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由于中外文化背景和习俗的差异,大多数外国人不理解中国民俗文化具体是指什么,对这些优秀的文化更是一无所知。所谓的民俗文化,它又可以称作传统文化,是民间生活风俗文化的总称。同时,它也指一个集居的民族民众创造、继承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民俗传承。它包括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服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等。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说的就是著名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弗米尔(Han Vermeer)的翻译理论。他将自己开创的Skopos (目的)概念应用到翻译的理论。这个理论最核心的部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整个翻译行为所达到的目的是主要关键因素。因为中国春节历史文化比较悠久,在我国也算是一个比较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所以,在民俗节日文化的翻译过程中,民俗文化类型多样且历史悠久,很难用外国语言翻译,出现词汇空缺。外国词汇大多数比较单一,与民俗文化中的很多复杂词汇截然相反,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存在语义的理解偏差,外国人也很难理解。在翻译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运用目的论指导下的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风俗习惯,从而有效地传播我们的春节民俗文化,也通过研究本选题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通过翻译作品了解中国。因此,本文以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三大原则为指导,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例,对春节民俗文化翻译进行研究,通过对BBC纪录片Chinese New Year的分析研究,总结概括目的性原则指导下的转译、增译翻译策略,连贯性原则指导下的意译、减译翻译策略,以及忠实性原则指导下的直译、音译及加注释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著名功能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教授,她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她表示任何不同形式的任何翻译行为,其中包括翻译它本身,都应该被看作是一种不同形式的行为,而任何一种行为都应该要有一个目标或者目的[1]。诺德(Nord)指出,按照译语文化的标准来说,改变或者调整原文,是每个专业翻译者日常工作的必要步骤。也就是说,根据译文的目的和译语文化的标准和规则,原文中的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成分可以根据语境进行调整甚至说是改变。需要保留什么,改变什么,应该保留多少,改变多少,都要根据翻译目的而决定。翻译的文章是否成功,取决于译文是否与接受译文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一致[2]。翻译是将源语的语言文化在译文中得到再现,而不是把译语带入到源语的语篇环境中去。除此之外,杰里米·芒迪认为翻译在某些方面是一种应用语言学的运用,常把语言理论作为他的常用翻译理论[3]。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当前形势下如何提高节庆文化翻译质量进行了一些反思,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
2.2. 国内研究现状
民俗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日渐凸显,并受到很大的重视,这正是因为民俗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4]。而春节的民俗作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的本土化翻译也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翻译过程,更是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一个特殊手段[5]。在全球化影响下,“中国英语”是以规范化的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习俗的英语变体,是本土化的英语[6]。全球化引起了本土化,本土化又常反映对文化霸权的恐惧[7]。就历史久远的传统节日春节民俗文化来说,春节可以说是我国标志性的传统节日,根据翻译目的论中的原则[8],我们在英译时会考虑西方人民对译文的接受情况,传统节日在英译过程中,更需要考量到东、西方语言方式的差异,并将其在英译中有效灵活地运用起来[9],主要是要让西方人感受到这个节日表达的含义;而且在目的性原则的指导下,译者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也得到了很好的补充[10]。而且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角度也大不相同,因此在不同言语的表达中也必然存在不同之处,而译者也需要根据不同聚居区、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探索更好的翻译方法,让翻译出来的文化内容更能被很好地理解[11]。但是每个节日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受各种各样的地域因素的影响,也承载了太多不同地方的文化色彩[12]。一些被提到的节日,其中包括一些节日名称故事,它们的加入可以帮助不是很理解的人们来了解更多的背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这不仅提高了文化信息的传达度,也提高了翻译的文化成效。而且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文化翻译以及文化译词,英语国家的人民就都会读懂,甚至将文化译词当作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13]。
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加强了相互合作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制作了一系列以中国教育、历史、人文和社会自然环境等为题材的纪录片[14]。它不仅承载着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的重任,而且也承担着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的责任。对于BBC纪录片来说,字幕翻译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15]。纪录片字幕是一系列纪录片作品在后期重要产物,字幕不仅能对纪录片里面所呈现的内容起到充分补充说明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16]。BBC纪录片Chinese New Year中的字幕翻译对于向外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外国友人深刻地了解到春节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并让其深切感受到属于春节独特的氛围和韵味;除此之外,打开中国文化传播的大门,在传播的过程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在此基础上使中国的文化更具有吸引力和魅力。
3. 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
民俗文化可以说是属于民众的一种生活文化,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它与民众处于的环境息息相关,不仅包括人文地理环境,还包括社会自然环境,是一种非物质的产物,简而言之,可以将其概括为民间流传的习俗。在社会逐渐发展的一个历史征程中,民俗文化可以说是有很大的流动性、发展性,它在历史发展长河的每一个阶段都发生着改变,并在每一次的改变中寻求生存和发展。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猜灯谜、京剧、舞龙、舞狮等这些都属于传统的民俗文化。就纪录片中的春节来说,它包含许许多多的民俗文化,例如:过小年、拜年、除夕守岁等,这些民俗文化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出来的。钟敬文先生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界的一位佼佼者,他对于民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特征就曾做了五方面的概括,具体为传承性与扩布性、类型性、相对稳定性与变异性、集体性、规范性与服务性。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俗文化不仅会随着历史漩涡延续下去,还会用它独特的方式传承下去。而春节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在经历了求同存异拉扯之后,不仅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性格还造就了精神传统。而BBC纪录片中的民俗文化字幕翻译,不仅仅传播了中国民俗文化,还传播了历史文化;不仅仅将中国民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英语国家的人们接触并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保存下来的精华,起到推广的作用,还大大增强本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本文以春节为例,研究了BBC纪录片Chinese New Year中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将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到西方国家。
4. 翻译目的论及其翻译原则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一理论由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Katharina Reiss)和弗米尔(Han Vermeer)所创立,就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中的理论。它的核心理念是:在翻译时,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是最关键因素。翻译目的论包含三大原则:目的性原则(Skopos Rule),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目的性原则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要以译文在民俗文化中能够达到的预期的功能为准则,它属于翻译的首要原则;忠实性原则在翻译中,并不是说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要做到一字不差、完全相同,而是要求原文和译文中应该要存在某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忠实的程度与形式在于译者对原文的独特理解以及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语句通顺、连贯,换种说法就是对于具有交际背景和环境的接受者来说,理解译文是必要前提。总而言之,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能够理解,并且能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交流传播中有意义。当今时代,翻译目的论以全新的视角为字幕的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解决办法。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前人的研究上,对目的论指导下的三大原则的对于春节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提出新的看法,提供了新视角。
5. 目的论指导下中国春节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5.1. 目的性原则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5.1.1. 转译
翻译方法中的转译法(Translation Conversion)也称转换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习惯表达上的差异,无法直接用汉语将英语的原意体现出来,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译文必须将原文做相应的改变。BBC纪录片要想成功地吸引诸多西方观众的眼球,并向想要了解中华民俗文化的西方人传达纪录片的创作精华,就必须切身考虑外国观众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将带有中华民俗文化特色的表达,用转译的翻译方法,以相似表达成效的目的语来进行翻译。
纪录片中“过小年”一词,若是将其直接翻译成“Celebrating the Minor Festival”,英语国家的人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节日,不会受到重视。更别说是理解过小年这个民间文化的底蕴了。这里就不得不提“过小年”(腊月二十三)这个节日了,它可以说是春节的前奏,渲染了过年热闹异常的氛围,各家各户都会置办丰盛的年货、打扫房间、祭拜灶神,为保证来年迎接美好运气,保佑平平安安。小年的来临也就意味着春节也随之而来,因此BBC纪录片中将其用转译的方法翻译为“Kitchen God Day”,不仅能表达出小年的重要性,融入更好的文化背景。无论东西方,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的差异性,况且西方国家大多为基督教国家,“God”一词也是很常见,所以用转译的翻译方法更加便于外国友人理解体会,也显得更加地道。
BBC纪录片中的“红包”一词也是应用转译的翻译方法。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红包”按照表面意思可译为“red envelope”,但是在西方红色代表着愤怒、危险等,并不深受人们的喜欢,更不会待见;而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开心、代表幸福快乐,所以这样的翻译方式并不能作为最佳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red envelope”,多半会疑惑为什么会给信封,而且他们本身也不喜欢红色,所以在翻译时采用转译的方式将其翻译为“lucky money”,使国友人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说到底,字幕翻译的本质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能够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熟知,因此翻译为“lucky money”一词能够更加明确地传达出它所要表达的含义。
5.1.2. 增译
纪录片Chinese New Year中的旁白字幕不仅晦涩而且难懂,比如“纸钱”,外国人第一印象肯定不理解。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就需要基于这一难度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增译,将原文所暗含的文化信息明确表达出来,从而使表达的意思内容通俗易懂。所谓增译也可以说是增词或增句,就是在翻译时,增加一些词或者短句,从而准确地传达出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传达的文化信息。
记录片中“Hairy bikers follow a convoy of motorcycles during in the Chun Yun to a rest stop. The stop is to get people to stop for food”(骑手们跟着摩托车车队在春运期间休息,停下来为了吃些东西)的翻译中,按照正常的语言逻辑,并不需要后面“The stop is to get people to stop for food”,的解释,但是在翻译时,增添了对这一句的解释,更符合当时的语境。通过增译的方法为源语所表达的意思锦上添花,直接将重要的内容传达给西方国家的人们,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中所涵盖的中国春节的民俗文化。
5.2. 连贯性原则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5.2.1. 意译
Chinese New Year是一部含有宣传意义的纪录片,它不仅向我国人民展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传承,也向世界各地传播了一系列中华民俗文化精华。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原有纪录片语言的客观性,还要兼顾到外国语言的文化性。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语句通顺、连贯,换种说法就是对于具有交际背景和环境的接受者来说,理解译文是必要前提。在BBC纪录片Chinese New Year的字幕翻译中,采用意译,以一种保留原文内容而不保留原文形式的方法,对其春节民俗文化进行深度分析,使外国友人更加容易理解。所谓的意译,就是指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基于原文大意的情况下,准确地将源语要涵盖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纪录片中将“纸钱”译为“ghost money, the paper made to resemble cash or bank notes and burnt as an offering to the dead.”,在翻译时,不注重任何的语言形式,如果只是把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准确翻译为“ghost money”,不加后面解释,就很难理解。如若让春节民俗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加通俗易懂,就必须考虑它的上下文连贯,在其翻译时加上“the paper made to resemble cash or bank notes and burnt as an offering to the dead.”就会更加地容易理解。中西方文化不管是文化背景还是社会背景都存有差异性,但是在纪录片这种传播载体上,文化的差异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随着目的的相同偶尔出现相似之处,就如传播目的来说,都是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增强本国的文化自信。
5.2.2. 减译
在纪录片Chinese New Year字幕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外国观众的接受能力,再结合纪录片本身能够传达给外国观众的文化常识,然后对其语境和意境进行一定程度的缩略,从而让外国人得到很大程度的理解和享受。因此,在其中的一些源语翻译时,运用连贯性原则指导下的减译方法对其翻译。所谓的减译就是在不改变原本意思的情况下删减一些字词,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BBC纪录片中的“除夕守岁”这一词就是运用了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外国人能够理解的“Chinese New Year’s Eve”。如果将其翻译为“staying up late 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就略显累赘,外国友人理解起来也会存在很大的疑惑,他们就会对这个节日很难产生重视和期盼。因此运用减译方法翻译的“Chinese New Year’s Eve”能让英语国家的人们用他们所擅长的事物更加深切体会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的内涵,并深层次理解其中的精髓,将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舞台。
春节可以说是具有标志性的传统节日。春节民俗文化中,不仅有许多庆祝,还要许多的禁忌,就纪录片中的“大年初一不能吃药、不能喝粥、不能打扫卫生”,运用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No medicine. No porridge. No sweeping”,在这几句的翻译中,删减了“There is”,使语言显得不仅简练,而且通顺、连贯,更加简洁明了地将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接传达给英语国家的人们,让其更了解这个习俗本身的重要性。
5.3. 忠实性原则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5.3.1. 直译
直译是对源语直接逐字翻译,不加译者自身的想法,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在概念上,直译追求的是与原文一致,忠实于原文,可以直观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通过直译翻译文本,不但能够提高翻译效果和推广性,而且能够提高所传达文化的直观性和信息性。
在我国,春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表达的是对新一轮生活的祈盼,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它有许多的版本,比如“Chinese lunar New Year”、“Chinese New Year’s Day”。而纪录片Chinese New Year中“春节”一词的翻译上采用直译的方式将其译为“Spring Festival”这种翻译也是比较普遍,而且根据字面意思就是“春天的节日”,虽然没有很好地凸显出我国传统节日,是考虑到西方人的接受情况,基于忠实性原则指导采用直译这样的翻译方式,不仅能够有效体现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在我国的特有色彩和它独有的民族性,而且还能让外国友人更加理解当时的氛围。
5.3.2. 音译及加注释
音译主要是指将一个源语转换成为另外一种语言并与之对应的字母。音译用其发音近似的方法翻译出来的文本不仅保留了源语的发音还保留了源语的含义。为了使翻译所传达的信息更加明确,在音译后加入注释阐明,标明所翻译源语的缘由,更加明了精确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
纪录片是社会发展实践中的文化产物,是逐渐形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BBC纪录片中可谓是体现了这一文化底蕴,里面将“饺子”译为“Jiaozi (Chinese dumpling)”,在这一句的翻译中,不仅采用音译而且增加注释,更能让英语国家的人们一目了然,更加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体现了忠实性原则。而且“dumping”一词,在西方国家也是常常出现于口语表达之中,纪录片用注释这样的表达方式和翻译方式,可以制造更多的乐趣,在此基础上让西方国家的人们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文化背景。
记录片中“拜年”这个词同样也是采用加注释的方式将其翻译为“kowtow (New Year’s Greeting)”,拜年这一民俗文化在春节习俗里面是必不可少的,若将它直接翻译为“kowtow”,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很容易理解,按照字面意思就可以,是我们辞旧迎新、亲戚之间交流感情、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的至始至终的目的都是将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传播到西方国家,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很难理解这一民俗文化,所以,在中国人可以理解的前提下通过加注释的方法,使英语国家的人们更好的理解中国春节民俗文化中拜年习俗是一种表达美好祝福的礼仪,让西方人能更体会到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睦。
6. 结语
与BBC纪录片Chinese New Year一样,许多类似方面的纪录片同样也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们承载着向世界各地的外国观众传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此来完成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各地的重大使命。因此,这类纪录片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意义就十分重大。本文运用目的论的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深入展开分析研究了BBC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在此过程中,从不同方面对春节民俗文化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究,在前人优秀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从不同角度分析探讨,得到不同的独特见解,总结出了目的性原则指导下的转译、增译,忠实性原则指导下的直译、音译及加注释,连贯性原则指导下的意译和减译的方法,以此为基础,还能给后人提供类似的借鉴作用。在此过程中,这就需要译者在纪录片字幕翻译过程中不仅仅要兼顾中外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还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外国友人讲好中国民俗故事,同时也让中国人充分审视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最终将本国的文化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