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治理单元,社会风险源头开始呈现出高度不确定性,传统的治理理念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现实需要。韧性治理是新时代理论和实践领域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的治理理念,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促进构建以数字治理为支撑,以韧性社区为目标的社区治理体系,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数字技术通过自有的信息收集、信息归纳功能,借助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及时预警。目前数字化韧性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治理主体不明确、居民参与度低、数字技术成本与社会分化以及过度注重技术层面而忽略了人文关怀等问题。对此,构建有人文情怀的数字化韧性社区,应该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完善数字平台管理与监督、在社区治理中关注人的需要,提高民众满足感和参与感,从而提升社区制度韧性、技术韧性和文化韧性。
Abstract: The community is the most basic social governance unit, and the source of social risks has begun to show a high degree of uncertainty. The traditional governance concept can not meet the changing needs of the reality. Resilient governance is a more innovative and adaptive governance concept in the fiel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gital era,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governance system with digital governance as the support and resilient community as the goal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Governance system. Digital technology through its ow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information induction function,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can realize the timely early warning of emergenc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resilient community governance, such as unclear governance subjects, low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sts and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excessive attention to the technical level while ignoring humanistic care. In this regard, to build a digital resilient community with humanistic feelings, we sh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improve th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digital platforms, pay attention to people’s need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improve the people’s sense of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community system,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社会风险源头更加复杂化,呈现出高度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治理单元,在面对各类突发性事件、不确定性扰动具有最直接的感受的冲击,更是开始应对风险最前沿的阵地,社区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社区应急管理重视灾后救援,被动性、滞后性突出,这种单一性的风险应对机制已无法适应现代化城市对于风险防范的现实需求。2018年初,《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概念,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城市韧性建设的初步思路。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韧性城市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中,作为新时代理论和实践领域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的治理理念。建设韧性城市的理念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1]。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逐渐融入到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在社区治理中不可获取的因素。2023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精细化服务感知、精准化风险识别、网络化行动协作的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有力支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作为近两年的目标。《规划》指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促进构建以数字治理为支撑,以韧性社区为目标的社区治理体系,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 文献回顾
2.1. 数字治理
数字治理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关注。数字化治理指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开展社会治理,数字治理不仅仅是技术在治理过程中的应用,更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和理念,它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增强决策科学性,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社会治理,是信息时代公共治理的新模式[2],它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对经济发展、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将数字治理运用到公共治理活动,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模式,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和必然趋势[3]。其中,大数据是指一种信息转化技术,通过数据服务平台对数据进行存储、传输和转化并大规模地应用于人们生活中,让数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推动乡村治理智能化、高效化[4]。数字治理具备传统治理手段不具有的优势,数字治理呈现出更大程度的清晰化,由此形成的主导观点认为数字治理将实现治理的清晰化和精准化,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智慧治理嵌入城市治理,网格化管理等等,他们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数字技术通过结构嵌入、功能嵌入、关系嵌入、认知嵌入四个维度,通过数字技术全面覆盖、基础设施数字升级、志愿服务活力注入、社区共同意识凝聚重塑社区治理体系[5]。
2.2. 韧性治理
韧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韧性理论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韧性理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生态学研究,强调生态系统在面对干扰和变化时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而后从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再到生物韧性等相关领域拓展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6]。韧性的概念就是系统处在不同平衡状态时通过吸收能量而转化风险的扰动能量的能力,进而塑造新的平衡状态,其重点关注平衡状态的发展与演化[7]。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角度出发,有韧性的社区既要能抵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又能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学习并迅速的自我恢复[8]。社区韧性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与任务,需要通过对社区内外部环境予以综合分析并构建具有抗逆力、适应力、向心力和自治力的社区韧性治理体系框架,强调社区在面对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风险时的应对和恢复能力[9]。韧性治理包含计划、吸收、恢复、适应阶段,分别为:风险预警宣传、风险防控组织、风险防控与生活秩序平衡、危机后的服务,各个阶段重点不同,风险全周期管理的意识对于韧性治理至关重要[10]。韧性城市应该在物理、组织、社会、经济等四个维度具备鲁棒性、可恢复性、冗余性、智慧性、适应性五大特征[11],具有抗逆力、恢复力、自治力,三力均衡发展,缺一不可。韧性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结合社区空间规划和管理与防灾减灾,以文化作为社区凝聚力重要保障,提升风险监测预警和响应能力。
2.3. 数字赋能社区治理
大数据催生了新的治理方式,加速了社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冲击着原有的社区治理方式,数字化治理体现了数字化手段在社区治理中的创新。我国社区治理经历了从“单位制”“街居制”到“居民自治”再到“智慧治理”的转变,逐步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向发展,社区治理及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大数据通过情景转换、技术创新、理念转变、功能转化四大方向优化社区治理[12]。大数据的引入使得社区治理从社区建设走向效能提升,从笔纸记录信息等传统技术手段走向数据共享、数据与人的互动优化,进而使得技术和工具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社区治理功能实现从基本保障到精准服务的转变。数字赋能社区治理推动了社区治理多元参与,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共享打破了纵向层级、横向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依托互联网技术,使得不同空间的不同主体可以进行紧密联系,推动构建社区治理多元化治理主体格局[13],依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在内多方,充分挖掘、协调、整合有效资源,在社区规划、管理和提供服务过程中,充分发挥微信、钉钉等数字化工具、利用数字化共享平台,发挥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通信功能,推动社区数字化信息治理体系的完善。数字技术的引入不仅仅是简单的社区网站数据呈现,而是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通过指挥社区信息平台,对社区信息进行全面收集、高效处理和精准分析,使得社区治理走向精细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服务式治理。在社区治理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其容量无限性、操作便捷化可以为治理主体快速收集、筛选、分析、研判所需要的信息,建立社区日常管理最薄弱环节与重点领域的发现机制、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科学预测社区公共事务的发展趋势,提升社区风险预警能力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的事后响应转化为主动预测防范,使社区敏捷治理成为可能[14]。
3. 浙江省未来社区
3.1. 浙江省未来社区规划
未来社区,是建立在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进步为旨,遵循“关照自己、关照邻里、关照社区”的或改造重建或规划新建城市社区,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物业的“工作替代”和社区发展的智慧善治,全面覆盖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慧医疗与数字生活等社区领域,形成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智慧化城市社区功能单元,与现代社区相比,未来社区团结协作出于自发的认同感和公共生活的需要,不仅需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协调人机关系,在基础设施方面,除了传统的硬件设施,未来社区充分体现智慧化、信息化、精准化,通过积极运用大数据集成平台、智能家电、智慧物业、社区智慧大脑等智慧化基础设施的推广应用,连结数字社会和现实社会,全面提升社区治理的智慧化水平[15]。
早在201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颁布了《关于高质量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意见》,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未来社区。”对于未来社区,坚持分类统筹实施,以改造更新为主,包括规划新建,确保到2021年底培育建设100个左右省级试点项目,到2022年底,全面复制推广未来社区。浙江“未来社区”试点提出了整体提升类、拆改结合类、拆除重建类、规划新建类、全域类五种方案,涵盖了新社区规划和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的方方面面。
在未来社区的建设中,优化社区治理模式,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鼓励建立“一平台、一窗、一人”的全科社区工作者服务模式,推动社区服务便利化。大力促进数字转型,优先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应用,提高试点项目建设质量和相率。加快建设应用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探索“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推广“平台+管家”物业服务模式,推进社区智慧安防建设。同时,推进社区数字标准化工作,所有场景应用的数据基于省公共数据平台通过社区数字化操作系统共享。
3.2. 数字如何赋能社区韧性治理
忽略韧性诉求是过往智慧社区建设的关键性缺失,在数字化现代城市中加入韧性建设和韧性治理,才是城市和社区的核心面向和根本诉求,而“智慧”是其中最基础的构件。浙江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正在积极探索以“数字化”赋能韧性社区建设的创新路径。立足于全省各地现有的数字化基础,结合韧性治理,形成信息采集、智能预警、分类管控的“全周期”管理闭环。
一是信息采集。作为第一批入选浙江未来社区的萧山振宁未来社区,在治理端,依托社区的数字技术,统一接入人口、车辆、房屋、设备等数据,打造数字孪生社区,实现建筑、人、车、感知设备“一屏掌握”,实现“10秒精准锁定现场画面、10分钟处置力量抵达现场处置”,实时关注到社区每个公园及健康场景动态。通过构建全龄全时健康系统,使运动、医疗设施5-10分钟生活圈全覆盖。增设的智慧健康小屋与萧山健康大脑系统打通,在提升社区健康服务供给能力的同时,远程整合优质资源,让运动就在家门口,数字医养链到家。打造社区活动平台,家头条与邻里帮,社区菜场O2O等应用服务,线上线下融入邻里生活方方面面。以横向打通、纵向赋能、亮点打造为整体核心建设思路进行振宁未来社区数字化建设,按照“三端一屏一平台”的体系架构,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依托,实现云端城市大脑、社区级总控服务中心、居民和运营企业终端的联动,实现人、物、信息互联。
西兴街道将3个社区、5个小区资源打通,通过跨社区联建、跨部门执法、跨区域物管、跨业态统筹,将“三化九场景”的覆盖范围做到了最大化。
二是智能预警。在通过数据采集、信息整合、场景呈现的基础之上,对社区重点公共场所进行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实现“大数据”和“基层网格力量”双防控。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百合未来社区使用物联感知平台,通过视频感知监测等智能化设施主动发现社区治理问题。百合未来社区所有公共场所均安装了摄像头,并接通数字驾驶舱,通过对社区公共场所人群聚集热力图、意外跌倒、突发事件等特殊状态实时预警。物联引擎具有特有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全面赋能未来社区应用,及时发现紧急世家和突发事件,进行实时预警。在服务场景,运动场地内建设了智能高清摄像机,能利用人脸识别和运动事件识别,对单个运动员形成短视频集锦,通过运动监测手环,用户若发生心率过高等问题,系统会发出警告。
三是分类防控。信息采集是韧性治理中的关键性举措,对信息进行不同的风险划分,提出全面可行的风险防控方案。通过人机融合、搭建基础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管理与分类,实现对不同场景的风险预判以及及时迅速的预警。
浙江未来社区通过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社区内各类服务资源,实现“一网通办”;升级智慧安防系统,运用AI监控、物联网技术提升社区安全水平,全方位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幸福感。
4. 数字赋能社区韧性治理的现实困境
4.1. 组织层面:治理理念与模式滞后
社区数字化治理过程是将数字理念引入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表现,在智慧社区的治理模式中,许多社区仍然沿用传统的层级式管理模式,未能适应数字化治理转变的要求。一是基层社区作为促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纵深发展的主要载体,在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基层社区存在着“有责无权”、行政化倾向、自治力不足的现象。同时,某些主体权力过大导致决策过于集中,“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层级治理中政策传导的复杂性和基层治理的精细化这一执行环境带来了执行偏差的问题,权力分配不平衡不利于基层社区有效发挥治理成效。二是韧性社区数字化治理的工作承担者是谁,各自分工如何,在目前的进程中是不够明确的[16]。社区居委会角色复杂,一方面,社区完成“网格化管理”等基层治理职能,承担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进行上传下达、实现目标等任务执行,需要与政府进行密切联系,另一方面,社区还需要完成工作台账和动态数据台账的编制与更新,为社区提供服务,常常由于缺乏工作人员存在角色紧张现象。政府派驻人员协助相关社区,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由于责任分配不明确,各主体之间互相推诿的事情时有发生。三是缺乏多元治理主体和数字治理理念。当下社区治理中固有的自上而下的传统治理模式并未被打破,数字化时代,社区治理需要更加灵活、高效的协作网络来支撑。部分社区在治理过程中过于依赖政府或社区管理机构,忽视了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不利于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缺乏动力,治理过程中无法满足居民关于社区治理的合理需求,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4.2. 技术层面:数字技术壁垒与挑战
未来社区是建立在科技之上的,是技术理性在城市社区中的投射,也必然面临着技术治理带来的考验。一是由数字标准化以及互操作下背景下的信息孤岛现象。在数字化背景下,社区建立不同智能子系统,例如智能停车、智能安防等,数字要素存在技术标准、隐私保护等方面定位模糊,各系统数据之间难以互通共享,不利于韧性社区治理效率与统一管理,形成各自封闭系统,各自为政。二是居民参与度受到数字鸿沟现象影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治理工具虽显著优化了服务供给效能,但其标准化操作界面与弱势群体的异质性需求间存在适配断层,特别是适老化设计缺失导致的参与壁垒,有些线上应用操作不够便利,实质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年群体和弱势群体对社区治理的参与,造成开发资源的浪费。老年人无法便捷参与到社区的治理活动中,也难以享受数字治理带来的红利。三是数字社区治理过程中重建设而轻人文关怀,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技术的先进和系统的功能性,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缺失,导致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我国在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时,数字技术作为支撑智慧社区运作的技术手段,得到了多方的关注,对于人文建设的关注程度却相对较少,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关注数字技术从而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在不同治理主体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建立了许多互不兼容的互联网平台,增加了居民使用的难度[17]。四是数据共享的便利所引发的安全担忧。在数字化治理进程中,信息资源的集中整合、开放共享与数字化互联显著提升了数据泄露隐患,存在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与滥用的风险,在社区治理中政府机构对居民信息的采集传输、跨部门协作及公共数据开放等环节的实施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众对公共部门隐私保护机制的信赖程度。居民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数字技能而难以参与到数字化社区治理中,伴随着大数据出现的隐私与数据安全问题加深居民由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忧而拒绝参与社区治理。
4.3. 人才层面:数字技术人才缺乏
作为社区韧性治理系统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数字化人才在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核心驱动作用。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场域呈现出显著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数字技能缺口与社区治理需求间的非对称性关系已构成韧性社区建设的主要障碍。一是社区数字治理需要同时具备信息化知识和基层经验的专业人才,但实际工作中数字人才多集中在管理部门,社区工作人员又缺乏专业知识,“懂数字技术的不了解社区情况,了解社区情况的不懂数字化”的问题突出,智能软硬件和智能数据无法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最大效能[18],社区管理部门中管理者对数字技术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常有,导致管理人员难以将数字技术深入渗透到社区管理中。二是目前我国传统社区管理对数字人才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社区工作人员普遍缺乏系统性培训,其专业知识储备与岗位胜任力之间的匹配失衡,导致了社区工作者在管理工作上可能产生失误、失效或搁置[19]。同时,社区工作者积极性不高,难以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社区组织活动较为单一,提供的参与形式较为单一,如简单的投票或留言,缺乏深层次的互动和协作,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参与需求。
5. 数字赋能社区韧性治理的优化路径
5.1. 组织优化:重构数字理念与治理模式
一是要建立多元主体协作机制。数字社区治理应该由政府、企业、社工组织、居民等多方共同参与,分别承担统筹规划、服务与技术提供、政策落实与组织活动、参与者与监督者的角色,各自定位明确、责任清晰,通过各方沟通与合作,研究社区重大角色、解决具体问题。要强化全周期管理思维,通过大数据推动各方信息共享,依据信息抓取和新数据分析优势,使城市管理、社区治理由碎片化走向集成化[17]。职能和责任落实两手抓,协调调动各方资源,有效保障数字赋能社区治理的合法性与公正性、加强社区治理多元主体之间的统筹协调与共治水平。二是智能社区和信息技术的内涵决定了其工具特性,数字化智能系统的构建与维护必须由人进行操控与直接干预,加强对社区治理主体的数据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加强社区治理主体的数据思维与数据使用意识,在理论与数字要素意识的双重作用下提升社区治理主体操作能力。三是传统管理思维,运用数字技术倒逼社区组织变革,优化党的组织领导、网格化运行的治理结构,推动社区组织结构数字化转型,形成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网络结构特征。健全规范社区数字技术应用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风险应对工作流程、标准,提高社区数字技术能力比重,推动数字技术学习常态化,从而增强组织弹性与韧性[20]。
5.2. 技术强化,推动数字社区治理深层化
智慧社区建设以更好服务人为最终目标,社会和政府需汲取各平台优势,通过完善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数字社区治理深化。一是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面向智慧社区建设的数字基建依赖算力网络、物联感知等新型基础设施,结合动态监测评估机制与标准化运维流程,重点突破社区级算力供给瓶颈与数据孤岛问题,强化智慧社区平台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为社区的韧性治理提供技术保障。唯有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方能有效保障韧性社区建设所依赖的数字技术实现深度应用,从而为社区治理中的风险预防、智能预警、高效处置及系统修复等关键环节构筑坚实的技术支撑。二是构建数据共建设数字韧性社区治理过程中的技术应用规范。在数字治理实践中,针对信息管理的可靠度、透明度、安全性,加强信息可信度维护与安全防护机制构建,有效防范数据外泄及违规利用风险。同时离不开健全的数据法制框架与监管体系,明确数据采集、深度挖掘及创新应用等关键环节,在应用过程中实现社会组织协同,引进技术成熟的程序管理员、网评员等,强化全周期管理思维,为风险防范进行全流程闭环管理[21]。三是优化智能平台的包容度,在大数据中注入人文关怀。过去的数字治理,更多强调数字技术的物理满足,较少从社会质量出发[22]。在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要中避免重技术轻意识的理念误区,特别是智慧社区的服务内涵要紧密围绕其服务居民的定位而非为了智能化建设而盲目推广技术应用[17]。
5.3. 人才支撑,壮大社区数字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构建数字化韧性社区的关键。构建韧性社区数字人才队伍,数字人才是推动社区数字系统迭代升级、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支撑,发展社区人才创新思维、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发挥人才引进作用,为社区管理注入数字人才力量。一用好现有人才队伍,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搭建线上学习平台,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经验、不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次、分阶段依次推进社区工作人员数字培训,持续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数字素养,加强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定时前往模范智慧社区进行学习与交流,学习模范做法、借鉴模范经验,从而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二是加强人才引进与合作。通过财政补贴、住房优惠、生活福利等政策吸引人才加入到社区治理工作。通过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跨部门协作网络,整合多元主体优势资源,全方位赋能数字化治理人才培养与引进。三是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性。社区工作人员匹配专业技能和数字素养能提高社区治理服务的质量,保证人才持续高效工作离不开工作动力和积极性。完善薪酬奖励与重视荣誉激励并行,物质保障与精神支持双重激励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性,齐力推动数字化韧性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