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在信息传递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对外的政治新闻翻译中,这种作用更加特殊,用措词表达需要一再筛选斟酌,而最终翻译完成的文本的表达对于译入语读者阅读后的感受影响是较为明显的。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通过引起了世界多国的关注,日本方面对于该法案通过的反应也相对比较大。因此,本文将通过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在中日这样的翻译生态环境下,观察对香港“国安法”关键信息的报道,中日媒体的表达存在什么差异,并运用“三维”转换,对相应的具体表达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思考翻译这类报道时用词的用意以及影响。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era of globalisation, the news as a medium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ccup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in foreign political news translation, this effect is more special, repeatedly screening considers needs expressed in words,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final translation text’s effect is more obvious for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feeling after reading the text. The passage of the Law on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2020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base on such Eco-Translatological environmen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o observe Hong Kong’s “security law” key information by using Eco-Translatology, finding out the different between the media of China and Japan. And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se concrete expressions, it then considers the meaning of use those words and its influence when translating such reports.
1. 引言
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信息掌握更加重视,从而对新闻的关注度也在提高,而新闻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尤其在政治类新闻,翻译文本不同的遣词造句体现了不同的立场,对译入语读者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经过翻译、传播后的日语新闻,其相关受众群体在诸如行为、思想、价值观方面所引起的反应,是检验这些日本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是否成功、是否能产生一定社会效应的效果评价。” [1] 6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这部法案的通过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并且其中日本方面的反应是比较强烈的。而在对该新闻时间进行报道的时候,日本方面与中方的对外宣传有什么差异呢?而对于作为目的语读者的日本国民来说,这些差异又会使他们对该新闻事件有可能偏向怎样的解读?本文将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通过收集并阅读相关主流媒体报道,其中包括人民网日文版、新华网日文版、NHK新闻、朝日电视台新闻等,从中筛选出一些词语,来重点对中日媒体对该政治热点报道的表达上的不同进行对比分析。
2. 生态翻译学概述
在众多已经发展成熟、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翻译理论大花园中,生态翻译学是其中较为年轻、出现较晚的翻译理论,但却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热门理论。这是由我国的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的创新翻译理论,是交叉学科研究中的新兴研究成果之一,也是难得的属于中国的创新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之上,但并不是把进化论的全部内容都套用在翻译理论上,而是选取其中的概念,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之处,对应相应的概念进行解释运用。该理论表明翻译过程也有“适应/选择”,翻译成品同样适用于“适者生存”的理论。胡庚申教授指出:“生态翻译学的真谛在于关注‘生态’、‘生命’和‘生存’;在于保持文本生态的平衡和关注原文的生命在译语环境中的生存和长存;在于译者在特点翻译生态中的生存与发展;在于保持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的稳定、协调、平衡、和谐。” [2]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发展,已经有了基本成型的理论系统,运用生态翻译学去分析研究的文本类型也在不断增加,从文学翻译、到哲学社科、口译等方面都有了相关的论文进行分析,不仅在国内研究热度较高,国外也有学者承认该理论并进行了探索研究。
将该理论用于分析新闻翻译的论文相对较少,尤其相比汉英翻译研究,汉日翻译研究数量更少,但是不意味着该理论不适合用于新闻翻译研究,王立松在《新闻翻译量化研究》一书中,选取百份新闻样本,将生态翻译学、模因翻译论、图里翻译规范论、纽马克翻译理论进行量化比较研究,最终指出:“通过创建定量分析的翻译方法,横向对比当代翻译理论对外宣文本的适用性……得出生态翻译学和纽马克翻译论更适合指导外宣翻译。” [3] 书中对于外宣翻译的定义中包含有新闻翻译,可见生态翻译学是可用于新闻翻译相关研究的。
3. 政治新闻翻译的生态环境
胡庚申教授指出翻译生态环境的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 [1],并指出这里面的主体指的是原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等一切参与翻译活动的生命体,而外界环境“包括与翻译活动相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 [1]。可见翻译生态环境是很复杂的,这也意味着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马新文在分析新闻翻译的生态环境时,分为了“政治因素与国家利益”、“历史科技环境”、“价值观与民族情感”、“读者反馈”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任何国家的主流媒体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任何新闻工作者(采集者、编辑者、翻译者、出版者)的文稿产出都会受到国家政策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新闻翻译更是如此。” [4] 而在政治类新闻中,“政治因素与国家利益”这方面的考量无疑是重中之重。
从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以及外交关系上来看,中日之间的翻译生态环境是较为复杂和微妙的,在翻译中日两国的新闻事件中,两国对双方报道的遣词造句都会更为敏感。从近年来日本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到,“日本媒体时不时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还在影响日本国民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与发展,甚至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 [5] 这次关于香港“国安法”关键信息的报道,日本媒体依旧体现了类似的言论倾向,因此在这样的翻译生态环境下,中国媒体对相关的表达如何处理,怎么去引导译入语读者对中方观点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传播更加积极的影响、树立更加正面的形象,将是这一主题相关报道进行翻译时的重点和难点。
4. 从“三维”转换来看中方对香港“国安法”关键信息报道的日语表达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实际的“如何译”的问题需要遵循“多维转换”的翻译原则以及“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从而根据翻译效果来评判翻译的质量。生态翻译学中指出在翻译过程中的方法可以不止拘泥于“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上,但一般来说仍主要是集中在这“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上,因此以下内容也是主要根据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关键信息报道来分析这些具体的表达,并通过这“三维”来剖析该表达的意义以及立场倾向性。
4.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6]。
首先,该法案的全称是最为关键的信息之一。中日媒体对于该法案全称的翻译,均符合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香港“国安法”的中文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通过人民网、新华网等我国主流新闻媒体的日文版官网可以看到,均将这个法案的译名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写成「中華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区国家安全維持法」。这一译名一方面保留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特色的行政区划名称,体现我国“一国”立场不动摇,贯彻实施“两制”方针的态度;另一方面从汉字理解分析,「国家安全維持法」中包含的几个汉字名词在日语里的意思与中文的意思基本一致,对于译入语国家的日本母语读者来说,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通过在日本雅虎上把「中華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区国家安全維持法」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日语版维基百科有以这个全称制作的专门的词条,Livedoor news的新闻里也出现了相同的全称,可见这个法案条文的名称是被日本媒体接受,侧面体现日本读者也看懂法案条文名称的意思。
4.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申教授提到,“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传递,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注意由于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努力保护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和谐,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 [2] 新闻类文本在内容上具有客观性,但在翻译时,尤其是在翻译政治类新闻时,依旧体现了由于文化背景、立场不同造成的主观性。
前文分析了香港“国安法”全称的翻译,相同的译法似乎体现了中日媒体相同的立场,但在对香港“国安法”的略称上,中日媒体所用的表达却出现了一些差异。通过观察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媒体的日文版报道,可以看到中国主流媒体的翻译为「香港地区国家安全維持法」,明确表明香港是一个地区,是属于中国大陆的一个地区,这是突显我国主权的一种表达。用「国家安全維持法」这一关键词在日本NHK新闻网站、朝日新闻网、日经新闻网等网站进行搜索,没有出现与关键词相同的搜索结果,而出现的是「香港国家安全維持法」这样的结果,相比中国主流媒体的译文,缺少了“地区”二字。从文化维的角度看,虽然两种表达并没有造成交流的障碍,针对该法案条文的全称,中日媒体都是用相同的译名,但略称的差异,就体现了两国的政治文化以及立场的差异。日本媒体此处省略“地区”二字,一方面可能有日语表达习惯的原因,但在日本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我们更倾向于是日本媒体故意模糊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概念。日本对此次香港“国安法”的通过有着明显的不满情绪,公开表示反对,但这是中国内政,他国无权干涉。而略称中消失的“地区”二字体现了日本媒体当下对于该法案的立场。
4.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追求的是交际意图是否能够传递到译入语读者中。新华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全文进行了日语翻译,每日新闻引用了新华网的翻译,而日本雅虎新闻上,有NewsSocra编辑部翻译的另一个版本。
NewsSocra编辑部翻译的版本用词明显更为强硬,带着主观立场的倾向。其中,在“港人治港”这一关键信息的翻译上,新华网译为:「港人治港」(香港住民による香港管理)1,NewsSocra编辑部翻译的却是“香港人による香港統治” 2。两者的差别,一个是“管理”,一个是“统治”。笔者查阅了日本权威词典之一广辞苑第六版,对于“統治”一词的解释中,就含有“主权者对国土和人民支配3”这一种意思 [7]。此处用“統治”一词,有带着香港是独立政权的倾向,这是不符合我国领土权益的。从交际维上说,NewsSocra编辑部是违背原本的交际意图的,把不符合原本的表达意图传递到了读者手中,是不合格的选择转换。新华网处理成“管理”,更符合我国传递的“一国两制”政策的信息。
5. 结语
生态翻译学给翻译界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视角,也给新闻翻译带来了思考和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中的关键信息的日译语为考察对象,通过“三维”适应性转换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比,可以更加清晰明确的看到,在类似的政治类新闻上,中日媒体的表达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明显地体现了日本主流媒体的立场倾向性,这样的倾向性对日本国民如何看待中国这一举措是会存在影响的,而且明显由于日本民众主要还是会受本国主流媒体表达的影响,中国媒体的表达虽然尽量表现出了对本国观点立场的坚持,但由于我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增强,报道中的表达对于日本民众观念的影响还是相对较小。如何扩大中国媒体在类似报道上的影响力,这是今后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甚至需要跨学科去研究考虑的课题。
NOTES
1https://search.yahoo.co.jp/amp/s/mainichi.jp/articles/20200714/k00/00m/030/141000c.amp%3Fusqp%3Dmq331AQRKAGYAenOndvKtbWV2gGwASA%253D
2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e3ecf09f2a859fe481e9c1c81709882c787a6cf5
3主権者が国土および人民を支配するこ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