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区域概况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处世界仅存的四大黑土带之一,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研究区域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核心区,总面积15.8万km2,其中耕地8.81万km2,包括哈尔滨、大庆、绥化、黑河(局部)4个地级行政区、33个市县。本区地带性土壤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为主,宜耕性强,自然禀赋优越,但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索取,导致黑土理化性状和生态功能严重退化,黑土区正在由“生态功能区”转变为“生态脆弱区” [1],水土流失已成为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保护黑土耕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2. 项目背景
本项研究基于水利部下达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任务,采取遥感与信息化手段,借助大地域、多尺度、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及其判别技术,全面系统的调查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水土流失现状,为各级政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该成果已纳入国家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平台。
3. 基础遥感数据源
1) 高分卫星遥感影像
遥感影像数据包括两部分:用于解译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高空间分辨率影像数据,空间分辨率为2.5 m,时相为2018年5月下旬~6月中旬;用于计算植被指数NDVI的TM影像,空间分辨率为30 m,时相为2015~2017年每年春夏秋共3期;影像地理坐标系为CGCS2000,投影为ALBERS。
2) 土地利用空间数据
采用国土资源部第二次、第三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年度变更矢量数据,经人机交互解译修正。
3) 气象数据
气象数据包括降雨量、风速、温度和蒸发,用于计算水蚀模型中的降雨侵蚀力因子,风蚀模型中的风力因子和表土湿度因子。以松辽平原覆盖县市区为单元,每县搜集一套30气象序列数据。
4) 土壤数据
中科院东北黑土数据平台发布的1:5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采用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所K因子研究成果栅格化成图。
5) 地面数字高程(DEM)
采用1:5万比例尺、30 m分辨率DEM。经ARCGIS栅格计算衍生为坡度分级、坡长数字图层。
6) 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管理数据
来源于黑龙江省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平台,包括: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空间数据、设计、验收报告及相关图表。
4. 土壤侵蚀模型
水力侵蚀模型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 (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 [2],基本形式为:
风力模型采用中科院沙漠所提出的耕地风力侵蚀计算方程 [3],基本形式为:
。
5. 技术实现过程
归集研究区域遥感影像、气象、土壤、地形、土地利用、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等专题资料,采取遥感解译并结合实地调查方法获取坡耕地对象单元、水土保持预防和治理措施分布;通过遥感NDVI植被指数转换和综合分析方法获取农田植被盖度及其分布;基于收集的地学专题资料、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遥感解译结果、植被覆盖度计算结果,采用土壤侵蚀模型解算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定义土壤侵蚀模数 [4];依据《土壤侵蚀分级分类标准》(SL192-2007)判断土壤侵蚀强度,获得耕地土壤侵蚀强度与分布,创建生成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土壤侵蚀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Figure 1. Roadmap for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of soil and water loss
图1. 水土流失遥感解译技术路线图
6. 结果分析
1) 耕地水土流失总体分布
根据水土流失遥感解译成果,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水力风力侵蚀总面积36,676.55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1.7%。其中:
水力侵蚀面积32,651.29 km2,占侵蚀总面积的89.0%;按侵蚀强度分,轻度30,709.62 km2,中度1295.71 km2,强烈366.50 km2,极强烈189.70 km2,剧烈89.76 km2。分别占水蚀面积的94.05%、3.97%、1.12%、0.58%、0.27%。
风力侵蚀面积4025.26 km2,占侵蚀总面积的11.0%;按侵蚀强度分,轻度2024.48 km2,中度1816.36 km2,强烈183.89 km2,极强烈0.53 km2。分别占风蚀面积的50.3%、45.1%、4.6%、0.01%。
耕地无侵蚀面积为51,374.01 km2。耕地土壤侵蚀各类型、强度及所占比例见表1。
水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丘陵漫岗农林交错区、东部漫川漫岗农业区,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干旱、半干旱风沙区。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soil erosion area of black soil arable land in Songnen Plai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Unit: km2)
表1.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土壤侵蚀面积统计表(单位:km2)
注:各强度级别土壤侵蚀模数阈值(t/km2·a):轻度200~1200;中度1200~2400;强烈2400~3600;极强烈3600~4800;剧烈>4800。
2) 县(市)级行政区耕地水土流失分布
以县(市)行政区为统计单元,按土壤侵蚀程度划分,耕地土壤侵蚀程度高(>50%)的区域有宾县、巴彦县等11个市县,耕地侵蚀程度中等(20%~50%)的区域有哈尔滨市、木兰县、齐齐哈尔市等19个市县,耕地侵蚀程度低的(<20%)区域有肇州县、安达市、肇东市3个市县。县市单元耕地土壤侵蚀面积见图2。

Figure 2. Statistics of soil erosion in black soil arable land in counties and cities (Unit: km2)
图2. 县市单元黑土耕地土壤侵蚀统计图(单位:km2)
3) 不同类型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分布
松嫩平原涉及4个国家水土保持区划三级类型区,分别为:I-2-3st长白山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I-3-1t东北漫川漫温岗土壤保持区、I-4-1fn松辽平原防沙农田防护区、I-5-1t大兴安岭东南低丘陵土壤保持区。
按耕地土壤侵蚀面积划分,I-3-1t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耕地侵蚀面积最高,为31,218.56 km2,耕地土壤侵蚀率为41.9%,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兼有风蚀,水蚀多发生于北部丘谷起伏、岗洼交错的坡耕地上,风蚀多分布于南部风水蚀复合区的平原耕地;其次为I-4-1fn松辽平原防沙农田防护区,耕地侵蚀面积为2285.74 km2,耕地土壤侵蚀率为42.8%,侵蚀类型为风水蚀并重,风水蚀因季节及其主导的自然营力变化而交替出现;I-5-1t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耕地侵蚀面积为2043.96 km2,耕地土壤侵蚀率为31.4%,水蚀为主,多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麓丘陵坡地耕垦地块,风蚀轻微,仅在南部毗邻风沙区耕地有局部风蚀斑块;I-2-3st长白山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耕地侵蚀面积为1128.29 km2,耕地土壤侵蚀率为68.0%,侵蚀类型为水蚀,多分布于长白山西麓丘陵坡地耕垦地块。各水土保持类型区黑土耕地土壤侵蚀面积见表2。

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soil erosion area of black soil arable land in each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ype area (Unit: km2)
表2. 各水土保持类型区黑土耕地土壤侵蚀面积统计表(单位:km2)
7. 分区水土流失防治策略
根据以上水土流失分布特点,按照“因害设防,因区施治”的原则,提出分区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策略。
1) I-2-3st长白山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本区林缘与农田接壤地带陡坡开垦较严重。农田防护宜加强保护和建设森林植被,充分发挥植被对农田的生态庇护功能,缓坡耕地采取梯田、地埂、等高垄作等治理措施,大于15度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果,控制水土流失。
2) I-3-1t东北漫川漫温岗土壤保持区。本区是典型黑土核心区,区内耕地集中连片,开发历史长,垦殖率高,坡面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沟普遍发育。本区应重点加强坡耕地整治,开展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治理专项工程、侵蚀沟治理专项工程等,坚持山水田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构建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的林草防护体系,因地制宜的发展复合型生态农业。
3) I-4-1fn松辽平原防沙农田防护区。本区受区域气候及水陆交互影响,土地沙化、盐碱化较突出。农田防护应开展休耕轮作、免耕覆盖措施,加强农田防护林网格建设,完善农田防风固沙体系,严格草原管理,禁止毁草开荒,遏制土地沙化态势。
4) I-5-1t大兴安岭东南低丘陵土壤保持区。本区农田水土流失治理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在保护现有植被,完善坡面蓄排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坡耕地治理专项工程、侵蚀沟治理专项工程等。
8. 结语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耕地保护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保障 [5],在当前水土流失加剧和黑土耕层变薄的严峻形势下,应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保护珍贵黑土资源,遏制水土流失发展态势,恢复和提高农业生态质量,让饱经沧桑的“北大荒”重新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