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雷暴是一种中小尺度的天气过程,是发生在大气中的激烈天气现象,常伴有强烈的雷电活动,有时伴有大风和暴雨,甚至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具有时间分布的瞬时性、季节性,空间分布的分散性、局地性,强雷电会引起雷击火险,大风刮倒房屋,拔起大树,果木蔬菜等农作物遭冰雹袭击后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他们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常给输电和通信设施、建筑、航空器、车船、农作物以及人畜等等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雷电引起的灾害是世界上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雷电造成的灾害日趋严重,因此,对盘州市的雷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寻求变化规律,对做好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和领导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料和统计方法
选取盘州市地面观测站1961~2010年的雷暴日数作为基本的分析资料,以1天内听到1次或1次以上雷声作为一个雷暴日,只有闪电没有雷声不计其中 [1]。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对盘州市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月际等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3. 雷暴的变化特征分析
3.1. 年代际变化特征
经统计盘州市半个世纪以来总的雷暴日为3771,年雷暴平均日为75.4天,依照《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的划分标准 [2],盘州市属强雷区。从图1可以看出盘州市年雷暴日数最多为1982年的102天,其次是1967年的101天,最少的是1996年48天,年雷暴平均日为75.4天,雷暴日数呈持续下降趋势,60年代最多为84.7天,70年代次之,最少为2001~2010年仅为64.2天,最多与最少之间的差值达20.5天。
年平均雷暴日数偏多期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逐渐偏少,8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叶明显偏少,与孙丽 [3]、王欣眉 [4] 等分别得出的辽宁省和青岛地区的雷暴日数变化趋势一致。
3.2. 季节变化特征
从图2可以看出盘州市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发生,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春季和秋、冬季,夏季雷暴日数多年各月累积值最多为2011天,占多年的53.3%,春季次之,为1062天,占多年平均的28.2%,其次是秋季,为584天,占多年平均的15.4%,最少为冬季,为119天,仅占多年平均的3%。

Figure 1. Variation trend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Panzhou city in 50 years
图1. 盘州市50年雷暴日数逐年变化趋势图

Figure 2.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nthly thunderstorm days
图2. 月雷暴日数分布特征
3.3. 月际变化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60~70年代雷暴日数均值均高于多年的平均值,属偏多期、自80年代以来均低于多年平均值,属偏少期,且逐渐减少。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的计算采用线性方法,即
,公式中
,a为雷暴日数变化趋势(d/a),
为时间(a),
为
雷暴日数(h),
、
分别为时间和雷暴日数的平均值,本文取n = 50,据公式计算出a为−5.3 d/10a,自1961~2010年50年内共减少26.5 h;年雷暴日数最高值为1982年的102天,最低值为1996年的48天,两者相差54天。

Table 1. Annual average thunderstorm days and annual average thunderstorm statistics in Panzhou City
表1. 盘州市各年代年平均雷暴日数、多年雷暴平均统计
3.4. 月变化
从图2还可以看出,盘州市多年平均雷暴日数呈单峰型,且主要分布在6~8月,其次是3~5月和9~10月,最少是在12月,从1月份开始逐月递增,到8月份达顶峰,9月份开始急剧减少,直至12月达到最低。雷暴日数各月多年累积值中8月份最多为685天,占多年的18.2%,7月份次之,为684天,占多年平均值18.1%,最少为12月份,仅8为天,百分之一都达不到。
3.5. 年雷暴日数的突变检验
本文对年雷暴日数的突变,主要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曼–肯德尔法(Mann-Kenddall)检验法来检测盘州市50年雷暴日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突变情况。给定显著性水平a = 0.05,即
。表2为盘州市1961~2010年雷暴日数序列,运用MATLAB计算工具,计算结果绘成图3。

Table 2. Thunderstorm days series from 1961 to 2010
表2. 1961~2010年雷暴日数序列

Figure 3. Mann-Kendall statistic curve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Panzhou city in 50 years
图3. 盘州市50年雷暴日数曼–肯德尔统计量曲线
由UF曲线可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盘州市雷暴日数有明显的的减少趋势。80年代后期这种减少趋势均大大超过显著性水平0.05临界线,甚至超过0.001显著性水平(
),表明盘州市雷暴日数的减少趋势是十分显著的。根据图3中UF和UB曲线交点的位置,确定盘州市雷暴日数的减少是突变现象,具体从1983年~1984年间发生减少突变。
全球气候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进入变暖期,与图3的分析结果有相关性,表明年平均雷暴日数突变与全球变暖的时间点不完全一致,但在趋势变化年代上仍大致同步 [5]。
4. 雷暴的初日和终日统计
雷暴的初日指一年内从1月1日至12月31日最早出现的日期,最晚出现的日期为终日 [1]。盘州市从1961年至2010的雷暴初日为1961年2月4日,终雷日为2008年12月29日,初雷日出现在1月份的有20年,占40%,出现在2月份的有22年,占44%,3月份的仅有8年,占16%;终雷日出现在9月的有5年(1973年、1988年、2001年、2007年、2010年),占10%,出现在10月份的有17年,占34%,出现在11月的有20年,40%,出现在12月有7年,占14%。最早的初雷日出现在1969年1月10日,最晚的初雷日出现在1999年3月28日,终雷日出现最早的在2004年9月4日,出现最晚是2008年12月29日。
5.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半个世纪以来盘州市雷暴日数变化具有下述特点:
1) 从总的雷暴日数发展趋势看,盘州市年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5.3 d/10a半个世纪以来共减少−26.5 d,在年代上以60~70年代增长最为显著。
2) 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发生,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发生的概率最小。
3) 盘州市多年各月累积雷暴日数呈单峰型,且主要分布在6~8月,其次是3~5月和9~10月,最少是在12月,从1月份开始逐月递增,到8月份达顶峰,9月份开始急剧减少,直至12月达到最低。
4) 盘州市在50年中雷暴日数发生突变,突变情况为80年代初期发生减少的强突变,具体从1983年~1984年间发生减少突变。
5) 雷暴初日为1969年1月10日,终雷日为1973年9月30日。
NOTES
*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