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方山柿属涩柿类品种,是浙江省永康市地方传统农家品种,栽培历史有800多年。经过漫长的栽培演化、选择与淘汰,形成了今天口感好、品质上等的优良乡土树种,2002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公告为地方良种,2015年被农业部列入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方山柿皮薄汁多渣少,色泽橙黄,外形美观,无核或少核,品质极优,是永康经济林的主栽品种。方山柿为落叶乔木,生长势强,高可达10米,树龄可达百年。柿树姿态圆整,秋结红果,霜后叶色鲜红,果实经冬不落,是果、叶俱佳的观赏花木,也是优良的彩叶绿化树种。
因农户缺乏管理经验,柿树生产一直采用传统稀植大冠栽培,柿树生长高大,经常出现管理困难及大小年的现象,产量不稳定,制约了方山柿产业的发展。
中间砧技术是利用传统嫁接的技术,先在基砧上嫁接一段砧木作为中间砧,再将接穗嫁接在中间砧上。嫁接中间砧的植株比一般嫁接树增加了一个接合部位,接合部位明显膨胀,影响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交换,常用于改善果树嫁接不亲和、矮化树势、增强抗逆性和改善果实品质等 [1]。目前中间砧栽培技术在苹果矮化栽培中应用较多 [2],梨、柑橘、番木瓜等也有栽培应用,而对于柿子矮化丰产改造技术的试验及报道很少。目前,国内对方山柿中间砧矮化嫁接技术还没有报道。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基砧为野柿。野柿是柿的变种,与柿的区别在于野柿小枝及叶柄常密被黄褐色柔毛,叶片小而薄,少光泽、背面毛较多,且花和果均较小,子房有毛,果直径约2~5 cm,果可食。野柿嫁接亲和性强,经常用作柿树嫁接的砧木。
试验所用中间砧为火柿,取自西溪湿地栽植的火柿。火柿果实大,平均单果重170 g,最大可达250 g。果实圆锥形,纵径6~7 cm,横径5~6 cm。火柿座果率高,果早熟,丰产,中秋节过后即可食用,10月中上旬可大量采收。火柿树体寿命长,适应性广,抗逆性强。
2.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位于浙江省永康市舟山镇任振韶家庭农场。年平均气温为17.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9小时,无霜期245天,年平均降水量1387毫米。试验田为旱地,土壤为砂红壤。
2.3.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6年开始播种野柿,2008年嫁接火柿,2010年嫁接方山柿。以野柿作基砧,火柿为中间砧,嫁接方山柿进行矮化、丰产试验。基砧高度为20 cm,中间砧高度为40~50 cm,植株主干平均高度为110 cm (图1)。株行距为3 × 4 m,共种植180株,种植面积约3亩。定植后定期观察测量,主要选取2018年至2021年的栽培表现数据用作分析。
3. 栽培表现
以同期野柿砧木嫁接的方山柿为对照,利用中间砧技术嫁接的方山柿,嫁接部位表现嫁接基砧没有出现“大脚”现象,但“腰粗”现象明显,即中间砧部分膨大,中间砧茎段比基砧和品种茎段膨大。生产上主要有以下表现。
3.1. 早果、高产、稳产、高效
利用中间砧技术的嫁接方山柿果实成熟时间提前7~10天。座果率提高10%左右,果实均匀,单果重量可达150~200 g,平均直径6~8 cm,比普通方山柿果实大10%~20%。果实甜度高,平均甜度可达20度。
自2018年至2021年统计数据,3亩试验地种植的方山柿年产量分别为4140 kg、4500 kg、3780 kg、4050 kg,产量稳定。按8元/kg市场价计算,年产值分别为33,120元、36,000元、30,240元、32,400元,经济效益明显。见表1。

Table 1. Growth, yield and output value of interstock grafted Diospyros kaki Thunb. cv. Fangshan
表1. 方山柿生长量、产量、产值表现
3.2. 矮化效果明显
利用中间砧技术嫁接的方山柿全部采取开心形整形修剪 [3],植株平均高度都控制在2.5 m以内,冠径为2.5~3 m,干径为8~10 cm。与传统方山柿对比,树高大幅降低,且树体中心干强壮,开心形的树形方便管理与采摘。
3.3. 抗逆性强
通过中间砧嫁接、水肥管理、加强体管理、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 [4],柿树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如抗病、抗涝、抗旱等,在立地条件一般的山地也能种植推广。
4. 发展建议
利用中间砧技术嫁接的方山柿具有早果、高产、稳产、高效、矮化、抗逆性强等优点,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本试验结合十余年的种植栽培,总结了方山柿的中间砧矮化栽培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4.1. 适地适树,科学建园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土壤有机质丰富的缓坡或平地建园。选择优良的方山柿品种,以火柿为中间砧,实现砧穗组合的最优化。根据园地情况合理栽植,平地土层深厚、肥沃,密度宜稀,行株距为4 m × 5 m~5 m × 5 m。山地土层较浅,种植宜密些,行株距为3 m × 3.5 m~4 m × 4 m。选择生长健壮的嫁接苗定植,柿树春秋两季皆可栽植,秋冬季以11~12月间定植为宜,春植在2月左右。
4.2. 做好土壤、水肥、病虫害防治管理
一是土壤管理。为保证土壤肥力,可选用畜禽粪、树皮、杂草等堆肥,也可采用长柔毛野豌豆、鼠茅草、白三叶等生草栽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及时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防治土壤病虫害。
二是水肥管理。根据柿树的各生长阶段,做到营养要素的合理搭配,基肥与追肥结合,施于树冠外围。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也可通过套种紫云英等豆科作物增加土壤肥力。根据果园条件,做好水分管理,梅雨季节做好排水,干旱季节需通过灌溉保证果树的水分供应。
三是病虫害防治。针对方山柿常见的病虫害,如柿炭疽病、白粉病、角斑病、 毒蛾类、柿绵蚧、果实蝇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提倡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结合清理病虫枝、集中清理等措施,减少越冬病原菌及虫卵数量,同时加强树体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提前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4.3. 栽植嫁接,管理树体
一是基砧野柿种植。野柿抗旱、抗病虫害能力好,生长强势。定植时间一般在2~3月,新种植的示范基地,配种花生、大豆、紫云英等植物,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施肥使用无公害的有机肥、生物肥和牛羊粪。造林时防止造林地积水。
二是中间砧嫁接。中间砧为火柿,于基砧野柿定植后第2年的3月中旬~4月中旬进行单芽枝接或嵌芽接 [5]。嫁接部位在距地面20 cm处 [6]。苗木嫁接后要经常检查,成活后要及时松绑或解绑,及时除掉砧木上萌生的枝条,以利于接芽生长,同时跟进日常水肥管理。
三是方山柿的嫁接。在中间砧嫁接成功后第2年,在3月中旬~4月中旬依旧以单芽枝接或嵌芽接方法进行嫁接。嫁接部位在距中间砧嫁接部位40 cm~50 cm处,嫁接后做好抹芽、补接及水肥管理工作。
四是整形修剪。树形修剪既能抑制树体徒长,又能促进花芽分化,保证树体通风透光,便于管理,促进优质高产。定杆高度一般以80~100 cm为宜,中间砧嫁接后,萌芽新枝生长到40 cm时,进行摘心抹芽,促进萌发侧枝,按自然开心形进行修剪整形。在柿树生长期做好除萌、扭梢和摘心,在休眠期适当疏除密集枝、病虫枝、交叉枝,去弱留壮 [3]。
4.4. 花果管理
一是保花保果。为了提高柿果座果率,除了加强肥水管理外,可在盛花期喷施50 mg/L赤霉素 + 0.2%硼砂 + 0.3%磷酸二氢钾 [7],生长旺盛的树要对树干进行环剥,一般在初花期进行,盛花期完成。环剥口宽度为0.3~0.5毫米,剥后涂上杀菌剂,并用塑料胶带包扎剥口,以保持剥口湿度,促进愈合,环剥一般隔年进行。
二是适当疏花疏果。长势良好的柿树壮枝上可多留花果,弱枝少留花果。一般疏除新枝中部、梢部花果,留靠基部3~5叶处花果,留下生长发育良好、无病虫危害的果实。
三是适时采收。果实颜色转为橙黄色即可开始分批采收,采收期可从10月中旬开始到11月中旬结束。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经过十余年的栽培、观察和调查,方山柿中间砧栽培表现稳定,试验表明利用中间砧技术的方山柿嫁接树表现出树体矮化、早果、丰产、抗逆性强等优点,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5.2. 讨论
未来可增加方山柿试验株树,继续选择不同柿品种中间砧,在不同试验地点设置对照组,改进嫁接技术方法,在方山柿嫁接树矮化、早果、丰产、抗逆性强等特性上,选出更加优秀的中间砧。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