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及其在矿区复垦中的应用
Effects of Artifi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ining Area Reclamation
DOI: 10.12677/hjas.2024.141218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刚: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陕西地建–西安交大土地工程与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陕西 西安;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与保育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关键词: 中国北方植被恢复矿区生态复垦Northern China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ining Area Ecological Reclamation
摘要: 本研究聚焦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阐述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质量的重要性及该地区植被恢复对其含量影响效果的差异。通过选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植被建设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状况。结果显示:乔木栽植对该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不显著的增加作用,灌木栽植则有明显增加作用,不同降雨量地区乔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作用均不显著,且400 mm以下地区增加量大于400 mm以上地区。随着降雨量增加,灌木恢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综上,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栽植能改善土壤质量、增加有机质含量,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区开展复垦及生态修复时,应选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树种,优先选择灌木栽植很有必要。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elucidating the importanc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on soil quality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its content in the area. By selec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impact of vegetation construction on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ree planting has an insignificant effect on increasing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the area, while shrub planting has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effect. In areas with different rainfall areas, tree planting has an insignificant effect on increasing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areas below 400 mm have an increase in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The area is larger than 400 mm. As rainfall increased,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gradually decreased after shrub restoration. In summary, vegetation planting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can improve soil quality and increas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When carrying out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mining areas in norther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tree speci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hould be selected, and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priority to shrub planting.
文章引用:李刚. 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及其在矿区复垦中的应用[J]. 农业科学, 2024, 14(12): 1447-1457.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4.1412183

1. 引言

土壤有机质由一系列存在于土壤中、组成和结构不均一、主要成分为碳和氮的有机化合物组成[1]。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土壤有机质与养分供给、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和防止土壤侵蚀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2]。尤其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土壤质量的高低,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演变及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分布和含量的状况对该地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措施是植被恢复,其机理是充分利用土壤–植物复合系统改善土壤功能,植物的凋落物和根系及其微生物等能够向土壤提供新的碳源,进而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3]。但是不同情况下植被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效果不一。闫琳等人对包头市植被建设区域土壤的有机质变化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而逐年增大[4]。然而,北京沙地栽植的沙打旺刈割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却出现显著降低的趋势[5]。陕西安塞黄土高原丘陵地区人工林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有显著降低效果[6]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建设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的文献,主要选取了以中文形式发表的相关文献。共筛选出55篇文献作为再分析和研究的对象(表1)。通过对以上文献中原始数据基于Meta-analysis的再分析,研究植被建设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状况,探讨引起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的具体原因,以期为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Table 1. Meta-analysis literature [7]-[60]

1. Meta-analysis文献[7]-[60]

文献

研究地区

植被类型

张文军等,2007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

灌木

苏永中等,2004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

灌木

刘明国等,2002

辽宁章古台地区

乔木

胡亚林等,2007

内蒙古大青沟

乔木

刘云霞等,2010

内蒙古大青沟

乔木

曹成有等,2004

内蒙古乌兰敖都

灌木

刘方明等,2006

内蒙古乌兰敖都

灌木

蒋德明等,2008

内蒙古乌兰敖都

灌木

吴祥云等,2001

辽宁彰武县

乔木

何志斌等,2003

内蒙古奈曼旗

乔木,灌木

万景利等,2007

内蒙古锡林郭勒

乔木

丁越岿等,2012

内蒙古乌审旗

灌木

闫德仁等,2011

内蒙古乌兰察布四王子旗

乔木

莎仁图雅等,2009

内蒙古浑善达克

乔木

高艳鹏等,2010

山西神方山县

乔木

陈丽华等,2008

山西榆中县

乔木

王志强等,2005

甘肃定西市

乔木,灌木

袁秉政等,2005

甘肃庆阳市

乔木

邱丽萍等,2010

甘肃庆阳市

乔木

曹靖等,2009

甘肃榆中县

乔木

邱丽萍等,2007

甘肃西峰城

乔木

王思成等,2009

宁夏彭阳县

乔木

杜建民等,2012

宁夏盐池县

乔木,灌木

宋乃平等,2012

宁夏盐池县

灌木

贾晓红等,2012

宁夏中卫市

灌木

李新荣,2005

宁夏中卫市

灌木

贾晓红等,2007

宁夏中卫市

灌木

贾晓红等,2007

宁夏中卫市

灌木

杨丽雯等,2009

宁夏中卫市

灌木

王新平等,2003

宁夏中卫市

灌木

耿玉清等,2006

北京市八达岭

乔木

胡江波,2007

陕西千阳县

乔木,灌木

张笑培等,2010

陕西千阳县

乔木

张景群等,2009

陕西千阳县

乔木

薛萐等,2009

陕西榆林市

乔木

张晋爱等,2007

陕西安塞县

乔木,灌木

张飞等,2010

陕西安塞县

灌木

白文娟等,2005

陕西安塞县

乔木,灌木

邱丽萍等,2007

陕西安塞县

乔木,灌木

刘增文等,2009

陕西延安市

乔木,灌木

郑顺安等,2006

陕西永寿县

乔木

张俊华等,2006

陕西永寿县

乔木,灌木

刘江华等,2008

陕西安塞、淳化、宜川、绥德

乔木

赵鸿雁等,2003

陕西宜川县

乔木

张景群等,2010

陕西千阳县

乔木

白文娟等,2010

陕西神木县

乔木,灌木

杨光等,2007

陕西长武县

乔木,灌木

樊华等,2007

河北宣化县

乔木,灌木

张桂香等,1992

河北太行山区

乔木

杨莉等,2007

河北宣化县

乔木,灌木

杜红梅等,2009

河北木兰林管局

乔木

季宇虹等,2010

新疆墨玉县

灌木

赵溪等,2010

山西吕梁市

乔木,灌木

彭文英等,2005

陕西安塞县

乔木,灌木

焦菊英等,2006

陕西安塞县

乔木,灌木

2. 结果

2.1. 乔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特征分析

利用表1中涉及到乔木栽植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analysis (图1),发现人工植被对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结合效应值分别为:0.33、0.20和0.32,其置信区间分别是(−0.02, 0.69)、(−0.23, 0.63)以及(−0.02, 0.66)。结果说明在该地区乔木栽植不显著的增加了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Figur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ffects of tree planting on soil organic matter

1. 乔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基本特征

本文将乔木栽植区按照降雨量(400 mm以下和400 mm以上)分类进行亚组分析。其中涉及降雨量0~400 mm地区乔木栽植的相关文献共有16篇。通过Meta-analysis分析发现(图2),该区域乔木栽植对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增加作用,其结合效应值分别为0.38、0.20和0.36,但是由于它们的置信区间均包含零,所以结果均不显著,即在降雨量低于400 mm的地区,乔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不显著的增加作用。

Figure 2.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ffect of tree planting on soil organic matter in areas with annual rainfall of 0~400 mm

2. 年降雨量0~400 mm地区乔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基本特征

图3是降雨量超过400 mm地区乔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结果。结果显示,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结合效应值均大于零(0.34、0.20和0.30),说明该地区栽植乔木能够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是其置信区间分别是(−0.11, 0.79)、(−0.35, 0.75)和(−0.09, 0.69),说明乔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不显著。

Figure 3.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ffect of tree planting on soil organic matter in areas with an annual rainfall of more than 400 mm

3. 年降雨量400 mm以上地区乔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基本特征

2.2. 灌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基本特征

本项研究搜集到的文献中,共有30篇涉及灌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通过Meta-analysis分析发现,灌木栽植对该地区的各土壤层有机质含量均有增加作用(1.07、0.56和1.19),其置信区间分别是(0.77, 1.36)、(0.25, 0.87)和(0.90, 1.49) (如图4),所以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显著的增加作用。

Figure 4.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ffects of shrub planting on soil organic matter

4. 灌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基本特征

本文将灌木按降雨量区域(0~200 mm、200~400 mm地区及400 mm以上地区)分类进行亚组分析。其中涉及降雨量0~200 mm地区灌木栽植的相关文献共有15篇(表1)。通过Meta-analysis分析发现(图5),该区域灌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显著的增加作用,0~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结合效应值为0.84,其置信区间是(0.37, 1.31);1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结合效应值为7.84,其置信区间为(4.95, 10.73)。

Figure 5.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act of shrubs on soil organic matter in areas with annual rainfall of 0~200 mm

5. 年降雨量0~200 mm地区灌木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基本特征

图6是降雨量介于200~400 mm地区灌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结果。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结合效应值均大于零,分别为1.08、1.97和1.89,并且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结合效应值置信区间都不包含零,分别是(0.57, 1.60)、(1.37, 2.57)和(1.48, 2.29),说明该区域的灌木对土壤有机质均有显著的增加作用。

Figure 6.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act of shrubs on soil organic matter in areas with annual rainfall of 200~400 mm

6. 年降雨量200~400 mm地区灌木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基本特征

表1中涉及年降雨量400 mm以上地区灌木栽植的相关文献共有19篇。通过Meta分析表明(图7),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结合效应值均大于零,其结合效应值分别是2.42、0.37和1.32,但是1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结合效应值置信区间包含零,所以该区域灌木对0~10 cm和30 cm以下的土壤有机质有显著增加作用,对10~30 cm的土壤有机质有不显著的增加作用。

Figure 7.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act of shrubs on soil organic matter in areas with annual rainfall above 400 mm

7. 年降雨量400 mm以上地区灌木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基本特征

3. 小结与讨论

研究发现,乔木栽植对该区域内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不显著的增加作用,各层土壤有机质结合效应值均大于零(分别为0.33、0.20和0.32);灌木栽植对该区域内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结合效应值分别是1.07、0.56和1.19。不同降雨量地区的乔木栽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不显著的增加作用,总体上400 mm以下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量(0.31)大于降雨量超过400 mm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量(0.29)。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土灌木恢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其效应值分别是4.19、1.65和1.35)。

综上所述,通过Meta-analysis的方法综合研究发现,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栽植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区开展复垦及生态修复时,应当选择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树种进行植被建设,优先选择灌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栽植是十分必要的。

基金项目

陕西地建–西安交大土地工程与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陕北防沙带矿区生态修复与净土关键技术研究应用(2024WHZ0236)。

参考文献

[1] Kononova, M.M. (1964) Soil Organic Matter, Its Nature, Its Role in Soil Formation and in Fertility. 2nd Edition, Pergamon Press, 5-20.
[2] Gregorich, E.G., Carter, M.R., Doran, J.W., Pankhurst, C.E. and Dwyer, L.M. (1997) Biological Attributes of Soil Quality. Developments in Soil Science, 25, 81-113.
https://doi.org/10.1016/s0166-2481(97)80031-1
[3] 杨玉盛, 何宗明, 林光耀, 等. 不同治理措施对闽东南沿海侵蚀性赤红壤肥力影响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8, 22(3): 281-288.
[4] 闫琳, 杨茂, 胡春元, 等. 防污林土壤养分效益的初步分析——以包头西郊全巴图地区为例[J].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1998, 20(4): 36-41.
[5] 曾宪竞, 蔡朵珍, 陶益寿. 栽培沙打旺对沙荒地水肥状况影响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3): 59-67.
[6] 章明奎, 何振立.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 土壤学报, 1997, 34(4): 195-200.
[7] 张飞, 陈云明, 王耀凤, 等.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有机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3): 105-109.
[8] 杨光, 荣丽媛.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和碳氮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07, 27(6): 30-33.
[9] 何志斌, 赵文智. 半干旱区流沙固定初期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湿度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4): 164-167.
[10] 刘云霞, 胡亚林, 曾德慧, 等. 科尔沁沙地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4): 814-820.
[11] 杜建民, 王峰. 毛乌素沙地典型人工固沙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宁夏农林科技, 2012, 53(10): 102-104.
[12] 王志强, 刘宝元, 路炳军.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研究[J]. 生态学报, 2003, 23(9): 1944-1950.
[13] 王思成, 王月玲, 许浩, 等.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理化特性及相关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 2009, 18(1): 295-299.
[14] 王志强, 刘宝元, 王晓兰.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天然锦鸡儿灌丛对土壤水分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05, 24(1): 113-120.
[15] 邱莉萍, 张兴昌.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不同植被覆被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3): 64-68.
[16] 张文军. 科尔沁沙地活沙障植被及土壤恢复效应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17] 苏永中, 赵哈林, 张铜会, 等. 科尔沁沙地不同年代小叶锦鸡儿人工林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特性[J].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28(1): 93-100.
[18] 刘明国, 苏芳莉, 马殿荣, 等. 多年生樟子松人工纯林生长衰退及地力衰退原因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2, 33(4): 274-277.
[19] 胡亚林, 曾德慧, 范志平, 等. 半干旱区沙质退化草地造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11): 2391-2397.
[20] 刘方明, 郝伟, 姜勇.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5(2): 294-296.
[21] 蒋德明, 曹成有, 押田敏雄, 等.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人工林防风固沙及改良土壤效应研究[J]. 干旱区研究, 2008, 25(5): 653-658.
[22] 吴祥云, 刘广, 韩辉. 不同类型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质量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1): 76-79.
[23] 万景利, 王利兵, 胡小龙, 等. 不同人工林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8(1): 186-189.
[24] 丁越岿, 杨劼, 宋炳煜, 等. 不同植被类型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2, 21(2): 18-25.
[25] 闫德仁, 闫婷, 赵春光. 草原天然植被和草原造林固碳储量的对比研究[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1, 37(1): 5-8.
[26] 莎仁图雅, 田有亮, 郭连生. 大青山区阳坡油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特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3): 162-165.
[27] 高艳鹏, 赵廷宁, 骆汉.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下草本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1): 103-108, 261.
[28] 陈丽华, 鲁绍伟, 张学培, 等. 晋西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土壤水分生态条件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1): 79-82, 86.
[29] 袁秉政, 秦天才, 范泽孟, 等. 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修复作用的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J]. 林业资源管理, 2005(6): 51-54.
[30] 曹靖, 常雅君, 苗晶晶, 等.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植被重建对不同坡位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1): 169-173.
[31] 邱丽萍.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变化及调控措施[D]: [博士学位论文].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2] 宋乃平, 杨新国, 何秀珍, 等.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重建的土壤养分效应[J].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4): 21-26.
[33] 贾晓红, 李新荣, 周玉燕, 等. 干旱沙区人工固沙植被演变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其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 2012, 33(3): 938-945.
[34] 李新荣. 干旱沙区土壤空间异质性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影响[J]. 中国科学D辑, 2005, 35(4): 361-370.
[35] 贾晓红, 李新荣, 李元寿. 干旱沙区植被恢复中土壤碳氮变化规律[J].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31(1): 66-74.
[36] 贾晓红, 李新荣, 李元寿. 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 地理研究, 2007, 26(3): 518-525.
[37] 杨丽雯, 周海燕, 樊恒文, 等. 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恢复研究进展[J]. 中国沙漠, 2009, 29(6): 1116-1123.
[38] 王新平, 李新荣, 康尔泗, 等.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植被区降水入渗与再分配规律研究[J]. 生态学报, 2003, 23(6): 1234-1241.
[39] 耿玉清, 白翠霞, 赵铁蕊, 等. 北京八达岭地区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8(5): 7-11.
[40] 胡江波.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及土壤水肥生态效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41] 张笑培, 杨改河, 任广鑫, 等. 黄土高原南部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6): 64-68.
[42] 张景群, 苏印泉, 徐喜明, 等. 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碳动态监测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 24(5): 21-25.
[43] 薛萐, 李占斌, 李鹏, 等.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黄土丘陵区土壤抗蚀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S1): 69-72.
[44] 张晋爱, 张兴昌, 邱丽萍, 等. 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柠条林地土壤质量变化[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z1): 136-140.
[45] 白文娟, 焦菊英, 马祥华,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人工林的土壤环境效应[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19(z1): 135-141.
[46] 刘增文, 段而军, 刘卓玛姐, 等. 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不同树种纯林土壤性质极化研究[J]. 土壤学报, 2009, 46(6): 1110-1120.
[47] 郑顺安, 常庆瑞.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4(2): 119-123.
[48] 张俊华, 常庆瑞, 张佳宝. 不同林龄人工林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6, 37(3): 429-433.
[49] 刘江华, 刘国彬, 陈淑芸. 刺槐林地土壤水分与林下植物生物量的关系[J].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16(3): 57-60.
[50] 赵鸿雁, 吴钦孝, 刘国彬.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水文生态效应[J]. 生态学报, 2003, 23(2): 376-379.
[51] 张景群, 苏印泉, 徐喜明, 等.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中龄林土壤碳汇[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1): 50-53.
[52] 白文娟, 郑粉莉, 董莉丽, 等. 黄土高原地区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质量综合评价[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8(3): 28-37.
[53] 樊华, 杨志国, 赵方莹, 等. 不同植被建设措施设置对沙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11): 393-397.
[54] 张桂香, 王福宗, 金予明, 等. 河北太行山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数量化评价及适地适树[J]. 河北林业科技, 1992(1): 1-9.
[55] 杨莉. 河北洋河沙地植被恢复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56] 杜红梅, 王超, 高红真.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汇功能的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4): 756-759.
[57] 季宇虹, 宁虎森, 王让会, 等. 干旱区土壤理化性质与人工植被性状的关系——以新疆和田墨玉生态产业区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6): 20-25, 30.
[58] 赵溪, 李君剑, 李洪建. 关帝山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11): 2102-2110.
[59] 彭文英, 张科利, 陈瑶, 等. 黄土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性质变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2): 272-278.
[60] 焦菊英, 焦峰, 温仲明.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恢复方式下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征[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5): 667-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