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影响下的网络流行语变异分析
Analysis of Network Catchphrase Vari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alect
DOI: 10.12677/ml.2024.12111021, PDF, HTML, XML,   
作者: 郑香妮: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方言语言变异Internet Buzzwords Dialect Language Variation
摘要: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近年来,受地域方言的影响出现了变异现象,受到学界关注。本文以语言变异理论为基础,从变异的类型、过程及结果对其现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研究发现:其语言变异分为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和语序变异三类;在变异过程中词汇变异和语音变异同时进行,最后为语序变异;从其变异结果来看,其属于断裂性变异;在分析其变异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时发现其受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影响并从多方面影响着社会和语言使用者。
Abstract: Network buzzwords are the product of the network era.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dialects, it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guage vari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processes and results of the variation, and 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phenomenon. It is found that the language variation is divided into speech variation, word variation and word order variation; word variation and speech variation occur simultaneously in the variation, and the variant result; analyzing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variation, it is affected by language and non-language factors and affect the society and language users in many aspects.
文章引用:郑香妮. 方言影响下的网络流行语变异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1): 346-35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11021

1. 引言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又反映社会生活。网络语言是在网络时代最能反映人们生活的语言,所以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和分析十分有必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受地域方言的影响出现了变异现象,而已有的文章并没有对其变异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本文以语言变异理论为基础理论,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语言变异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1]提出的一种社会语言学观点。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有序异质”的系统,是与社会因素相关联的动态结构系统。即:语言产生变异受到社会因素和语言结果内部规则的双重影响。“语言变异学派在言语变项数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显象和真实时间之间的联系,从语言的共时差异中考察语言的历时变化”“为协调和理顺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提出了新途径”[2]

2. 方言影响下的网络流行语变异类型

“语言变异归根到底是语言的变异,变异会发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系统各个单位中,语言各变异成分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则的、有序的。”[3]受方言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变异类型也是如此,其包括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和语序变异三类,且有规律可循。

2.1. 语音变异

语音方面的变异类型主要包括谐音和合音两种,其中谐音又包括声母谐音和韵母谐音。

2.1.1. 谐音

谐音是产生网络流行语的途径,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其是用音近或音同的字替换原本字的一种修辞方式,在网络交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往往会采取最短的时间和最省事的方法优先选择屏幕中首先出现的字”[4]来进行网络交流,且其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有时甚至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大一部分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和谐音相关,由于语言使用者发音不标准,在本该发某个音的时候发成了另一个音,使其在交流中带上了所属地区的口音,“鄂普”“湘普”等便是如此。而在其具体类型上,谐音又分为声母谐音和韵母谐音。

1) 声母谐音

声母谐音是指因方言中因某两个声母发音相近而难于区分出现混读的情况进入到了网络流行语中,使网络流行语产生了变异。如“怎么肥四”原为“怎么回事”,而福建地区方言因h、f不分以及平翘舌不分便将“怎么回事”读成“怎么肥四”,再如“蓝瘦香菇”原为“难受想哭”,其变异是由某些方言地区声母n、l不分造成的。

2) 韵母谐音

韵母谐音和声母谐音类似,是由韵母发音不准确造成的。在部分方言区中,鼻音韵母不明显而导致两者不相区分,出现误用的情况,如:雨女无瓜、亚子两词,其本应读为“与你无关”“样子”,这种情况随着语言使用者进入到网络,形成了新的网络流行语。

2.1.2. 合音

除谐音以外,其还受合音影响。合音是指在部分方言中,一些原本由多个音节构成的词,由于受到了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而被连读为两个或更少的音节。受方言合音影响而产生的网络词汇,大多来自于我国福建、台湾等闽南语地区。表、宣、造、酱紫等词便是以合音的方式形成的,以酱紫为例:其本为“这样子”,由于说话者的快读或者连读,出现了合音现象,zh变成了j和零声母的iang结合,便形成“酱”。

2.2. 词汇变异

词汇方面的变异主要是方言词汇借用到网络流行语中,这其中又包括完全借用和不完全借用两类。

2.2.1. 完全借用

完全借用是指网络语言原封不动地把方言中的词汇借用过来,“这种方式是方言词保持原有形式进入网络流行语,但内容和表达的感情色彩可能发生转变的方式”[5]。如“巴适”一词为四川方言,意为舒服、合适、正宗、地道,可造句为:这道菜确实巴适哦。再如“老铁”一词,其来源于东北方言,是兄弟的别称,在其进入到网络流行语后,又组成了其它爆火的网络流行语,如“老铁没毛病”“老铁666”等。

2.2.2. 不完全借用

不完全借用是指方言中的某些词汇并没有完完全全被流行语吸收,而是和其它词汇相结合,以此来形成新的词。和完全借用词有所不同,不完全借用的词语大多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如:尬可以构成“尬X”的构式,“x”可为名词也可为动词,如:“尬聊”“尬台”等,但与“X人”构式不同的是“尬x”中的“x”多为单音节词,而“x人”构式中的“x”则是以双音节为主。而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上来看,这类词具有一定自创性,能根据不同说话主体和不同交流形式创造出新词。

2.3. 语序变异

语法方面的变异主要体现在语序上。山东方言惯用倒装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其句式爆红网络,掀起了一股倒装句热潮。如:“都来啦,大家”“习惯了都”。倒装句作为汉语中的一个句式,古已有之,但在此之前并没有使用得那么频繁。随着倒装句式在互联网上的爆火,其句式的使用频率大大提升。但在语言三要素中较之于语音和词汇,语法是最为稳定、变化最慢的,网络上很多倒装句式的使用更多的是出于语言使用者的猎奇心理而故意为之的,一段时间后,其句式使用频率会降低,直到和其流行之前频率相当,所以其对语法的影响不会像对语音和词汇的影响那么容易和持久。

3. 方言影响下的网络流行语变异过程

在语言三要素之中,词汇是最为活跃的,所以在语言系统中,词汇往往是变化最快的,网络流行语系统中也是如此,每年网络上产生的新词不胜枚举,但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则有不同之处,在其变异的过程上,语音变异和词汇变异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首先,和其它网络流行语不同,其变异后的语言是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方言的一大特色就是发音,所以其特点自然会渗透到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上,而其方音和普通话的语音相比往往有较大差别且更具地域特色,语言使用者们出于猎奇的目的纷纷效仿,从而使其语音发生了变异。所以,较之于普通的网络流行语,受方言影响而产生变异的网络流行语在语音上所受的影响会更迅速、更多样。

其次,网络交流和面对面交流最大的不同便是网络交流以输入法打字为主,所以其语音上的变异会以词汇的形式来表现。而以词汇的形式来传播,突破了网络交流中语音变异后传播的阻碍,也加速了其变异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在其语言变异的过程中,语音和词汇变异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最后,语法作为语言系统中最稳定的一部分,其特点也在其网络流行语变异的过程中有所体现。其变异的种类较之于语音和词汇少得多,且变异的持续性也不如语音变异和词汇变异。

4. 方言影响下的网络流行语变异结果

语言变异理论认为语言变异的结果有三种:断裂性变异、进行中的变化和完成了的变化。笔者认为受方言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变异结果属于断裂性变异,接下来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断裂性变异是指发生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的语言变异。这种变异并不会直接对语言系统造成影响,经过一个时期,变异可能消失,也可能在某一特定群体中断续出现。”[3]首先,从其发生变异的群体上来看,其变异发生和主要使用的群体是年轻一代,并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发生变异,且其变异后的词汇并没有像基本词汇那样具备全民常用性的特点,说明其语言在中老年人中的传播是不够的,所以也不能为全民族共同理解。且其受到阶级,职业,地域,文化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其只在特定的群体中流行。

其次,从其使用场所上来看,其主要用于网络上的交流。这类语言出于求新、求异等目的被语言使用者使用,但由于其属于不规范的语言,所以其在日常语言交流中一般不会用到,正式场合更是如此。

最后,从时间上来看,网络流行语更新换代极快,每年都有数不胜数的网络流行语产生,对使用者的影响也仅限于其流行的那段时间,变异后的网络流行语也不例外,其被使用的时间较之于基本词汇极其有限,其对语言使用者的影响也自然受到限制。当新的流行语出现,其就会被舍弃,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从而成为历史。

综上,目前来看其变异只是发生在年轻一代网络交流中的语言变异,且其变异经过一个时期后会消失,虽然可能会断续出现,但不会对语言系统产生直接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其语言变异属于断裂性变异。

5. 方言影响下的网络流行语变异原因

语言产生变异一定程度上是其自身的原因,“语言系统中各子系统、各结构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构单位的变化往往会引发相关结构单位的变化,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3]与此同时,语言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表达概念的符号,而符号的本质是社会的,所以影响语言发生变异的因素不仅要考虑语言自身因素,还要考虑语言使用者、社会等非语言因素。

5.1. 语言因素

语言自身的因素会使语言发生变异,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从语言因素上来说,一方面是方言的优越性,一方面则是语言所遵循的经济原则。

5.1.1. 方言的优越性

网络流行语受到方言影响而产生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方言自身的优越性。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地域变体,其自然也承载了其地域文化,具有其所在地域的地域特色。网络流行语中流行的方言从地域上来看,南北方皆有,不是特定一种,这其实也说明了网友对具有地域特色语言的一种好奇,且其好奇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其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其次,受方言影响产生变异的网络流行语也丰富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其有着其它语言没有的表达效果,如:酱紫一词的产生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但与此同时其也有原词“这样子”没有的表达效果。其词汇的使用会给人一种可爱的感觉,而原词却没有这样的感情色彩,正因如此,女性群体会更喜欢使用,这也是其流行的一大原因。

最后,是一些方言本身具有较强“感染性”。以东北方言为例,东北方言生动幽默、通俗易懂,其“在语音方面相较于普通话来说并无较大差别,几乎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听懂东北方言,且被富于节奏感的东北方言所感染。”[6]东北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词汇和语音两个方面,东北方言的词汇和语音进入到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系统中,使得其系统在语音和词汇两个方面发生变异。

5.1.2.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而这就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在日常交际中也是如此,其要用更精炼、简洁的语言来囊括尽可能多的信息。受方言合音影响产生变异的网络流行语便是如此,原本由多个音节构成的词,由于受到了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而被连读为两个或更少的音节。而又因其在网络交流时是约定俗成的,不会影响原义,所以其语言的使用既不会影响交流又节约时间,更有利于交际。

5.2. 非语言因素

语言变异理论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性极强的符号系统,产生变异也有社会的因素。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和短视频的流行、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有密切关系。

5.2.1. 短视频的流行

短视频在近几年迅速流行,席卷各行各业各年龄段,打破了原有的隔阂。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上发布自己的作品且可以观看他人作品,几乎所有网络流行语的流行都和短视频平台有关。“在我国各大视频网站中,常有方言视频因搞笑或者新奇被大量点击、播放、转发,其中包含的方言词也会火爆流行。”[7]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和短视频的爆火是语言产生变异的一大原因。短视频创作者为了吸引观众、获取流量,会去创新视频内容,各种类型的语言都会渗透其中,语言的选择,不再拘泥于日常语言和普通的网络流行语,其会加入方言因素。且在某类型含有方言元素的视频爆火后,其它视频创作者也会争相模仿,导致其方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其语言就产生了变异。

5.2.2. 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

“语言的发展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语言的发展反映大众的思想、复杂的社会心态和社会主体的观念,表现出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动态。”[8]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流行原因之一便是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的心理。在网络上出现了含有方言元素的网络流行语后,出于求新、求异的心理,语言使用者会争相模仿,而在大多数网络交流中使用到了相关流行语后,少部分没有使用其语言的语言使用者便会出于从众心理来使用其语言。受方言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便在其传播中产生,其最初可能只是少数方言词汇的借用,但随着其在网络上的传播,其变异的形式越来越多样,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变异后的网络流行语出于其求新、求异的心理更受追捧,某种程度上又加速了其变异。但要说明的是,其变异只存在于网络交流中,不会直接对语言系统产生影响。

5.2.3. 疫情因素

疫情的爆发是其网络流行语发生变异的又一外部原因。二零一九年年末爆发的新冠疫情到如今已四年有余,其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疫情使社会停摆,“封城”、静态管理等政策使得本该上班、上学的人们被迫待在家里,网课、网上办公随之而来,主要交流方式从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网络交流。较之于以前,网络交流、冲浪的时间更多。而用着平常的语言进行网络交流,不可避免的会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这时人们试图在网络语言中用数字、字母、方言等,来丰富网络流行语,以此来获得网络交流时的“新鲜感”。疫情爆发的这几年里,网络流行语中的方言词汇和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词汇较之于疫情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通过这种创新,来丰富网络流行语、丰富自己的言语表达。既有利于使用者的语言使用,又丰富了网络流行语。而这也是疫情带给人类语言生活的影响。

6. 方言影响下的网络流行语变异带来的影响

语言作为意识的物质外壳在受到社会因素影响的同时也会影响着社会和语言使用者,其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6.1. 积极影响

变异后的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在网络上使用,在增强方言活力、便于网络交流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6.1.1. 增强方言活力

受方言影响产生变异的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的流行,掀起了一股方言热潮。网络上几乎随处可见方言的身影,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受方言的影响越来越大。具有方言元素的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使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接受度有所提高。建国以来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实施取得了重大胜利,其工作在带来了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使方言式微。没有语言环境的土壤,年轻一代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方言,甚至对方言产生了抵触的情绪,认为方言“土”。而具有方言元素的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使年轻一代以一种更有趣的方式认识了方言,也感受到了方言之“美”。其变异有利于增强方言的活力。

6.1.2. 便于网络交流

这类语言在网络上的流行拉近了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虚拟世界中的人们互不认识,只能通过文字交流,而这些带有方言属性的文字的运用,可使人产生亲近感,而当这些变异后的网络流行语衍生为表情包时,其在网路上的传播会更加迅速,而也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拉近了网络空间中人与人的距离,便于网络交流。

6.2. 消极影响

受方言影响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的流行,在具有积极影响的同时还存在消极影响。其变异后的网络流行语缺乏规范,有些甚至违背了现代汉语使用规则,这对于青少年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是弊大于利的。如一些通过方言谐音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的流行是不利于青少年语音知识学习的,青少年在使用受方言影响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时,增加了声母、韵母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其语音知识的学习。

7. 结语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变化,”[9]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变异是不可避免的。受方言影响的网络流行语变异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之下产生的,这种变异极具时代意义。而作为语言使用者的我们,对这类语言的使用要秉持着包容性原则,但在尊重语言多样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对其语言的使用,要有所选择,坚持适度原则。

参考文献

[1] 拉波夫. 拉波夫自选集[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2] 杨彩贤. 语言变异理论在中国的拓展及应用[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 22(4): 37-40.
[3] 郭风岚. 语言变异: 本质、因素与结果[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5): 15-19.
[4] 刘文良. 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解析[J]. 汉字文化, 2021(16): 16-17.
[5] 王淼, 陈柯冉, 陈沫澄. 网络流行语中的汉语方言[J]. 现代交际, 2019(4): 72-73.
[6] 沙海艳, 杨智渤. 东北方言语音使用特点分析[J]. 才智, 2023(3): 122-124.
[7] 李璇. 新媒体时代方言传播方式、原因及策略分析[J]. 现代交际, 2020(4): 76-77.
[8] 樊晨宇. 从语言变异角度探析网络流行语“鸭梨” [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3(2): 55-56.
[9] 刘家宁.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看2012年全球英语流行词[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4(1):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