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DOI: 10.12677/orf.2024.14650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思涵: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冯心悦: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学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Visual Analysis Bibliometrics
摘要: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本研究通过知识图谱分析方法,采用CiteSpace 6.1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库中227篇相关核心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与总结了近20年来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揭示了乡风文明建设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研究路径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乡风文明建设研究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一是研究主题从初始的概念解析逐步过渡到内涵探讨、路径选择及实践效果评估等多元化、系统化研究;二是研究热点紧密跟随国家政策导向;三是研究方法上,从传统的定性分析逐渐融入定量分析与可视化技术,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直观性。在内容演变方面,本研究通过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识别出八大聚类标签,发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主题经历了从理论探讨到具体实践,再到理论升华的三个阶段。研究启示未来乡风文明建设研究应继续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对内涵、路径及关键领域的探索,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研究质量,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the sou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using the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method and CiteSpace 6.1 software for bibliometric visualization analysis, this study analyzed 227 relevant core journal literatures in the journal archive of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Network (CNKI),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past 20 year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hot topics, research path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field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presents the following main trends: First, the research theme gradually transitions from the initial concept analysis to the connotation discussion, path selection and practical effect evaluation and other diversified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seco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closely follow the national policy guidance; third,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which enhances the scientific and intuitive research. In terms of content evolution, this study identified eight cluster labels through keyword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 analysis, and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theme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from theoretical discussion to concrete practice, and then to theoretical sublimation.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on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continue to focus o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eepen the exploration of connotation, path and key fields, pay attention to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use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search,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张思涵, 冯心悦.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运筹与模糊学, 2024, 14(6): 1-11. https://doi.org/10.12677/orf.2024.146506

1. 引言

乡风文明是农村地区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并形成的特有行为规范和文化习俗的综合体现[1],这些行为模式和文化特征深深植根于乡土之中,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独特风貌和价值观,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风文明的概念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以乡风文明作为重要内容,强调了乡村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乡村文化的建设,旨在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随后,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乡风文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与重要环节,进一步强调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当前学界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意涵、逻辑与实践进路等研究不断深入,而少有文献针对其研究进程进行整体梳理与可视化分析,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对近20年来乡风文明建设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探究其演进过程、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方向。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库为基础数据来源,依托平台“高级检索”板块,将期刊检索范围限定为核心期刊与CSSCI,选取“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建设”为关键词进行主题及篇关摘检索。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乡风文明建设后,其研究始于2006年,故设置时间区间为2006年至2024年,检索获取相关文献348篇,经过人工筛查与交叉比对,共剔除了以下几种类型的非研究型内容:1) 广告类文章。如期刊征稿启事、选题参考。2) 报道类文章。如评论员文章、杂志中的会议记录、商业新闻、访谈。3) 相关性弱的文章。如研究主题、内容弱相关及其它领域文章。经过排除后,输出用于分析的有效文献共计227篇,可以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2.2. 研究方法

近年来文献计量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运用计量分析法聚焦于文献体系的构成及其量化特性,通过知识图谱构建与统计分析,旨在洞悉研究焦点与动态,并预测学科领域的演进路径[2]。CiteSpace是由陈超美博士团队研发的通过信息单元化和联系结构重构,将各种不同意义的结构关系作可视化分析的软件,常用于知识图谱构建与文献计量分析,具有强大的文献整理、数据集成及分析的功能。故本研究在数据搜集与初步整理后,采纳CiteSpace 6.1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分析维度涵盖文献发布时间线、产出机构、刊载期刊的多样性、作者间合作网络及引文脉络,进而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与聚类算法应用,以精确描绘乡风文明建设研究领域的演进轨迹与发展态势,为乡风文明建设领域的探索工作提供总结与前瞻性参考。

3. 国内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的整体分析

3.1. 年度文献分析

Figure 1. Map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nnual literature publications

1. 乡风文明建设年度文献发文量分布图

研究共筛选出来自191个机构的227篇有效文献。图1描绘了文献时间分布概况,自2005年首篇聚焦于乡村文化风尚建设的研究问世以来,至2022年间,文献产出展现出双峰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其中乡风文明构筑了其核心要素之一。此政策导向激发了学术界对乡风文明研究的初步热潮,2006年达到首个峰值,年发表量高达35篇。随后数年,即2011至2017年间,研究活跃度滑落至低谷,年均贡献量仅维持在约3篇左右。随后在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中,乡村振兴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而乡风文明被明确为推进该战略的关键维度之一。2018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多维度、深层次地规划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与要求,直接促使了研究兴趣的显著回升。自2018年起,文献发表量再次攀升至新高,形成第二个研究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阐述,不仅确立了乡风文明作为战略基石的地位,更强调了其在精神层面的引领作用,为学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向。

3.2. 机构与作者数据分析

文献发表的所属机构与作者是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研究力量,对其进行分析可了解乡风文明建设领域中是否已形成高质量研究网络。将节点分别设置为机构(institution)与作者(author),绘制机构共现图谱与发文作者共现图谱如图2,依据普赖斯定律,视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为本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对乡风文明建设领域中227名发文作者进行分析筛选,可见刘欢、韩广富、赵增彦等6人为核心作者,其中刘欢发文4篇,韩广富发文3篇,赵增彦发文3篇。同时在乡风文明建设领域中,学者间的合作网络构建已较为广泛、密集,领域内文献多为合作发文,其中刘欢、韩广富等核心作者间已形成紧密合作网络;在非核心作者间,共有4组四人网络与4组三人网络。基于此,可见乡风文明建设领域的研究作者间合作积极,形成了协同并进、共同推动领域发展的良好态势。

Figure 2. Network co-occurrence map of authors of research on rural civilization

2. 乡风文明建设相关研究作者网络共现图

根据机构网络共现图(略)分析可知,在191个机构中,共有14个机构发文量大于或等于2篇,其中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机构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热门发文机构侧重于党政研究相关领域。党和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领域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促使其迈上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4. 国内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的热点分析

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主体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总结,通过提取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可以直观了解该领域的热点话题和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将所选有效文献数据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再经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转换,将TimeSlicing中的时间段设置为2006年至2024年,YearsPerSlice (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网络节点的关联强度(Links)设定为Cosine,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再将阈值设定为TOP50,然后导入数据运行,最后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3,其网络关联结构如图3所示。

Figure 3.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occurrence map

3. 乡风文明建设相关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所有纳入分析的文献中,最终结果共得到242个关键词节点及375条共现关联线,其中关键词节点呈年轮状分布,网络密度为0.0129,说明节点间关联较为紧密。乡风文明、乡村文化、文化建设、乡土社会、乡村治理、新农村等为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关键词。

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进一步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K-Score聚类分析。在聚类分析中,平均轮廓值S值大于0.5及模块值Q值大于0.7时,认为该聚类具有高清晰度。在乡风文明研究的聚类分析中,S值为0.99,Q值为0.81,即认为该领域的关键词聚类能够清晰归类与反映热点主题。如图4所示,经分析共得到#1“乡风文明”、#2“乡村文化”、#3“乡村治理”#4“移风易俗”#5“新农村”#6“乡贤”#7“群众文化”#8“人文经济”共八个有效聚类标签。

同时,通过聚类时间轴分析,可探究各个中心研究主题的突显时机与发展阶段,对乡风文明建设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整体把握。根据图5所示,第一,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同时于2006年起步发展,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探讨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新农村建设期(2006年~2011年)与乡村振兴建设期(2016年至今),其研究的爆发阶段与我国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阶段一致,充分体现了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的战略敏感性与政策导向性。第二,群众文化与乡村文化。在2006年至2021年间,对于群众文化的议题探讨逐渐延伸发展为对乡村文化的研究。乡村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源泉。乡村中丰富的民俗习惯、传统技艺、价值观念等,为群众文化的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3];群众文化则是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群众文化的形式,乡村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第三,乡村治理、移风易俗与乡贤建设。移风易俗与乡贤建设是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方面,继乡村治理于2016年左右的爆发性探讨后,移风易俗与乡贤建设同样演变为乡风文明建设领域的中心议题。第四,人文经济。近3年来,对于乡风文明建设中人文经济的逻辑与作用探讨逐渐深入。作为融合人文价值与经济[4]活动的新兴理念,人文经济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尊重并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经济与文化、社会的和谐共生。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人文经济不仅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还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经济结构。

Figure 4.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cluster map

4. 乡风文明建设相关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Figure 5.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cluster map

5. 乡风文明建设相关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5. 国内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的主题及趋势

依据CiteSpace软件分析得出的关键词聚类,提取出乡风文明建设研究领域的8个聚类标签,其代表了该研究领域下的8类中心主题。对聚类标签进行归纳分析,可得出国内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主要聚焦于内涵、路径与关键领域三大方向,如表1所示。

Table 1. Keywords clustering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from 2006 to 2024

1. 2006-2024年国内乡风文明建设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

聚类

子聚类编号

中心度

主要内容

I

#1乡风文明

0.78

乡土文化;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生产关系;建设现状

#2乡村文化

0.32

乡土社会;文化自信;文化重构;文化资本;共同富裕

II

#3乡村治理

0.96

文化治理;文化认同;民俗信仰;邻里纠纷;优化路径

#4移风易俗

0.09

乡风治理;文化振兴;文化空间;发展路径

#5新农村

0.11

村民自治;民主管理;道德建设;基础教育

III

#6乡贤

0.12

乡村教师;德治;家风;农耕文明;角色担当

#7群众文化

0.00

乡土艺术;文化建设;文化嵌入

#8人文经济

0.01

产业体系;农村科普;融合发展

5.1. 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要义

厘清乡风文明的内涵要义是其建设的逻辑起点,聚类I从含义、逻辑与关系等方面讨论了乡风文明的内涵。此聚类涵盖了子聚类#1“乡风文明”与子聚类#2“乡村文化”,子聚类#1的关键词主要有乡土文化、基层治理、行动逻辑和生产关系等,子聚类#2涵盖关键词有乡土社会、文化自信、文化重构与文化资本等。乡风文明的内涵丰富,当前学界多就过程与价值两个角度对其定义进行界定。从过程角度出发,刘欢和韩广富(2021)系统梳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与阶段[5],认为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进化过程,其内涵随着时代进程逐渐深入、丰富,由传统破除封建迷信、提升农村素质教育水平的内涵要求,深化到以满足农民美好精神生活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社会风气、生态环境及社会治理等方面,以形成积极向上、和谐共生的乡村社会风貌。赵璐(2021)将乡风文明视为一类逐步形成的行为模式[6],认为乡风文明是基于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明而形成的行为模式的总和。刘伟伟(2019)则将乡风文明拆解为“乡风”与“文明”[7],认为“乡风”即在乡村在社会历史沿革下沉淀而出的村民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与价值追求的集合;“文明”则是对其风气、风尚文明和谐、健康有序的目标要求。从价值角度出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学界亦多就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及其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价值与意义对乡风文明的内涵展开探讨,赵廷阳和张颖等(2021)认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动力与内生发展活力[8],是推动乡村全面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子聚类#2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乡村文化指乡村社区中独特的、历史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涵盖乡村建筑、民俗习惯、传统技艺、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学者分别对乡村文化的现实解释[9]、生成动力[10]、创造性转化[11]与“内卷化”破解思路[12]进行了探讨(龙文军和张莹等,2019;万坤利,2021;王成利和鲁冰等,2022;杨光和高子健,2018),进一步丰富了乡风文明的逻辑意涵。上述学者对于乡风文明多维度定义的剖析与解读把握了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为后续深入探讨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5.2. 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战略实施的精神保障与重要载体,其建设路径与逻辑进路受到学界的广泛探讨。聚类II反映了当前理论界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流路径探究,此聚类包含子聚类#3“乡村治理”、子聚类#4“移风易俗”及子聚类#5“新农村”,其中子聚类#3的核心内容是文化治理、文化认同、民俗信仰与邻里纠纷等,以乡村治理为建设切入点,探讨了在乡村治理场域中如何通过理念聚合、文化重塑及秩序构建等发展优良乡村文化。宣朝庆和郝光耀(2018)在早年探析了乡风文明在解决乡村邻里纠纷中的形塑路径[13],指出通过共同体建设、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多元协商制度建设,能够增强乡土社会整合程度,将民俗信仰观念与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相匹配,建设符合新时代社会秩序的文明乡风。子聚类#4的关键词是乡风治理、文化振兴、文化空间与发展路径等,强调以移风易俗为建设路径,探讨了移风易俗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与行动逻辑。在现实问题方面,杨增岽(2021)梳理归纳了移风易俗建设中的风俗误读、“一刀切”与舆论趋同等突出问题[14],为打造乡村多元主体文化治理格局提供了保障性对策。在行动逻辑方面,张兴宇(2024)从国家社会视角展开论述,认为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面向基层社会的文化治理实践过程[15],通过策略性治理、现实性权衡与现代化反应,其实践建设由中央至基层递次传导,以推进乡村文明化进程。子聚类#5的核心内容是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及道德建设等,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新时代乡村振兴被视为新农村建设在目标方向与建设要求上的新升级,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战略基础与实践经验。房亚明和刘远晶(2019)提出以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为阵地,通过机制探索、制度性供给、空间挖掘与培育[16],创建契合新农村发展需求的公共文化空间。综上所述,当前学界对于乡风文明建设形成三大主流路径,即乡村治理强化文化认同与秩序,移风易俗解决现实问题并推进文化治理,以及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共同构成了乡风文明战略实施的关键策略与实践框架。

5.3. 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

聚类II反映了当前理论界聚焦讨论的乡风文明建设关键领域,涵盖有子聚类#6乡贤、#7群众文化与#8人文经济。子聚类#6的关键词为乡村教师、德治、家风及角色担当等。当前学界主要就乡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困境与逻辑理路展开探讨。郭夏娟和秦晓敏(2018)探讨了基层善治中乡贤的价值,认为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独特的道德协商功能[17],以其德治内涵补充了乡村自治的结构性矛盾、构建了法治与乡土习俗的互动平台。谭志满和罗淋丹(2022)指出新时代乡贤是链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角色[18],应基于情怀、责任与资源禀赋,在场式、参与式嵌入到乡风文明建设之中。子聚类#7的关键词为乡土艺术、文化建设与文化嵌入。群众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文化基础与推动力。程同顺和杨明等(2023)认为群众文化在乡村治理议题中,能够通过强制规范形成制度共识、通过治理绩效获取实践认同,并由其互惠性构建制度化社会交换网络[19],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强大驱动力。何阳(2019)讨论了外嫁女群体对乡风文明的反哺路径[20],认为宗族文化、家庭经济条件、网络技术以及外嫁女自身的主体意识共同构成了推动外嫁女反哺行为的多元动力体系,因素间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外嫁女反哺行为的实现与发展。子聚类#8的关键词为产业体系、农村科普与融合发展。人文经济在促进我国乡村振兴、赋能高质量发展上起着引领作用,是建设乡风文明的又一重要路径。何慧和郑霖豪等(2023)指出人文经济可通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农民增收渠道的多元化拓展、乡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并进、乡土社会和谐稳定的强化构建和乡村美丽宜居环境的营造提升引领新时代乡风文明振兴[21]。综上所述,当前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领域聚焦于乡贤的道德示范与功能整合、群众文化的深厚根基与积极驱动、以及人文经济的全面赋能与引领作用,共同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的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整体趋势

通过对近20年来乡风文明建设研究领域的系统梳理与知识图谱分析,本研究揭示了该领域研究的主要趋势与特征。总体而言,乡风文明建设研究呈现出从单一视角向多元化、系统化研究转变的趋势。研究主题从最初的内涵界定逐步深入到建设路径、关键领域及其实践效果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同时,研究热点与国家政策导向紧密相关,充分体现了研究的战略敏感性和实践应用价值。

6.2. 内容演变

在内容演变方面,乡风文明建设研究呈现出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应用的不断深化。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乡风文明的概念界定、内涵阐释与意义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与策略,包括乡村治理、文化重构、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在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历程中,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演变:第一,研究主题的演变。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主题经历了从概念解析到具体实践,再到理论升华的过程。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乡风文明的定义、内涵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随后,研究逐步深入到乡村治理、文化认同、移风易俗等具体建设路径;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文经济、乡贤文化等新兴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向。第二,研究方法的演变。研究方法上,从早期的定性分析为主,逐步过渡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知识图谱分析、文献计量学等方法的引入,使得研究更加系统、全面,能够直观地展示研究领域的演进轨迹和发展态势。第三,研究网络的演变。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乡风文明建设领域的研究者之间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多个紧密合作的研究网络。这些网络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还推动了研究领域的深化与拓展。

6.3. 未来方向

展望未来,乡风文明建设研究应继续深化与拓展。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与机遇,需要学者们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积累与深化,乡风文明建设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风文明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

具体而言,未来研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理论研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化对乡风文明内涵的探讨,构建更加完善、系统的理论框架。特别是要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复杂关系的解析,如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二是拓展研究视角: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乡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将面临更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未来研究应拓展研究视角,关注新兴议题如数字乡村、乡村旅游、乡村治理现代化等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影响,探索新的建设路径和模式。三是加强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检验理论假设、验证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未来研究应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实践的调研和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为理论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四是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乡风文明建设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未来研究应积极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多学科协同研究的新格局,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指导。

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于智能算法推荐的乡村短视频传播特征与文明乡风创建策略”(项目编号:S20231050008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段婧婧. 乡村振兴之乡风文明建设: 时代意蕴、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向[J]. 农业经济, 2024(8): 46-49.
[2]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2): 242-253.
[3] 魏程琳. 乡风何以文明: 乡村文化治理中的嵌套组织及其运作机制[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39(3): 106-116.
[4] 陈吉庆, 田庆.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困境及路径[J]. 农业经济, 2024(7): 70-72.
[5] 刘欢, 韩广富. 中国共产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 兰州学刊, 2021(6): 5-20.
[6] 赵璐.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障碍与破解[J]. 农业经济, 2021(12): 29-31.
[7] 刘伟伟.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打造湖北乡风文明的助推器[J]. 学习月刊, 2019(5): 18-24.
[8] 赵廷阳, 张颖, 李怡欣.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基于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3): 46-53.
[9] 龙文军, 张莹, 王佳星.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解释与路径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12): 15-20.
[10] 万坤利. 乡村软治理生成的动力机制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21(7): 162-168.
[11] 王成利, 鲁冰, 程静静. 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建构路径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22(10): 85-91.
[12] 杨光, 高子健. 乡村文化“内卷化”问题何解[J]. 人民论坛, 2018(31): 128-129.
[13] 宣朝庆, 郝光耀. 文明乡风如何形塑——以农村建房中邻里纠纷为中心的思考[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5(3): 96-102.
[14] 杨增岽.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移风易俗: 现实问题与积极进路[J]. 贵州社会科学, 2021(9): 147-154.
[15] 张兴宇. 精神文明建设视野下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3): 51-61.
[16] 房亚明, 刘远晶. 软治理: 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J]. 长白学刊, 2019(6): 138-145.
[17] 郭夏娟, 秦晓敏. “三治一体”中的道德治理——作为道德协商主体的乡贤参事会[J]. 浙江社会科学, 2018(12): 16-25, 155.
[18] 谭志满, 罗淋丹.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参与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J]. 民族学刊, 2022, 13(8): 136-144, 167.
[19] 程同顺, 杨明, 李鑫涛. 强制、互惠与乡风文明的养成机制——基于文村红白理事会的实践考察[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23(4): 88-96.
[20] 何阳. 外嫁女反哺: 乡风文明建设路径创新与引申[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9, 18(4): 561-568.
[21] 何慧, 郑霖豪, 任羽卓. 人文经济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 理论逻辑、现实挑战和实现路径[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3(10): 52-55,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