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下者举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意指下陷之证,用升举(提)之法治疗。下陷之证,临床颇为多见者为气虚下陷所致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肾下垂等。盛灿若主任以其取穴精、针法独特,治愈多例内脏下垂。
1) 子宫脱垂属中医“阴挺”范畴,指阴道中有肿物脱出,形如鸡冠、鹅卵,色淡红。祖国医学认为多因劳倦、多产,损伤脾肾,脾气宜升,脾气虚则升提无力,带脉不固;肾主封藏,系于胞,肾虚则封藏失司,冲任不固,系胞无力。正如《诸病源侯论》曰:“胞络损伤,子脏虚冷,气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因此本病病机为脾虚失陷、肾虚失固。以虚证为主,脾肾两虚,单一的脾气虚及肾虚证较少。轻、中度子宫脱垂在临床上有较大群体,患者多希望保守治疗。针灸作为一种无创伤的传统绿色治疗方法,越来越为患者接受。盛灿若主任以健脾补肾,益气升提为法,从根本上治疗子宫脱垂。
“虚者补之,陷者举之”盛老取归来为主穴,配气海、关元、足三里益气升举。针前嘱患者排空小便,取仰卧位,归来穴以2寸针,斜向下25度向内下方缓慢捻转进针,刺入1.5~2寸,此时患者感觉下腹部酸胀,小腹和阴道有抽紧感,再针气海、关元、足三里,常规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同时令患者间断做提肛动作,可促使子宫回缩,增强针刺疗效。经产妇则配用灸法,取两三支清艾条点燃,温和灸气海、关元两穴十分钟,每日一次,6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间休息一天。重度脱垂者配以中药健脾益气,补肾固摄,升阳举陷。气海、关元为任脉要穴,针之可调理冲任,固摄胞宫;归来可调经理气,升提下陷之气,深刺直达病所;足三里健脾益气。以患者感到子宫上提,腰部和阴部酸胀为度。
现代研究[1] 认为针刺“关元”“归来”穴后,其针刺信号首先经穴区的躯体神经和周围血管神经丛传入脊神经节的一级神经元,然后跨突触进一步上传到脑干的二级神经元;再上传到三级神经元及皮层。躯体和感觉信号最终都到达大脑皮层进行整合再传导到有关功能中枢,发挥其特有的调节功能,维持子宫的正常生理位置。而且,归来穴向内下方深刺,可直接作用于子宫,促进韧带肌群的收缩维持正常的子宫位置。
治疗期间每天练习提肛缩阴运动,一缩一松交替进行,1日2次,每次15 min。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及重体力劳动,禁房事及负重远行,以提高疗效,预防复发。
林某某,女,36岁。阴道中有肿物脱出一年余,伴小腹坠胀,腰酸,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妇科检查为“子宫脱垂”。患者高龄生产,产后一年即出现子宫脱垂。盛老辨证此属产后脾肾气虚,治疗以健脾补肾,升举固摄。以上法取气海、关元、归来、足三里。同时配服中药黄芪20 g党参10 g熟地10 g山萸肉10 g巴戟天10 g怀山药15 g升麻8 g白术10 g茯苓10 g当归10 g薏苡仁10 g大枣10 g。每日一次,每周六次为一疗程,三个疗程治愈。随访一年未发。
2. 胃下垂
祖国医学认为胃下垂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主要表现有消瘦乏力,食欲不振,上腹不适,饱胀,饭后明显,伴恶心、嗳气、厌食、便秘等,常于餐后、站立及劳累后加重并伴下坠感。
盛老以长针提胃法治疗本病,多数一次而愈,个别未痊愈者两周后再行第二次,则可痊愈。取6寸针灸针与腹壁呈30度角从鸠尾进针,刺入皮与腹壁肌肉层之间,然后缓慢平刺推进至神阙穴上方,针下要求既无紧涩感也无空虚感,紧涩说明刺入过浅,仍在表皮,空虚说明过深,可能进入腹腔。此时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360度~720度,使皮下组织和肌纤维缠绕针体,然后紧握针柄向上提起,持续提针30分钟,此间患者会感到胃体逐渐上升。对于较瘦的患者,医者可以左手掌轻按于患者胃部,此时手下也可感到胃体的上升。提针30分钟后,再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回捻360度~720度,使针体复原,再慢慢退针,退针过程要求缓慢,不少于3分钟。针后三天内令患者不食豆制品,不做蹦跳等运动及不乘车辆颠簸。此法多用于中、重度的胃下垂。轻度胃下垂可以常规取穴,如取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梁丘等即可。
从鸠尾穴至神阙穴为腹壁下神经的前皮支支配区域。使用长针提胃法从鸠尾穴至神阙穴,达腹白线或腹直肌及其鞘层。施以捻转紧握上提手法所产生的刺激通过位于腹直肌内的腹壁下神经前皮支传入第六到第八对胸神经,从而调节胃的自主神经,改善胃下垂症状。
魏某,男,40岁,教师。患者二年前出现上腹部胀满,有下坠感,有时隐痛,泛酸,食后嗳气。于当地县医院检查诊断为胃下垂,经药物治疗后未好转。渐出现进食减少,全身无力,近三个月症情加重,纳少、消瘦、乏力。近日听说针灸可治疗胃下垂,故来我院求诊。查体:身高178 cm,体重58 kg,面色晄白,神疲乏力,消瘦,上腹部凹陷,无压痛,舌质淡, 苔薄白,脉沉细。
X线钡透示:胃下极在两髂嵴联线下11 cm。为III度胃下垂。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治疗:采用6寸芒针依上法治疗,针后,腹胀减轻,嗳气与胃脘部隐痛也基本消失。两周后针第二次,上述诸症完全消失。X线钡透复查,胃下极在两髂嵴联线下3 cm。治后2年随访,体重增加至65 kg,胃下极一直保持在两髂嵴联线下3 cm。
3. 肾下垂
肾下垂是常见的肾脏疾病,临床症见腰部酸痛,站立、运动或劳累时加剧,平卧休息后可减轻或消失,伴见尿频、尿急等尿路感染症状或见血尿,或伴消化不良、上腹胀满、恶心、嗳气、呕吐、便秘、腹泻等。根据肾下垂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的腰痛、尿血等范畴。《金匾要略》所描述的“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的“肾着病”就与肾下垂的表现相似。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生育过多、情志不舒。病机关键为肾气亏虚,脾气不升,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病位在肾,与脾、肝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及虚实夹杂。治疗以补肾益气升提为主。
盛主任以取穴少而精,且主要以特定穴为主治疗肾下垂,穴取肾俞、三焦俞和京门、气海、关元、太溪。先取俯卧位针背部穴,常规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起针后加拔罐十分钟,再仰卧位针腹部穴,进针后行提插捻转补法,然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手持两支点燃的艾条温和灸气海、关元十分钟。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多数在一个疗程可治愈。肾俞、京门为俞募配穴,“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汇聚在胸腹部的腧穴,再配肾经原穴太溪,共凑补肾之功;三焦俞调理三焦气机,关元、气海以培补元阳。多数患者针后即感腰酸减轻,小便次数减少。治疗期间可正常生活起居,治愈后患者不宜进行重体力劳动,以防再次下垂。
有实验表明[2] “肾俞”、“京门”两穴,均在T13-L3脊神经节支配范围,且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内脏和体表的神经元,其途径是通过分叉的周围突,一支到肾,另一支到相应体表。因此针刺“肾俞”、“京门”穴产生的感觉冲动传入T13-L3脊神经节,然后通过脊神经节分支投射神经元影响到肾脏的功能和活动。
王某某,女,42岁。2011年3月21日初诊。诉四年前出现腰部酸痛,站久则痛甚,需卧床休息数小时方缓解,且伴小便频数,自行腰部贴活血止痛膏,尿频尿急时,自己服用消炎药治疗,未正规诊治。两年后又出现下腹重坠感,有时伴恶心、嗳气、便秘,小便发红,面色无华,消瘦,舌质淡,脉沉迟。后去医院检查,X片示左肾上界位于腰2、3椎间,右肾上界位于第4腰椎。B超示双肾大小形态回声未见异常,双肾活动度均大于4 cm,尿隐血(++)。诊断为肾下垂。予以中西医治疗后尿隐血转阴。后慕名来针灸治疗,盛老以上法治之,1个疗程后腰酸、下腹重坠感消失,大小便正常。又治疗五次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上述下陷诸证虽有胃下垂、子宫下垂、肾下垂之不同,但“气陷”则为其共有病机,因此升提之法一致[3] 。中医理论认为,生理上,脾须借肾阳的温煦,才能正常运化;肾有赖于脾的健运,补给有源,其阳气才能充足健旺。病理上,中气下陷,脾胃气虚,健运失职,肾补给无源.故致肾阳不充;肾阳不足,不能暖脾阳,所谓“火不生土”,可致脾阳虚衰,而影响脾的健运功能、致中气下陷等证[4] 。故治疗时脾气肾气同补。
任脉统诸阴经,为阴经之海;主一身之元阴,主宰生长壮老;主生殖发育。在与十二正经的关系中,其能积极参与营卫的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特别是诸阴经均与任脉相交会或间接交会,所通之足三阴对于生殖泌尿系统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上述下陷诸证虽有胃下垂、子宫下垂、肾下垂之不同,但“气陷”则为其共作用。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而腑会穴的中脘又恰恰在任脉的中部,说明其不仅主导诸阴,同样又可以督导诸阳来调节全身的经脉。从会阴至鸠尾穴此段穴位于腹部,有健脾安胃、升清降浊、益气升提的作用[5] 。上脘穴深部投影为肝下缘胃幽门部上方胃小弯内侧,中脘穴深部投影为胃幽门部,下脘穴其深部投影为横结肠和充盈时的胃大弯。本文盛老自鸠尾进针至神阙提胃法,贯穿了整个上腹胃脘部,故治疗胃下垂收效显著。
关元古称“丹田”,系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十二经之根,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人体元阳元阴交关出入之所,为人体强壮保健的重要穴位。关元可益真元、养肾气、理气和血、益气固脱、升阳举陷、温经散寒。气海穴大补元气,总调下焦气机,具有鼓动元气、培补元气之功效。元气虚弱不能固摄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及子宫脱垂均取气海、关元以益气长提固脱。稍有不同是胃下垂偏于补中气,子宫下垂、肾下垂偏于益肾气,取穴上各略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