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Research Progress and Trend of Digital Technology Enabling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Bibliometrics Based on CiteSpace
DOI: 10.12677/orf.2025.15103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岳 倩*, 车丽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数字技术数字赋能高等教育可视化分析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Empowerment Higher Education Visual Analysis
摘要: 文章借助CiteSpace (6.3.R1)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 1998~2023年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领域相关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揭示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经历了从初步探索阶段、深入推进阶段到全面融合与创新阶段的转变;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技术如何应用与融合于高等教育各个环节、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未来将聚焦于高等教育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重塑教育新形态。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6.3.R1) knowledge map analysis software, this paper makes a visual analysis of the core journal papers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NKI from 1998 to 2023, so as to reveal the current situation, hot spots and trends of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nabl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has undergone a transition from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stage, the in-depth promotion stage to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stage. The research hotspots mainly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how to apply and integrate digital technology into all aspects of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use digital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how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future will focus on how to reshape the new form of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文章引用:岳倩, 车丽萍. 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J]. 运筹与模糊学, 2025, 15(1): 374-385. https://doi.org/10.12677/orf.2025.151035

1. 引言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强调,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高等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因此,着力探寻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与现实困境,并构建服务于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建设目标的数字教育生态体系,最终使其成为推进教育强国发展的动力引擎,是当下学界亟需回应并亟待解决的核心命题[1]

面向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变革不断加剧,教育数字化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自1998年以来,各高等学校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如校园网、多媒体设备、数字图书馆等已基本普及。在此基础上,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张慧湘在远程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数字图书馆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制度和办学模式,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2]。尚俊杰、曹培杰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初探,提出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改造大学,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提升高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3]。南旭光、张培还关注到智能化时代对高等教育治理形态的影响与改变,从社会结构改变、社会场景重构、社会主体演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4]。肖广德、王者鹤提出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与服务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领域,以数字化的基础数据、环境、业务职能、组织结构及体系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容进行数字化创变,共同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落地[5]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对高等教育的赋能作用已成为学术界广泛探讨的焦点,吸引了众多学者开展深入的研究。学者们从政策层面的演进轨迹[6],教育生态系统的重构[7]、教学模式的创新[8]、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等视角开展研究[9],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研究在数字赋能的概念上展现出多元化的视角,但总体核心观点保持统一;对探讨数字赋能的实施路径及应用范围的研究较为深入,其路径日益丰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关于数字赋能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当前面临的挑战,学者们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在探索数字赋能高等教育创新的具体策略时,学术界的视角较为广泛,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多种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方案。

然而,相较于这些具体层面的研究,目前尚缺乏对这一领域宏观层面的文献梳理和系统性分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全面理解数字技术对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影响。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数字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数字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本文借助CiteSpace (6.3.R1)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 1998~2023年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领域相关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来源。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自1998年起,各高等学校开始广泛推进数字化进程,因此本文检索的时间范围为1998年至2023年。通过在知网数据库网站中围绕研究主题“数字化&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互联网&高等教育”“智慧&高等教育”“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五大类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在数据筛选阶段剔除会议记录、新闻报道、征文介绍等无效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共1406篇,导出相关文献并且将其格式保存为Refworks。获取数据样本后,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并运用CiteSpace (6.3.R1)图谱量化分析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直观展现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文献计量分析法作为一种基于数学与统计学原理的定量分析手段,主要通过系统化的数据收集、处理与解读,以揭示、评估及前瞻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CiteSpace是基于Java语言环境开发的一款可视化软件,它主要用于对某一领域文献进行计量,通过绘制可视化图谱来分析该领域的以及对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10]。此外,本文还尝试结合案例研究,对提出的未来研究方向的可操作性进行验证,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3. 研究的基本特征

3.1. 时间分布

为探究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发文量以及发文时间变化规律,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对1998~2023年的1406篇CSSCI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出文献发布时间分布图(图1)。如图所示,1998~2023年期间,学界关于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文献发文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反映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状况,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相关政策的宏观引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深入,并激发了学者们对该领域的关注和深入思考。因此,依据文献发表数量的演变轨迹,并融合相关政策颁布的时序逻辑,将该领域的研究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探索阶段(1998~2010),第二阶段为深入推进阶段(2011~2018),第三阶段为全面融合和创新阶段(2019~2023)。

3.2. 科研发文合作分析

学者发文特征可以反映学者在该领域的贡献力和相互之间的合作程度。运用Citespace对数据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1998~2023年关于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作者共现图谱(图2)。发文量在前五位的作者依次是刘进(10篇)、兰国帅(9篇)、郑旭东(8篇)、肖俊洪(7篇)、刘永贵(7篇) (表1),前五位核心作者的发文数占总发文量的11%左右。其中刘进提出了ChatGPT和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

Figure 1. The publication time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from 1998 to 2023

1. 1998~2023年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布

Figure 2. A co-occurrence map of the authors of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from 1998 to 2023

2. 1998~2023年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了机遇[11],兰国帅就5G+智能技术提出构筑“智能+”教育新生态系统[12],郑旭东基于技术扩散视角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路径[13]。作者共现图谱中,节点数量N = 374,连线E = 135,网络密度Density = 0.0019,由连线数量和网络密度可知作者合作网络结构有少量多连线的合作研究以及三者或两两合作关系,但大多数学者的分布情况呈分散状态,彼此间合作较少,且大多为“学缘”合作关系,即同学、校友和师生间展开合作[14]。由此可见,尽管部分学者之间的合作紧密,但是大多数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化,跨团队之间的合作也需要加强。

通过机构共现图谱(图3)可知,节点数量N = 507,E = 227,网络密度Density = 0.0018。1998~2023年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领域共出现了507家研究机构。从发文机构的地区分布来看,在发文量比较靠前的机构中,东西部地区机构发文分布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发文机构占大多数,且在地理上相邻的机构合作较为密切。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作为牵头较大的研究机构带动其他机构产生合作。少数处于中西部地区的发文机构中,西南大学对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研究的关注度较高,其余西部地区对该领域关注度较低。除此之外,发文量较少的机构大部分之间也无连线,可见中西部地区机构间彼此合作不够紧密,合作网络和合作关系也亟需拓展。

Figure 3. The co-occurrence map of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ions from 1998 to 2023

3. 1998~2023年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总体而言,数字技术对高等教育发展赋能的研究领域中,发文作者群体与科研机构的整体分布格局展现出一种较为广泛而分散的特性。不同学者及机构研究较为独立,跨学科、跨机构以及跨地区合作不足,特别是不同地区对于这一领域关注度存在显著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这也是各国在推动教育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难题。

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top five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of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from 1998 to 2023

1. 1998~2023年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发文量前五位作者与机构的发文统计

排序

作者

发文量

最高被引

排序

机构

发文量

占比

1

刘进

10

98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

18

1.3%

2

兰国帅

9

184

2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13

0.9%

3

郑旭东

8

340

3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13

0.9%

4

肖俊洪

7

154

4

高等教育出版社

12

0.8%

5

刘永贵

7

82

5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10

0.7%

4. 研究热点与趋势

4.1.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论文研究主旨和核心观点的精炼表达,通过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可以精确把握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发展脉络和当前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领域的论文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图中有683个节点,1312条连线,网络密度Density为

Figure 4. Keywords co-occurrence map of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from 1998 to 2023

4. 1998~2023年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0.0056。在构建的知识图谱中,各关键词所对应的节点规模直接反应了该词在文献样本中的出现频次。节点规模越大则表明对应键词被引用的频率越高,在该研究范围内获得的关注度越高。

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采取基于对数似然率(LLR)的算法对收集到的关键词数据进行深入的聚类分析,生成该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图5)。键词聚类图谱中的聚类模块指数(Q值)与聚轮廓指数(S值)来评判知识图谱的有效性。Q值一般在[0, 1)区间内,Q > 0.3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网络模块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在0.7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若在0.5以上,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10]。图中Q值为0.5996,S值为0.8882,表明关键词聚类结构清晰合理,具有较高的参考性。可见在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领域中,主要围绕#0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信息化、#2教育信息化、#3数字化转型、#4人才培养、#5高校图书馆、#6数字化、#7现代远程教育、#8教育技术、#9教育改革、#10互联网+教育等10类关键词展开。涵盖了1998年以来我国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各个方面,也更加精确地突出了其核心议题。

Figure 5. Keywords clustering map of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from 1998 to 2023

5. 1998~2023年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为进一步探究数字技术如何逐步赋能高等教育及其演变轨迹,借助CiteSpace软件生成关键词Timezone图谱(图6)。在图谱中,图中按时间顺序将相同年份的热点整齐排列在同一区域,从而直观反映时序变化[15]。每个节点的尺寸表示对应关键词在该领域内的出现频率,而节点的位置则标明了这些关键词首次被提及的时间点。通过综合考量该领域文献的年度分布(图1),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大致归纳为三个标志性阶段。

第一阶段为研究探索阶段(1998~2010年)。该阶段处于对数字技术革新与初步应用探究的阶段。除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关键词外,“高校图书馆”、“远程教育”、“教学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等关键词在该研究阶段占主要地位,可见该阶段研究主要聚焦于数字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初步应用与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中国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原有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在高等学校中进行试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许多学者在此背景下开始研究现代远程教育在高等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整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和提高,为数字技术推动教育领域的深入革新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Figure 6. Keywords Timezone map of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from 1998 to 2023

6. 1998~2023年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关键词Timezone图谱

第二阶段为研究深入阶段(2011~2018)。随着科技的迅猛进步,数字技术已跃升为驱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引擎。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注重技术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学者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个性化等问题。陈琳、陈耀华提出运用数字化平台开放共享名师教学资源加快教育公平的实现[16]。在此期间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线教育、慕课等新型教育形式得到了广泛应用,智慧校园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支持。这些显著的成果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纷纷就这些成果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17]

第三阶段为全面融合与创新阶段(2019~2023年)。随着新技术如5G、物联网(IoT)、云计算、区块链等逐步被引入到高等教育中,“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智能教育”、“产教融合”、“融合发展”等概念成为该阶段的研究热点。数字技术已经扎根于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杨保成等众多学者开始探究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校的教育创新与实践,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18]。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表明了高等教育迈入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19]。在此背景下,王兴宇以探索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举措为主线,提出从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内部变革、强化外部保障等三个方面来建构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20]。李梦卿、邢晓提出借鉴区块链的共识共享思维、自主创新思维、协同合作思维,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21]

4.2. 研究趋势

利用CiteSpace软件的突发性探测机制,通过配置参数为“Burstterms”,在关键词聚类分析框架内,深入探究特定时间域内若干关键词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进而绘制出关键词突现图谱(图7)。图中“Begin”和“End”两个标签分别表示各个关键词在研究领域内关注度的时间跨度。“Strength”用于衡量这一突现现象的强度,反映了该关键词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受关注程度和影响力,红色条形柱直观地表示了这些关键词在研究中的热度。根据这些关键词的突现时间和影响范围,可以深入了解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各阶段的前沿性研究话题并总结出以下3点发展趋势:

Figure 7. Keywords emergence map of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from 1998 to 2023

7. 1998~2023年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1. 探索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关键词的突现表明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推动了其个性化学习、数据分析等教育创新发展,并为高等教育传统在线教学模式提供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转型的全新思路[22]

2. 聚焦智慧多元的学习模式与方法。“慕课”、“自适应学习”等关键词的突现,表明高等教育领域在学习模式和方法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翻转课堂作为MOOC的一种发展模式,正是运用现代技术实现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教学模式,是一种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23]。此外,自适应学习技术作为人工智能在教育分支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能够将学习者的学习背景、独特的认知风格以及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考量。

3. 进一步注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关键词的突现,不仅代表了技术发展的趋势,也体现了这些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互联网+”使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以弥补教育资源不均造成的教育水平差距,从而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24]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对1998~2023年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的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热潮持续高涨与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有着密切联系。从发文作者和机构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机构参与较少,尤其是西部地区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较低,且机构间合作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网络和合作关系的发展。从研究热点来看,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技术如何应用与融合于高等教育各个环节、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等。从研究趋势看,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研究将持续探索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聚焦更加智慧多元的学习模式与方法,以及进一步注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推动高等教育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5.2. 研究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学术界在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这一课题上,已经累积了颇多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该领域内仍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与深化研究的迫切需求,亟待进一步挖掘与拓展。针对未来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方向,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深化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研究

新一代数字技术为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促进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在如何构建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如何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如何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向上。加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探索具体的建设路径,为高校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指导和经验借鉴,进而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助力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例如,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香江实验学校全面升级了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了网络千兆光纤接入和有线与无线WiFi全覆盖。

2. 关注数字技术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影响

针对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研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和提升教育质量。具体包括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开放、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效果、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等。例如教育部“慕课西部行计划”,牵头组建e-MOOC联盟和西北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联盟并建立“慕课西部行”网上平台,共享各类优质课程资源,推出电子信息类优质示范课观摩班。

3. 探索不同类型数字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字技术,研究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效果。包括研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教育数据的安全和可信度等,从而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激发教育创新与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以“模拟电子技术”研究为例,其中的“AI+模电在线智能实验”平台可以实现实验的在线无缝进行与远程异地操作,将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能够更加专注于研讨式课堂的组织与开展,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4. 针对不同层次教育对象作出相应的赋能策略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研究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些策略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和发展需求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例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本科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感知能力。提供高效的科研数据管理系统,帮助研究生高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科研数据,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研究生的科研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利用数字化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实训等,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训机会。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A202300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吴遵民, 熊振, 杨瑜, 等. 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数字教育促进学习型大国建设的路径与机制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 2024, 42(1): 15-23.
[2] 张慧湘. 论数字图书馆对促进网络高等教育的作用[J]. 高教探索, 2003(1): 53-54.
[3] 尚俊杰, 曹培杰.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变革——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初探[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 15(1): 173-182.
[4] 南旭光, 张培. 智能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6): 1-7.
[5] 肖广德, 王者鹤.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领域、内容结构及实践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11): 45-52.
[6] 蔡旻君, 郭瑞璇, 李芒.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发展之变迁——基于2000-2019年的政策文本分析[J]. 当代教育论坛, 2021(4): 11-22.
[7] 黄蓓蓓, 宋子昀, 钱小龙. 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风险表征、预警及化解[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 34(5): 16-26.
[8] 齐红倩, 张佳馨. 数字技术发展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18): 56-58.
[9] 程建钢, 崔依冉, 李梅, 等. 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分析——基于学校、专业与课程的视角[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7): 31-36.
[10]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2): 242-253.
[11] 刘进, 钟小琴, 李学坪. 教育人工智能: 前沿进展与机遇挑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2): 113-123.
[12] 兰国帅, 郭倩, 魏家财, 等. 5G + 智能技术: 构筑“智能+”时代的智能教育新生态系统[J]. 远程教育杂志, 2019, 37(3): 3-16.
[13] 任友群, 郑旭东, 吴旻瑜. 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5): 3-9.
[14] 杨勇, 张丽英. 人际关系的第四缘——学缘关系[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0(5): 61-64.
[15] 余构雄, 戴光全. 基于《旅游学刊》关键词计量分析的旅游学科创新力及知识体系构建[J]. 旅游学刊, 2017, 32(1): 99-110.
[16] 陈琳, 陈耀华.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 教育研究, 2013, 34(11): 114-118.
[17] 李晓东. “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7(2): 89-92.
[18] 杨保成.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创新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4): 45-55.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 人民日报, 2021-03-13(001).
[20] 王兴宇. 数字化转型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耦合逻辑与实现路径[J]. 社会科学战线, 2023, 331(1): 236-244.
[21] 李梦卿, 邢晓. 区块链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17): 59-65.
[22] 孙典, 王莉, 商立媛. 人工智能赋能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困境及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 2024(6): 34-42.
[23] 曾明星, 周清平, 蔡国民, 等. 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5(4): 102-108.
[24] 高宏.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11): 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