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赋能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现状、渠道与启示——基于“监督”和“治理”视角
The Current Status, Channels, and Insights of FinTech in Empowering the Fulfillmen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upervision” and “Governance”
摘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加快企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企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金融科技作为企业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撑,能够为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持续赋能,为企业环境责任承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监督。文章主要介绍我国企业环境责任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据此分析金融科技如何通过“监督作用”和“治理作用”赋能企业环境责任履行,并据此提出金融科技有企业绿色化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启示。
Abstrac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o accelera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model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udying the fulfillmen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s an essential path to achieving the “dual-carbon” goals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Financial technology, as an important support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finance, can continuously empower the fulfillmen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vide strong support and supervision for enterprises to bea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ies.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ssue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and based on this, analyzes how financial technology can empower the fulfillmen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supervisory roles” and “governance roles”,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insight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and corporate greening.
文章引用:刘依琳, 胡海川. 金融科技赋能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现状、渠道与启示——基于“监督”和“治理”视角[J]. 金融, 2025, 15(1): 284-289. https://doi.org/10.12677/fin.2025.151030

1. 研究背景

随着绿色环保理念越发得到重视,更加严格的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加速落地,《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健全企业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落实企业环境主体责任,强调要使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形成合力,全面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监管体系和信用体系。这意味着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受到了更为广泛的监督,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要想落实企业环境责任还存在诸多痛点,例如企业内部环境责任不清晰、环境战略目标不合理、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缺失、内外部支撑力量薄弱等问题。而金融科技的发展依赖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能够从技术层面入手,通过助力实体企业降本增效、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数字化转型以及外部监督等方面对企业运营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企业的运营与其环境责任的履行息息相关,因此,本文从金融科技对企业的“监督作用”和“治理作用”两方面出发,深入探讨金融科技的兴起及其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2. 研究意义

金融科技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其一,可以拓展金融科技与企业行为研究:金融科技与企业环境责任的关系研究,为理解金融科技如何影响企业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在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其二,探索了企业环境责任新路径:金融科技的发展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特别是在环境责任方面,这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在实践意义方面:一方面,金融科技可以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并抑制企业“多言寡行”现象;另一方面,研究结果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在如何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激励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责任方面,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金融科技政策支持、强化区域间金融科技监管联动等。

综上所述,金融科技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影响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视野,而且在实践层面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导和政策建议。

3. 我国环境责任履行发展现状

3.1. 政策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和发展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和监督性法规,试图通过对企业进行外部监督的同时,进行经济上的扶持,使得企业积极进行环境责任的履行并加快绿色化转型的步伐,尽早实现“双碳”的目标。其一,政府通过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统筹推进区域内企业协调发展和协同转型,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1]。其二,政府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推行绿色制造、采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回收利用资源,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同时,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其三,政府近年持续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企业、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差别电价等政策,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生态损害成本、环境污染代价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3.2. 企业对环境责任履行态度变化

企业对环境责任履行态度逐渐从被动转向主动,从理论层面来看,这是企业适应可持续发展趋势、响应外部制度要求和内部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这一转变体现了企业对可持续发展全球趋势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对外部制度环境压力的适应性响应。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技术革新可首先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降低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2]。企业还可通过公益事业与社区共同建设环保设施,以净化环境,保护社区及其他公民的利益,这将有助于缓解城市尤其是工业企业集中的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恶化间的矛盾。

在外部制度压力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企业面临的政策压力和社会期待也在不断增加。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指出,企业为了获得合法性和资源,需要与外部制度环境保持一致,这促使企业采取与主流规范相适应的行为。因此,企业主动履行环境责任,也是为了适应日益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以及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环保的期待[3]

从内部战略调整的角度来看,企业将环境责任纳入战略规划,旨在获取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如绿色技术和创新能力,这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通过主动履行环境责任,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还能够开发新的市场机会,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当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社区和环境。企业主动履行环境责任,是为了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期望,从而获得支持和合作,减少运营风险,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

企业对环境责任履行态度的转变,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趋势的认识、对外部制度压力的响应、对内部战略调整的需求、对利益相关者期望的满足,以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这种转变有助于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环境的可持续性,体现了企业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对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重视,以及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积极贡献。

3.3. 金融市场对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首先,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金融与可持续投资成为金融市场的热点话题。绿色金融不仅关注经济效益,更强调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同时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通过支持环保项目、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

其次,政策层面的支持不断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着力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这表明政府在推动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促进金融市场对企业环境责任的重视[4]

再次,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推动了这一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投资者越来越青睐绿色产品和服务,市场对绿色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提高,可持续投资逐渐成为主流,这促使企业在环境责任上的表现成为金融市场考量的重要因素。此外,技术进步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区块链技术提高绿色债券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人工智能优化绿色投资决策。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绿色金融产品更加高效和可靠,进一步增强了金融市场对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的关注。

最后,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丰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支持其环境责任承担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创新不仅帮助企业实现绿色转型,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增强了市场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关注。

金融市场对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的关注度提高,是由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进步以及金融产品创新共同推动的结果。这一趋势预示着金融市场在促进企业环境责任承担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4. 经济效益和环境责任之间仍然存在选择问题

尽管金融市场对企业环境责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之间的选择问题依然存在[5]。一方面,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牺牲环境质量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诱惑,这种短视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长远来看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损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如果选择积极履行环境责任,虽然能够提升其社会形象、增强品牌价值,并可能从政策激励和市场需求变化中获得长期利益,但这往往需要在初期投入额外的资金用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企业的财务表现。因此,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环境责任之间需要做出权衡,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以实现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这一选择问题反映了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全球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企业必须面对的战略决策挑战。

4. 我国企业环境责任履行中存在的的问题

4.1. 环境责任信息披露不足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公众了解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窗口,但在我国的实践中,这一环节存在明显不足。具体来看,我国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往往动力不足,上市公司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关键的定量数据支持,这不仅限制了外界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准确评估,也影响了投资者和消费者基于环境信息做出决策的能力[6]。此外,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数据的公开也不够透明,导致相关信息难以获取,定量评估难以进行。这种信息披露的不足,不仅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也削弱了企业改进环境行为的外部激励。

4.2. 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缺乏规范性

环境绩效评估是衡量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效果的关键工具,但在我国,这一评估体系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不同的评估机构在行业关注点、样本选择、权重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设计出的评估方法五花八门,缺乏透明度和可比性。这种评估体系的不规范性,不仅使得企业环境绩效的比较和评价变得困难,也影响了企业在环境管理上的改进方向和策略选择。缺乏规范性的环境绩效评估,无法为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反馈,也难以形成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有力约束。

4.3. 企业环境责任认知度不足

企业环境责任的认知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履行责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在我国,不同主体对企业环境责任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环境责任的认识不足,存在逃避责任的现象,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环境,也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形象。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责任的认知也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参与机制,导致公众在推动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方面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认知度的不足,限制了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社会支持和压力,也影响了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和创新[7]

5. 金融科技如何赋能企业环境责任承担

5.1. 金融科技发挥“治理作用”赋能企业环境责任履行

金融科技有别于其他的金融工具,其依赖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能够依托海量信息以及信息分析工具对企业产生治理作用,这种治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资金的可获得性上,金融科技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金融科技通过提高融资效率和可获得性,有效缓解了企业在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时面临的融资约束[8]。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金融机构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信用状况和项目风险,从而提供更符合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不仅促进了企业对绿色项目的投资,也加强了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能力。

其次,在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上,金融科技赋能企业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利用区块链等技术,企业的环境行为和绩效可以被实时记录和追踪,这增加了企业的环境责任和透明度。透明的信息披露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并吸引更多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关注和信任。

最后,在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上,金融科技通过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促进企业在绿色技术方面的创新[9]。金融科技企业通过分析企业的环境数据,识别出具有潜在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并为其提供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从而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5.2. 金融科技发挥“监督作用”赋能企业环境责任履行

金融科技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的治理作用需要金融机构与企业协同,并且这种“治理”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同时,治理作用对企业积极进行环境承担的效果较弱,此时金融科技的“监督”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监督机制作为一种外部强制措施,对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水平的促进作用通常见效更快、普适性更强、力度更大。

首先,金融科技能够加强贷款资金用途监控。金融科技通过强化贷款资金用途监控,确保资金被用于环境友好型项目。通过实时监控和预警系统,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能够追踪贷款资金的流向,防止资金被挪用,确保资金用于预定的绿色项目。

其次,在企业业务合规性审查方面,金融科技支持金融机构建立稳健的业务审批流程,对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的合规性进行审查。这有助于防止监管套利,确保金融活动符合环境法规和政策要求,从而促进企业遵守环境责任。

最后,金融科技能够强化对企业的监督跟踪。金融科技通过提供动态分析和评价工具,强化对科技金融活动的监督跟踪。监管机构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按季度报送辖内科技金融统计监测情况,及时识别和防范科技金融风险,确保企业履行环境责任。

综上所述,金融科技在治理机制方面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环境信息披露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等路径,增强了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能力。在监督机制方面,金融科技通过加强贷款资金用途监控、业务合规性审查和强化监督跟踪等手段,提高了对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监管效率和效果。这些路径共同作用,推动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履行环境责任。

6. 相关启示和建议

6.1. 加强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科技的发展依赖于健全的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制度。建议加快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绿色项目和产品的界定、评估和认证机制,以提高绿色金融活动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同时,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监管的效率,确保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能够得到有效监督和评估。

6.2. 促进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

金融机构应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开发和应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金融科技,如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增强对绿色项目的识别、评估和监控能力,提高绿色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此外,金融机构应与科技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绿色金融创新模式,如绿色信贷评估工具和碳排放监测系统,以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

6.3. 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意识

企业应将环境责任纳入核心战略,通过技术革新和绿色投资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金融机构则应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如环境风险评估和绿色项目识别,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同时,政府应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强环境责任的履行,并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懂金融、懂环保、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绿色金融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颖. 环境规制下制革企业环境责任研究分析[J]. 中国皮革, 2024, 53(1): 42-44, 48.
[2] 王云. 试论我国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J]. 前沿, 2009(5): 96-99.
[3] 周勤, 黄译萱. 企业环境监管机制现状与改进方向[J]. 环境保护, 2012(17): 40-42.
[4] 刘飞琴, 朱德泓, 张建伟. 省级政府年度环境报告制度实施现状与完善路径[J]. 环境保护, 2023, 51(11): 36-39.
[5] 武英涛, 张云, 倪道涵. 绿色金融能够实现城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吗?——基于环境规制与资本配置的双重视角[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4, 26(5): 46-59.
[6] 李航. 绿色金融发展对重污染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研究[J]. 科学决策, 2024(9): 80-96.
[7] 陈琪, 赵爽爽. 金融科技与企业环境责任的“多言寡行” [J]. 统计与管理, 2024, 39(6): 60-69.
[8] 刘心怡, 吴非, 叶显. 金融科技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结构优化、机制检验与金融监管效应差异[J]. 金融论坛, 2022, 27(7): 22-31.
[9] 叶显, 潘妍, 吴非. 金融科技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结构特征、作用识别与补短板效应[J]. 南方金融, 2024(4):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