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话轮转换策略的贸易会谈用语个性差异研究
Analysis on Language Use Differences of Trade Talk Based on Turn-Taking Strategies
摘要: 刘欣与Trish Regan之间的线上贸易会谈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以J. C. Richards提出的话轮转换策略为理论基础,对刘欣与Trish Regan的话轮内容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刘欣与Trish Regan之间的用语个性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Trish用语激进,刘欣用语保守;2) Trish用语多变,刘欣用语递进;3) Trish用语追求答案,刘欣用语追求原因逻辑解释。
Abstract: The online trade talk between Liu Xin and Trish Regan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strategies for turn-taking proposed by J. C. Richar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s of Liu Xin and Trish Regan from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sp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iu Xin and Trish Regan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 Trish language is radical, Liu Xin is conservative; 2) Trish’s language is changeable, Liu Xin’s is progressive; 3) Trish pursues answers, and Liu Xin pursues logical explanation.
文章引用:何涛. 基于话轮转换策略的贸易会谈用语个性差异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0): 2199-220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0297

1. 引言

2019年5月30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女主播与福克斯商业频道(Fox Business)女主播Trish Regan之间的线上贸易辩论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两个人主持人之间的言语博弈,更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智慧博弈。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媒体新闻人的公开发言将为国家形象提供保障和支撑。在刘欣与Trish (Trish指Trish Regan,下同)的线上会谈辩论中,不难发现双方的发言处处映射着国家的交际方式和信念层次,但同时又存在用语个性差异。本文在依次介绍(H. Sacks, E. A. Schegloff, J. Jefferson, 1974) [1] 话轮转换(H. Sacks, E. A. Schegloff, J. Jefferson, 1974) [1] 及话轮转换策略(J. C. Richards, 1990) [2] 等理论的基础上,综述刘欣与Trish贸易会谈中的话轮转换策略,进而阐释和分析刘欣与Trish贸易会谈中的用语个性差异,揭示其背后所代表的个人人物形象和国家文化形象,为中美两国的贸易会谈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方向,在助力于中美两国的贸易外交的同时促进文化的接纳,融合,吸收和发展。

2. 理论介绍

2.1. 话轮

关于话轮的定义,众说纷纭。H. Sacks,E. A. Schegloff and J. Jefferson认为“Turn-taking is used...for talking in interviews,meetings,debates,ceremonies,conversations etc.” [1]。W. Edmonson表示,话轮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成为说话人;二是一个人在讲话时所讲的话 [3]。黄国文认为“话轮转换是指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交换所扮演的角色,即发话者变为受话者,受话者变为发话者” [4]。刘虹则认为“话轮是指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的话语,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 [5]。李华东,俞东明则表示“剧本中出现的任何一个话语(utterance)都是一个话轮” [6]。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话轮至少产生于两个人A和B 之间,在最初状态下,设A为发话者,B为受话者,则A和B之间就产生一个话轮,即A的发话内容便为一个话轮。本文便以此为基础来计算和分析对刘欣与Trish Regan贸易会谈中的话轮个数和话轮内容。

2.2. 话轮转换及其策略

本文采用储艳总结的J. C. Richards关于话轮转换策略的观点 [7]。可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施与话轮策略,即说话人放弃自己的话轮,施与话轮给其他人;第二,持续话轮策略,也叫获取话轮;第三,把持话轮策略,即说话人还有话要说。为进一步理解该转换策略的内涵,笔者将其转换为表格,如下所示。

表1可知,施与策略和把持策略的主要对象为说话人,在施与策略中,说话人主动开启话轮,在把持策略中,说话人继续承接且完成话轮;持续策略的主要对象为听话人,即在持续策略中,听话人力求获取话轮,成为说话人。

Table 1. Strategies for turn-taking (J. C. Richards)

表1. 话轮转换策略(J. C. Richards)

3. 话轮转换策略分析综述

为便于分析和理解刘欣与Trish所用话轮策略的倾向,笔者以刘欣与Trish贸易会谈中的对话内容为基准,以说话人说的每句话为一个话轮(见2.1话轮),总结出刘欣与Trish Regan贸易会谈中共计23个话轮,具体内容请参见表2

Table 2.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turn-taking strategies

表2. 话轮转换策略个数分析

表2可知,刘欣与Trish在贸易会谈中使用的施与策略最多,另外,刘欣使用1次把持策略,Trish使用1次持续策略。据此,可做出如下推理:

1) 鉴于话轮转换策略中施与策略使用最多,可推断此次贸易会谈整体氛围比较平和,听话人与受话人的话轮转换较为顺利。但从双方使用施与策略目的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施与策略可分为正向施与策略和负向施与策略。正向施与策略即说话人A以积极主动抛出问题来结束自己的话轮,以期得到听话人B的答复;负向施与策略则为听话人B转变为说话人A’后,力求以回复对方A的问题结束自己的话轮(以上阐述均建立在涉话人数为两人的基础上)。为便于理解,笔者将其文字内容转换为表格形式,如表3所示:

Table 3. Strategies for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relinquishing the turn

表3. 正向施与策略和负向施与策略

2) 刘欣使用1次把持策略,表明刘欣重在解释问题,进而反衬出Trish的激进。

3) Trish使用1次持续策略,表明Trish最求问题的最终答案,进而反衬出刘欣的递进式思维。

综上所述,刘欣与Trish贸易会谈使用的话轮策略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差异。下文将以上述推理为基础来分析和阐释刘欣与Trish贸易会谈中的用语个性差异。

4. 刘欣与Trish贸易会谈中的用语个性差异分析

以话轮转换策略分析综述为基础(见3,话轮转换策略分析综述),结合刘欣与Trish贸易会谈的话轮具体内容,笔者认为在话轮转换策略的框架下,刘欣与Trish贸易会谈中的用语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Trish用语较为激进,刘欣用语较为保守;2) Trish用语多变,刘欣用语递进;3) Trish用语追求问题答案,刘欣用语倾向于原因解释和逻辑表达。

为便于分析和对比刘欣与Trish之间的用语个性差异,笔者结合其会谈中用语表达,将部分参考数据列入表4,23个话轮内容见表5,如下所示:

Table 4.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between Liu Xin and Trish’s language use characteristics

表4. 刘欣与Trish用语个性差异综合对比

注:“个数”一项为句子构式在23个话轮中所占个数;“施与策略+”代表正向施与策略,“施与策略−代表负向施与策略。”

4.1. 激进与保守

根据表4可知,Trish使用正向施与策略7次,持续策略1次;刘欣使用负向施与策略9次,把持策略1次。Trish使用的7次正向施与策略对应的句子构式全部为疑问句式,刘欣会谈中的条件结构对应的负向施与策略为4次。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

1) Trish使用正向施与策略意在追求得到刘欣的答复,而7次正向施与策略的使用全部对应的话轮句子构式为疑问句式进一步说明Trish力求通过不断地抛出问题来结束自己的话轮,达到在传递话轮的同时又能实施话轮转换目的。在笔者看来,此方式较为激进。例如,在第3个话轮中,Trish使用“What is your current assessment of where the trade talks are?”和“Do you believe a deal is possible?”连续两个疑问句式向受话人刘欣抛出问题以结束自己的话轮,便可表明Trish的首要目的便是得到刘欣的答复,而疑问句式的连续使用和多次使用又从侧面说明Trish用语的激进。

2) 刘欣使用负向施与策略侧重于对Trish的问题做出答复,而9次负向施与策略中的4次对应的句子构式为条件结构进一步说明刘欣做出答复(接续话轮内容)的基础之一为假设和让步,进而结束自己的话轮。在笔者看来,次方式较为保守。例如,在第4个话轮中,刘欣使用“Otherwise we might be facing a prolonged period of problems for both sides.”来表达中美双方面临的潜在问题,其中“otherwise”和“might”的使用表明一种可能性,反衬出刘欣用语的保守。

3) Trish使用的唯一一次持续策略出现在第15个话轮“No, state capitalism. I talked about forced technology transfer but state capitalism. ”,其对应的句子构式为评价句式。由“No”一次可看出Trish对刘欣的某个观点单刀直入地进行了否定式评价,体现出Trish用语的直接和激进。而刘欣使用的唯一一次把持策略出现在第16个话轮“Because you started with the force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omehow you skit away.”,其对应的句子构式为因果结构。与Trish的用语截然不同,刘欣选择在给出自己解释的基础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体现出其用语的保守。

4.2. 多变与递进

Trish提问思维的多变与刘欣做出答复的逻辑递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Trish的用语多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正向施与策略所对应的7个疑问句式内容不一,跳跃性强(见表5);2) 刘欣使用的唯一一次把持策略对Trish的多变用语提出质疑。

Table 5. Seven question patterns in Trish’s turn-taking

表5. Trish话轮的7个疑问句式内容

注:黑色字体为疑问句式内容关键词。

根据表5可知,Trish每个话轮所抛出的问题内容跨度较大,共涉及“贸易会谈”、“美国商业”、“技术发展”、“发展中国家地位”、“指控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等7个话题。而在第16个话轮中“Because you started with the force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omehow you skit away.”,刘欣使用把持策略对Trish的问题提出质疑,同时表明自己延续之前话题的倾向。由此可见Trish的用语个性多变,跨度较大。

刘欣用语递进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在使用负向施与策略的基础上,多次使用条件结构和因果结构来阐释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两种句式在刘欣各句子构式中使用较多。如在第4个话轮中,刘欣表示“...there is high possibility that there could be a productive trade deal. Otherwise we might be facing a prolonged period of problems for both sides.”,从中可以看出刘欣先提出一种理想的可能性,进而说明不理想的可能性,两者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逻辑缜密,层层递进。又如在第6个话轮中“You can’t say, simply because these cases are happening, that America is stealing, or China is stealing, or the Chinese people are stealing. And basically that’s the reason why I wrote that rebuttal, because that kind of blanket statement is really not helpful, really not helpful.”,刘欣用两个“because”来阐释因果关系,以逻辑递进的方式清晰得做出一系列答复。再如在第12个话轮中“Maybe these old rules need to be changed. You know what, let’s talk about it, let’s do it according to the rules, the same rules, but if you don’t like the rules, we’ll change the rules, but it has to be a multilateral process.”,情态动词“maybe”的使用使得刘欣的言语内容留有余地的同时又向Trish果断地表达出自己地想法;“if”条件结构地使用使得言语内容在不失价值地基础上以恰当且递进地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刘欣在使用负向施与策略的基础上,大量使用条件结构和因果结构,将其用语递进式的特点淋漓尽致得体现出来。

4.3. 问题答案与原因逻辑解释

根据Trish和刘欣所使用的话轮转换策略及句子构式,笔者认为Trish注重问题的答案,而刘欣侧重于对问题本身做出符合逻辑的原因解释。

Trish用语追求问题答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Trish使用较多的正向施与策略来突出自己对问题答案的渴望。如表3所示,正向施与策略的使用旨在说明说话人力求听话人的回复,Trish使用正向施与策略的次数高达7次,说明Trish在其12个话轮中超过半数频率直接表达自己力争得到刘欣答案的意图。2) Trish以较为激进的方式(见4.1)不断地向刘欣抛出问题,在其使用地7个疑问句式中,2次使用疑问词“what”,以期许得到刘欣对所提问题的主观回答;3次使用疑问词“how”,表明Trish在得到刘欣前述问题的回答后,进一步对刘欣的回答内容提出疑问以得到刘欣的深入阐释和说明;3次使用一般疑问句(Do you believe a deal is possible?;Would that be ok?和Would that work?)表明Trish以质疑的态度来对刘欣的观点提出间接批判,进而结束自己的话轮以开启听说人刘欣的话轮,最终使得刘欣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目的。

与Trish用语追求答复不同,刘欣用语力在阐明自己的逻辑,进而做出清晰明了的原因解释。该用语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刘欣在运用负向施与策略的基础上,使用大量条件结构和因果结构的句式以对Trish的问题做出一一说明和回复。在其使用负向施与策略的8次中,条件结构占4次,因果结构占3次。条件结构的使用说明刘欣给与答复的基本宗旨是思维严密,符合逻辑。如在第12个话轮中,刘欣用“maybe”一词阐明自己的观点,即在某种程度上,旧的规则(old rules)需要改变;同时又使用“if”条件句式阐述一种可能性,即倘若对方不喜欢这些规则,我们将会对这些规则做出调整,但这必须建立在多方共同努力的基础之上。无论是“maybe”一词的使用还是“if”条件句式的使用都可说明刘欣的侧重点并不在答复内容本身,而在如何使得自己的答复内容能够以清楚且符合逻辑的方式表达出来。2) 刘欣使用的唯一一次把持策略与Trish使用的唯一一次持续策略形成对比,反衬出刘欣对问题原因逻辑解释的追求和主张。刘欣在第16个话轮中使用把持策略的原因是基于Trish用语个性多变及跨度大的特点(见4.2),面对Trish提出的“被迫技术迁移(the forced technology transfer)”和“国家资本主义(state capitalism)”两个话题,刘欣认为二者内容跨度较大,不宜产生联系,对Trish所述问题提出困惑和质疑,进而从侧面说明刘欣注重话轮内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解释。而Trish使用的唯一一次持续策略(第15个话轮)是基于刘欣在上接话轮(第14个话轮)中唯一一次使用的正向施与策略;Trish使用持续策略的目的有二,一是对刘欣的疑问给予回应,二是强调当前的话题为“国家资本主义(state capitalism)”,进而突出其追求问题本身的用语个性对刘欣造成的困扰,最终反衬出刘欣对问题发生原因的逻辑性解释和合理性表达。

5. 结论

本文从话轮转换策略类型的视角,依据施与策略(包含笔者提出的正向施与策略和负向施与策略),持续策略和把持策略,对刘欣与Trish之间的线上贸易会谈话轮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刘欣与Trish的用语个性在以下三方面存在差异:1) Trish用语较为激进,刘欣用语较为保守;2) Trish用语多变,而刘欣采用递进式用语;3) Trish用语追求问题答案,而刘欣用语讲究做出原因逻辑解释。同时,笔者认为,刘欣和Trish分别为中美两国的媒体人,在公开发言场所的环境中,两人话轮策略使用的差异和句子构式使用的倾向所体现出来的用语个性差异是否反应出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参考文献

[1] Sacks, H., Schegloff, E.A. and Jefferson, G. (1974)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50, 696-735.
[2] Richards, J.C. (1990)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rix.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3] Edmondson, W. (1981) Spoken Discourse: A Model for Analysis. Longman, London.
[4]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5] 刘虹. 会话结构分析[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 李华东, 俞东明. 从话轮转换看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4(2): 26-30.
[7] 储艳. 英语口语课堂中的话轮转换策略及其对应机制[J]. 外语教学研究, 2009(2): 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