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民间美术课程教育的发展探析
An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DOI: 10.12677/ve.2025.14312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 琪, 杨碧薇*, 严 伟: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熊 悦:南昌县洪亿学校,江西 南昌
关键词: 新媒体中小学民间美术课程教育New Media Folk Ar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urriculum Education
摘要: 随着新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为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既带来了丰富的机遇,也伴随着诸多挑战。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更能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与审美情趣。本文首先聚焦于民间美术,剖析了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新媒体与民间美术教育结合的研究进展。随后,文章从新媒体环境下民间美术课程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两维度进行分析,具体涉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新媒体如何与中小学美术课程有效融合等多个方面。本文旨在通过探索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提升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品质,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new era, new media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the field of art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ringing rich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numerous challenges. Folk ar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en deeply integrated into art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not only deepen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local culture but also activates their creative potential and aesthetic interests. This article first focuses on folk ar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rt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explor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ombination of new media and folk art education. Subsequentl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folk art course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from two dimensions, specifically involv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the change of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and how new media can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with art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is article aim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folk art courses by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文章引用:杨琪, 杨碧薇, 严伟, 熊悦. 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民间美术课程教育的发展探析[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3): 44-50.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3120

1. 引言

民间美术,这一源自民间生活并得以流传的艺术瑰宝,汇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仅是文化深度的集中展现,还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哲学思想、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它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与卓越创造力。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也强调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民间美术作为美育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景学习理论,学习者可以通过解释个人感知体验来积极构建有意义的知识,如通过VR、AR等技术加强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数字素养和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入特定的文化情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所以,我们有必要将新媒体背景下的技术特性——如高度的互动性、即时的信息传播、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个性化的体验以及广泛的覆盖面与民间美术课程相融合。同时,教师应当利用新媒体元素,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2. 民间美术

2.1. 民间美术的定义与特点

民间美术是指以广大劳动者为主体,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的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其涵盖了剪纸、刺绣、陶瓷、雕镂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艺术作品常与民间习俗、节日庆典等紧密联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美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民间美术作品不仅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注重审美表达;例如传统的竹编工艺,其纹样设计丰富多彩,结合巧妙的编织技艺,可制作成竹席、竹篮、竹筛等工具,既实用又美观。

2. 地域性与民族性突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造就了民间美术的地域特色,而各民族的民间美术作品正是其民族文化的直观体现;以民间刺绣为例,我国四大名绣有: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受其地域及文化特色影响而展现出不同的针法技巧与表现形式。

2.2.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中小学生正处于艺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对美术课程加以重视尤为重要。相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构建新的知识,在新媒体背景下借助数字工具,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然而,当下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着课程差异大、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备等情况[1],并且相较于城市,偏远地区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资源缺乏,甚至美术老师由其他课程老师代替,这样不仅不能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数字技术环境支持,也可能导致部分拥有美术天赋的学生由于条件、资源的限制使得美术热情降低,从而束缚了美术人才的发展;以及个别父母存在应试教育传统思想,在进入中学之后,会偏向于要求孩子将重心放到主课上,并且伴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不断攀升,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主动性降低,即使部分学生拥有学习美术热情,也会被迫放弃美术学习。

3. 新媒体技术概述

3.1. 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新媒体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渠道以及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一种传播形态;因其交互性、个性化、便利性等特点,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促进教与学活动的开展;

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学资源方面:新媒体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在线教学视频、课程、学习资源等,克服了时空局限性,学生可随时随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

2. 教学方式方面:新媒体可提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个性化学习等教学模式;如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开展,学生可结合智慧教育平台进行补充学习;同时将新媒体融入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偏远地区资源欠缺等问题;

3. 师生互动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QQ等与学生进行互动,发布学习资源和作业,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价,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可通过教学直播、视频会议等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学习资源共享,提高了教育的便捷性与时效性。

3.2. 新媒体与民间美术教育的结合研究现状

新媒体为美术教育带来了许多改变,美术教育形式增加、相关学习领域更加宽广,民间美术资源传播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加快了美术教育的发展[2]。以河南民间美术非遗数字化传承为例,将民间美术与新媒体结合,实现数字化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同时,也增强了对民间美术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能力,推动相关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然而,在将新媒体与民间美术教育相结合的情况下也存在着融合深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部分地区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仍使用传统课本与黑板相结合的方式,未发挥新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得美术课程教学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 新媒体环境下的民间美术课程教育的机遇

4.1. 丰富教学资源与拓展学习渠道

新媒体环境下,民间美术课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同时学生的学习渠道也得到了显著拓展。

4.1.1. 获取海量民间美术数字资源

新媒体为民间美术课程教育注入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技术,民间美术作品得以转化为高清图片、视频及音频等多种形式,存储于云端服务器,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获取这些资源。

另一方面,学习者可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等渠道,搜集到涵盖图片、视频、音频、文章等多种表现形式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同时,关注相关的在线论坛、社群及专业网站,能够进一步获取更为丰富和全面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

除此之外,将各类民间艺术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依托于数据资源库,还能够建立起民间艺术文化数字化博物馆。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领略民间艺术的风采;以河南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其通过数字化搭建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并积极探索新媒体传播方式,以木版年画为素材制作微电影、纪录片等,生动直观地展示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此外,朱仙镇木版年画通过加强项目合作,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平面产品到数字产品的转变,开发了以木版年画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窗帘、茶杯、瓷器等,让年画从墙上“走”下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方面取得的成功,也为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模式。

4.1.2.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学习与交流

新媒体技术为民间美术课程教育开辟了多样化的远程学习与交流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并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疫情期间,钉钉、腾讯会议等软件因具备视频聊天与场景化教学功能而广受青睐,它们打破了地域界限,让课堂无处不在,提供了多元场景和丰富教学资源,助力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知识。同时,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QQ等成为推广民间艺术文化的关键渠道,教学者能借此发布民间美术学习任务与内容,学生则可轻松获取相关艺术资讯,关注公众号中的文章、视频及图片,借助社交媒体的广泛影响力,民间艺术文化得以更深远地传播。

此外,随着直播课程的兴起,教师能实时在线授课,学生通过直播平台即时观看教学内容。这一平台还支持学生展示作业、作品及创意项目,利用互动功能获得来自同学和教师对课程的反馈与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4.2. 创新教学方法与提升教学效果

新媒体技术为民间美术课程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4.2.1.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成为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动画、视频等,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如通过图片和音频展示陶瓷制作烧制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对于实践操作课程,可借助VR提供直观的动作示范或实验过程,且通过VR技术让学生走进“民间美术作品”创作场景,例如泥塑产品的制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此外,利用Al技术可为不同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间美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达,理解其问题和需求,同时通过情感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为个性化路径调整提供依据;并且,通过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特征规划路径并根据反馈实现动态调整。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样显著。它不仅能提升学习效果、激发兴趣,还能促进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在民间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直观呈现作品细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抽象的艺术变得生动易懂。同时,创设情境如播放制作视频、展示艺术展览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多媒体还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了合作与沟通能力。最重要的是,它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学生随时回顾课堂,助力民间美术的传承与推广。

4.2.2. 互动教学法的特点与实践

互动教学法是一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法,它促使双方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搭建和谐、轻松的课堂互动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互动教学法具有情境性、学生参与性高、互动性等特点。在民间美术教学中,主要运用有:

1. 情境创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刺绣等,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民间艺术现场,激发学习兴趣。

2.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例如,在讨论民间美术的象征意义时,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促进知识内化。

3. 多向互动:通过组织相关美术作品制作比赛,让学生围绕某一美术知识进行探讨,借此,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与创作心得,同时教师给予指导,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互动。

通过这些互动实践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有效促进了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5. 新媒体环境下的民间美术课程教育的挑战

5.1. 教师知识结构与技能的转变

新媒体环境下,民间美术课程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5.1.1. 民间美术专业知识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学习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美术知识,还要求教师熟练运用相关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VR虚拟现实以及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民间美术体验,增强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理解。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传播,结合新媒体技术制作网络课程,其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学习。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学者、学习者带来了技术依赖、信息过载、文化同质化等问题。在进行美术作品制作过程中,学生可能过度依赖技术工具,而忽视了手工实践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可通过设计混合式教学(线上与线下结合)来平衡技术与传统教学;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教学者与学习者应该培养批判思维,明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避免被大量无关信息淹没,同时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能够独立分析和评价不同文化,增强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5.1.2. 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需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民间美术课程教育对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民间美术的专业知识,还需掌握新媒体技术,并能够将两者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在我看来,教学者可从以下两方面出发:一是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通过系统学习,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民间美术背后蕴含着的丰富历史、文化、民俗等知识,同时,教师要具备数字化信息能力,掌握数字媒体设计、虚拟现实(VR)等技术手段,以便更好地将民间美术以数字化、互动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二是教师应具有综合教学能力并积极参与到跨学科培训与实践[3]。可通过参与相关美术领域专家和新媒体技术专家开展的讲座,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专业技能;此外,教师还可以与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合作,参与跨学科教学项目,各自发挥所长所学,促进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5.2. 学生认知与接受层面

在将新媒体与民间美术课程相结合的过程中,教育需要关注学生在认知与接受层面的挑战,以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需注意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与动力层面的提升,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5.2.1. 文化认知差异与价值认同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民间美术课程正面临文化认知差异与价值认同的双重考验。学生在接触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美术作品时,其原有文化背景可能成为认知差异的根源;相应地,多元文化环境的冲击也可能削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针对这一困境,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文化情境的教学策略,将美术知识深度融合于文化背景之中,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面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美术课程亦需强化文化自信的培养,借助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分析,启发学生领悟并珍视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此外,在美术课程设计环节,应巧妙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有效地将新知与既有认知相融合,深化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及掌握程度,进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5.2.2. 自主学习能力与动力的提升

相较于大学生,中小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还不够自主,往往需要老师、父母的监督才可进一步学习,而处于新媒体环境下,为适应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与方式,学生更加需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中小学生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具体体现在自主学习实践中,学生往往遭遇兴趣缺失及能力差异等挑战;一些学生凭借其良好的接收能力,能高效运用新媒体资源促进学习;相反,另一些学生可能由于对于媒体技术运用不熟练而导致学习兴趣减退。鉴于此,美术课程设计应聚焦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通过实施个性化、分层次的教学方案来应对[4]。教师可借助新媒体工具构建高度互动的教学场景,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还需密切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进度,适时提供反馈与个性化帮助,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技巧,培养其学习习惯。同时,父母在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及时给予孩子鼓励与帮助,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学习旅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进而深化对美术课程的兴趣与投入度。

基金项目

2024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SZUNDMS2024-1014)研究成果、2024年江西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2024B2ZZ40)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梦玉. 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小学美术课程形式[J]. 亚太教育, 2023(13): 77-79.
[2] 佟雪霏. 新媒体时代下美术教育的现状探讨[J]. 赤子(上中旬), 2015(5): 105.
[3] 荀洪梅, 马云鹏, 杨家安. 论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3): 181-184.
[4] 纪瑞祥. 新课程改革下提高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策略[J]. 美术教育研究, 2011(11):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