儿童理解和把握,比如古代时期的儿童是成人的附庸,儿童是成人生活的预备,近代后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18]。当“儿童本位”出现之后,社会更加倡导以儿童为中心,教师这一角色是最为了解儿童的群体。但是基于当今这个高度重视儿童权益、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时代大背景下,教师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幼儿教师这一身份仍然不被认可,有时还被背上无法理解儿童的责任[19]。社会史的研究在国内已历经多年,但儿童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却仍未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足够重视。遗憾的是,历史学界至今尚未出版过一本专门聚焦于儿童史的专著。有少数来自其他领域的学者提及并研究了儿童史,但大多未能真正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没有对中国历朝历代的儿童做出实质性的探索。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学术界加强对儿童史的研究与探索,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儿童在历史中的地位与角色,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在数字化背景下,关于儿童这一主体的研究范围会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多样,未来将涉及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儿童的教育与学习科学、儿童的福利与政策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