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称谓语“妈妈”“爸爸”的泛化
The Generalization of Online Appellations “Mom” and “Dad”
DOI: 10.12677/ml.2025.131036, PDF, HTML, XML,   
作者: 饶秋莹: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关键词: 称谓语泛化“妈妈”“爸爸”Appellation Generalization “Mom” “Dad”
摘要: “妈妈”“爸爸”本是“母亲”“父亲”的口语形式,是专属亲属称谓。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网络交流中,二者指称的对象已然扩大,从亲属称谓语泛化成了社会称谓语。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妈妈”“爸爸”的来源与发展、泛化情况、二者的泛化异同、泛化原因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网络称谓语“妈妈”“爸爸”的语义泛化情况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妈妈”“爸爸”发生语义泛化后可用于非亲属关系,原本的性别年龄限制消解,附加了感情色彩,语法功能增加,“爸爸”通过增加使用对象还发生了语用泛化;二者泛化路径的不同与它们体现的文化内涵相关且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妈妈”“爸爸”的泛化主要与社会称谓的缺失、语言的情感原则、使用者求新的心理追求相关。
Abstract: “Mom” and “Dad”, originally the colloquial forms of “Mother” and “Father”, are exclusive kinship terms.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 online communication, the objects they refer to have already expanded, generalized from kinship terms to social terms. Based on the relevant studies of predecessors,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generalization situa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generalization, and reasons for generalization of “Mom” and “Da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situation and its causes of the Internet terms “Mom” and “Dad”. The study finds that after the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of “Mom” and “Dad”, they can be used in non-kinship relationships, the original gender and age restrictions are dispelled, additional emotional colors are attached, and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s are increased. “Dad” has also undergone pragmatic generalization by increasing the objects of use. The different generalization paths of the two are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y embody and are influenced by social factors. The generalization of “Mom” and “Dad”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absence of social terms, the emotional principle of language, and the psychological pursuit of novelty by users.
文章引用:饶秋莹. 网络称谓语“妈妈”“爸爸”的泛化[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 243-24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36

1. 引言

称谓语是“指称对象是人,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而得来的,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1],用来指代称呼对象、识别双方身份或构建人际关系[2]。称谓语可划分成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系统[1]。“妈妈”“爸爸”本是传统亲属称谓,二者分别是“母亲”“父亲”的口语形式,但随着网络文化的流行和深入,这两个称谓语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和扩展。称谓语的泛化是指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扩大称谓语的指称范围和语用范围,以达到促进交际的目的[3]。在网络交流中,“妈妈”“爸爸”的含义不断延伸,泛化为社会称谓语。本文将以“妈妈”和“爸爸”这两个典型的亲属称谓为例,深入剖析它们在网络语境中的泛化现象及背后的动因。通过对这两个称谓语泛化情况的对比分析,揭示这一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论文的语料均来源于新浪微博、小红书、抖音三个平台。

2. 研究概述

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称谓语”这个专门的术语,但对于称呼他人的词语已经有记载和研究。《尔雅》这部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其中的《释亲》篇就详细地记载了亲属称谓。现代关于称谓语的研究成果众多,可分为专书称谓语研究、方言称谓语研究、称谓语的对比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称谓语研究以及称谓语个案研究五类。

关于称谓语的泛化研究主要涉及称谓语泛化的范围、特点、过程、途径、机制、原因、影响。如张军在其博士论文中探寻了称谓语的发展和使用与社会发展变化的互动关系,考察了当代汉语称谓语泛化的表现、过程、机制、原因及公众的知晓度、使用度和态度[4]。潘攀探讨了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认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普遍遵循亲密和尊敬两条基本原则;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结构上大都带有泛化的形式标记;泛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传统的文化、人际关系等的影响[5]。龙德银基于历史语用学的语义演变应邀推理理论探讨了“老师”称谓泛化机制[6]

综上,以往对称谓语泛化现象的研究多围绕整个称谓系统或某一具体称谓展开,关于同一类称谓语泛化现象的对比研究较少。

3. 称谓语“妈妈”“爸爸”的来源与发展

3.1. “妈妈”的来源与发展

从语音方面来说,婴儿开始会发音时最容易发出“mama”这个音,听到“mama”这个音,妈妈便会走到孩子那边去看小宝宝,于是,大人逐渐用“mama”来表示“妈妈”,并将这一意思传授给婴儿。就这样,“mama”作为“妈妈”的意思在语言中便固定了下来[7]。在现代汉语中,“妈妈”是“母亲”的口语形式,是对直系女性亲属的称呼。但随着网络生活的发展,“妈妈”不再是专用的亲属称谓,不论年龄性别,凡具有“妈妈”这一特征的人都可以被称呼为“妈妈”,语义范围扩大。

3.2. “爸爸”的来源与发展

根据黎锦熙的考察,“古无轻唇,‘鱼’‘模’转‘麻’,故‘父’为‘爸’”[8]。所以汉语“爸”字,原读音并非今音,亦非叠声词,但意思指的是“父亲”这个汉语既有的词[9]。“爸爸”并非源于现代汉语的传统称谓体系,而是与外来词有着密切的关联。具体而言,叠音词“爸爸”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其与阿拉伯语中“巴巴”一词的间接交融,这一交融过程推动了“爸”字在亲属称谓中的演化,进而促成了“爸爸”这一叠音形式的诞生[9]。在现代汉语中,“爸爸”是直系男性亲属的专属称呼。但随着网络文化的流行,“爸爸”的使用范围开始扩大,称呼对象不再局限于直系男性亲属,还出现了“本爸爸”“叫爸爸”这样自称的新用法。作为网络称谓的“爸爸”首次出现在游戏《魔兽争霸3》中,网友们用这一称谓来称呼在游戏中等级高和经验多的玩家[10]。自此,“爸爸”在网络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流行,从专属亲属称谓语延伸成了一个社会称谓语。

4. 网络称谓语“妈妈”“爸爸”泛化的表现

称谓语的泛化包括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有语义泛化和语用泛化两种基本形式。语用泛化指的是称谓语语用空间的扩展,语用范围的拓展[4]。语义泛化指的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11]

“妈妈”作为称谓语的泛化主要体现在语义方面。“妈妈”的语义特征为[+直系亲属,+女性,+年长],但其作为网络流行称谓时,这三个语义特征逐渐减弱。不论是否为直系亲属,是否年长,性别是否为女,都可称呼对方为“妈妈”。表示“直系亲属”语义特征的减弱以及称呼主体特征的扩大,反映了其从亲属称谓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称谓变化的动态过程。

称谓语“爸爸”的泛化表现在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首先,语义泛化。“爸爸”的语义特征为[+直系亲属,+男性,+年长],但当其在网络中使用时,这三个语义特征减弱。非直系亲属,非男性,非年长者都可称“爸爸”。其次,语用泛化,具体表现为使用对象的拓展。“爸爸”作为亲属称谓时多用于他称,而在网络中,“爸爸”也常用于自称,且自称“爸爸”的情况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

网络称谓语“妈妈”“爸爸”的泛化具体表现为:

4.1. 语义泛化

4.1.1. 可用于非亲属关系

(1) 我妈妈找回账号了,她真的开始发微博了!(新浪微博,2024-6-24)

(2) 来,你跟妈妈说说你现在跳的什么。(新浪微博,2024-5-22)

(3) 雷妮拉太漂亮了,妈妈!(新浪微博,2024-6-2)

例(1) (2) (3)中,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都没有亲属关系,[+直系亲属]的义位弱化。例(1)中的“妈妈”指称对象是明星;例(2)中是说话者自称“妈妈”,“你”所指对象是演员倪妮,二者没有亲属关系;例(3)是说话者将电影角色称为“妈妈”。

(4) 爸爸,你做什么工作女儿都支持你。(新浪微博,2024-6-25)

(5) 预告来啦!本期简称:谁是我的爸爸。(新浪微博,2024-6-25)

(6) “你能不能帮我带个饭?”“叫爸爸。”(抖音,2024-6-3)

例(4)中,说话者将自己喜欢的男明星称为“爸爸”;例(5)是说话者对一档综艺节目中嘉宾们所玩游戏的总结,各个嘉宾之间并无亲属关系,但说话者总结为“谁是我的爸爸”;例(6)是自称语境中的“爸爸”,对话双方是同学关系,回答者的“叫爸爸”是一种打趣的方式。三个例句中,说话者与指称者之间都没有亲属关系,“爸爸”[+直系亲属]这一语义特征弱化。

4.1.2. 性别和年龄限制消解

(7) 这套真的超级无敌美!妈妈,你的脸让我一万次感叹真的好小好精致!(新浪微博,2024-4-21)

(8) 这个月刷了妈妈的好几部剧,流量用超了。(新浪微博,2024-5-31)

(9) 我天!赵露思真是温柔妈妈!(小红书,2024-6-21)

例(7) (8)中,“妈妈”的指称对象都是男性明星,例(9)中,“妈妈”的指称对象是女性明星赵露思。以上三例的说话者都是女性,根据笔者所搜集的语料来看,女性称呼女性为“妈妈”的情况最普遍,这与传统“妈妈”的用法相关;其次是女性称呼男性为妈妈;男性称呼男性为“妈妈”的情况很少。以上三例“妈妈”的指称对象的年龄也没有具体要求,即使是指称对象的年龄小于说话者也可称呼为“妈妈”,[+年长]这一语义特征弱化。

(10) 我是你永远得不到的爸爸!(新浪微博,2024-1-13)

(11) 爸爸跟你说,爸爸就是最厉害的。(小红书,2024-3-20)

(12) 想让我帮你可以,先叫声爸爸听听。(抖音,2024-6-11)

例(10) (11)说话者都为女性,例(10)是说话者表达优越感或者戏谑的一种方式,例(11)是一种自夸,说话者用自称“爸爸”的方式来表达自我的肯定。例(12)说话者为男性,他将“叫爸爸”作为帮助他人的条件。以上三例“爸爸”的指称对象既可以为男性也可以为女性,从说话风格也可看出对话双方年龄相差小,多为平辈之间,所以在网络中称呼“爸爸”也没有年龄限制,大部分年轻人爱自称“爸爸”。综上,“爸爸”[+男性]和[+年长]两个语义特征弱化,从亲属称谓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称谓变化。

4.1.3. 附加感情色彩

(13) 妈妈,你好美啊!(新浪微博,2024-7-5)

(14) 张婧仪,生活感满满的妈妈!(新浪微博,2024-6-24)

(15) 天啦好漂亮!你们快来看看我的妈妈!(新浪微博,2024-7-23)

例(13)从“你好美啊”的表述可以看出,说话人对“妈妈”的容貌或整体形象有高度的赞赏和喜爱;例(14)从“生活感满满”这一描述可以感受到,说话人对张婧仪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亲切、真实、有生活气息的特质表示赞赏和认可;例(15)说话人通过“天啦好漂亮”的惊叹表达了对“妈妈”外貌的高度赞美。在网络环境中,当称呼对方为“妈妈”时,通常都带有正面的积极的感情色彩,更多的是表达对对方的称赞与喜爱,而“妈妈”作为传统称谓语所侧重的则是血缘亲属关系的表达。

(16) 爸爸,请收下我的膝盖!(新浪微博,2024-6-15)

(17) 马云爸爸的眼光确实非常独到,一直都很替用户着想。(新浪微博,2024-6-21)

(18) 感谢金主爸爸厚爱!快让我get同款衣服。(新浪微博,2024-5-10)

例(16)从后一句“请收下我的膝盖”可以看出前句“爸爸”的指称对象有过人的能力,表达了说话者对指称者的夸赞。例(17)“马云爸爸”的称呼是对企业家马云的昵称,带有一种亲切和尊敬的感情色彩,表达了对马云作为企业家和商业领袖的尊重和敬仰。同时,这种称呼也传递了一种亲近感,让马云的形象更接地气。例(18)“金主爸爸”指的是在广告或商业合作中提供资金支持的人,这个称呼带有一种感激和恭维的感情色彩,表达了对“金主爸爸”的感谢。当说话者使用“爸爸”称呼他人时,通常带有尊重、敬佩、感谢、夸赞的感情色彩。

4.1.4. 语法功能增多

(19) 殷桃长得好舒服啊!就是那种非常妈妈的感觉。(新浪微博,2024-8-2)

(20) 我朋友说第一张的姿势很妈妈风格。(新浪微博,2024-5-2)

(21) 她一点儿都不妈妈。(小红书,2024-6-27)

例(19) (20) (21)中“妈妈”作形容词,意思是具有妈妈的特性。被程度副词“非常”“很”以及否定副词“不”修饰,表现出形容词的特性,可作定语、谓语,句法功能增多。

(22) 这一套真的很爸爸,谁懂我一下。(新浪微博,2024-7-1)

(23) 提早离场,去星爸爸看了会书。(新浪微博,2024-6-18)

(24) 有点搞笑!辛苦品牌爸爸了。(新浪微博,2024-8-5)

例(22)中“爸爸”作形容词,表示句子中的一套衣服穿起来很像“爸爸”,具有“爸爸”的特性,可以被程度副词“很”修饰。“爸爸”作为称谓语本是一个名词,在此处用作形容词,体现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例(23) (24)中“星爸爸”“品牌爸爸”指的是星巴克、品牌方。在网络交流中,“爸爸”不仅可以被形容词修饰,还可以与特定名词搭配形成“X爸爸”格式,比如“马云爸爸”“抖音爸爸”“金主爸爸”等,“X”可以不断替换,“爸爸”的组合搭配能力加强。

4.2. 语用泛化

网络称谓语“爸爸”在语用层面的泛化主要表现为使用对象的拓展。

(25) “给我帮个忙呗。”“叫爸爸。”(抖音,2024-3-5)

(26) 本爸爸的头像真的有点帅。(新浪微博,2024-6-1)

(27) 让爸爸我教教你应该怎么玩。(抖音,2024-5-5)

例(25)中“叫爸爸”是“叫我爸爸”的省略;例(26)中“本爸爸”是在网络中发展出来的新用法,意思就等于“爸爸”;例(27)中“爸爸我”可直接看成“我”。“爸爸”多用于他称,如例(4) (5),但以上三例都是“爸爸”的自称,使用对象增加,从原来的称别人拓展到称自己。

5. 网络称谓语“妈妈”“爸爸”泛化异同分析

从上文对网络称谓语“妈妈”“爸爸”泛化现象的概述可以看出,二者泛化轨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二者都从原本的专属亲属称谓语泛化为社会称谓语,语义不断延伸,作为传统称谓语的性别和年龄限制也消解了。不同之处是网络称谓语“妈妈”只是在语义层面泛化,而“爸爸”则在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泛化,这主要是与“妈妈”“爸爸”本身体现的文化内涵有关,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妈妈”与“爸爸”本是最常见的亲属称谓语之一,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属于基本词汇中的核心词,二者具有对应关系。在我们传统的思想中,妈妈具有的特性是贤惠、温柔、柔弱等,所以“妈妈”这一称谓也与温情、关爱和母性特质紧密相连,当提及的对象展现出这些特质时,人们倾向于用“妈妈”来称呼,此时表达的情感侧重于怜爱、赞赏、喜爱。相较之下,人们通常将“爸爸”视为权力、权威、力量的象征,无论是自称或是他称,它常常带有权势关系和优势地位的意味,类似于一种男权制社会下具化的权力符号[12],称呼“爸爸”表达的情感侧重于敬佩、尊敬、崇拜。称谓语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说话双方的权势地位关系。因为“爸爸”象征着权力,所以,其作为自称的使用频率显著上升,诸如“叫爸爸”“本爸爸”“爸爸我”的表述越来越普遍,当说话者自称“爸爸”时,往往也隐含着他们试图彰显自己高位或权威地位的意图。这些用法甚至超出网络,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相反,“叫妈妈”“本妈妈”“妈妈我”这样的用法则很罕见。我们在称呼类似于“金主”“马云”“抖音”等有钱或者有权的对象时也会选择“爸爸”这一称谓语,于是就出现了“金主爸爸”“马云爸爸”“抖音爸爸”这样的网络流行称谓,这也与“爸爸”代表着权力息息相关。

虽然现代社会倡导男女平等,许多腐旧的思想观念早已被人们摒弃,但旧社会观念转化为对财富、权力的仰慕和崇拜,仍然在语言表达中体现。

6. 网络称谓语“妈妈”“爸爸”泛化的原因

6.1. 社会称谓的缺失

随着人们日常社交和网络社交活动的丰富,社交需求也随之呈现多元化趋势,时常出现“不好称呼”的现象,如何恰当地称谓他人成为一个难题。陈建民将其定义为现代汉语称谓“缺环现象”,即“由于社会的进步与人们观念的更新,一些社交场合缺少一些确切、得体的称谓”[13]。比如“妈妈”泛化之后用来形容具有妈妈特性的人,能够很直白地体现被称呼对象的特征,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积极的交际氛围也能直观体现。当称呼者使用“爸爸”称谓时,不仅体现了对指称者的羡慕和崇拜,更通过这种亲切的称谓形式传达了其自身的交际态度,从而达到简洁而直接的交际效果。以前在交流时,遇到类似特征的人会出现不知道称呼什么的现象,所以,网络称谓语“妈妈”“爸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称谓语的空缺。

6.2. 语言的情感原则

汉语称谓原则有两条,一条是等差原则,一条是情感原则。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14]。“妈妈”“爸爸”作为传统称谓语是专属亲属称谓,称呼的是与我们有着亲密关系的人,在互联网上使用,泛化为社会称谓语后,用它们称呼非亲属关系的人,拉近了交流双方的距离。用“妈妈”“爸爸”称呼他人时,自然地带有亲切感且表达积极的交际态度。比如用“马云爸爸”称呼马云,不仅表示了称呼者对马云的崇拜、肯定、喜爱,而且还有一种心理上的亲密感。

6.3. 求新的心理追求

李思敬谈道“社会称谓的变化反映着社会心理的变化”[15]。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往往具有求新心理,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当某个称谓语被赋予新的含义或用法时,它便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这种独特的语言符号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增加交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因此,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会倾向于使用这些称谓语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妈妈”“爸爸”泛化后既没有了性别的限制也没有了年龄和亲属关系的限制,这种创新在网络环境中流行,进而跨越到我们的生活中。

7. 结语

本文追溯了“妈妈”“爸爸”这两个称谓语的起源与发展,概述了它们在语义和语用方面泛化的情况,对比了二者在泛化过程中的异同点,探讨了导致二者泛化的三个原因。新媒体时代,网络称谓语泛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不仅反映了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变化,而且也为现代汉语的称谓体系注入了新活力。网络称谓语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际,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地看待使用这些新兴网络称谓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

参考文献

[1] 马宏基, 常庆丰. 称谓语[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8: 6.
[2] 肖琳.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言语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1: 11.
[3] 秦学武, 赵欣, 李强华. 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形态标记[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103-108.
[4] 张军. 当代称谓语泛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22.
[5] 潘攀. 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 语言文字应用, 1998(2): 36-40.
[6] 龙德银. “老师”称谓泛化机制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 29(3): 19-23.
[7] 吴玉璋. 语言中的“爸爸”和“妈妈”——语言的普遍现象研究之一[J]. 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 1988(6): 1-6.
[8] 黎锦熙. “爸爸”考[C]//黎锦熙语言学论文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312-315.
[9] 宛磊. 汉语“爸爸”词源考[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0(5): 97-100.
[10] 宋玲玲. 网络称谓“爸爸”的泛化现象研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6(6): 55-58, 71.
[11] 刘大为. 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 汉语学习, 1997(4): 33-37.
[12] 邢心艺. 称谓语“老婆”语义泛化现象研究[J]. 汉字文化, 2022(16): 118-120.
[13] 陈建民. 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 汉语学习, 1990(1): 20-24.
[14] 李树新, 杨亭. 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5, 26(3): 89-92.
[15] 李思敬. 50年来的“社会称谓”变迁杂忆[J]. 语文建设, 1996(9):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