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怀化国际陆港正是中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点支撑和平台。当前怀化国际陆港已经成为湖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面向东盟的重要货物集结中心。怀化国际陆港的建设及后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尤其是物流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地方。2022年8月22日,怀化市委常委会议强调要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重要精神,推动怀化职业技术教育更上新台阶,重点围绕建设怀化国际陆港、构建“一体两翼”产业体系等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以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助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基于这样的背景,结合怀化实际,探索高职院校国际陆港物流人才培养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通过对怀化国际陆港的发展现状、物流需求以及人才引进培养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旨在为其提供适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本研究还将关注在怀化地区开展物流专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包括但不限于在怀化市本地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是培养物流人才的重要场所,研究将关注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与怀化国际陆港的合作情况,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还将关注怀化国际陆港周边的物流企业,包括货运公司、仓储企业等,这些企业是怀化国际陆港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人才培养的实践场所。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调研,可以了解其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期望,为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层次地分析影响物流人才培养的因素,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怀化国际陆港的发展对当前物流人才需求。其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国际陆港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助推怀化国际陆港高质量发展。
2. 文献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Barlow M. (1976)在“200 year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1776-1976”文章中阐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和本科教育培养的区别,为课题后续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探究提供了思路[1]。著名教育家Benjamin Bloom (1970)提出了CBE教学模式,掌握性学习模式和反馈教学结合的基础上,创新和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2]。J. Chaisse (2018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the global trade, investment and finance landscape)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贸易全球化产生重要影响,将进一步刺激物流需求。可以看出,越来越多国外学者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3]。
国内学者张妍祺(2022)提出构建了“一体两翼三支撑四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本体”,以国外高校、国际化企业为“两翼”,以语言提升班、校企订单班、创新实验班等特色班为支撑,通过学校、产业、政府、协会四维联动,集聚内外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建设国际化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高地[4]。温培华(2021)提出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更新教学内容,以校企融合为抓手,构建“六位一体”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5]。田焱(2012)论述了“国际陆港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探索”[6]。邓永胜等(2010)根据当地实际,面向昆明国际陆港建设的物流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开展了深入研究[7]。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都有所研究,但是基于怀化国际陆港的物流人才前瞻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在丰富理论研究的同时可以为怀化国际陆港的物流人才培养推出具体路径,解决实际人才需求的问题。
3. 怀化国际陆港发展趋势和现状研究
3.1. 怀化国际陆港现状
截至2024年6月,怀化国际陆港东盟班列首发以来,累计发运突破1000列,东盟班列到发量连续两年稳居中部地区第一、全国前列,怀化冰糖橙、芷江甜茶等特产与东盟国家的榴莲、火龙果等热带水果实现了“双向奔赴”。今年上半年,怀化市进出口总值66亿元,同比增长73.6%。其中出口57.8亿元,同比增长72.2%;进口8.2亿元,同比增长84.3%。外贸增速连续6个月居全省第一。
3.2. 智慧国际陆港发展趋势
3.2.1. 积极谋划怀化国际陆港数字化管理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
初步谋划了怀化国际陆港数字化管理平台1 + 7项目功能建设,即一门户和七中心,具体指怀化国际陆港综合门户和管理中心、仓储中心、物流中心、场站中心、口岸中心、贸易中心、产业中心,怀化国际陆港综合门户为互联网上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的总入口,通过横向关联国际贸易相关政府部门,纵向贯通物流相关产业,构建起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体系,促进物流业与产业的高度粘合,实现怀化国际陆港货物、物流、仓储、服务等各类资源要素的聚集和配置,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切实降本增效,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3.2.2. 加快推动怀化国际陆港综合门户智能化建设
为加快推动怀化国际陆港智慧化建设,怀化国际陆港积极编制怀化国际陆港数字化管理平台之怀化国际陆港综合门户(一期)项目建议书,并通过怀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完成专家评审及相关审定程序,目前怀化国际陆港综合门户项目已完成招投标程序,正在拟定商务服务合同。前期通过建设怀化国际陆港综合门户,初步搭建怀化国际陆港数字化管理平台框架结构,制定业务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应用等标准,包括数据格式、数据质量、数据交换、数据处理等方面,以确保数据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实现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铁集团等数据库信息互联互通互享,打破数据孤岛,可以有效提高陆港的物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陆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而提升陆港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所有数据见表1和表2。
Table 1. Analysis of talent demand at Huaihua international inland port
表1. 怀化国际陆港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多选题题项 |
N (计数) |
响应率(%) |
普及率(%) |
X2 |
P |
A. 仓储员 |
50 |
17.986% |
100% |
34.173 |
0.000*** |
B. 运输调度员 |
50 |
17.986% |
100% |
C. 分拣配货员 |
23 |
8.273% |
46% |
D. 货运代理 |
50 |
17.986% |
100% |
E. 装卸设备操作者 |
24 |
8.633% |
48% |
F. 报关、报检员 |
31 |
11.151% |
62% |
G. 客服专员 |
21 |
7.554% |
42% |
H. 单证信息员 |
29 |
10.432% |
58% |
总计 |
278 |
100% |
556% |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Table 2. Analysis of talent competency requirements at Huaihua international inland port
表2. 怀化国际陆港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
多选题题项 |
N (计数) |
响应率(%) |
普及率(%) |
X2 |
P |
A. 运输/仓储/配送的基本操作 |
20 |
7.812% |
40% |
118.172 |
0.000*** |
B. 运输/仓储/配送的管理能力 |
25 |
9.766% |
50% |
C. 信息系统操作能力 |
45 |
17.578% |
90% |
D. 物流营销能力 |
50 |
19.531% |
100% |
E. 个人综合素质 |
24 |
9.375% |
48% |
F. 德育素质 |
19 |
7.422% |
38% |
G. 口语表达及基本应用写作能力 |
7 |
2.734% |
14% |
H. 物流市场调研 |
7 |
2.734% |
14% |
I. 公共关系能力 |
7 |
2.734% |
14% |
G. 英语应用能力 |
7 |
2.734% |
14% |
K. 信息单证处理能力 |
45 |
17.578% |
90% |
总计 |
256 |
100% |
512% |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4. 怀化高职院校国际陆港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根据多重响应频率分析表的数据,各职业选项在受访群体中的响应情况呈现出显著差异,具体解读如下:
首先,从响应(%)来看,运输调度员(B)、货运代理(D)和仓储员(A)的响应率最高,均为17.986%,表明这些职位在受访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关注度或选择频率,可能反映了这些职业在当前就业市场中的热门程度或其特定吸引力。相反,客服专员(G)的响应率为7.554%,说明该职位在受访群体中的选择相对较少。
卡方检验(X2)值为34.173,对应的P值小于0.001 (标记为***),表明不同职业选项之间的选择差异在统计上极其显著。这进一步证实了各职位在受访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或认知差异具有实质意义,而非偶然现象。
总结:从国际陆港物流人才需求可以看出运输调度员(B)、货运代理(D)和仓储员(A)需求量大。单证信息员(H)、报关报检员(F)、装卸设备E)、分拣配货员(c)也是普遍选择。反之,客服专员(G)选择较少。
该多重响应频率分析表呈现了多项物流及综合素质能力在多选题中的被选情况,各指标通过计数(N)、(%)、普及率(%)、卡方X2)及显著性水平(P值)得以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物流营销能力(D)和信息系统操作能力(C)、信息单证处理能力(K)以较高的响应率(分别为19.531%、17.578%、17.578%)及普及率(均为90%)脱颖而出,表明这些能力在受访者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普遍性,是公认为重要的能力组成部分。
卡方值(X2)及显著性水平(P值)的呈现,尤其是B项(运输/仓储/配送的管理能力)的X2值高达118.172且P值极显著(0.000***),强烈提示该选项在受访者中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源于不同背景、岗位或经验的受访者对该能力的重视程度不一。
总结:从国际陆港物流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可以看出物流营销能力(D)和信息系统操作能力(C)、信息单证处理能力(K)需求比较高,其次也要求有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4.1. 现有怀化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4.1.1. 现有培养目标
Figure 1. Existing curriculum structure
图1. 现有课程体系结构
从图1可以看出,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兼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智能物流产业发展需要,具有从事智能物流相适应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具备智能物流业务的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解决智能物流问题等专业技术技能,面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职业群,能够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工作内容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4.1.2. 存在问题与挑战
(1)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怀化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毕业生3~5年后,能适应工作岗位变迁及行业中各种复杂多变环境,能承担智能物流系统项目经理、智能物流系统仿真优化等领域更高层次工作或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与维护、现代仓储信息规划与管理等迁移工作。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的操作技能培训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怀化国际陆港当前发展智能化程度不高,很多工作需要人工协助完成因此学生在学习信息化同时也要掌握扎实的基础操作。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对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了解不清楚,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解决专业定位的问题,培养目标应由专业所面向的现在及未来工作岗位来确定,这是高职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问题。
(2) 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实际需求
通过调研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明显无法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时“为智能化而课程”“为教师而课程”。对企业调研深度不够,不能精准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是面向当地企业服务,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与提炼形成课程体系。现有多数课程教学内容并非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没有紧跟行业发展动态。根据表2可得知物流营销能力(D)和信息系统操作能力(C)、信息单证处理能力(K)是陆港公司普遍要求物流专业人才具备的能力。根据图1反映现有的课程体系当中信息系统操作比例占比过高,其他能力要求较少,未能符合当地企业发展需求,需要培养学生跨境物流、报关等能力。
(3) “岗课赛证”融合度不高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导致学生在学完课程后难以直接上岗。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比赛的要求不一致,学生在比赛中难以充分展示所学技能。行业或企业对证书的认可度不足,获得证书不能直接证明从业能力,也无法有效帮助学生就业。
(4) 缺乏长效评价系统
现有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明确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导致无法客观衡量培养效果。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没有设立定期的评价机制,导致评价体系无法长效运行,难以跟踪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就业状况。因为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反馈机制,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足够的依据。缺乏动态调整无法实时反映行业需求的变化,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5. 怀化国际陆港物流人才培养路径设计
5.1. 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职业定位:确定物流人才的职业定位,如国际物流管理、跨境电商物流、港口运营管理等,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陆港物流需求。
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是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物流法规与操作流程、掌握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复合型人才。
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如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操作、仓储与配送管理等,以增强他们的岗位适应性。
加强语言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物流涉及多国业务,人才培养中应重视英语及其他外语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技巧的培训。
5.2. 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队伍结构优化:
多元化背景:引进具有物流行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并结合具有学术背景的教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力量。
跨学科人才引入:物流领域涉及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等多个学科,可以引入这些领域的专家,丰富教学内容。
师资培训与继续教育:
专业知识更新:定期为教师提供行业培训、继续教育课程,使其跟上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特别是智能物流、绿色物流等前沿技术。
Figure 2. Curriculum restructuring
图2. 课程体系重构
行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挂职、参与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提升他们的行业实践能力,从而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化视野培养: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与沿线国家的职业院校或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教学资源共享。
海外进修与交流:鼓励教师前往国际知名院校或物流企业进行短期学习,了解国际物流标准和技术,为学生的国际化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科研能力提升:
科研与教学并重:鼓励教师进行物流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特别是应用型科研,如区域物流规划、智能物流系统开发等,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产学研结合:与物流企业共同开展合作项目,使教师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促进技术革新,同时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
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一套包括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实践经验和学生反馈的教师评价体系,确保教师队伍保持高水平的专业素质。
激励机制:设立优秀教师评选、教学成果奖励等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追求卓越。
课程多方面优化后,见图2。
5.3. 教学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
深化与物流企业、港口及相关行业的合作,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及考评,确保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一致。
产教融合:
推动课程与行业标准接轨,建立以实际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真实的物流项目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实际操作。
国际交流:
建立国际合作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海外实习、国际物流竞赛等,提升国际化视野和实践经验。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运用在线学习平台,结合线下面授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习的灵活性和资源的广泛获取。
5.4. 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
建立实训基地:在校内建设现代化物流实训基地,模拟港口、仓储、配送中心等真实场景,进行操作培训。
强化企业实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长周期的企业实习环节,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实践时间,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技能竞赛与认证:定期组织物流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与行业技能认证考试,如仓储管理、国际货运代理、报关员等,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引入最新技术培训:开设与物流新技术相关的培训,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物流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前沿技术,适应行业发展。
5.5. 建立长效评估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清晰的评估指标,涵盖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用人单位反馈等。
多元化评价机制:建立由校方、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机制,通过阶段性评估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全面评估人才培养质量。
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和行业变化,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及时调整,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持续反馈与改进:通过建立反馈机制,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和优化培养路径。
6. 结论与建议
研究总结:本研究将结合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不仅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深入探讨,还能从实践角度分析怀化国际陆港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提供有力支持,对怀化高职院校国际陆港物流人才培养的贡献。
政策与实践建议:(1) 政策制定支持:本研究的成果可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支持,制定怀化国际陆港物流人才培养的政策和规划。(2) 高校课程优化:本研究的成果可为怀化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3) 企业招聘指导:怀化国际陆港周边的物流企业可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调整招聘策略,更好地满足人才需求,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物流人才的培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市场需求、教育资源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交织,难以单一解决。
基金项目
2024年怀化是哲学社会科学:《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怀化国际陆港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HSP2024YB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