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移空技术是以中国古代佛家、道家修炼技术中的存想与入静技术为核心,由治疗师指导来访者充分运用意识的想象功能,先将所需要解决的心理疾病或障碍的心身症状象征性物化,并放入想象中为其量身打造的承载物,而后想象在不同的心理距离上反复移动置放了象征物的承载物,使象征物及承载物在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变化乃至消失,从而缓解或消除心身症状的心理治疗技术 (刘天君,1994) 。
存想是想象的深化,或者说是深度想象,即要求使想象的对象达到栩栩如生、身历其境的程度。此种想象活动在心理学理论上被称之为具象思维 (魏玉龙,夏宇欣,吴晓云等,2013) 。例如日常思念母亲的形象是想象,而梦境中母亲的形象就是存想。引导来访者形成存想的过程包含一些催眠技巧,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特殊设计的提问达成。入静是引导来访者逐渐停止思维活动,达到空静意识状态的过程。空静的意识状态是意识清醒但完全休息的状态,是不包含作业内容的意识存在。移空技术的“移空”二字有“移动至空”和“移动致空”双重含义。前者表示移动的终点是空,后者表示移动是导致空的原因。
移空技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调节方法,是本土化的原创心理治疗技术。移空技术的研究已有10余年,其雏形曾在2008年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作过工作坊 (刘天君,2008) 。移空技术是2010年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十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的规范与示范研究”的子课题之一,现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疗效 (夏宇欣,吴晓云,刘天君,2013) 。本文简要介绍移空技术临床应用的10个操作步骤,相关的传统心理学思想及现代心理学机制将另文介绍 (夏宇欣,吴晓云,刘天君,2013) 。
移空技术的操作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静态作业阶段与动态作业阶段。在每个阶段之前,先做简短的三调放松训练,引导来访者进入安静状态。移空技术操作的全过程始终由治疗师以指令或提问方式引导和把握。在临床应用时,治疗师应注意与来访者建立与此操作过程相适应的治疗关系。此外,在治疗之前,治疗师应根据来访者的文化程度和理解水平,以其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介绍和说明移空技术的大致原理和操作程序。
2. 静态作业
这一阶段的内容和目的,是选择要处理的问题、存想问题的象征物及置放象征物的承载物。
2.1. 调身、调息、调心三调放松
2.1.1. 调身
端正坐姿,要求伸腰直背,双手平放于膝上,双目轻合。
2.1.2. 调息
以只注意呼气、不问吸气的方式做1~2分钟缓慢的深呼吸;不要完全呼尽,要适当留有余地,使一次呼吸能够平缓地过渡到下一次。
2.1.3. 调心
安静平和,意念跟随呼气,让杂念随呼气排除于外。
2.2. 确定需要处理的问题
2.2.1. 选择靶问题
主要的心身症状:
心理症状:抑郁、焦虑、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应明确情绪的类别。
生理症状:头痛、胸闷、腹胀等,应明确感觉的部位。
须注意移空技术针对的是疾病的症状,其症状可来自不同的心理障碍,故不同于诊断。此外,其针对的生理症状主要指心理障碍的躯体化表征,但对于生理疾病的同类症状也可有一定疗效。
2.2.2. 测量问题的影响度
告知来访者以对问题的主观感受为标准,自我评价其严重程度。评价分值为0~10,0为无影响,10为最严重。嘱来访者将分值标注在记录纸A上。
2.2.3. 选择问题的量化标准
临床上通常应该选择1个影响度分值≥7(至少≥5)的问题。也可以选择2~3个影响度分值≤5的同类问题,若如此选择,总分值仍应≥7。
2.3. 存想问题的象征物
2.3.1. 将问题想象为象征物
引导来访者将需要处理的心身症状想象为具体的事物。例如将烦躁情绪想象为乱麻,将胸闷感觉想象为石头。
2.3.2. 对象征物进行深度想象
治疗师针对象征物进行的一系列感觉诱导性提问,使来访者想象中的象征物达到清晰可见的程度。例如,如果象征物是一块黑色的橡皮膏,治疗师可以发问该橡皮膏的大小、形状、颜色、光泽、气味、粘度、质地,还可以问橡皮膏外面的纹理如何,里面药物的味道是出自中药还是西药,等等。通过多种感觉通道的反复诱导性提问,让相应的各种感觉逐步呈现,最终使这块橡皮膏在来访者的脑海中形成宛如客观现实的心理现实。
2.4. 存想置放象征物的承载物
2.4.1. 想象置放象征物的承载物
引导来访者想象一件适合置放象征物的承载物。例如可以将乱麻放进布袋,将石头放进木箱。
2.4.2. 承载物的修补与更换
如果象征物与承载物明显不相匹配,例如用纸袋装石头,应告知来访者鉴于以后要移动置放了象征物的承载物,恐中途破损,建议重新想象承载物。
2.4.3. 对承载物进行深度想象
仍采用系列感觉诱导性提问的方法,促使承载物的形成具体的、清晰可见的心理现实。
2.5. 画出象征物及承载物
1) 要求来访者将问题的象征物和承载物分别画在记录纸A的相应位置上,并标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至五个特征(颜色、重量、气味等)。
2) 象征物、承载物均画得越细致越好。
3. 动态作业
这一阶段的内容和目的,是在存想状态下移动置放了问题象征物的承载物,以处理、解决问题。
3.1. 三调放松
作业内容同2.1。
3.2. 将象征物置放于承载物
3.2.1. 分别检查、清洁象征物与承载物
引导来访者采用适当方式审视、清洁象征物。例如用抹布擦、用掸子拂拭,将石头打扫干净。再以同样方式将承载物打扫干净;如果承载物是容器,应注意里外都要打扫。
3.2.2. 将象征物放入承载物
将清洁后的象征物置放于承载物,要仔细放,放妥当。
3.2.3. 锁定或加固置放了象征物的承载物
如果置放了象征物的承载物不够安稳,应建议来访者采取加固措施,以为移动做准备,例如为装石头的木箱加锁。
3.3. 移动置放了象征物的承载物
3.3.1. 初始移动
从眼前开始,近距离。
①嘱来访者想象将置放了象征物的承载物放在眼前,停顿片刻,看清楚。
②指示来访者向正前方移动承载物至1米→3米→1米,每次移动之间停顿片刻,然后移回到眼前。如此重复1~2次。
3.3.2. 可见移动
在可见的范围内,向正前方不同距离上来回移动。
①先做3~5次移动,而后可询问来访者有无最佳距离,继而再前后移动约10次。例如:1米→5米→10米→5米→10米→20米(最佳距离)→30米→20米→10米→1米。
②反复移动约10次至能看到承载物的最远点,其米数可询问来访者确定。例如:1米→10米→30米→20米→50米→100米(最远点)→50米→30米→10米→20米→10米→1米。
3.3.3. 超距移动
超越能够看见的距离,移动至无限远,使承载物消失。
①例如:1米→10米→30米→20米→50米→100米→50米→1000米→无限远。
②在无限远处停留(1~3分钟),嘱体会安静、休息、无念、空。
③从无限远处逐渐移回承载物。例如:无限远→1000米→100米→50米→100米→20米→10米→3米→10米→3米→1米。
3.4. 依象征物、承载物的变化评估疗效
1) 将置放了象征物的承载物移回至眼前。
2) 嘱来访者仔细察看承载物外观有何变化,例如大小、轻重、颜色、形状、材质、新旧等变化;要求给予具体描述。
3) 让来访者开启承载物,仔细查看其承载的象征物有何变化,例如大小、轻重、形态、性质等变化;要求给予具体描述。
4) 询问来访者的身心感受有何变化,包括病患部位的感觉变化、整体情绪变化、对问题认识和态度的变化等;要求给予具体描述。
5) 再次测量问题的影响度,标示在记录纸B上。
3.5. 画出移动后的象征物与承载物
1) 用记录纸B,要求同2.5。
2) 治疗师填写记录纸B的相关内容。
4. 疗效标准
4.1. 定性
如果承载物已空,象征物完全消失,表示问题已经解决。如果象征物已经缩小、变形等,表示问题的规模已经削弱。如果象征物完全变为其它种类,表示问题的性质已经改变。
4.2. 定量
以记录纸AB的问题影响度分值比较为判定依据。A为任意数,B为0,痊愈。A为7,B为3以下(含3),显效;5以下(含5),有效。A为8或9,B为4以下(含4),显效;6以下(含6),有效。A为10,B为5以下(含5),显效;7以下(含7),有效。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的规范与示范研究》(2009BAI77B07)资助。
附件:移空技术记录纸
移空技术记录纸(A)
姓名性别日期年月日
一、问题影响度
无影响 最严重

二、问题象征物图
名称 ( ) 数量 ( ) 颜色 ( ) 大小 ( ) 其它( )
三、装载象征物的承载物图
外观特征(填写项目越多越好,至少3项)
尺寸(长:宽:高:厘米)重量(千克)
形状 ( ) 材质 ( ) 硬度 ( ) 质感 ( )
颜色 ( ) 光泽 ( ) 气味 ( ) 款式 ( )
装饰 ( ) 锁匙 ( ) 其它 ( )
移空技术记录纸(B)
一、问题影响度
无影响 最严重

二、问题象征物的变化图
名称 ( ) 数量 ( ) 颜色 ( ) 大小 ( ) 其它 ( )
三、装载象征物的承载物变化图
外观特征(填写项目越多越好,至少3项)
尺寸(长:宽:高:厘米)重量(千克)
形状 ( ) 材质 ( ) 硬度 ( ) 质感 ( )
颜色 ( ) 光泽 ( ) 气味 ( ) 款式 ( )
装饰 ( ) 锁匙 ( ) 陈旧 ( ) 破损 ( )
其它 ( )
四、治疗过程中的个性化事件(治疗师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