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财务特征研究——以比亚迪为例
Research on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Listed Companies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A Case Study of BYD
DOI: 10.12677/fia.2024.13611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林舟婷: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比亚迪财务特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BYD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New Energy New Energy Vehicles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呈现出新质态、高质量的特征。鉴于新质生产力对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本文以比亚迪为例,从财务报表的重要指标入手,从盈利能力、利润质量、费用支出等方面深入分析企业财务特征,总结企业财务现状与不足,以期为我国新质生产力企业在优化财务管理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key disruptiv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embodies new qualitative states and high-quality features. Given the significant leading rol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takes BYD as an example. It begins with important indicators from financial statements, conducting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mpany’s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from aspects such as profitability, profit quality, and expense expenditure. The stud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financial statu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enterprise, aiming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and insights for optimiz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China’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nterprises.
文章引用:林舟婷. 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财务特征研究——以比亚迪为例[J]. 国际会计前沿, 2024, 13(6): 903-907. https://doi.org/10.12677/fia.2024.136117

1. 引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这一创新性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也符合我国新发展理念的前沿性实践。新质生产力,作为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2]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并展现出与传统生产力截然不同的特点,其核心在于创新驱动与高效转化,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此背景下,选取比亚迪作为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财务特征的案例,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一家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同时拥有IT、汽车及新能源三大产业群。公司于2002年7月31日在中国香港主板上市,2011年6月30日登陆A股市场。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军者,比亚迪凭借其在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研发及制造方面的深厚积累,连续多年占据行业领先地位,2023年销量达300万辆,市场份额占中国市场的36%、全球市场的22%。在市值排名方面,比亚迪位列全球车企市值前三甲,市值高达1018亿美元,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价值潜力。截至2024年6月,比亚迪资产规模达到6862亿元,彰显了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稳健的发展态势。通过对比亚迪财务特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的成长路径和财务表现。

2. 比亚迪的财务特征分析

本文选取比亚迪2019年~2023年的财务报告,对重要指标的数值大小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得出比亚迪作为新质生产力企业,主要呈现以下财务特征:成长能力好、利润质量高、研发力度强和环保投入大。

2.1. 成长能力好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其作为企业成长的催化剂,驱动着企业业绩增长。2019~2023年,比亚迪的营收与净利润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

表1,从营业总收入上看,比亚迪的营业总收入从2019年的127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6023亿元,显示出强劲的收入增长,这表明比亚迪在市场上的表现良好,业务扩展迅速。其中,2023年比亚迪的销售成绩斐然,全年销量高达3024417辆,同比增长61.7%,境外地区销量更是激增457.66%。从净利润上看,除2021年净利润不理想,同比下滑,其整体呈现出波动中显著增长的态势。而2021年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比亚迪为更好抢占市场,实行了激进定价策略,同时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不足与研发支出增长的影响。在后续完成产能扩充后,比亚迪的净利润实现强劲反弹,迅速回升。

Table 1. BYD’s profitability indicators from 2019 to 2023

1. 比亚迪2019~2023年盈利能力指标

项目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营业总收入(亿元)

1277

1566

2161

4241

6023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1.78%

22.59%

38.02%

96.20%

42.04%

净利润(亿元)

21.19

60.14

39.67

177.13

313.44

经营业绩的高成长背后离不开比亚迪“7 + 4”的全市场战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全方位拓展,其应用范围覆盖7大常规领域,即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道路客运、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筑物流,4大特殊领域[3],即仓储、矿山、港口和机场,实现新能源汽车对道路交通运输的全覆盖,从而达成产品推广,提升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

2.2. 利润质量高

新质生产力能从根本上优化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与结果,提升利润质量。而企业净利润质量可以通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比来反映,揭示企业税后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如果这一指标值大于或等于1,说明净利润有足够的现金保障,企业可以自由支配其收益,质量较好;若小于1,则说明收益质量较差[4]

Table 2. BYD’s profit quality indicators from 2019 to 2023

2. 比亚迪2019~2023年利润质量指标

项目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亿元)

147.4

453.9

654.7

1408

1697

净利润(亿元)

21.19

60.14

39.67

177.13

313.44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6.96

7.55

16.50

7.95

5.42

表2可知,比亚迪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在2019~2023年间保持高速增长,并在2022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表明其自我创造现金能力不断增强,主营业务长期发展持续向好。不仅如此,比亚迪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比始终大于1,且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其会计利润实现程度高。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销售方式的创新对其利润质量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比亚迪深入洞察目标客群需求,建立了企业综合型的销售网络“海洋网”。它不仅全面融合了公司的优势渠道资源,而且开拓了更多新颖的营销方式,例如:在传统4S店销售模式上新增了商超店和城市展厅,主动延伸用户触点。由于销售模式的多元化与灵活性,企业能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降低了经营风险,进一步保障了净利润质量的稳定与可持续增长。

2.3. 研发力度强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在要求,其中,技术创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企业必须加速推动技术和产业的变革,使其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而这一过程,无疑需要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作为坚实支撑,这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财务投入之一。

Table 3. BYD’s R&D investment indicators from 2019 to 2023

3. 比亚迪2019~2023年研发投入指标

项目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研发费用(亿元)

56.29

74.65

79.91

186.54

395.75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率(%)

12.84%

36.61%

6.87%

133.34%

112.17%

研发投入率(%)

44.10%

47.65%

36.93%

31.01%

65.69%

研发人员数量(人)

35,788

35,776

40,382

69,697

102,844

表3所示,研发费用方面,从2019年和2021年的稳定状态,到2022年的大幅增长,再到2023年的持续攀升,比亚迪的研发费用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具体而言,2019年的研发费用为56.29亿元,而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经跃升至395.75亿元,增长了近6倍。研发强度方面,从2019年至2023年,比亚迪的研发团队规模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在2022与2023年更是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率。

这些数据深刻反映了比亚迪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持续强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研发投入的显著增长一方面将有助于比亚迪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方面保持领先地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和相关领域的行业地位;另一方面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2.4. 环保投入大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环保资金投入便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比亚迪2022年度披露的报告显示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在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的投入费用约13亿元,2023年度环保投入超过12亿元人民币。而长城汽车2022年与2023年披露的环保资金分别为3605.7万元、5601.57万元,两者对比之下,比亚迪的环保投入呈现出规模庞大的特点。除此之外,在环境保护税方面,比亚迪两年间还分别足额缴纳了约197万元和497万元。

比亚迪在环保方面的投入显著增加,展现了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坚定承诺与实际行动。一方面,环保资金投入有助于公司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环保资金投入推动绿色生产,促进企业生产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如搭载磷酸铁锂启动电池的新能源汽车。该产品实现了整车无铅化,避免了因更换电池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比亚迪目前已有200多万辆新能源车搭载了该电池,实现铅削减达2万余吨,避免造成14万余亩土壤重金属污染,为实现交通领域的绿色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3. 案例总结

研究发现,比亚迪在财务领域呈现四大核心特征:成长能力好、利润质量高、研发力度强和环保投入大。深入探究得出,成长能力好、利润质量高的特征的形成,得益于比亚迪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与创新的经营销售模式;而研发力度强、环保投入大,则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财务特征充分表明,通过精准的战略布局、创新的经营策略、不懈的技术研发以及积极的环保实践,企业能够实现财务绩效与生产力水平的双重飞跃。因此,作为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的杰出代表,比亚迪良好的财务表现不仅为其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他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财务管理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4. 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5]。因此,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企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之举[6]。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为其他新质生产力企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一方面,企业应当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另一方面,在财务规划中,企业应优先考虑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研发经费的持续增长。此外,还要加强对科技资金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浪费和滥用。

二是培养核心人才,完善用才机制。企业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高端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潜能发挥的工作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产业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是加强产学研融通创新。企业还需注重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积极与地区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孵化地、赋能发展新高地。进而确保学术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加速新质生产力大规模运用[7]

四是坚持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要以绿色技术创新为引擎,驱动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不断壮大绿色经济规模,以充分把握绿色转型所带来的广阔发展机遇,增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

五是加强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尽管在财务风险方面,比亚迪表现出色,未显示出显著的财务问题。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大环境下,财务风险仍是企业必须重视的关键挑战。企业不仅要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企业风险预警系统,而且需合理划分权责利,完善风险应对措施,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8]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了2024年北方工业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财务特征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 周文. 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J].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4, 3(2): 25-35.
[2] 张鹏, 嵇慧敏.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基于生产要素视角的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 2024, 34(5): 43-48.
[3] 郝政, 马静, 张勇. 从价值依附到自主创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赶超的驱动因素和模式构建——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组态分析[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3, 43(7): 91-105.
[4] 艾健明. 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 经济师, 2001(7): 136-137.
[5] 阎茹钰, 王钰杰.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N]. 中国石化报, 2024-03-08(002).
[6] 唐卫彬. 发挥专业优势, 阐释报道好新质生产力[J]. 新闻战线, 2024(6): 27-31.
[7] 郑世林, 黄晴, 陈劲祥. 大国博弈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J]. 学习与探索, 2024(6): 160-167.
[8] 王超.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财务风险评价研究——以X医药企业为例[J]. 会计之友, 2018(3): 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