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择偶复制现象研究现状
Research Status of Human Mate Choice Copying
DOI: 10.12677/ass.2025.142113, PDF, HTML, XML,   
作者: 林芳焰: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择偶复制研究现状综述Mate Choice Copying Research Status Review
摘要: 选择一个合适的伴侣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生事件,择偶也一直备受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近年来,在择偶研究领域中,人类择偶复制现象已成为国内外新兴的热门研究主题。文章从择偶复制的概念、起源与解释;择偶复制的研究范式及影响因素;择偶复制的最新研究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择偶复制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给出几点建议。
Abstract: Choosing a suitable partner is a crucial life event for everyone, and mate choice has always got great attention from psychologists and sociologists. 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Mate choice copying has emerged as a popular research topic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Mate choice copy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cept, origin and explanation of Mate choice copying; the research paradig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te choice copying;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on Mate choice copying. It also offer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文章引用:林芳焰. 人类择偶复制现象研究现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2): 206-21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2113

1. 择偶复制的概念、起源与解释

择偶复制是指个体在选择配偶时会受到同性别的其他个体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同或相似的配偶选择的现象[1]。择偶复制最初来源于动物择偶行为研究,Dugatkin在研究孔雀鱼的择偶行为时发现,一条雌性孔雀鱼会复制另一条雌性孔雀鱼的择偶选择[1]。之后研究者们在鸟类、哺乳类等其他动物身上也发现了相同的现象,早期的择偶复制研究主要聚焦于动物。2006年,在Eva和Wood的实验中,他们要求女性观看被随机描述成“已婚”或者“单身”的男性照片,而后要求女性被试对这些男性的吸引力进行评分,结果发现“已婚”男性被认为更具有吸引力[2]。由此,研究者们认为人类也存在择偶复制行为,并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人类择偶复制具有性别差异,研究表明女性在择偶复制方面可能有更强的倾向性,而男性较少或者不出现择偶复制行为[3]

已有研究主要从进化心理学视角、社会学习理论和公共信息理论来解释人类的择偶复制现象。进化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理论有亲代投资理论和性策略理论,认为在孕育子女的过程中,女性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生殖时间和精力成本,因此女性在择偶时会更加谨慎,在择偶过程中更加重视伴侣的经济状况、亲代投资水平、社会地位等,但是这些信息很难通过外表推断出来,所以个体需要通过参考他人的配偶选择来间接获得配偶的价值。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择偶复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学习,是个体观察、习得并使用他人标准评价潜在配偶的过程[4]。公共信息理论认为择偶复制其实是对公共信息的利用。通过观察其他个体的选择,就能获得关于潜在配偶较为准确的信息,降低选择错误的伴侣可能带来的代价,提高辨别能力。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并且都有相应的实证研究支撑,不过在这些理论中,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最为经典。公共信息理论虽重点探讨不同信息对择偶复制的影响,它也认可个体参考他人的信息主要是为了获得准确的信息,以降低选择错误的伴侣可能带来的代价。而个体之所以出现学习和模仿的行为,本质上也与个体想要降低寻找配偶所需的搜寻判断成本从而获得选择性优势,提高择偶成功率有关。这与进化心理学的理念是吻合的,只不过,进化心理学会更加关注两性在择偶复制的差异,尤其是女性的择偶复制行为。

2. 择偶复制的研究范式及影响因素

在择偶复制的实验研究中,被试通常被称为观察者,实验中向被试呈现的异性图片称之为靶目标,而向被试呈现的同性图片称之为榜样。经典的实验范式是:先向被试呈现一张异性面孔,要求被试对异性面孔的吸引力做出评价,之后呈现榜样信息(包括榜样对靶目标的态度、评价或择偶意愿等),最后让被试再次对异性面孔的吸引力进行评价。当第二次评分与第一次评分发生变化时,则说明被试产生了择偶复制,根据评分变化的方向可以分为正向择偶复制和负向择偶复制。两次评分差异的大小代表择偶复制效应的大小。择偶复制的研究范式主要遵循“前测–观察–后测”的流程,不过在细节的处理上较为灵活,不同研究在因变量的选择、材料的性质和信息呈现的方式略有差异。在因变量的选择上,多数研究以异性面孔吸引力为评价指标,也有部分研究采用被试的择偶意愿为因变量[5] [6]。在呈现榜样信息阶段,变式最丰富,大多数研究会在实验中呈现榜样的面孔,通过操纵榜样面孔是否出现[7]、榜样面孔的表情(微笑还是中性表情) [8]、榜样与靶目标的关系(朋友还是恋人) [9]、榜样对靶目标的态度(感兴趣或不感兴趣) [10]、榜样对靶目标的人格特质评价(积极或者消极) [11]等,来观察被试对靶目标的评分是否会受到榜样的影响。也有部分研究并未直接呈现榜样的面孔,而是呈现靶目标的信息,比如标注靶目标是“已婚”还是“未婚”、“有恋爱经历”还是“没有恋爱经历”[12]、靶目标受到多少榜样的青睐[13]等,以此来观察被试是否发生择偶复制。评判标准和实验材料的类型均有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目前很多择偶实验研究往往选择面孔吸引力作为因变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被试对面孔吸引力的评分并不能直接代表个体的择偶意愿或者择偶行为。在择偶复制研究中,有的研究仅仅呈现榜样人物的表情,微笑或者自然表情,但有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添加榜样人物对靶目标的态度,如“感兴趣或不感兴趣”,表情加文字形式使实验材料更加清晰,也许更有利于被试做出选择。

根据择偶复制的研究范式,已有研究在探讨择偶复制的影响因素时主要围绕观察者、靶目标、榜样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几方面展开。首先,观察者因素主要包括观察者自身的性别、年龄、吸引力、恋爱经历、择偶策略、情绪状态、认知风格、人际信任水平、择偶价值感水平等[14]-[19]。靶目标因素主要包括靶目标的面孔吸引力、性格、恋爱状态和恋爱经历、经济水平等[20]-[22]。榜样因素主要包括榜样的吸引力水平、受欢迎程度、恋爱经历、性格、表情、数量、群体类别等[18] [20] [23] [24]。除此之外,也有研究探讨观察者与榜样的社会距离、靶目标与榜样的关系对择偶复制的影响[9] [11]。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均可对择偶复制产生影响。

3. 择偶复制的最新研究

择偶复制自提出以来,至今才三十几年,是一个非常新兴的研究领域。由于起源于动物研究,以往择偶复制的研究中主要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目前,人类择偶复制已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相关研究正在不断增加。国内发表在知网的第一篇以择偶复制为主题的研究是在2011年,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庄锦英教授的课题组,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王佳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为《择偶复制现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此后,择偶复制的研究在国内陆续展开,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在已经发表的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中,其中将近一半的文章出自庄锦英教授的课题组。庄锦英教授已经成为国内择偶复制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主要聚焦于探索择偶复制的神经机制。他们还通过脑成像技术证明择偶复制是基于共情的社会学习过程[25]

在国内最新的研究中,李鹏将社会学习机制中的“预测错误”、“意外”、“信任”融入到择偶复制行为实验中,探讨了预测错误对择偶复制的影响,及意外和信任在预测错误对择偶复制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为了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他们虚构了研究目的,具体实验流程如下:第一阶段:随机呈现60张男性的面孔照片,请被试对其择偶意愿进行评分,即“你多大程度上愿意选择这位男性作为你的长期伴侣”(1~9评分,1代表完全不愿意,9代表非常愿意)。第二阶段包括预测、意外、信任、后测四个部分。随机呈现一张靶目标和榜样的配对照片,首先请被试预测该榜样对该目标的择偶意愿,“你认为这位女性选择这位男性作为她的长期伴侣的意愿是?”,之后,配对照片上呈现榜样的真实选择意愿,包括接受或者拒绝两种条件,同时请被试者回答“你有多么意外这位女性的选择”,之后再请被试回答“你有多么信任这位女性的选择”。最后,进入后测部分,再次单独呈现第一阶段的男性图片,请被试进行二次择偶意愿评分[6]。结果显示,当被试观察到榜样接受靶目标时,被试出现了择偶复制效应,但是当观察到榜样拒绝靶目标时,个体没有出现择偶复制,对靶目标的择偶意愿评分下降。同时,该研究还发现接受条件和拒绝条件下的内在机制是不同的。在接受条件下,信任在预测错误对择偶复制的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即被试的预测与榜样的选择越一致,越倾向于择偶复制,被试的预测错误是通过对榜样选择的信任,进而影响其择偶复制效应。在拒绝条件下,被试的预测错误越大(被试的预测与榜样的选择越不一致),越意外,被试则越不复制,意外在预测错误对意愿变化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6]

此外,史莉娜还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探讨了择偶复制与从众的区别,并进一步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仪器明确了完成择偶复制任务和从众任务时的脑区,发现相比从众,择偶复制没有显著激活的脑区,证明了择偶复制具有节省个体认知资源的特点[10]。以往大多数择偶复制研究都集中在“基于个体的复制”上,即被试仅复制实验中的榜样所偏好的个体,而潘思存将关注点聚焦于“基于特质的复制”,即个体同时会复制实验中的榜样所偏好的个体特质。比如我是女生,当我看到一个男生受到了很多女生的喜爱后,我也会因此对这位男生产生了好感,这是基于个体的择偶复制,而如果我不仅仅局限于对这位男生有好感,而是对所有具有跟这位男生相似的特质的男生产生好感,那这就是基于特质的择偶复制。潘思存的实验研究显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择偶特质复制,但是女性择偶特质复制强度要比男性更强[26]

国外择偶复制研究视角丰富,研究范式更加灵活。在Taimre等人的研究中开始探索女性能否意识到自己的择偶复制并使用“在评分时你会多大程度上考虑照片中的女性”来测量女性的择偶复制意识,结果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我意识并不存在差异[27]。在Anderson和Surbey的实验中,他们采用2 × 4被试内设计,探讨靶目标的恋爱状态(恋爱中、从未恋爱、有前任)和靶目标的生育意愿(想生孩子、不想生孩子)对女性择偶复制的影响,结果发现女性对有恋爱经历的单身男性的择偶意愿显著高于从未有过恋爱经历的男性,女性对有生育意愿的靶目标的择偶意愿更高[28]

总体而言,择偶复制现象已引发国内学者的研究兴趣,但相关研究仍不是很多。国外对择偶复制的研究时间更早,成果更丰富。目前,研究者还从更加新颖的视角研究择偶复制,如,探讨为自己择偶和为他人择偶对择偶复制效应的影响;线上择偶复制行为的特点等。

4. 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择偶复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不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主要以硕士毕业论文为主,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较少。已有研究主要涉及验证择偶复制现象的存在;从靶目标、观察者和榜样的角度探讨择偶复制的影响因素;探讨择偶复制的神经机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第一,已有研究主要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生态效度较低,未来研究可以尝试真人互动的形式,探讨真实生活场景的择偶复制行为。第二,丰富对择偶复制影响因素的研究,除靶目标、观察者和榜样的因素外,还可以尝试在研究中纳入更多环境因素,既可以探讨择偶环境,如择偶圈子、择偶压力等对个体择偶复制的影响,也可以从更大的文化环境探讨中西方择偶复制的异同。第三,由于不同研究采用的实验材料和程序往往存在差异,使研究结果不一致。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尤其要注意实验材料和实验范式对择偶复制的影响,另外,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核磁共振仪器探讨个体的择偶复制的神经机制,未来研究可以使用EEG、眼动仪等仪器,从多个角度、多种技术揭示择偶复制的心理机制。第四,已有研究主要证实择偶复制现象的存在,以及探讨择偶复制的影响因素,较少关注择偶复制现象对当下青年人择偶的影响或积极作用,择偶复制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研究方向,但是如何将择偶复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更具有应用价值的现实成果,从而为当下未婚青年的择偶选择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这是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Dugatkin, L.A. (1992) Sexual Selection and Imitation: Females Copy the Mate Choice of Other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39, 1384-1389.
https://doi.org/10.1086/285392
[2] Eva, K.W. and Wood, T.J. (2006) Are All the Taken Men Good? An Indirect Examination of Mate-Choice Copying in Humans.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75, 1573-1574.
https://doi.org/10.1503/cmaj.061367
[3] 潘思存, 黄希庭. 人类择偶复制现象的性别差异探析[J]. 心理研究, 2022, 15(2): 160-166.
[4] 庄锦英, 徐璟, 张森, 等. 择偶复制: 一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10): 1672-1678.
[5] 刘怡欣. 榜样人物特征与性别对自我-他人择偶复制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6] 李鹏. 社会学习视角下人类女性择偶复制的心理机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7] Waynforth, D. (2007) Mate Choice Copying in Humans. Human Nature, 18, 264-271.
https://doi.org/10.1007/s12110-007-9004-2
[8] Jones, B.C., DeBruine, L.M., Little, A.C., Burriss, R.P. and Feinberg, D.R. (2007) Social Transmission of Face Preferences among Human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4, 899-903.
https://doi.org/10.1098/rspb.2006.0205
[9] 余菲. 权力、自我相似面孔影响择偶复制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10] 史莉娜. 人类择偶复制的领域特异性研究——以择偶复制与从众的比较研究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11] 蒲嘉浩男. 择偶复制效应: 他人评价、社会距离对大学生择偶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12] Anderson, R.C. and Surbey, M.K. (2014) I Want What She’s Having: Evidence of Human Mate Copying. Human Nature, 25, 342-358.
https://doi.org/10.1007/s12110-014-9202-7
[13] Foreman, M. and Morgan, T.J.H. (2024) Prestige, Conformity and Gender Consistency Support a Broad-Context Mechanism Underpinning Mate-Choice Copying.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45, 58-65.
https://doi.org/10.1016/j.evolhumbehav.2023.09.002
[14] 张新慧, 赵怀阳, 孟乐, 等. 择偶复制研究综述[J]. 心理研究, 2015, 8(2): 3-9.
[15] 邹文谦. 认知风格、社会距离对择偶复制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4.
[16] 邓艳. 女性的择偶复制: 吸引力的间接推断与择偶意向的直接测量[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5.
[17] 张新慧. 中国人不择偶复制吗? 一择偶策略、即时情绪对择偶复制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宁: 曲阜师范大学, 2015.
[18] Zhou, T., Feng, C. and Cui, L. (2022) 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Romantic Experiences in Mate Copy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57, 727-734.
https://doi.org/10.1002/ijop.12867
[19] 郑琳, 王巧芸, 童宁, 等. 择偶价值感、同性榜样兴趣条件对大学生择偶复制的影响[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 22(3): 154-160.
[20] 李卫卫. 择偶复制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3): 181-189.
[21] 马莎潇. 榜样、靶目标及观察者的经济水平对择偶复制的影响——靶目标性格的中介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中山大学, 2020.
[22] Liu, X.G., et al. (2021) Trait/Financial Information of Potential Male Mate Eliminates Mate-Choice Copying by Women: Trade-Off between Social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Mate Selection.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50, 3757-3776.
[23] Little, A.C., Caldwell, C.A., Jones, B.C. and DeBruine, L.M. (2014) Observer Age and the Social Transmission of Attractiveness in Humans: Younger Women Are More Influenced by the Choices of Popular Others than Older Wome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6, 397-413.
https://doi.org/10.1111/bjop.12098
[24] 解佳佳. 榜样及潜在配偶吸引力水平对女性择偶复制效应的影响——来自行为及fMRI的证据[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25] Zhuang, J., Ji, X., Zhao, Z., Fan, M. and Li, N.P. (2017) The Neural Basis of Human Female Mate Copying: An Empathy-Based Social Learning Proces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8, 779-788.
https://doi.org/10.1016/j.evolhumbehav.2017.05.006
[26] 潘思存. 当代青年择偶复制现象中的特质复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2.
[27] Taimre, L., Anderson, R.C. and Paisley, O. (2020) Female Mate Copying Explored: An Inconsistent Effect. Current Psychology, 41, 5065-5074.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0-01016-4
[28] Anderson, R.C. and Surbey, M.K. (2022) Call Me Daddy: How Long-Term Desirability Is Influenced by Intention for Fatherhood.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8, 343-350.
https://doi.org/10.1007/s40806-022-00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