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视域下特色小镇语言景观研究——以环江柳浪咧小镇为例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Landscape—Taking the Liulanglie Town of Huanji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4.12111093, PDF, HTML, XML,   
作者: 陈净竹: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语言景观特色小镇乡村振兴Languag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Town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集 + 民族节日是柳浪咧小镇发展高质量乡村文化的新路径,其呈现多语组合模式,汉语标牌占比较大,多语标牌的设置体现了国家政策和民族情怀的结合。文本内容展现了语言标牌的地域性与文化性。但仍存在语言景观的设计缺乏创新意识、语言景观与乡村环境不协调、语言景观维护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文章根据这些问题针对性提出了优化路径,探究语言景观在特色小镇文化振兴中的现状的同时分析特色小镇文化振兴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推动乡村振兴。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market + ethnic festival” is a new path for Liulanglie Town to develop high-quality rural culture, which exhibits a multilingual combination model with a relatively large proportion of Chinese signboards. The setting of multilingual signboards reflects the combina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ethnic sentiments. The textual content demonstrates the regional and cultural nature of the language signboard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issues such as a lack of innovative design in language landscapes, incoordination between language landscapes and rural environments, and inadequate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language landscapes. Based on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targeted optimization paths,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guage landscapes in th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iming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陈净竹. 文化振兴视域下特色小镇语言景观研究——以环江柳浪咧小镇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1): 909-92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11093

1. 引言

语言景观这一概念最早由Landry和Bourhis提出,指的是“某个属地或地区的公共或商业标牌上可见和凸显的语言,能够折射特定区域语言社群的权势和地位。”[1]在国内众多语言景观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多聚焦于城市景观与旅游区,对乡村及特色小镇的关注较少。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被国家大力实施并积极倡导。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是实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部署地之一,不仅拥有丰富的乡村文化同时也蕴含丰富的民族资源,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它的脱贫工作,并在2020全国两会召开时期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做出了重要指示。在此背景下,研究文化振兴视域下环江柳浪咧特色小镇语言景观研究不仅可以探索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同时也能推动民族经济与文化的长远发展。鉴于此,基于场所符号学理论,分析环江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的现状与优化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促进我国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2. 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语言景观建设

2.1. 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它吻合时代发展,内涵丰富,路径清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从内涵上看,乡村振兴主要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通过分析环江柳浪咧小镇的语言景观,反映了小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具体举措与筹划路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旨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如环江柳浪咧特色小镇中各式各样特色农产品的语言景观宣传栏或易拉宝所呈现出来对环江特色美食的宣传如:环江香猪,环江香鸭等,其不仅拓宽农民了就业渠道,也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引导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通过研究电商直播带货大厅展板、环江农特产品孵化运营中心的标牌语言景观可以发现:环江柳浪咧特色小镇在用传统的方式售卖特色农副产品的同时也顺应数字化时代需求,主动培养吸纳电商直播带货、运营孵化的人才,发挥乡土人才作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在文化的维度上,环江柳浪咧特色小镇用市集 + 民族节日的路径打造了“非遗文化街”“毛南之夜”等主题市集,不仅给参观者们带来吃喝玩乐学游“一站式”体验,也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农耕文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环江柳浪咧特色小镇在响应贯彻生态振兴的基础上制作了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红条幅,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深入人心;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求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通过分析环江柳浪咧特色小镇社区委员会宣传栏语言景观可以发现社区在逐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农村发展合力。

2.2. 特色小镇语言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重要国家战略,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文化的复兴。语言景观作为观察特色小镇文化的一个窗口,它的建设首先有助于提升小镇当地的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投资者和人才,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在环江柳浪咧特色小镇非遗文化活动的举办、打造文创品牌等举措的宣传过程中,各类语言景观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既提升了小镇的吸引力,也吸引了品牌和人才入驻,为小镇的经济振兴奠定了基础。

其次,特色小镇语言景观的建设也是当地文化建设的一种。是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的关键。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培训课程等,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此外,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还可以丰富当地居民的业余生活,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环江柳浪咧特色小镇依托毛南族文化,在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综合素质,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再者,特色小镇语言景观建设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环江柳浪咧特色小镇以神秘、独特的傩文化为核心,传承浪漫珍贵的花竹帽等传统文化。

最后,特色小镇语言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环保文化活动可以引导居民关注生态环境,培养环保意识,而与环保相关的语言景观则推动小镇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打造了一座生态宜居的小镇。为其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语言景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从提升小镇形象促进产业发展、丰富居民生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入手,才能让小镇在发展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3. 语言景观研究现状

语言景观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主要关注公共空间中语言的使用和呈现,如街头标识、广告、公共艺术等,不仅体现了社会语言生态的多样性,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信息。本节将简要介绍语言景观研究的现状,并探讨其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根据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中2009~2024年以“语言景观”为主题的686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呈上升状态,2014年后发文量增长尤为快速,2023年有230篇关于语言景观的文献在知网上发表,核心论文的数量和论文整体质量都在逐渐提高,但高级别学术论文数量仍偏少。

在研究热点上,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个几方面:城市旅游语言景观实证研究,如方舒、冯娟、李星明以安徽省三河古镇为案例地,从语言景观的生产者和阅读者两个角度出发,探讨语言景观在语言标识中的呈现和语言的选择[2]、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研究,如特日格乐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语言生活为调查内容,对该地区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行政领域、语言景观中的语言生活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总结和梳理语言使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3]、语言景观与多模态,如盛榕树、约翰布坎南基于多模态理论基础,通过对8个徽州古村落的田野调查,聚焦传统聚落空间语言景观中的符号聚合现象,利用GIS地理信息研究工具,分析其外在符号机制的多模态特征,解读内在的文化寓意和模态之间的互动关系[4]、语言景观与多语现象,如王晓梅采用定性研究法,收集了38位调查对象对于4张马来西亚多语景观照片的理解与分析,使用内容分析法提炼主要观点[5]、语言景观与公共政策,如王丹丹基于扩展的语言政策观,对印尼语“诞生”以来印尼的语言政策进行历时和共时分析,探讨不同时期政府运用何种语言政策如何建构和巩固什么样的国家认同[6]。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在语言景观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包括校园语言景观、公共场所语言景观、城市公共标识语言景观等。这些研究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语言景观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由此可见,语言景观视角下的旅游以及相关语言规范与政策研究较为多元与丰富,学者们在研究范围上总体较为开阔,但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多聚焦于城市语言景观,对乡村语言景观关注不足;二是研究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对语言景观的形成、社会功能等深层次问题探讨不足;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促使各地积极发展特色小镇。在这个过程中,特色小镇语言景观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特色小镇语言景观的文化传承等方面,其中包括小镇地方文化语言的保护和传承路径。但仍有许多方面尚未充分探讨,如小镇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举措等。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通过研究环江柳浪咧特色小镇语言景观,既可以将研究重点转向乡村语言景观,关注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全面了解语言景观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又可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乡村振兴实践,指导乡村语言景观建设,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也聚焦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4. 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探究以下问题: 一是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的语码选择及组合。二是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呈现何种语码取向。三是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文本内容展现了什么样的整体风貌。为此,本研究采用手机摄影的方法采集语言标牌的语料,在可视范围内穷尽式进行语言标牌实景拍摄,将每一个有明显边框的语言标牌作为一个计量单位[7]。共采集样本443张,去掉模糊和重复图片,最终获得独立有效样本416张。在完成语料收集后,随即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整理、统计、归类和分析工作。在分类标准的设定上,本研究主要借鉴了Cenoz & Gorter (2009)的研究方法,其核心思想在于将每个独立的单位或机构视作一个完整的分析单元,而非仅仅依据符号来划分。这一做法有助于更精确地捕捉和分析语料中的关键信息。为进一步揭示语言标牌背后的深层含义,本研究采用了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统计分析方法。在量化分析方面,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20软件,对各类语言标牌的数量及所占比例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同时,质化分析也是本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语言标牌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不同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互动关系。除此之外,本研究也选取了三位不同身份的村民作为访谈对象,A是普通村民,女性,60岁左右,小学学历,壮族,务农;B是猪肉铺经营者,男性,30岁左右,高中学历,毛南族;C是政府扶贫人员,男性,35岁左右,本科学历,壮族。通过对不同身份人群的访谈,以期得出民众对于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真实民意态度。

5. 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现状分析

5.1. 柳浪咧小镇概况

柳浪咧小镇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小镇。这里依托当地丰富的毛南族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旨在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特色小镇。近年来,柳浪咧小镇通过创建毛南族特色商旅小镇,探索出市集+民族节日的模式,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

小镇内设有各种文创产品、五香美食、毛南族工艺品等特色店铺,以不同的主题市集为内容,如非遗文化街、三月三最毛南,融合广西特有的三月三民族节日元素,通过展示毛南三月三传统美食、特色民族乐器、文创作品秀等,打造全新的民族文化盛宴。

在推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开设市集,一方面是对民族节日与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是推动乡村“土特产”产业发展,打造乡村助销新场景。尽管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下单已成为很多人的购物习惯,但更具体验感的线下购买也不会消失,而市集正是线下消费的典型场景。除了举办市集之外,农文旅融合发展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大方向。柳浪咧小镇在2023年“三月三”“五一”和国庆期间,设置了民俗、民族文化传承打卡点。游客可以感受蜡染、竹编、花竹帽、铜鼓等非遗文化,观赏非遗民俗文艺展演。当地积极拓宽民族技艺发展路径,建成毛南族传统技艺展示培训中心等产学研项目,组织群众学习、制作民族手工艺品,进行销售,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

5.2. 语言标牌分类

作为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的主要载体,语言标牌通常可归为两大类别:自上而下设立的标牌和自下而上设置的标牌。其中,前者主要由政府等官方机构所设立,我们称之为“官方标牌”。这些标牌通常涵盖路牌、景点标识等多种类型,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导航及信息指引。相对而言,后者则主要由企业或私人所设立,我们称之为“私人标牌”。这类标牌包括店铺招牌、广告牌等多种形式,主要用于商业宣传及品牌展示。

统计结果表明,柳浪咧小镇既有官方标牌,也有私人标牌,其中官方标牌数量较多,构成了语言标牌的主体,反映了当地管理部门对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建设的重视和关注,具体标牌分类如表1所示。

Table 1. Liulanglie town language landscape signs classification

1. 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标牌分类

标牌类属

分布

数量

标牌载体

比例

官方标牌

小镇简介

23

石砖、木制等

5.5%

政策宣传

105

25.2%

景点标识

83

20.0%

警示牌

52

12.5%

路牌

21

5.0%

私人标牌

店铺招牌

74

木头、金属等

17.8%

广告牌

58

13.9%

表1可见,官方标牌作为国家法定标志物,具有政策宣传、信息提示和警示公众的功能。具体分为小镇简介、政策宣传、景点标识、警示牌和路牌这五大类,标牌以石砖和木制等为主要载体,具有存放时间长、正式感等特点。在官方标牌里,政策宣传最多,占总标牌的25.2%,主要内容是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中国梦、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标语和易地搬迁宣传,“天上下雨地上滑,上学困难耽误娃,搬出深山感恩党,脱贫赶上好年华”(见图1)、“搬出大山天地宽,携手共建新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易地搬迁是朵花,干群齐心浇灌它”“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富美城西”(见图2)等。此类标牌将国家政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从空间上看一方面构成了语言景观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育文明乡风,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意识形态建设,潜移默化地为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除此之外,柳浪咧小镇景点标识占总数的20%,标牌主题主要落脚点在毛南族非遗文化的展现与传承。例如“毛南风情•傩面之夜”“世遗环江毛南族花竹帽”“毛南香猪介绍”(见图3)“出彩环江铜鼓”等。通过此类标牌的宣传与参观者的阅读,展现了环江毛南族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饮食习惯,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此类标牌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内核。

Figure 1. Liulanglie town relocation publicity logo

1. 柳浪咧小镇易地搬迁宣传标识

Figure 2. Liulanglie town policy publicity logo

2. 柳浪咧小镇政策宣传标识

Figure 3. Logo of “Maonan Fragrant Pi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Liulanglie Town

3. 柳浪咧小镇非遗文化“毛南香猪”标识

私人标牌主要包括私人的店铺招牌和广告宣传牌,特色农产品和地方美食的名称,往往体现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并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其中,“毛南牛肠酸”、“毛南香猪”以及“肉肉三鲜粉”等,均为典型的代表。这些标牌,主要以私人的店铺招牌和广告宣传牌的形式呈现,它们不仅反映了店铺的经营特色,还凸显了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一些民族语言用语或是民族节日元素的加入也一定程度契合人们的新鲜感与陌生化需求,如,“毛南柳浪咧,乐嗨三月三”、“香猪配啤酒,香牛冲土愣”(见图4)。同时,在标牌的载体上私人标牌的载体更加多元,从木头金属到石砖塑料,私人标牌更有创造性与亲和力,以此可见,柳浪咧小镇的语言标牌不仅展现出了环江毛南族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饮食习惯,也反映了当地村民的创造力与亲和力。

Figure 4. Liulanglie food Street slogan

4. 柳浪咧小镇美食街标语

5.3. 语码取向

语码取向是以所涉及的语言选择为依据,划分某一特定公共场所的语言景观[8]。标牌上语码种类选择和顺序编排体现了国家的语言政策和规划。数据统计发现,柳浪咧小镇的语码有汉语、汉语和英语双语以及汉语英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模式,从语码取向来看,标牌上主要有汉语、英语和越南语三种语言书写形式,标牌的语码取向分布如表2所示。

Table 2. Language landscape coding orientation of Liulanglie town

2. 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语码取向

语码选择

语码取向

数量

比例

单语

汉语

345

82.9%

双语

汉语、英语

67

16.1%

多语

汉语、英语、越南语

4

1.0%

如图可见,就语码的选择来看,汉语的单语语码占比最大,占样本总容量的82.9%,其次是汉语英语的双语语言景观,所占比例为16.1%,而多语语言景观是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语码的同时呈现,柳浪咧小镇的三语数量相对较少,且只有一种第三外语越南语,占总比例的1%。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说,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汉语不仅是塑造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基于我国语言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确立了汉语的官方语言的地位。与其他语码相比,汉语是优势语码,突显程度最高。而英语占样本总容量的16.1%,主要分布在小镇的简介、宣传、路标等位置。柳浪咧小镇地处环江少数民族自治县,村民们的英语水平并不高,所以也产生了一些中式英语和翻译不规范等问题。

Figure 5. Liulanglie town bathroom trilingual sign

5. 柳浪咧小镇卫生间三语标牌

分析汉、英、越的三语语码在整个样本数据里仅占1%的原因,为此我们简单询问了镇子里的一位工作人员,据工作人员介绍,设置三语是上级部门的要求,而第三种语言在选择上没有特定某一种语言而是由景区自行决定,考虑到一些外部的国际政治因素,比如国家倡导一带一路,广西与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一衣带水,所以就设置了越南文(见图5)。

由此可见,柳浪咧小镇多语标牌的设置体现了国家政策和民族情怀的结合。综合来看,柳浪咧小镇的语言标牌中的语码取向兼具政策与实用的一致性,汉语的实用价值与国家语言政策一致,彰显了民族身份认同。同时,中英双语的语码选择和多语语码选择不仅丰富了当地语言景观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合作与文化振兴。

5.4. 文本内容

词频统计是用来统计一篇文章中,某一个字段出现的次数,从而了解文章的重点,关键字,方便理解作者的想法。研究将标牌上主要出现的词汇做了全面汇总并统计了柳浪咧小镇语言标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十个词汇,如表3可见,按频率从高到低依次分别是“毛南”、“环江”、“非遗”、“富强”“团结”“民族”“特色”“服饰”“文创”“跟党走”。

Table 3. Language landscape of Liulanglie town language signs word frequency

3. 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语言标牌词语频率

词语

频率

毛南

135

环江

102

非遗

73

富强

42

团结

34

民族

31

特色

27

服饰

16

文创

9

跟党走

9

字词的重要性随着它在数据库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由此可以窥见在柳浪咧小镇的语言景观里,毛南、环江、非遗、富强、团结和民族这六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中,既反映了该地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我国多元文化及民族和谐共生的国情。毛南和环江体现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区对自身民族特色的强调与传承,非遗、富强、团结、民族则代表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观和目标。毛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民间信仰和传统技艺独具特色。毛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多样性,也为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瑰丽文化。其次,非遗一词代表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技艺、民间信仰、表演艺术等。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民族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性。富强、团结、民族这三个词语,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观和目标。富强代表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团结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团结互助、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一词则强调了我国的多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一心的美好愿景。柳浪咧小镇欢迎表识见图6

Figure 6. The welcome sign of Liulanglie town

6. 柳浪咧小镇欢迎标识

在这几个词语中,非遗、富强、团结、民族共同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观。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富强、团结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保障和动力;民族则是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特色和优势。

总之,这些展现了地域性与文化性的语言标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反映了我国的文化多样性、民族和谐共生以及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5.5. 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为进一步了解柳浪咧小镇里的人们对当地语言景观的真实想法,本研究选取了三位不同身份的村民作为访谈对象,访谈时间为2024年1月,访谈内容显示:一些村民并未特意留意语言景观,对这部分人而言,语言景观的设立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部分人认为部分路标的设置较为杂乱有改进空间;柳浪咧小镇部分语言景观存在老旧、脱落等情况。针对调查研究与访谈结果,总结出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存在以下问题:

1) 语言景观的设计缺乏创新意识

整体而言,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同质化较为严重。在标牌的设计层面,无论是官方标牌还是私人标牌都过于追求传统元素的应用,如小镇的指路标牌无论是材料还是色彩等元素都与其他旅游景区的指示标牌有较大的相似度。除此之外,统一化标牌管理的私人店铺尽管看起来整齐有致,但这也导致私人店铺语言景观的个性化不足,设计者过于追求统一性和规范性,容易忽视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导致景观失去个性,缺乏创新使人审美疲劳缺乏兴趣。

除此之外,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更多侧重于表层的信息功能,缺乏与游客或本地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乡村语言景观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但柳浪咧小镇的绝大多数景观仍停留在视觉层面,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2) 语言景观与乡村环境不协调

作为易地搬迁安置区,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很多由政策宣传组标语成。在实地走访中发现,一些宣传标语的置放与建设风格不协调,如在安置房楼栋的主体使用红底白字的单个字体排列组合为一句宣传语,从审美的角度有些突兀。语言景观应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从而体现当地特色,以免影响语言景观的整体美感。其次,柳浪咧小镇内部小区中的部分路标未能充分考虑居住者的实际需求,标识系统较为杂乱方向不清晰、信息传递不准确等,影响本地人或游客的旅游体验。

3) 语言景观维护与管理不到位

通过观察与走访可以发现柳浪咧小镇语言景观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部分标识、广告牌出现老旧、破损、褪色、字体模糊等问题(见图7)。如在茶艺街、工艺文玩街和中草药养生街的部分宣传栏中的广告标牌和宣传标识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老旧褪色和字迹模糊等情况。此外,在柳浪咧电商示范区还有一些以前临时摊位的标签贴在地上未撕除(见图8),影响了语言景观的整体形象。

Figure 7. Faded woodcut signs on the arts and Crafts street in Liulanglie Town

7. 柳浪咧小镇工艺文玩街褪色木刻标牌

Figure 8. Liulanglie Town has not removed the temporary label

8. 柳浪咧小镇未撕除临时标签

6. 特色小镇语言景观的优化路径

为解决柳浪咧小镇中存在的以上语言景观中的问题,提出以下优化路径从而更好的助推文化振兴。

6.1. 提升语言景观多模态特征

多模态的表义方式可以丰富信息传播的途径,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用户对信息的需要。对于语言景观阅读者而言,多模态表义方式可以有效地激活不同的感知系统,刺激不同的信息输入,提高目标对象的阅读体验。以柳浪咧小镇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在公共空间中,可以运用多种语言符号,如文字、图片、声音等,构建丰富多样的多模态话语。这些话语与特定场景和语境相适应,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语言景观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柳浪咧小镇书香街巷设置虚拟翻书仪,将毛南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科技中,使游客更有参与感,沉浸式体验毛南历史文化沉淀。有助于提升语言景观的传播效果,增强其多模态特征。

6.2. 增强语言景观的实用能力

根据实地观察与访谈结果可以发现,柳浪咧小镇的部分三语标识覆盖率较低且实用性较弱。除此之外,部分标识系统也较为杂乱存在信息传递不准确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以柳浪咧小镇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在语言景观的实际应用中应更加注重语言景观的实用能力,从政策以及落实方面出发,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路标指示牌的监督与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提高设计制作水平,加强对交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等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指示牌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GPS定位、大数据分析等,对一些人流量大的重点地区如小区、学校的语言景观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信息准确性,增强语言景观的实用能力。

6.3. 持续优化语言景观建设与维护

针对柳浪咧小镇一些老旧、脱落等语言景观维护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政府可以使用动态调整的方式定期对公共场所的语言景观进行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其次也要鼓励吸纳民众自发对公共空间语言景观的建设和维护,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局面,提升语言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6.4. 发挥语言景观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作用

发挥语言景观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作用首先需要强化规划与设计。比如对柳浪咧小镇的语言景观进行更加系统规划和设计,可以在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街道等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壁画和标识牌,将毛南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展现多元文化的魅力。其次可以丰富各类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民族风情文化活动,如歌舞表演、民俗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让游客和当地居民充分感受柳浪咧小镇的文化底蕴。通过活动策划和举办,激发小镇活力,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再者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利用柳浪咧小镇现有的教育资源,如艺然堂书画院等,开展民族文化教育。邀请专家学者和民族技艺传承人授课,传授毛南族及其他民族的语言、舞蹈、音乐、绘画等文化艺术,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人才。最后需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团体和个人的交流合作,举办文化论坛、展览等活动,让柳浪咧小镇的语言景观和民族文化走出去,同时吸引外界优秀文化走进来,实现文化交流的互动与融合。

7. 结语

我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全国合计共有民族乡(镇) 1248个和民族镇59个,在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市集 + 民族节日是柳浪咧小镇发展高质量乡村文化的新路径。研究发现,柳浪咧小镇呈现多语组合模式,汉语标牌占较大比例,多语标牌的设置体现了国家政策和民族情怀的结合。文本内容展现了语言标牌的地域性与文化性。但仍存在语言景观的设计缺乏创新意识、语言景观与乡村环境不协调、语言景观维护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提升语言景观多模态特征,增强语言景观的实用能力持续优化语言景观建设与维护以及发挥语言景观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Landry, R. and Bourhis, R.Y. (1997)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 23-49.
https://doi.org/10.1177/0261927x970161002
[2] 方舒, 冯娟, 李星明. 乡村古镇型旅游目的地语言景观研究——以安徽省三河古镇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51(16): 116-121.
[3] 特日格乐. 锡林郭勒盟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22.
[4] 盛榕, 约翰·布坎南. 符号聚合: 传统聚落空间多模态语言景观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5): 113-120.
[5] 王晓梅. 马来西亚的多语景观——华裔景观阅读者的视角[J]. 中国语言战略, 2022, 9(1): 52-63.
[6] 王丹丹. 国家认同视域下印度尼西亚语言政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3.
[7] 巫喜丽, 战菊. 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市“非洲街”语言景观实探[J]. 外语研究, 2017, 34(2): 6-11.
[8] Jaworski, A. and Thurlow, C. (2010) Semiotic Landscapes: Language, Image, Space. Continu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