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论视角下浅析《锦瑟》英译本的诗意传递与形式重塑
An Analysis of the Poetic Conveyance and Form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Inlaid Zi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Beauty” Theory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对文化交流意义重大。李商隐的《锦瑟》作为唐诗经典,蕴含复杂的情感与独特的美学价值。本文借助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即音美、形美、意美,对比分析许渊冲与刘若愚的《锦瑟》英译本。首先介绍了两位译者的学术背景和翻译贡献,深入剖析了《锦瑟》的文化背景、内容及美学特征。进而从“三美”理论出发,逐联探讨两个译本。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本在音美和形美方面表现突出,通过押韵、相近句式结构增强译文的音乐性与形式美感,同时精准传达诗意;刘若愚译本更侧重于意美的细腻呈现,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意象,虽韵律和形式稍异于许译本,但凭借独特的节奏和丰富的表达,深刻展现了原诗的情感内涵。两个译本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锦瑟》的魅力,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提供了多元思路和借鉴。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ural exchange. The Inlaid Zither by Shangyin Li, a classic of Tang poetry, contains complex emotions and unique aesthetic values.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uanchong Xu’s “Three-Beauty” theory, namely, beauty in sound, beauty in form, and beauty in sense,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Inlaid Zither by Yuanchong Xu and Ruoyu Liu. Firstly, the academic backgrounds and translation contributions of the two translator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conten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laid Zither are deeply analyzed. Then, starting from the “Three-Beauty” theory, the two translations are explored line by line. The study shows that Yuanchong Xu’s translation stands out in terms of beauty in sound and beauty in form, enhancing the musicality and formal beauty of the translation by using rhymes and similar sentence structures while accurately conveying the poetic meaning. Ruoyu Liu’s translation focuses more on the delicate presentation of beauty in sense, retaining Chinese cultural imagery. Although its rhythm and form are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Xu’s translation, it deeply reveals the emotional connotation of the original poem through its unique rhythm and rich expressions. The two translations showcase the charm of The Inlaid Zither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provide divers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文章引用:施颖. “三美”论视角下浅析《锦瑟》英译本的诗意传递与形式重塑[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236-24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339

1. 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李商隐的《锦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全诗辞藻华美、意境朦胧,用典精妙,蕴含着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李商隐是继杜甫之后,在唐诗的抒情艺术上作出巨大贡献的诗人[1]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翻译界的泰斗,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翻译理论,即音美、形美、意美,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论指导。他的翻译作品力求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诗的音韵之美、形式之美和意境之美。刘若愚一生也有着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他致力于通过诗歌和文论的翻译与研究,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译笔独到,理论深厚,见解独特,搭建起了沟通中外文化交际的桥梁。

目前,学界对于《锦瑟》英译本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许渊冲“三美”理论的视角出发,对许渊冲与刘若愚两位译者的《锦瑟》英译本进行系统对比分析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通过深入剖析两位译者在翻译《锦瑟》时对“三美”理论的运用和体现,探讨他们在诗意传递与形式重塑方面的特色与得失,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2. “三美”理论

许渊冲教授是汉诗英译领域的大家,他提出了“三美”理论作为诗译的标准[2]。“三美”翻译理论是许渊冲先生在借鉴闻一多先生诗歌“三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丰富的翻译实践所提出的,具体包括音美、意美、形美,旨在让中国诗词在翻译中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的美感和韵味。

音美,强调译文在音韵上的美感。许渊冲认为翻译诗词时,应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押韵、平仄等方式,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例如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他会努力寻找合适的韵脚,让译文在音韵上接近原诗,使读者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许译: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Is it hoarfrost upon the ground?)就体现了押韵带来的音美。

意美,突出译文对原文意义和意境的传达。许渊冲认为,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更要传递出原文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对词汇的精心选择和对句子的巧妙组织,使译文能够再现原诗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原诗的情感内涵。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许译:His sail has lost its trace amidst the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生动地传达出了原诗中友人离去的怅惘意境。

形美,注重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的对应。诗词的形式包括行数、每行的字数、对仗等。许渊冲在翻译中,尽量使译文在形式上与原诗相似,以展现原诗的外在美感。比如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对仗,他会在译文中寻找相应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在形式上保持整齐、对称。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许译: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 A row of white egrets flies into the blue sky.),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对应。

“三美”翻译理论为中国诗词的翻译提供了独特且有效的指导原则,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译者概况、原文及译文赏析

3.1. 译者概况

许渊冲于1921年出生在江西南昌,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教授,有着“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美誉。他的学术生涯成就斐然。17岁时,许渊冲考入西南联大外语系,受教于朱自清、闻一多等国文大家,以及叶公超、钱钟书等英文名师,积累了深厚的国学底蕴,提升了英文水平,为翻译事业奠定了基础。1944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后又前往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深入研究西方文学,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学术体系。许渊冲的翻译生涯长达八十余年,翻译作品数量众多,涵盖中、英、法等多语种,出版译著180多本,包括《诗经》《楚辞》《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等中外名著,将中国古典文学推向世界,也让西方经典走进中国。许渊冲先生在《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中首次将“三美论”引入翻译理论中,他强调在诗歌翻译中不仅要忠实原文,还要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3]。同时,他还总结创造出其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翻译理论,如“三化论”、“三之论”,对翻译领域和人文学术研究意义重大。

刘若愚生于1926年,原籍北京,是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和翻译家。刘若愚在翻译方面贡献卓越,曾出版《中国诗学》《中国的文学理论》《李商隐的诗》等8部英文专著,将中国诗歌、文论等知识系统地介绍给西方读者,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刘若愚以“学者翻译家”的身份,“求真”于原文,“务实”于读者,有效传播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学及其批评理论在西方汉学界产生影响。

3.2. 原文赏析

原文:《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分析:从文化背景方面,《锦瑟》创作于晚唐,政治昏暗、党争激烈,文人抱负难展。李商隐一生辗转于牛李党争漩涡,仕途坎坷,其诗常含身世之感与政治隐喻。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用庄子梦蝶典故,体现道家对人生虚幻与真实的思索,映射晚唐文人对命运无常的迷茫;“望帝春心托杜鹃”借望帝传说,蕴含蜀地文化内涵,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哀怨,反映晚唐特定文化氛围下文人的精神世界。

在内容上,《锦瑟》内容迷离朦胧。开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借锦瑟起兴,引发对往昔岁月追忆。中间四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意象交织,庄周梦蝶的恍惚、杜鹃啼血的悲切、沧海遗珠的寂寥、蓝田美玉的缥缈,似是爱情的怅惘、人生理想的破灭,又像对逝去岁月复杂情感的堆砌,虚实相生,难以确指。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将回忆拉回现实,强化对过往不可追的遗憾。

在美学层面上,《锦瑟》具独特魅力。意象美突出,诗中意象丰富且独特,如“沧海”、“明月”、“珠”、“玉”等,营造出奇幻瑰丽又朦胧的意境,引人遐想。情感真挚深沉,虽情感复杂难辨,但那种迷茫、怅惘、哀伤直击人心,引发读者对人生的共鸣。音韵和谐优美,律诗形式下,平仄相间、押韵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弦”、“鹃”、“烟”、“然”押韵,增强诗歌音乐性,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典范之作。

3.3. 译文赏析

3.3.1. 许渊冲译本

The Sad Zither

Why should the sad zither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jade in Blue Field let smoke r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st even when it was felt then.

许渊冲的《锦瑟》译本,巧妙化解中西文化差异。用词上精准贴切,像“evokes”生动展现弦音勾起回忆。在意象处理上,把“庄生梦蝶”、“望帝化鹃”这些复杂典故意译,虽牺牲部分文化细节,但让西方读者能快速理解核心情感。韵律上,虽难复制原诗格律,却通过相近音节安排,赋予译文一定节奏,保留诗歌美感。

3.3.2. 刘若愚译本

The Inlaid Zither

The richly painted zither, for no reason, has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bridge recalls a burgeoning year;

Master Chuang, dreaming at dawn, was confused with butterfly,

Emperor Wang consigned his amorous heart in spring to the cuckoo.

By the vast sea, the moon brightens pearls’ tears, at indigo field, the sun warms jade that engenders smoke. This feeling might have become a memory to be cherished, but for that, even then, it already seemed an illusion.

刘若愚的译本表意较为忠实,如“for no reason”对应“无端”,准确传达出诗人的无奈。在意象处理上,“Master Chuang”、“Emperor Wang”等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方便读者理解。韵律上虽未严格押韵,但行文流畅自然,读来朗朗上口。整体译文句式长短结合,形式灵动,既传递出原诗的内涵,也兼顾了英语表达习惯。

4. 译本对比分析

《锦瑟》借锦瑟起兴,通过庄生梦蝶、望帝啼鹃等典故,抒发对青春年华的追忆、理想抱负成空的哀伤,以及身世的悲戚之感。与写作截然不同,翻译是第二次创作。为了达到翻译目的,尤其是在诗词翻译中,译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与此同时,译者在翻译中也会受到许多限制,如原文风格的束缚以及译文读者的期望与接受[4]。本文围绕许渊冲(许译本)、卓振英译本(卓译本)进行赏析。

4.1. 首联——弦音起处,华年之思

在李商隐的《锦瑟》中,首联便以深沉的笔触,拉开了诗人对往昔追忆的大幕。“锦瑟无端五十弦”,“锦瑟”是一种装饰华美的瑟,本就承载着典雅的气质,“无端”二字,却是诗人情感的喷薄点。诗人埋怨锦瑟为何偏偏有五十根弦,好似这无端的弦数是命运无端的安排,勾起他无尽的愁绪。这看似无理的嗔怪,实则饱含着诗人内心深处对命运无常的喟叹。锦瑟的弦数是既定事实,却被诗人赋予了主观的情绪,这一“无端”,将诗人内心的迷茫、困惑与无奈尽显无遗。“一弦一柱思华年”,每一根弦、每一个弦柱,都成了诗人追忆往昔的触发点。随着目光在锦瑟上的游移,那些过往的岁月、经历的人和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思华年”三个字,简洁而有力,将诗人对青春岁月、美好时光的追思之情表露无遗。这华年里,有年少时的壮志豪情,有甜蜜的爱恋,也有理想破灭的痛苦,有人生路上的种种挫折与无奈。诗人并未具体描述华年中的种种经历,却以“思华年”三字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生命共鸣的部分。

此联以锦瑟为切入点,借弦数之“无端”,引发对人生的追问;借“思华年”,将情感的触角伸向过往岁月。诗人以物起兴,却又将自身的情感与思考深深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深沉、哀伤的氛围。从锦瑟这一具体的物象,延伸到抽象的人生感悟,为全诗奠定了追思、怅惘的基调。这看似简单的两句诗,实则蕴含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引领读者在后续的诗句中,继续探寻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一同沉浸在这如梦如幻、充满哀愁的华年追忆之中。

许渊冲在翻译《锦瑟》首联时,从音美、形美、意美三方面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首先从“意美”的角度来分析,“Why should the sad zither”精准传达出“锦瑟无端”中诗人对锦瑟无端有五十弦的困惑与无奈,“sad”一词也奠定了全诗哀伤的情感基调;“vanished springs”对应“思华年”,以“vanished”强调华年消逝不再,“springs”象征美好青春,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与感慨,准确还原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其次从“音美”角度,“strings”与“springs”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如同原诗在韵律上的和谐美感,使译文在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更易于读者记忆和传诵,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最后从“形美”的角度来看,原诗首联是七言,句式整齐。译文虽无法完全对应字数,但两行诗句在长度上相近,结构较为对称,呈现出一种形式上的整齐感,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诗的外在形式美感,给予读者视觉上的和谐体验。

刘若愚对《锦瑟》首联的翻译也各有特色。“The richly painted zither”准确对应“锦瑟”,“richly painted”生动还原出瑟的华丽精美,使读者能直观感知。“for no reason”直白传达“无端”之意,尽显诗人对锦瑟五十弦的困惑与命运无常的喟叹。“each string, each bridge recalls a burgeoning year”将“一弦一柱思华年”具象化,“burgeoning year”描绘出青春年华的蓬勃朝气,契合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精准传达出原诗的情感与内涵。另一方面,虽然译文没有严格押韵,但在词语的选择和句子的节奏上有独特的音乐性。像“richly”、“reason”、“recalls”等词的发音,使句子读起来抑扬顿挫,模拟出一种娓娓道来、深沉低诉的语气,与原诗中那种追思的情绪相呼应,从听觉上感染读者。同时,刘译本也遵循了“形美”,原诗首联是七言,形式整齐。译文虽在字数上难以对应,但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安排,如“each string, each bridge”这样并列的结构,形成一种对称感,在视觉上呈现出一定的形式美感,让读者能在英语表达中感受到原诗结构的严谨。

4.2. 颔联——庄生梦蝶,望帝啼鹃

《锦瑟》颔联巧用典故,将诗人的复杂情感隐匿其中,意蕴悠长。“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梦蝶,不知是自己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作自己,迷离虚幻。诗人借此典故,传达出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深切感悟。人生境遇变幻莫测,理想与现实交织难辨,恰似那梦中蝶影,捉摸不定。“晓梦”点明梦境短暂,如同人生匆匆一瞬,“迷”字则把诗人置身梦境,醒来后不知身处何处的迷茫、恍惚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将自己的一片“春心”托付给啼血的杜鹃。“春心”饱含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可这份炽热的情感,却如望帝的心事,只能寄托于声声哀啼之中。杜鹃啼叫,声声泣血,传递出一种悲苦、哀怨的情绪,暗示诗人的理想难以实现,内心满是无奈与伤痛。

这两句诗,一为虚幻之梦,一为悲苦之托,对仗工整,意象交织。诗人借庄生、望帝的故事,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理想的破灭、情感的压抑,都融入其中。读者透过这些典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怅惘与迷茫,在如梦似幻间,体悟到人生的复杂与生命的无常,余味无穷。

许渊冲对《锦瑟》颔联的翻译,在保留原文内涵的同时,兼顾了英文表达习惯,体现了高超的翻译技巧。许译本在意象处理方面尤为精准,“庄生晓梦迷蝴蝶”被译为“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Dim”一词精准地描绘出梦境的朦胧、虚幻,与原诗中“迷”字传达的迷茫之感相呼应,让英文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如梦似幻、真假难辨的情境。颔联的后半句中,“Amorous heart”准确传达出“春心”中蕴含的热烈情感,“poured out”形象地展现出望帝将情感倾注于杜鹃啼叫的状态,使望帝的哀怨与执着跃然纸上。对于庄生梦蝶和望帝化鹃这两个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许渊冲没有生硬直译,而是通过“to be a butterfly”和“cuckoo’s cry”这样通俗易懂的表述,在保留核心意象的基础上,让西方读者也能理解其基本含义,在文化差异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成功传递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在语言风格上,许译本也与原诗相契合。译文字数、节奏与原文大体相近,读起来富有韵律感。使用“Dim”、“Amorous”等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营造出与原诗相似的抒情氛围,使译文在语言风格上与原诗高度契合,再现了原诗含蓄、深沉的美感。

从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翻译理论来分析刘若愚的译本,能发现其译文忠实还原了原诗的意象和情感。“Master Chuang, dreaming at dawn, was confused with butterfly”完整呈现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故事,“confused”一词精准传达出庄子梦中的迷茫,与原诗表意一致。“Emperor Wang consigned his amorous heart in spring to the cuckoo”把望帝托春心于杜鹃的内涵诠释到位,“amorous heart”体现望帝情感的热烈,“consigned... to”凸显情感寄托的无奈,使原诗蕴含的复杂情感得以充分展现。虽然译文未严格押韵,但通过词汇的巧妙搭配形成独特节奏。如“dreaming at dawn”的连读,以及“confused”、“consigned”等重音词的分布,使句子读起来抑扬顿挫,在朗诵时模拟出原诗的情感起伏,从听觉上给读者带来沉浸感,传达出原诗的音乐美感。

4.3. 颈联——沧海遗珠,蓝田暖玉

颈联短短十四字,却勾勒出两幅奇幻又动人的画面,蕴含着无尽的情思。“沧海月明珠有泪”,在浩渺沧海之上,明月高悬,洒下清冷光辉,映照鲛人泣泪成珠。鲛人落泪,珠泪晶莹,这是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伤。沧海的辽阔与明月的孤寂,渲染出一种空灵又哀伤的氛围,“珠有泪”则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他或许在感叹自己如沧海遗珠般不被赏识,又或许是对逝去的美好情感、青春岁月的追思,徒留悲伤。“蓝田日暖玉生烟”,阳光照耀下的蓝田,美玉温润,轻烟缭绕。蓝田产玉,本是珍贵之物,却因烟雾的笼罩,若隐若现,遥不可及。这是诗人对理想的追求,虽近在咫尺,却又似远在天涯,难以触及。暖日、美玉与轻烟,营造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与诗人内心那种对理想的执着与迷茫相契合。

这两句诗,一为冷寂之景,一为温暖之象,形成鲜明对比。但在这对比之中,又有着内在的统一,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情感、人生境遇的复杂感受。诗人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惆怅、无奈、追求与失落,都融入这奇妙的意象之中,让读者在这如梦如幻的画面里,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波澜,引发无尽的共鸣与思索。

从“三美理论”的“意美”层面来分析,原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营造出了一种朦胧、悠远且略带哀伤的意境。许渊冲的翻译“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jade in Blue Field let smoke rise.”直接点明了“tears”和“smoke”,将鲛人泣泪、良玉生烟的意象清晰呈现,与原句意境相符。刘若愚译本中的“the moon brightens pearls’ tears”对月光与珠泪关系的表达更细腻,“indigo field”比“Blue Field”更强调了蓝田的色彩特点,整体在意境传达上也较为到位,但在语言简洁度上稍逊于许译本。从“音美”层面来看,许渊冲的译文中“eyes”和“rise”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在音韵上有一定美感。刘若愚的译文虽然没有明显的押韵,但“sea”、“pearls’tears”、“field”、“jade”、“smoke”等词汇的发音错落有致,通过单词的选择和组合,营造出一种自然的韵律感,节奏舒缓,与原句的情感基调相契合。相对而言,许译本在押韵方面更突出,而刘译本在整体韵律的自然把握上有其特色。最后从形式上看,许译本两句的长度较为接近,结构相对整齐,给人一种对称的美感。刘译本的两个句子结构稍显复杂,“By the vast sea, the moon brightens pearls’tears”较长,“at indigo field, the sun warms jade that engenders smoke.”也不简短,虽然在内容表达上较为丰富,但在形式的简洁和对称上不如许译本。

总体来说,许渊冲的翻译在意美、音美、形美上都有一定体现,尤其是音美和形美较为突出;刘若愚的翻译则更注重意美的细腻传达,在音美和形美上也有不错的表现,但风格相对更为丰富和复杂。两个版本各有千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原诗句的魅力。

4.4. 尾联——惘然回首,情韵悠长

尾联以直抒胸臆之态,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把诗人对过往人生的复杂感悟,以一种沉痛而又无奈的笔触呈现出来。“此情可待成追忆”,“此情”涵盖了前文所提及的种种情感,对青春的追忆、理想的破灭、爱情的消逝。“可待”二字,看似有一丝期待,却又透着无尽的怅惘。诗人明白,这些情感只能成为回忆,往昔的一切都已无法追回,这种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无力感,让人心生感慨。“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强调,这些情感并非在事后追忆时才觉得哀伤,在当时经历的过程中,就已经让人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这种对当下感受的回溯,加深了情感的深度和厚度。人生常常如此,身处其中时,我们对诸多情感和经历浑然不觉,等到回首往事,才惊觉那些曾经的时光早已被迷茫和遗憾填满。

这两句诗,简洁而有力,以一种反问与直陈相结合的方式,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宣泄而出。它既是对全诗情感的总结,也是对人生普遍境遇的深刻反思。读者在品味这两句诗时,也不禁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那些在当时看似平常,回首却满是遗憾与迷茫的时刻,从而与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沉浸在这悠长的惘然情思之中。

许渊冲对于尾联的翻译,简洁明了地传达出情感难以再追忆,且当时就已若有所失的意味,与原句的情感基调相符。刘若愚翻译版本中的“cherished”强调了本应珍视这份情感,“illusion”则突出了当时的虚幻之感,对原句情感的挖掘更为深入细致,在意美传达上更丰富多元。从“音美”角度,许渊冲的译文中,“again”和“then”押韵,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在音韵上增添了美感,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刘若愚的译文虽然没有明显的押韵,但用词讲究,如“cherished”、“illusion”等词的发音与句子的节奏相配合,营造出一种舒缓而略带惆怅的韵律感,与原句的情感氛围相契合,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音美。从形式上看,许渊冲的翻译两句结构相似,长短相近,句式整齐,具有对称美,给人简洁明快的视觉感受。刘若愚的译文句子相对较长,结构更为复杂,“This feeling might have become a memory to be cherished”与“but for that, even then, it already seemed an illusion.”在长度和结构上有一定差异,虽然形式上不够对称,但通过丰富的表达展现了内容的深度,在形美方面另辟蹊径。

总体而言,许渊冲的翻译在音美和形美上较为突出,简洁且富有韵律;刘若愚的翻译则更侧重于意美的深入传达,通过细腻的用词和丰富的表达展现了原句的情感内涵。两个版本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原句的魅力,都为读者理解《锦瑟》尾联的意蕴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5. 总结

本文聚焦李商隐《锦瑟》的许渊冲和刘若愚英译本,基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对比分析二者在诗意传递与形式重塑方面的特点与得失。

李商隐作为晚唐诗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继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之后能‘自辟宇宙’的大诗人”[5]。他的《锦瑟》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之作,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迷离朦胧的内容与独特的美学魅力。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包括音美、形美、意美,为诗词翻译提供了重要标准。许渊冲是著名翻译家,翻译成果丰硕并提出多种翻译理论;刘若愚则是中国文学研究专家和翻译家,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贡献卓越。

在对《锦瑟》各联译文的对比分析中,许渊冲译本在整体上兼顾“三美”。意美方面,能精准传达原诗情感与意境,如首联“vanished springs”体现对逝去年华的追忆;音美上,通过押韵使译文富有节奏感,如尾联“again”和“then”押韵;形美层面,译文在句式长度和结构上尽量保持整齐对称。刘若愚译本更注重意美的细腻呈现,如尾联“cherished”、“illusion”挖掘出原诗深层情感;音美上虽不押韵,但通过词汇搭配营造自然韵律;形美上虽句子结构复杂,但以独特方式展现原文的结构特点。

综合来看,许渊冲译本音美和形美突出,译文简洁且韵律感强;刘若愚译本侧重于意美的深度传达,凭借细腻用词和丰富表达展现原诗的情感内涵。二者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锦瑟》的魅力,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提供了宝贵参考,也为后续诗词翻译实践与理论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青海. 李商隐诗学体系研究[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2] 彭淼. “三美”理论视角下《无题》英译本赏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94-100.
[3] 许渊冲. 中诗英译探胜[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 郭惠贤.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许渊冲宋词英译研究[J]. 长江小说鉴赏, 2024(35): 99-102.
[5] 吴振华, 著. 李商隐诗歌艺术研究[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