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深受关注,社会保障的目的之一是促进社会的公平,本文利用CSS (2019)的数据探究各项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一方面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提升农民的社会公平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外出农民16,959万人,其中大部分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劳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却不属于城镇主流人群。因制度的不完善无法享受国家提供的福利保障,这造成极大的社会不公。尤其在近年来,农民工对社会的不公表现出愈加强烈的不满,甚至可能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国内的学者们通过数据分析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公平感状况,已有的研究表明:相比较城镇职工,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不高 [1]。因此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及相关问题值得关注。
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有效举措。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充分重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上搜索“农民工”共找到6215篇相关内容,其中农民工的政策文件110篇。2006年12月,我国颁布了农民工专项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 5号)明确针对农民工群体,国家关注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分别提到工伤保险、大病保险和养老保障。2008年12月,我国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 130号)第五点再次提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2010年10月《社会保险法》第十二章附则部分明确要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要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 40号)第三点明确要求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以上文件的颁布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其社会保障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本文使用CSS (2019)的数据,研究对象为农民工社会公平感,分析各个社会保障状况的评价对其的影响。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研究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这5项社会保障对提升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作用,这有助于针对性地完善农民工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和基本住房和城乡低保,达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最终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社会公平感。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方面。学者们从社会保障角度多方面来分析农民工的生活及生产活动。总体而言农民工群体,他们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满意度不高,陈静、柳颖(2018) [2] 基于江苏省的实证调查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保障满意度评价的研究证实。大部分学者分析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生产生活的正向作用,例如:徐广路 [3] (2018)利用CSS (2015)的数据验证了养老保障的评价满意水平越高,越能够有效地降低农民工社会冲突意识。孙浩、杨治辉 [2] 和李立清等人 [4] (2018)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满意度越高,越有利于推动农民工积极创业。对于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学者们也是比较关注,通过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城市或农村流向的影响,分析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和城市化的进程。如王桂新,胡健 [5] (2015)研究发现城市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余运江等人 [6] (2014)从社会保障角度分析农民工的回流意愿,总的来说参加社会保险的农民工回流意愿较弱,这有利于提高城市化发展的水平。陈乙酉,张邦辉 [7] 分析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推动农民外出务工,而城镇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障则相反。有学者主要研究社会保障以提升农民工的生产作用,如:陈诚等人(2021) [8] 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研究医疗和养老保险等不同保障状况,这对农民工的迁移意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农民工变现出不同的劳动状况。还有学者刘芳 [9] 整理了德国、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家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情况,这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方面。公平的理论解释可从经济、管理、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分析,其中以亚当斯的社会比较理论为主要代表,通过社会比较来感知社会公平状况。另外,结构决定理论认为通过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来感知是否公平 [10]。最后,生活体验理论从日常生活实践来分析公平,有助于特殊群体例如农民工的角度考量公平感,影响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主要来自生活实践中的体验 [11]。公平是一个主观性的概念,很难从绝对上划分,而在相对比较中得来。
农民工的生产生活多方面都值得关注,而对其社会公平感的研究为数不多。龙书芹,风笑天 [12] (2015)运用CGSS2010数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和个人层次都存在不公平感,尤其高收入新生代农民工更为强烈。部分学者分析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影响机制,如:徐延辉,许磊(2018)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认为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社区融合两方面是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时怡雯 [13] (2018)认为近几年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并未得到提升,而提高其社会公平感的基础条件是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王甫勤 [14] (2016)分别研究不同的农民工群体,传统农民工公平感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而新生代农民工公平感受到教育水平和主观地位的显著影响。另一部分学者将农民工社会公平感为自变量,探究其影响作用。如:徐广路,张聪 [15] 等人(2015)通过研究不同出生时代对农民工社会冲突感的影响,发现社会公平感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龚紫钰 [16] (2017)发现社会公平感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范艳萍、王毅杰 [17] (2017)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发现公平感和社会冲突紧密联系;前文提到徐广路(2018)的研究表明养老保障满意度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农民工社会冲突意识。那么养老、医疗、就业、城乡低保和住房各社会保障状况对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有何影响?这将是本文的研究内容。社会保障的目的之一是维护公平,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使命便是促进社会公平;农民工是社会群体中的边缘人群,他们的社会公平感值得关注。本文因变量为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主要研究各社会保障对其的影响。
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养老保障满意度对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假设2:医疗保障满意度对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假设3,就业保障满意度对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及变量设置
3.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年度数据来自2019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 (2019),采用多阶段分层混合抽样走访入户的方式,在2005年由中国社科院发起,调查样本涵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多年连续性的社会调查项目。2019年收集的样本总数为10,283个。本文关注的是农民工群体,所以先用excel筛选样本,选取目前从事非农工作且为农村户籍人口,再删除无关数据以及变量有缺失值的样本,得到包括1425个观测值的样本数据,最后再用stata做多元统计回归分析。
3.1.2. 变量设置
第一,本文的因变量为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目前国内研究中对社会公平感的大部分通过问题形式来考察人们对当前社会公平程度的主观判断。该问题来源于CSS (2019)的“社会信任与社会公平”调查板块,用1~10分打分制方式来调查被访者对于社会总体的公平公正情况的感受,通过分值的高低来表现被访者的社会公平感的高低,打分越高则社会公平感越高,这一变量能够很好地反映农民工的对于社会的总体感受。CSS (2019)调查问卷中的一题为:“请表达您对现在社会总体公平公正情况的评价,1分表示非常不公平,10分为非常公平。”
第二,本文的自变量为养老、医疗、就业、基本住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这五个社会保障的满意度评价和社会保障状况总体满意度评价。CSS (2019)中一题为:“请用1~10分来表达您对政府向老百姓提供的下列社会保障状况的评价”,用打分制方式来调查被访者对于社会保障的感受,1~10分制打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第三,本文选取了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年收入(万元)、政治面貌、婚姻状况作为控制变量。因为这些变量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农民的社会公平感,所以控制这些变量能够更有效地关注各社会保障满意度评价状况对农民工社会总体公平感的影响。以下为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见表1)。
3.2. 模型选择
本文的因变量是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主要研究工具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民工各社会保障状况的评价对其社会公平感的作用。回归分析的任务是通过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即自变量和因变量,试图通过自变量解释因变量的影响机制,最终实现自变量去预测因变量的目的。设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验证各社会保障状态的评价对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从引入基本的控制变量开始,验证基本模型,再逐步纳入五个重要的自变量。Y代表社会公平感为因变量;社会保障状况总体满意度、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和城乡低保这6个自变量满意度状况;选取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年收入(万元)、政治面貌、婚姻状况8个控制变量。本文将所有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模型1研究控制变量对农名工社会公平感的影响,模型2~模型7逐步引入变量,依次为养老、医疗、就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状况6个自变量满意度评价。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ach variable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各变量相关度和方差膨胀因子如表2所示。养老、医疗、就业、城乡低保和基本住房保障这5个自变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各自变量与社会总体公平感亦呈正相关,且社会保障状况总体满意度与农民工社会总体公平感呈中等正相关。此外,各养老、医疗、就业等六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在1.71~2.16之间远小于10,这可以表明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Table 2. Variance expansion factor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each variable
表2. 各变量方差膨胀因子及相关系数
4.2.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评价对其社会公平感的作用
本文所使用的年度数据来自2019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 (2019),关注对象为农民工群体,因此先用excel筛选样本,选取目前从事非农工作且为农村户籍人口,再删除无关数据以及变量有缺失值的样本,得到包括1425个观测值的样本数据,最后再用stata做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模型1主要为控制变量对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其中教育程度尤为重要,越高的教育程度,越有利于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提升;民族、政治面貌和教育程度对公平感均具有显著性的影响。模型2,在8个控制变量基础上首先纳入养老保障的满意度评价,可以看出这对社会公平感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养老保障满意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民工社会公平感提升25.5%,因此证实了研究假设1。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医疗的满意度得到模型3,由模型3可知医疗对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显著性影响,医疗保障满意度每提高一个单位,社会公平感提升了18.9%,证实了研究假设2。模型4,引入就业保障满意度的评价后,发现其对农民工社会公平感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就业保障满意度每提高一个单位,社会公平感提升5.1%。模型5、模型6和模型7,城乡低保的满意度和基本住房保障的满意度状况对社会公平感不具有显著性影响。模型7,八个控制变量和逐步引入六个自变量后,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满意度状况仍然对其社会公平感具有显著性影响,而就业保障不再具有显著性影响。社会保障状况总体满意度具有显著性影响,总体的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农名工社会公平感提高26.8%。通过模型7表明,在引入所有变量后,就业保障的满意度状况不再具有显著性影响,最终无法证实研究假设3。
为了更加精准的研究社会公平感的重要因素,本文使用标准化回归方程,回归后得到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见表4。仅关注显著影响的回归系数,标准化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这说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从表4可见,养老、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状况总体满意度对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显著影响。养老保障满意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提高10.15%;医疗保障满意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提高11.90%;社会保障状况总体满意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提高31.71%。

Table 3. Results of the influence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control variables on dependent variables
表3. 自变量、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结果表
注:*、**、***分别表示变量系数在0.1、0.05、0.01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值。(下同)。

Table 4. Result table of model 7 standard regression equation
表4. 模型7标准回归化方程的结果表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 (2019)的数据研究各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为了探究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模型分析社会保障对其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养老保障的满意度评价对社会公平感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养老保障满意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民工社会公平感提升25.5%;医疗保障的满意度评价对其具有显著性影响,医疗保障满意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民工社会公平感提升18.9%;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满意度和基本住房保障满意度对农民工社会公平感不具有显著性影响;在逐步引入所有自变量后,就业保障满意度由原来的显著影响变为不显著影响。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发挥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重要性作用。从“农民”到“农民工”的转变,从二元制的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到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演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断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深入认识。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道路上,按照目前我国制度的发展趋势,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将会是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养老保险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险为他们日常生活保驾护航。政府应该着重关注能够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满意度的相关举措,不仅为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权益,而且为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政府应该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流动性和相对弱势性的特点,结合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放宽对农民工户籍制度的限制,采用非“户籍地”相关即与“居住地”相关的城镇养老保障制度;采取灵活的缴费方式和缴费基数,适当地降低缴费费用等相关的养老保障措施。在医疗保障方面,医疗保障在农民工生产生活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必须大力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政府应该结合农民工流动性的性质,实行针对农民工的异地就医方式,并且简化医保异地报销的流程。另外,除了关注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还需要切实完善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住房问题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最终提高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整体满意度,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社会公平感,而且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长远发展。
从社会公平感的角度。本文通过分析养老、医疗、就业、低保以及住房保障对提高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作用,最终目的是通过提高农民工社会公平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作用。根据陈晨 [11] 研究认为:通过参加基本的医险和养老这两项基本保险会显著提高社会公平感,相比较而言医疗保险提升社会公平感的作用更大。这与本文研究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提升社会公平感的结果一致。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越强,越有助于其市民化意愿、社会化认同和自我认同,这对实现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从用人单位来讲,应当按照劳动法规定与农民工建立劳务合同,确定稳定的劳动关系;并且结合用人单位自身的经营状况在一定水平上提高农民工的薪资待遇,不仅杜绝薪资拖欠的问题,而且关注“欠保”的现象,用人单位要按照法律法规为农民工缴纳相应的“五险”。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健全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保险制度;让农民工与本地工人一样也能平等地享受到国家福利待遇,持续推动公共福利均等化,达到可以有效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一方面各级政府需要发展职业多样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断加强自身公共服务提供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农民工城市落户的标准,衔接好输出地和输入工作地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相关保险内容,关注农民工实际的生活问题比如: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的就学、社会公共卫生状况、住房租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