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草典籍选读》是学习中医、中药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传统的《本草典籍选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精力注重在“学以致用”,即学生是否掌握各章节重要本草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等知识,而往往忽视了本草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育人“医德”功能。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其他各门课程都应当精心备课、教书育人,将教学内容与中华本草文化深度融合,以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养同学们文化自豪感,坚定专业思想和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Selected Materia Medica” 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for learning Chin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cess of “Selected Materia Medica”, teachers focus more on “learning to use”, that is, whether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chapters of the important Materia Medica authors, the date of writing,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knowledge, and often ignored the Materia Medica i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ntained in the education of people and “medical ethics” function. The function of “medical ethics” is often neglected. In addition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ther courses should be carefully prepared, taught and educated,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deeply integrated with the Chinese herbal culture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humanistic feeling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pride, strengthen their professional thoughts and beliefs, and enhance their confidence in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 引言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必须全面渗透于教学中。教育部在《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推进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战略举措。当代高校学子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正经历着心智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们不仅渴望自主发掘自身的价值观,还期盼获得正确的引导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故而,核心在于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构建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观,使之深刻理解个人专业素养与道德水平对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至关重要性,以及自身所承载的时代重任,这直接关联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及为谁培养”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解答。最大化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不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影响,还应广泛覆盖至所有学科课程,共同承担起塑造学生灵魂、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大学专业基础课中实施课程思政,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2. 《本草典籍选读》课程的基本特点
我国传统药物涵盖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植物药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数千年来,传统药物知识的专属记载文献始终保持着“本草”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称谓[1]。通过对本草典籍的学习,培养阅读本草典籍的能力,更好地传承古代中医药学的知识与思维。《本草典籍选读》是学习中医、中药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包括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系统地介绍从汉代到清代的重要著作,并对本草的发展概况和特色加以详细说明,帮助同学们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本草史的基本情况。各论部分以时间为轴线,分别介绍每本重要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特色与价值、版本流传及部分经典原文的选读。通过深入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重要本草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特色与价值;另外,任课教师需守好这门课的“责任田”,将讲授内容与中华的本草文化紧密相结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同时,坚定中医药传承信念,为学习中医学、中药学各专业课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对学生医德、医能、职业道德的塑造都大有裨益[2]。
3. 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专业课程等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确保在授课过程中持续贯穿思政理念,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相融合。教师需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引导研究生的价值观,以此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这一方面推动教育模式的改变,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以及提高了学生思想认识。而本草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智慧,更是探索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3]。本草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和人文精神,在《本草典籍选读》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仁爱、博爱、创新、奉献、诚信、严谨以及匠心精神等核心课程思政元素。但目前教育主体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对医德医风的理解不到位,未能凸显中医学医德教育特色等等,专业课教师需努力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巧妙结合,促进二者间的协同效应,旨在达成“寓教于文,以文化育”的教育目标。因此,在《本草典籍选读》教学中做好本草文化的渗透,对学生强化传统文化意识、拓展传统文化知识面、加强中医思维等方面都大有裨益。此举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还能牢固树立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中药的悠久发展史、独特的性能特点、丰富的功效以及广泛的应用领域等关键教学知识要点[4]。与此同时,本草文化的熏陶对于培养同学们的文化自豪感、坚定专业思想和信念,以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医德医能的社会重要性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对医学职业道德的需求,医学院校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医德教育活动,传播医德理论知识”[5]。医能是医生提供有效医疗服务的基础。医学生的医德医能培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直接影响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整体职业风貌。中医文化深藏着丰富的医德理念资源。诸如“医术精湛、心怀大爱、以人为本、平等施治”等核心理念,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深刻诠释了中医特有的医德风范,为培育兼具专业技能与高尚品德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指引。鉴于此,需加强对医学生医德医能的培养,这一任务迫在眉睫。针对本草文化的熏陶,对于改善医疗行业风气、提升全国医生队伍的医德水准,具有深远的意义。医德和医能研究的社会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对当代医学从业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新时代医学人才的道德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不仅关乎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广大患者的权益和社会的整体福祉。因此,高度重视医德和医能的培养与研究,为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贡献力量。
5. 提炼思政主题
《本草典籍选读》内容丰富,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思政元素。笔者团队经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围绕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其核心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将本草文化的思政元素融于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有利于提高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度。详见表1。
Table 1. Design of case ba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selected readings of Materia medica classics”
表1. 《本草典籍选读》部分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设计
章节 |
含思政元素的知识点 |
思政目标 |
绪论 |
本草学的特点 |
培养探索精神 |
中国古代本草典籍概况 |
7个主要朝代本草代表著作发展概况 |
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 |
《神农本草经》简介与选读 |
1. 《神农本草经》的简介及神农尝百草 |
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创新精神 |
2. 三品分类法的建立 |
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
《本草经集注》简介与选读 |
1. 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 |
激发守正创新精神,培育批判精神 |
2. 丹沙的原文选读,其从“无毒”到“有毒”的记载 |
培育敢于尝试、严谨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新修本草》简介与选读 |
《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
热爱中医药文化,坚定中医药传承信念 |
《正类本草》简介与选读 |
1. 作者及成书年代 |
培育传承精神,潜移默化提升医德修养,升华医德境界,发挥文化育德功能 |
2. 黄连用于治疗眼疾 |
立足临床实际,培养中医辨证思维及临床用药能力,具备对病人的关怀精神 |
《本草纲目》简介与选读 |
1. 《本草纲目》的作者及该书的特色与价值 |
注重实践、勇于面对挑战并坚持不懈,历时27年,查阅文献800余种,经过三次修订,最终形成52卷的著作,该书不仅在多个国家传播,还被誉为世界科学史上的百科全书,进而为本草文化的自信奠定了基础。 |
2. 首次记载三七的功效及用法 |
尊古不泥古的学业态度,尊重生命、健康至上的职业情感,以及坚定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 |
药论典籍简介与选读 |
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目前中药学将其分为白芍和赤芍两味药物 |
激发守正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探索精神 |
《中华本草》简介与选读 |
青蒿——讲述屠呦呦教授发掘青蒿素的过程及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 |
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开拓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开展本草新的药效研究 |
民族药民间药简介与选读 |
云南地方性药物灯盏花原文选读 |
创造性地融入科学家精神内在的真善美之义,拓宽同学们与本草知识的价值立意和育人视野 |
中医临床典籍简介与选读 |
张锡纯是近代中西汇通派的先驱,其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开创了中西结合之先河 |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真实案例,以此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医德培育,旨在塑造医学生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确保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能够秉持高尚的医德情操 |
6. 课程思政实施面临的挑战
《本草典籍选读》作为一门医药融合的课程,扮演着连接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桥梁的角色。对于中医、中药学等专业的学生而言,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主线是培养“医德”和“医能”。然而,在传统的《本草典籍选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以致用”,即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各章节重要本草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特色与价值等知识,这主要从“医能”方面着手,却往往忽视了本草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培养“医德”方面的功能。同时,因《本草典籍选读》知识点分散,每个药物看似孤立不成系统,如果对每本本草典籍的背后本草文化缺乏了解,如同清代汪昂的《本草备要》中所说:“本草一书,读之率能使人如睡如卧者”,意思是因本草典籍的内容多,系统性和规律性不太强,加之一些理论较为深奥古朴,与数理化用的思维习惯和表述方式存在着一些差异,不能够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容易使人产生困倦乏味之意。此外,《本草典籍选读》课程虽内容广博,但课时安排相对紧凑,限制了深入讲解与广泛探讨,使得教学多聚焦于核心知识与基础方法,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尚不充分。同时,中医药理论的深奥与医学术语的专业性,加之学生中医药文化底蕴及临床实践经验的匮乏,共同构成了该课程学习上的显著挑战。
7. 本草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举措
在教学改革中,本团队跟进新思想、新手段、新技术,融合上述挖掘的思政元素,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教学方面的改革。在《本草典籍选读》课程中应用“PBL-CBL-TBL”教学模式[6],旨在深化本草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促进学生敏捷临床思维的发展,有效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并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科研及临床实践。该举措为深入解析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进而促进中医药教育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及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团队深入践行“五维一体”思政教学模式[7],该模式紧密围绕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创新性地从问题启发、情感共鸣、生活贴近、实践探索及明理思辨这五个维度切入,巧妙地将这些维度与本草学的专业知识相融合,实现自然而然的渗透教育。精心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旨在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索中不仅掌握知识,更在心灵深处树立起对中医药专业的坚定自信与深切认可。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授,更引领了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注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培养,实现了知识、价值、文化与人格培养的和谐统一。另外,团队利用信息化手段,如线上班级群的讨论、公众号的科普,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努力把《本草典籍选读》打造成“金课”,将课程设计得兼具“两性一度”[8],即确保课程具备高阶性,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应用知识;创新性,鼓励学生探索新知,培养创新思维;以及挑战度,通过适度难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通过构建一系列完整的封闭式教学过程,涵盖翻转课堂、线下教学、课程考核与总结、评价及反馈等环节,为深化高等院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中医药专业人才。而《本草典籍选读》作为《中药学》的补充和延伸,不仅将《中药学》课程的相关理论扩展到本课程中,还通过巧妙融合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内容,形成协同效应,有效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
8.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效
教学效果与学生评价体现能体现《本草典籍选读》课程思政的成效。笔者通过本草泛读、翻转课堂、期末线上考试和访谈等师生互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本团队以2021级针灸推拿学专业111名和2021级中药学40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本草典籍选读》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工作。其中2021级中药学专业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2021级针灸推拿专业则作为实验组。在课堂上,实验组使用复合型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PBL-CBL-TBL、翻转课堂等,将课堂打造成本草文化融合的“五维一体”思政教学模式。通过课堂上的观察,教师明显感觉到实验组的同学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次数、课堂氛围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要优于对照组。另外,在课后,将思政融入实验组的课后作业,让同学们选择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本草进行选读,完成《本草泛读》的作业;与之对应的对照组则只进行常规的课后作业。从实验组的泛读作业中统计得出,约98%的同学强调了本草的泛读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对本草的兴趣、坚定了中医药文化自信,这培养了同学们的自主积极探索、学习的精神。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访谈。同学们表示通过本草文化的熏陶,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本草发展的特点、关键时间节点本册著作、特色与学术价值,而且也了解了很多本草著作背后的故事及本草古籍流传至今的不易,激励了同学们严谨求实的科学及追求卓越工匠的精神。不仅传递了正能量,而且也使本草学课堂更加鲜活有趣。期末考试使用相似的题型和对等难度的试卷,将这151名同学的成绩为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本草文化融合的思政教学模式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均有所提高,且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见表2)。同时,对各分数段的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组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80~90分数段内的学生的数量(图1~4)。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在本草文化视野下本草课程的思政教育实施是有效的,除了保证了专业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且也增加了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同学的学习成绩,有效推动了课程内容的延伸拓展。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
, score)
表2. 两组学生成绩比较(
,分)
组别 |
n |
期末考试成绩 |
平时成绩 |
对照组 |
40 |
80.12 ± 8.19 |
87.27 ± 2.98 |
实验组 |
111 |
85.53 ± 5.89 |
89.05 ± 1.31 |
t |
|
4.46 |
5.09 |
P |
|
0.00 |
0.00 |
Figure 1. Histogram of the usual performance in the control group
图1. 对照组平时成绩直方图
Figure 2. Histogram of the examination sco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图2. 对照组考试成绩直方图
Figure 3. Histogram of the usual performanc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图3. 实验组平时成绩直方图
Figure 4. Histogram of the examination scor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图4. 实验组考试成绩直方图
9. 结语
《本草典籍选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深刻探讨了课程思政在本草课程中的必要性、本草文化视野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以及针对这些难点所应采取的教育改革措施等内容。通过将德育教育与知识传授紧密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的协同并进与全面提升。经实践证明,《本草典籍选读》课程思政有良好的协同育人效应,有助于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把《本草典籍选读》构建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
基金项目
广西中医药大学2022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编号:2022B07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