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迅速增长,考研热度越来越高,考研内卷等词语频繁登上热搜。2022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了457万,而2022年研究生预招生人数110万左右,粗略估计考研落榜人数远超300万 [1]。突如其来且持续了三年的疫情,更增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得考研成了大学生的重要选项。由于国外疫情严重,原本计划出国读书的学生也都选择了国内考研,就更增加了考研学生的考试压力。与此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投资,与其他孩子的不断比较,极易使学生产生竞争压力,从而更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焦虑、烦躁、抑郁接踵而来,大部分考研学生却仍需要伴着这样的情绪问题日复一日的学习。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考研学生都存在焦虑现象,并且这种焦虑会从考试前、中一直持续到考试结束 [2]。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考研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既有针对个人、家庭、院校等大类的分析,也有与情绪调节的相关性分析 [3]、与心理健康及人格的相关研究 [4]。其中,较典型的研究是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杨磊和硕士生申鲁军(2009) [5] 共同编制的信度、效度较高的大学生考研焦虑量表及其进行的师范类大学生考研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
国外关于家庭因素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开始得较早,科尔曼(1966) [7] 的研究指出,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背景有很强的相关性。我国关于家庭因素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虽然没有国外开始得早,但发展也较为迅速,研究范围也相对全面。丁瑜(1985) [8] 对南京市多个学生家庭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的家庭背景因素包括多方面,比如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数教育研究已表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性格、行为、人生选择、意志品质等方面有影响 [9],也指出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永久性的 [10]。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中的深度访谈法,从微观层面深入分析由家庭因素引起的考研焦虑心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使考研学生能调整自己学习状态,为减少其受家庭影响而过度焦虑的现象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家长如何与考研学生交流提供依据,为进一步促进考研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由两位美国社会学家Glaser和Strauss (1987) [11] 所创造的进行质性研究的重要数据分析方法之一,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是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12]。
本文研究的是家庭影响下的考研焦虑心理,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原始信息,提炼出反映家庭影响下的考研焦虑的因素,构建理论框架,最终来指导考研学生改善因家庭引起焦虑心理的具体实践。
2.2. 研究过程
2.2.1. 访谈对象
本研究对象选取分为两步。
第一步采用申鲁军教授的考前焦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面向普通本科学生发放,按照问卷得分顺序从高到低排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8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男生20人,女生39人。
第二步是选取得分较高的不同类型的8名考研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按照受访顺序分别把样本编号为01~08。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信息分布表,见表1。

Table 1.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respondents
表1. 受访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变量
2.2.2. 访谈提纲
出于获得影响考研焦虑的家庭因素的研究目的,以及扎根理论对之前研究假设和已有研究理论淡化的思想,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形式,受访对象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进行,从而可以使受访者完全按照个人思路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也使研究者能更全面地收集丰富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访谈研究针对影响考研焦虑的家庭因素展开,设计如下访谈提纲:
1) 在测量问卷中你的焦虑水平处于较高状态,你觉得是什么影响了你状态?
2) 想想你的考研焦虑表现在哪些方面,又可能来自哪方面?
3) 简答介绍一下你的家庭情况,家庭情况有没有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2.2.3. 访谈过程
鉴于地域差异以及疫情带来的访谈工作的难度,本研究主要采用线上腾讯会议的形式对8位考研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在访谈开始前就要向被访者解释,在征得其同意的条件下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大约为40分钟。研究小组在访谈表格里简要记录被访者的回答并对关键部分进行标注,包括语言回答和非语言反应,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问题的调整。
整个访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2名考研学生进行预防谈,根据预访谈收集到的信息对访谈提纲进行修改。第二阶段包括了两次访谈。对在转录受访者正式的访谈录音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二次访谈,得到了更为丰富的一手资料,同时对转录文件进行了修改。
2.2.4. 访谈资料的整理
访谈全部结束后,将8位受访者的基本信息,访谈笔记和录音文件进行整理,转录的文字存于Word文档中,形成逐字稿文本,便于随时查看。本次研究最终整理有效访谈文本8份,总计八万字左右。然后,对其中6个访谈文本数据导入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通过贴标点,备忘录等形式结合人工进行编码。剩余2个访谈文本资料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2.3. 数据编码过程
2.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指研究者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同时使用研究对象本土语言进行概念归类 [13]。经过对原始信息的贴标签和筛选分析,共获得149个概念和34个范畴。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形成概念的过程见表2。开放式编码范畴化的结果见表3。
2.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形成类属,发展并检验各类属之间的因果、相似、过程、策略等关系 [14] [15]。通过比较分析,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将34个初始范畴概括为12个主范畴并将其划分至2个类属之中,见表4。

Table 3. Example of an open coding categorization process
表3.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过程示例
2.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指的是经过对已有概念类属、核心类属的系统分析,将各个范畴连结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经过深入分析12个轴心编码的关系分类,提炼出了2个核心类属,见表3,分别是家庭软环境和家庭硬环境。基于2个核心类属和12个关系类别,以及各范畴之间影响关系,试着构建了考研焦虑受家庭因素影响的模型,见图1。

Figure 1. A model of anxiety affected by family factors
图1. 考研焦虑受家庭因素影响模型
2.3.4. 饱和度检验
借助预留的2份访谈资料再次进行编码完成理论饱和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除已有的2大类属、12个主范畴会对考研学生的焦虑有影响外,并未发现新概念。基于此,影响考研焦虑的家庭因素已被充分挖掘,该理论模型已达到了饱和。
3. 结果与分析
3.1. 家庭软环境对学生考研焦虑的影响
家庭软环境对考研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榜样塑造、沟通的质与量、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期望、人格养成方面。
3.1.1. 榜样塑造
多数受访者表示,家庭榜样是影响自己焦虑的因素之一,集中表现在父母榜样和兄弟姐妹榜样两个方面。在父母榜样方面,有两种影响焦虑的原因。一种是父母没有做好榜样,自制力不强也同样影响着孩子的自制力,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比如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总是放弃,就会让孩子也养成逃避的习惯。另一种是父母对自己要求高,相应的孩子也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种学生的考研焦虑水平要明显高于第二种。同时,50%的受访者表示,家中的兄弟姐妹有好成绩会对给目前没有成绩的自己造成压力。
3.1.2. 沟通的质与量
家庭因素中的沟通问题是产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因素。几乎每位受访者都表明了沟通的重要性。50%的考研学生认为父母说话方式不当,且与父母的沟通是无效的,会引发无畏的争吵,无形中会给自己带来压力。37.5%的考研学生认为通过与父母的吐槽缓解了部分学习时的压力,62.5%的考研学生认为自己压力的一部分就来源于与家人日常的聊天,比如在饭桌上家长就总会提起别人家的孩子,就业困难等话题。访谈还发现,多数焦虑的考研学生与家长沟通时的地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样的冲突会明显增加他们的焦虑心理。
3.1.3. 家庭关系
家庭氛围、夫妻间关系和学生与父母间关系对考研学生焦虑状况有一定的影响。50%的考研学生强调,家庭氛围淡漠导致自己更加焦虑,想要摆脱家庭。这也可能是因为它会减少学生焦虑的情绪宣泄口,家庭不和睦学生也没办法全身心投入考研学习当中。在夫妻关系上,37.5%的考研学生认为父母关系和睦与教育密不可分。此外,父母和父母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很大关系。在与父母关系方面,37.5%的考研学生不希望与父母有过多交集,想要有自身的话语权,也希望通过考研能改变自己在家里的现状。
3.1.4.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也是影响考研学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原因。民主型家庭的学生焦虑水平低于溺爱型和权威型,这可能是因为溺爱型的教养方式会养成学生懒散的性格和习惯,在重大事件前会带来焦虑。62.5%的考研学生表示,父亲态度强硬,固执己见都会加剧自身焦虑状态。
3.1.5. 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期望
研究结果表明,每位考研学生都认为家庭的教育观念对自己焦虑水平有重大影响。75%的学生认为在父母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养成了自我消化情绪的习惯,认为困难不需要跟家里人说。50%的学生认为父母传统思想的灌输导致自己已经形成思维定势,认为只有考研上岸者才是成功者。87.5%的学生认为家长之间用孩子相互比较的观念是很讨厌的。同时62.5%的学生也提到从小到大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变化较小且晚,对现在的自己没有太大的影响了。并且在教育过程中,50%的学生表示家里很少对自己鼓励,也很少对自己有精神支持。
研究表明,家庭的高期望影响学生考研焦虑水平,父母言语和行为表达出来的高期望更会增加学生焦虑状态 [16]。75%的考研学生表示自己的压力还来自于不希望承担未达到父母期望的后果,比如可能受到的来自父母的物质惩罚、精神惩罚、情绪反扑。
3.1.6. 教育上心程度和人格养成
父母的教育上心程度也会引发学生的焦虑心理。父母比较上心的学生焦虑水平低于不太上心的学生,原因是父母上心意味着父母能帮自己解决部分问题,而对于不管不问的父母,学生需要自己完成大部分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因素影响人格的养成,而人格又会对学生考研焦虑心理产生影响。8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性格受家庭影响变得独立,并习惯自己消化不良情绪。50%的学生或多或少会在访谈中提到自己是比较自卑的人,而自卑来源于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与父母性格的相似。自卑学生的焦虑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人,他们急于向别人证明自己,有些时候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3.2. 家庭硬环境对学生考研焦虑的影响
父母自身条件、家庭学习环境、家庭条件和家庭结构等硬环境也会或多或少对考研学生的焦虑心理产生影响。
3.2.1. 父母自身条件
多数人认为父母的学历对自己帮助甚少,影响也较少。但87.5%的学生认为很多父母会在自身条件不够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孩子身上。通过日常的沟通,家庭教育等形式传授给孩子只重视结果的观念。同时,父母的性格也会受个人职业的影响,比如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还未转化,回家后依然像是在工作中的领导一样,态度强硬。
3.2.2. 家庭学习环境
50%的学生表示在家里学习会增加自己的焦虑感,因为不论是家庭环境优越还是环境嘈杂都不适合备考,家庭环境优越会产生懈怠感,变得懒惰。比如父母时不时送水果,送吃的,也会打断学习思路。而环境嘈杂又会导致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综上,在家里学习反而会加重负担。
3.2.3. 家庭条件
研究结果指出,家庭提供的教育资源支持、金钱支持、物质满足都会给学生带来压力。87.5%的学生认为,家里一直无条件付出金钱和物质资源,但如果自己没有取得好成绩,没有带来回报,会觉得对不起家里的支持。
3.2.4. 家庭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的焦虑水平都比较高,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焦虑大多来自于对未来的恐惧和想要摆脱父母的管教而非独生子女的焦虑则来源于兄弟姐妹的比较。
4. 结论与建议
4.1. 做好学生的榜样,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养成
习惯的养成多数时候都来源于家庭教育,父母的榜样作用。如果父母能从小以身作则,用好习惯陪伴学生学习,那么学生在成长之后的学习习惯很可能会帮助自己更上一层楼,反过来,假如父母对自己懒懒散散,学生也就会养成这样的性格和不良的习惯,当他自身的坏习惯与自己高目标间出现冲突时,就很容易引发压力和焦虑情绪。父母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思想传授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多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
4.2. 注意沟通表述方式,与孩子平等交流
沟通不当是家庭中问题产生的主要来源。家庭中父母说话的态度、交流方式的不当导致学生在与父母沟通过程中产生冲突,从而引发双方情绪的爆发与碰撞,尤其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更是“一把杀人于无行的利器”,其结果就是使考研中的学生过度焦虑,学习效率下滑,兴趣减弱,自信降低,成绩下降,然后继续焦虑,陷入恶性循环。
同时,沟通过程中孩子与父母地位的不平等也是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就必须得听父母的。但面临考研的学生已经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完整的人,如果父母依旧对其多方面干预,甚至都不愿意倾听孩子真实的想法,那么对于考研甚至其他方面矛盾就会愈演愈烈。在孩子心中,摆脱父母的方式之一就是考研,而当他想要摆脱,想要独立的想法愈演愈烈,其焦虑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在考研的敏感时期,父母应及时修正说教式的沟通方式,站在平等的地位与孩子交流,经常倾听孩子的想法,尽可能的了解孩子现状,给出指导性建议。
4.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采用民主式的教养方式
当家庭是考研学生的栖息地时,学生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才会更愿意与亲密关系近的人交流,那些需要消化的情绪才能找到合适的排泄口,但当家庭无法给自己提供宣泄的渠道而压力过剩且自我消化不完全时,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心理,引发情绪和生理上的反应。权威型教养方式会加剧学生的焦虑水平,所以,家庭应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情绪支撑点,用民主式的教养方式来主动帮助考研学生缓解压力。
4.4. 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降低高水平的教育期望
根据研究结果,多数学生认为家庭教育观念带给自己的压力更多,不论是家长间的相互攀比,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老旧思维方式,还是不会鼓励的教育观念都会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压力。比起高期望本身带来的痛苦,未达到家长教育期望时学生需承受的后果所带来的焦虑更为显著,会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本研究中几乎每位访谈者都提到了认为自己是废物,怀疑自己的想法,而这个观点的形成恰恰来自于家长教育观念的传授。家长应改变固有的思维,多采用鼓励式的教育策略,减少与其他家庭的攀比,改变成绩高于一切的思维观念,降低期望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与孩子一起承担失败的后果,肯定学生的付出并不断给与信任,从而减轻学生的自我怀疑,提高自信心。
4.5. 教育要更加上心,培养学生外向型人格
父母对学生教育的帮助会给学生带来前进的力量,使学生对于考研这一未知领域的恐惧降低,一定的精神支持也会让学生感到后盾的力量,从而降低焦虑。家长要在平时的教育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性格,但同时也要给学生灌输向父母、同伴求助的理念,谨防学生闭门造车,独立不等于孤独。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尽量避免神经质人格的培养,减少学生考研期间因自身人格问题引发的焦虑、压抑、抑郁、自卑、敏感等情绪。
4.6. 注意工作角色与父母的角色转换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不应该将自己的工作带入到家庭当中,在家庭教育中应该以父母角色为出发点思考,而不是一味的用领导思维。同时,付出金钱支持与教育资源后,尽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继续谈及,便于学生心无杂念的学习,更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