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政府新闻发布会是一个权威的政府机构行为。它具有传递科学知识、公开政务消息、回应社会关注的舆论问题、帮助民众了解事实、鼓励民众树立信心、阐述政府立场等作用 [1]。本文选取从2019年12月27日到3月31日中央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内容为研究语料(共计30篇),内容主要是政府对特定的问题表明自身立场的声明以及与记者们互动式的问答。本文通过分析新闻发言人所使用承诺类词语和句型的特征和频率来分析其语用效果,并针对承诺类言语行为使用特点和语用效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2. 政府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言表征
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范畴的,就承诺类言语行为而言,语言用来表征那些由社会群体约定、高度抽象概括且不受个人特征影响的承诺行为 [2]。语言中表征承诺意向的词主要是承诺动词,还有能够表达意愿的能愿动词“能、会、要”、语气副词“一定”、习惯表达等,以及一些句型,这些词和句型能激活承诺事件。
从语料中我们发现,表征承诺行为的词和句型共出现326次,其中典型承诺语标志词出现了35次,占总数的10.8%;非典型承诺语标志词出现了199次,占总数的61%;表承诺的句型出现了92次,占总数的28.2%。我们可进一步得出非典型承诺语标志词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在这三种类型中占首位,表承诺的句型次之,典型承诺语标志词出现的频率最低。
2.1. 典型承诺语标志词
典型承诺语标志词是指能实施承诺言语行为并表达承诺言语行为力量的一类动词 [3]。吕叔湘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动词为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跟它挂钩,被它吸住。董秀芳(2010)对现代汉语中表承诺的几个言语施为动词,如“答应”“保证”“发誓”“承诺”的语义和历时发展做了严谨地分析 [4]。与此同时,她也注意到了承诺的力度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可对施为动词进行等级划分,“发誓>保证/承诺>答应”,从右至左承诺力度渐次增强。
根据语料我们发现,新闻发言人运用表保证义的承诺类言语行为动词最多,共30次;表承诺义的5次;表发誓义和答应义的词语未见。这是因为表保证义的承诺类言语行为动词都带有“一定做到(某事)”的意思,在表示说话人对所承诺的事非常有信心时常使用,承诺的力度比较强。表承诺义的承诺类言语行为动词多用于具有权威的官方机构或团体做出的承诺,所做出的承诺具有很大的约束力,适用于正式的场合,一般比较严肃,常用动词有承诺、许诺、允诺等。这类动词表示承诺主体对所承诺的事情有很强的意愿。
2.2. 非典型承诺语标志词
这类词是指句子中没有典型承诺语标记词,但是有其他表承诺语力、有助于听话人辨别承诺语的一些词语。说话人的承诺意图可通过这类词明确地表达出来。这类词主要是能愿动词“能、会、要”以及语气副词“一定”。这些词具有意愿性特征,常被用来表征承诺,能够在语言层面表征承诺行为的整体,进而激活整个承诺事件。在语料中,能愿动词“要”出现77次,“会”出现55次,“能”出现32次;语气副词“一定”出现了30次,“决不”出现了2次。如:
(1) 当前,我们要把这些防控措施落实好,真正能够做到“五早”,……把这些措施落实好,把疫情有效地控制住。(2020-01-22《国新办举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例句(1)中,承诺者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言人代表相关政府做出承诺行为,即承诺“把这些防控措施落实好”以达到“真正能够做到‘五早’,把这些措施落实好,把疫情有效地控制住”的目标,这体现了命题内容条件,也体现了真诚的原则,有标记作用。
2.3. 习惯表达
在汉语里,有一些习惯表达也可以表征承诺意向,在话语形式中与承诺内容连接,如“放心吧、请放心、你放心、一言为定、说好了”。在笔者整理的语料中,这些习惯表达一共出现3次。
(2) 不管是什么情况,我们最后一定要做到保证《决定》的贯彻落实,法律的贯彻落实,要转变陈规陋习。……总的来讲,不会对脱贫攻坚产生太大的影响,特别是不会对完成任务产生大的影响,这个请大家放心。(2020-03-12《国新办举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
例(2)承诺者是“国务院扶贫办”,发言人用“请放心”表征承诺意向,承诺内容是“做到保证《决定》的贯彻落实,法律的贯彻落实,要转变陈规陋习,不会对脱贫攻坚和完成任务产生大的影响”,这句话表达了扶贫办对民众担心的限养、禁养野生动物是否会影响脱贫进程做出的回答,体现了扶贫办对脱贫有整把握,给民众一种可靠、能信赖的感觉,体现了准备条件等。
2.4. 表承诺的句型
“我们将……”这个句型常用来表承诺者做出了一个承诺,即承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将要做某件事。“将”在这里做副词来修饰动词,增强了语义的表达力度。此句型在所整理的语料中共被政府新闻发言人使用了92次,如:
(3) 我们将会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新春佳节。(2020-01-22《国新办举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在以上例子中都用“我们将……”来表示承诺主体对将要做某事的承诺。例(3)中,承诺者是“国家健康委员会”,承诺事项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开展联防联控,贯彻党中央部署,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新春佳节”,这是有利于民众的,符合构成性规则的准备条件,也说到了将要做的事情,这也体现了命题内容条件。
3. 政府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结构特征
从承诺主体来看,承诺者为团体部门。在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面向的是媒体和媒体背后的大众,这个时候他没有权力发表个人观点,而是要代表政府发表态度观点。从承诺对象来看,政府承诺的对象往往是群体,如大众或企业。客观来讲,承诺者的身份和地位会影响承诺的语力。承诺者的权利和地位越高,他们的承诺就会有更好的信誉,承诺语力就会更强,就越会被听话人所信任。
从交际意图来说,承诺意向和承诺事项构成了整个承诺交际意图。承诺意向决定交际意图的本质以及属性,承诺事项为承诺意向控制的具体内容,为具体需要满足的方面。在发布会上,政府可以协调国家政策、财政、医疗等各个部门的力量,有了这些方面的支持,政府承诺的具体内容多是复工复产、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
从承诺语境看,语境不一样,承诺言语行为的特点也不同。在所有搜集的语料中,我们发现“请放心”这个表征承诺的习惯表达多出现在答记者问中,呈现口语化色彩,但出现的次数不多。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承诺类言语行为动词“保证”和“承诺”,这与发布会这种公开正式的场合有关。新闻发布会为正式严肃的场合,要求说话人的语言严谨,要使用较为正式的语言,这样能增强承诺的语力,更容易实现语用意图。所以政府在表达承诺时,对词或句型的选择会更加谨慎,选择性相对会小一些。
从承诺形式来讲,在新闻发布会这个正式、庄重的场合,并未发现发言人使用过特殊的非语言表现形式。本文将承诺的语言形式分为承诺意向的语言表征形式和承诺实现的话语形式。根据我们搜集的语料发现:承诺意向凸显的出现频次高;非典型承诺语标志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口语类承诺言语行为动词使用频率高;能愿动词与副词连用增强承诺语气。在有标记的话语形式中,“承诺者+承诺意向+承诺事项”这个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
4. 政府承诺类言语行为的使用特点
4.1. 口语类承诺言语行为动词使用频率高
从语体来看,典型承诺语标志词中,承诺型和发誓型属于书面语类承诺言语行为动词,答应型和保证型属于口语类承诺言语行为动词。我们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口语类言语行为动词共出现35次,其中保证型出现30次,答应型出现5次。书面语类承诺言语行为动词出现5次,都是承诺型言语行为动词。这说明了政府发言人在发布会上使用规律是:口语类承诺言语行为动词和书面语承诺类言语行为动词相结合使用,并以口语类言语行为动词为主。这也表明政府新闻发言人在发言时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融入不少口语化的成分,不再充满书卷气。这使政府的新闻语言处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能拉近与民众距离,说话接地气,说到百姓心坎里,让百姓听得懂,听得舒心。
4.2. 非典型承诺语标志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根据对所搜集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能愿动词“能、会、要”和语气副词“一定”出现的频次算是最高的,在文中的话语呈现形式为“承诺者 + 一定/能/会/要 + 承诺事项”,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对承诺意向进行了表征。对此我们认为原因如下:能愿动词能够对做出的承诺进行解释说明、增强话语施效行为效果和拉近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语气副词“一定”和“将”可用来修饰动词,能够使动作更加生动具体,增强语义的准确性。此外,这两者的使用还能增强语义程度,表达政府积极应对疫情以及保护人民的坚定诚恳态度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能拉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增强二者之间的信任。
4.3. 承诺意向凸显的频次高
在语言线性表达中,我们把承诺意向放在承诺事项之前来突出显示说话人的承诺意向的,我们称之为承诺意向凸显,承诺意向在前能够更加清晰地明晰交际意图 [5]。在所搜集到的表承诺的326条语料中,我们发现其中有244例为承诺意向凸显,82例为承诺事件凸显,这说明发言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承诺意向凸显。
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跟语境以及新闻发言人的交际意图有关,语境与发言人的意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在线性排列的话语结构中,越后面的信息其交际价值越大越重要。通过将承诺意向放在前面能够传达说话人态度,重点突出后面引出的内容,使表达的重点清晰明了,起到增强承诺力度和突出表达重点的作用。这既符合语境又能很好地实现发言人的交际意图。而且新闻发布会的节奏不紧张,也不存在赶时间的情况,所以发言人并不着急于把承诺事项说出来,而是有序地娓娓道来,力求表达清楚真正的交际意图。
4.4. 能愿动词与副词连用
在这里政府新闻发言人将能愿动词“能、会、要”与副词“一定”连用,能增强承诺语气,增加承诺的可信度。如下例:
(4) 对那些曾经支持和帮助中国抗击疫情的友好国家,我们时刻铭记在心,一定会及时回报。(2020-03-26《国新办举行中国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新闻发布会》)
在例(10)中承诺者是“国际发展合作署”,承诺内容是“及时回报”,承诺对象是“帮助中国抗击疫情的友好国家”这是在发布会上针对记者提问的问题“中国政府是如何向他国提供抗疫支持”的强有力回答。面对需要援助的国家,能愿动词“会”与语词副词“一定”的连用表明我们不会忘恩负义,而会伸出援手的可信度之高,维护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友好形象、负责任的担当大国形象。
5. 对提高政府承诺类言语行为语用效果的建议
新闻发言人是政府的代言人,他们在新闻发布会中的言语行为代表了政府的态度和立场。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能力为政府的形象定位、为树立责任形象和提升政府公信力奠定了基础。因此需要提高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新闻语言素养,练好语言“内功”以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掌握非典型承诺语标志词的使用特点和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的线性排列条件。首先,对能愿动词“能”“会”“要”和语气副词“一定”的内涵和语力程度进行细致了解,根据语境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词进行表述,增加表述的准确性。其次,政府发言人在想要增加承诺可信度的语境下,可使用语气副词“一定”或将“一定”与能愿动词联合使用。在正式语体中常用的表征意向的动词是“承诺”。巧妙地运用习惯表达,使语言生动自然有温度,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应注意将能愿动词与副词连用,增强承诺语气,增加承诺的可信度。最后,掌握承诺意向凸显和承诺事项凸显的内涵和使用条件,根据语用效果的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的承诺凸显方式。当说话人着急想要赶快表明自己在未来将具体实施内容时会把承诺事项放在承诺意向之前,使用承诺事件凸显。当承诺时间的具体内容以承诺意向的表达出来为前提时,要将承诺意向放在前面,使用承诺意向凸显。
第二,恰当及时地使用承诺类言语行为,尽量以非典型承诺语标志词为主。非典型承诺语标志词有助于说话人更好地、清晰地表达承诺人的承诺意图,有助于听话人清楚识别承诺语。譬如能愿动词“能、会、要”不但表达了将来的时态,还能体现出承诺者的想法和能力,更有说服力,能表达一定的承诺语力。此外,典型承诺语标志词本身就能凸显承诺言语行为的交际意图,所以也要以其为辅助,共同完成承诺言语行为。
第三,将书面语和口语结合使用。新闻发言人说的话或所发表的言论在受众的感知里就相当于是“官话”与“官宣”,代表着政府的权威和形象。因此要想使新闻发言人的话具有传播力和权威性,那就必须讲好“官话”,要用好书面语进行表达。但是,书面语易给人刻板、正式的感觉,如果政府新闻发言人只使用书面语会让人觉得过于严肃,显得生硬,不利于信息的传播。书面语和口语在新闻语言表达中都必不可少。可在答记者问这种互动式的语境下更多地使用口语化的词,在会议开始的宣读政策、传递消息部分可以多使用书面化的词以增强严肃性。将口语类承诺言语行为动词和书面语承诺类言语行为动词结合使用,能使新闻发言人语言兼具严肃性和亲和力。同时要把握好度,适当加入新闻发言人自己的风格,而非单纯地的念政策文件,避免照本宣科,也要注意不要过于口语化。
6. 结语
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的代表,他们在新闻发布会上科普知识、发布信息、回答问题等都需要用语言进行表达,这时候就显示出语言能力的掌握是每一个新闻发言人必须重视和长期保持学习进步的一个方面。探究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运用情况并总结一些规律能对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能力提升具有一定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网络空间社会治理语言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ZD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