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人们常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关于“穷山恶水”的定义很多,经济落后,资源稀少,自然条件差,都可以用来解释。“刁民”在词典里是贬义词,可用不讲道理、乱用蛮力、具有高攻击性来解释。通过分析许多做出不道德举动,采取攻击性行为的事件,其结果往往显示与权力、情绪有关,存着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情绪的不理智发泄。为对攻击性进行更多可能性的研究,我们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特征——情绪、权力与攻击性。
权力是近来研究的热点,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权力是实现目标的能力和资源,是对社会资源掌握的多少。高权力的个体独揽资源,并通过操纵资源的分配对他人进行控制,即权力的本质就是控制(韦庆旺,俞国良,2009),有研究者认为感知控制是权力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和驱动力(Fast et al., 2009)。有研究者将权力作为主观的心理体验,即权力感(杨文琪等,2017)。权力感是个体对资源控制的感知,权力感作为研究权力的方式,可以通过控制个体的权力感来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有学者将权力看作具身变量,认为高大的建筑容易让人将之与高权力感联系在一起,站在高处远眺也能够诱发自身的权力感(刘耀中等,2018)。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研究者对于权力感启动试验在中文环境下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词语搜索任务和情景回忆任务都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并且可以激活与权力相关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马雪玲,2018),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范式(云祥,李小平,2014)。
权力的三种常见理论有:
1) 接近抑制理论
行为接近系统更多与奖赏刺激相联系,行为抑制系统更多与惩罚刺激相联系(王雪等,2014)。拥有高权力的个体对积极情绪更加敏感,环境对其的约束很小,更多关注成功后的嘉奖,积极探索目标;拥有低权力的个体则容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行为更多的受到周围环境限制,采取控制性的加工方式,更加关注失败后的惩罚,从而抑制或者中断目标。
2) 情境聚焦理论
该理论认为权力会激活个体在信息加工方式上的机动性。高权力感的个体可以更快地在无数的信息中精准识别出当前情境的相关信息,从而拥有更多的选择性,有更强的环境控制力;而低权力感的个体在识别当前情境相关信息时,更多受到无关线索的影响,速度相对更慢,丧失了一部分的选择性(王雪等,2014)。
3) 社会距离理论
高权力的个体拥有更多的资源,不需要依附他人,从而会更加的独立,完全自主,与其他个体更多是控制的关系,因此会更多的感受到更远的社会距离;但低权力者拥有极少的资源,会更多的需要与高权力者沟通相处来获得资源,会更加的依赖其他个体,在相处中处于被控制的地位,因此会感觉到更近的社会距离(王雪等,2014)。
攻击性是指对他人人身健康造成损坏包括但不局限于殴打、辱骂、强迫性的行为,或是对客观事物的故意破坏等的人格特征。攻击行为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种(吕柯毅,2016),测量攻击性有几种经典的实验范式,其中常用的是“辣椒酱”范式和内隐联想测验。“辣椒酱”范式中,被试加入辣椒酱的多少通常用来测验被试的外显攻击水平。内隐联想测验利用攻击和非攻击类词汇、积极和消极词汇等两组实验材料,经由对这两类词进行判断,通过对正确判断下的时间差进行分析,测验被试的内隐攻击水平(宋依君,2019)。
被试在启动高权力感时,对暴力行为的积极态度增多,即高权力感会增加被试的攻击性(李小平等,2014)。与此相同,在竞争反应时的实验研究中,表明启动高权力感的个体会提高自身的攻击性(云祥,2018)。这一点在权力与暴力的内隐联结实验中也得到支持,相关权力感的启动会激活被试关于暴力的概念认知,与暴力存在自动化内隐联结(云祥,李小平,2017)。在自尊水平方面的研究中发现,在高权力感条件下,被试的攻击性无明显差异,而在低权力感条件下,低自尊的被试有明显的攻击性(俞显耀,2011)。这项结果的不同并不是个例,在大部分的研究中,权力与攻击性都是正相关,而在其他的研究中则不尽然。他们发现其中一些被试因为本身具备的亲社会特质被激活或者具有高宜人性,从而降低了攻击性(蔡頠等,2016)。有关权力与攻击性的研究不单单局限在权力和攻击性两个因素中,从以往的研究中也可看出影响攻击性的也不仅仅只有权力一个因素。暴力游戏也会对大学生的攻击性产生影响,游戏内人物的攻击性行为会激活游戏玩家相关的攻击性(杨飞龙,2019)。
情绪由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种成分组成(李艳杰,2011)。情绪依赖于个体意愿,当刺激符合个体的需求,则会引起积极情绪,反之则会引起消极情绪。情绪对人的负面影响并不是只有消极情绪才会带来,积极情绪同样也会带来。二维理论的一种分类方式是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个体得到满足后的兴奋感受,消极情绪是个体受到某些挫折从而未完成目标后产生的挫败情感。如果个体过多的关注消极情绪,沉浸在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则很大可能产生对自己或是他人的攻击性行为,而具有高攻击倾向的个体在完成攻击性行为后,自身的消极情绪将会进一步得到强化,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张曼等,2019)。带有攻击性质的宣泄不仅不能降低个体的不良情绪而且会增加个体的暴力倾向(詹鋆等,2020)。与此相反,积极情绪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联结,如果个体更多的注意自身的积极情绪,就会减少攻击行为的产生(Nelson et al., 2016)。
情绪是我们对周围存在事物最直接的反馈,是我们想法的直观表达。权力作为人际交往中的关键概念之一,是调节社会生活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攻击性是指对他人人身健康造成损坏包括但不局限于殴打,辱骂,强迫性行为,或是对客观事物的故意破坏等的人格特征。本研究以全新的切入点研究情绪、权力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权力是影响攻击性的主要因素,本课题旨在情绪启动的条件下,研究权力感对攻击性的影响。
通过对前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以前的很多研究都集中在不同情绪对攻击性的影响和权力感对攻击性的研究,注重单一情绪或单一权力对攻击性的影响,而忽略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联系,并未将两者联合起来探讨。于是本研究将情绪和权力感相结合,讨论二者对攻击性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特殊联结,研讨情绪和权力感对攻击性的交互作用。在大部分研究中,对于高、低权力感的启动都是经验性权力启动,这种启动实验方法需要被试自述相关经历,会受到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可能会让权力感启动的效果大打折扣,致使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本实验用词语搜索任务作为启动权力感的工具,不用被试自述,减少周围环境等影响因素对权力感启动的影响,实验结果将更好的体现权力感对攻击性的影响。
在情绪和权力感双重出现的情境中,攻击性会发生何种变化?根据上述理论,本研究以情绪和权力感为自变量,攻击性为因变量,尝试对不同情绪状态下,不同权力感的启动对攻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
预实验选取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诱发视频,邀请被试观看,通过问卷数据验证两种情绪诱发材料是否具有诱导情绪的作用,并选取最合适的情绪启动片段。正式实验中,利用情绪诱发片段启动被试相应的情绪,随后利用词语搜索任务启动被试不同的权力感,利用辣椒酱范式和攻击问卷测量被试的攻击性变化。
根据上述实验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1) 情绪对攻击性有显著影响,积极情绪下,个体的攻击性相对较小,消极情绪下,个体的攻击性相对较大。
2) 权力感对攻击性有显著影响,高权力感的个体更容易激发攻击性行为,低权力感的个体不易激发攻击性行为。
3) 不同的情绪状态与权力感对攻击性存在交互作用。
2. 实验1:预实验
2.1. 实验目的
为了更好地进行情绪诱发,完善实验,特邀请华北理工大学20名学生,观看情绪诱发视频后填写问卷,验证各情绪片段的诱发能力。
2.2. 研究方法
2.2.1. 被试
邀请20名华北理工大学学生,要求视力正常或矫正后视力正常,无阅读障碍。
2.2.2. 实验材料
情绪诱发片段:我们选取不同的影视片段对积极和消极情绪进行诱发,视频内容需要不含暴力的相关内容。通过研究调查,最终选定积极情绪诱导片段:西虹市首富,截取7分28秒;脱口秀大会截取6分33秒。消极情绪诱导片段:泰坦尼克号截取7分39秒;唐山大地震截取8分02秒。中性情绪为钢琴版天空之城。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黄丽等,2003):采用情绪自评量表的中文版来测量情绪诱发的效果,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该量表由20个描述情绪的词汇组成,采用5点计分, 让被试在5点量表上对体验到的情绪做评估,从而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区分开来。
2.2.3. 实验设计
采取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情绪(积极情绪组;消极情绪组)为自变量,情绪量表得分为因变量指数。
2.2.4. 实验程序
将20名被试随机分为积极情绪组10人,消极情绪组10人,其中积极情绪组中5人观看西虹市首富,5人观看脱口秀大会;消极情绪组中5人观看泰坦尼克号,5人观看唐山大地震。
首先请被试听中性情绪音乐(钢琴版的天空之城),保持中性平稳的情绪,再让四组不同的被试观看其相应的情绪诱导片段,然后在观看后根据即时心情填写情绪量表。
2.2.5. 实验设备
电脑2台(Windows10)。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为了筛选出更能诱发积极情绪的片段,故选取积极情绪组正性负性得分中的正性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为了筛选出更能诱发消极情绪的片段,故选取消极情绪组正性负性得分中的负性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Table 1. Difference in positive scores in the positive emotion group (M ± SD)
表1. 积极情绪组的正性得分差异(M ± SD)

Table 2. Difference in negative scores in negative sentiment group (M ± SD)
表2. 消极情绪组的负性得分差异(M ± SD)
通过统计分析可得,积极情绪组两个片段的正性得分有显出差异,t = −9.144,P < 0.01,cohen’d = 5.79。比较两个片段的正性得分均值可得,积极情绪的诱发结果为脱口秀大会 > 西虹市首富(M: 37.60 > 30.40)。消极情绪组两个片段的负性得分有显著差异,t = −12.002,P < 0.01,cohen’d = 7.59。比较两个片段的负性得分均值可得,消极情绪的诱发结果为唐山大地震 > 泰坦尼克号(M: 40.80 > 30.20),表明脱口秀大会和唐山大地震能够更好的诱发相应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故选取脱口秀大会作为积极情绪诱发片段,唐山大地震作为消极情绪诱发片段。
3. 实验2
3.1. 实验目的
利用情绪诱发片段诱发被试不同的情绪,对被试应用词语搜索任务、辣椒酱实验范式、攻击问卷,探究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不同权力感对攻击性的影响。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华北理工大学学生137名,要求视力正常或矫正后视力正常,以前从未参与过相似的实验,无阅读障碍,平均年龄为2.16 ± 1.67岁。
3.2.2. 实验材料
情绪诱发片段:积极情绪诱导片段为脱口秀大会,截取6分33秒,消极情绪诱发片段为唐山大地震,截取8分02秒。
词语搜索任务:先向被试呈现18个词汇,其中13个与高、低权力感有关,5个为无关词汇,再向被试展示由单独汉字组成12 × 12的矩阵,让被试在矩阵中圈出呈现的18个词汇。
辣椒酱实验范式:被试会受到伪被试的激惹(比如,对被试态度不好,或者强烈反对被试的选择、言论等),然后告诉被试接下来有个机会为伪被试的食物中添加辣椒酱,此时伪被试需要事先表明自己不能吃辣,被试加入辣椒酱的多少一般就是外显攻击水平。
Buss-Perry攻击问卷:Buss-Perry攻击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它包含四个维度即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该份量表采用5点量表。该量表目前已经成为测定个体攻击性权威的测评工具之一。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同预实验。
3.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 (情绪: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 2 (权力感:高权力感与低权力感)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其中攻击性实验指数为因变量,即加入芥末酱的次数,攻击问卷的分数为因变量指数。利用E-prime软件完成研究实验。
3.2.4. 实验程序
先将被试随机分为积极情绪组70人,消极情绪组67人,其中积极、消极情绪组都再随机分为高权力感启动组和低权力感启动组。
被试观看情绪诱发片段:积极情绪片段(脱口秀大会)/消极情绪片段(唐山大地震),观看后请被试填写正性负性情绪量表。
看完视频后高、低权力感启动组分别进行词语搜索任务,启动相应高、低权力感。
完成辣椒酱任务实验程序,此时屏幕出现“您好,请按照电脑上的指示进行操作,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示意我。接下来屏幕中将会出现一些问题,请您选择您所心仪的选项,左边选项按‘F’键;右边选项按‘J’键,按‘B’键进入下一题。准备好后按‘Q’键开始”。在被试进行试验时,屏幕随机出现无关对错的问题让被试进行选择(结婚你会在乎门当户对吗?大城市和小城市你选哪个?得到一枚高等生物的蛋,该呵护还是该毁灭?),每题之间存在1秒的空屏。被试做出选择后,屏幕会出现火柴人形象,说出与被试选择相反的辩论内容,且语气轻蔑,有嘲笑之意(一共3题)。3题结束后,屏幕出现火柴人形象,此时指导语为:此前一直发表言论的为小明,请为不能吃辣的ta添加芥末酱,一次为1 g,最多加10次。被试加芥末酱的次数就是因变量指数。
随后被试完成Buss-Perry攻击问卷,结束时对被试进行伦理安慰,并分发小礼物,表示对被试的感谢。如图1所示:
3.2.5. 实验设备
1) 电脑2台(Windows10);
2) 心理学E-prime2.0 Professional实验软件;
3) 打印好的正性负性情绪量表,词语搜索任务纸张。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情绪诱发结果
完成实验后对137份实验数据进行筛选,筛去不合格的数据,最后剩余129份有效数据,有效率为94.2%。
为了验证情绪诱发片段的有效性,特对积极情绪组的正性负性得分和消极组的正性负性得分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Table 3. Analysis of emotion-induced outcomes (M ± SD)
表3. 情绪诱发结果分析(M ± SD)
通过统计分析可得,积极情绪诱发下正性得分与负性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 = 16.252,P < 0.01,cohen’d = 2.46。消极情绪诱发下正性得分与负性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t = −12.871,P < 0.01,cohen’d = 1.90。即积极情绪诱发片段(脱口秀大会)和消极情绪诱发片段(唐山大地震)均诱发情绪成功且有效。
3.3.2. 实验数据结果
为了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方便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特将辣椒酱实验攻击性得分和问卷攻击性得分做相关分析,两者的相关结果见表4。

Table 4. Correlation between experimental aggression and questionnaire aggression
表4. 实验攻击性与问卷攻击性的相关关系
**. 在置信度(双测)为0.01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通过表4可知,通过辣椒酱实验范式测量的被试攻击性与通过问卷测量的被试攻击性呈显著相关,r = 0.497,P < 0.01。说明不管是实验还是问卷所测量的攻击性指数均可以为实验结果所服务,且两者都可为本研究的试验结果进行佐证,互相为对方的结果做支撑,做验证。
3.3.3. 情绪、权力感对攻击性的交互作用
为了了解情绪、权力感对攻击性的影响,特地选取情绪、权力感与实验攻击性得分做方差分析,又将情绪、权力感与问卷攻击性得分做方差分析,两者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5、表6。

Table 5.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emotions, feelings of power, and experimental aggression
表5. 情绪、权力感与实验攻击性的差异分析

Table 6. Differences in emotions, feelings of power and questionnaire aggression
表6. 情绪、权力感与问卷攻击性的差异分析
通过表5可以看出,在辣椒酱实验范式结果上,情绪、权力感对攻击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 2.233,P > 0.05。情绪的主效应显著,F = 15.434,P < 0.01,
= 0.109。即感受到的积极情绪越多,个体的攻击性越低;感受到的消极情绪越多,个体的攻击性越高。权力感的主效应显著,F = 6.246,P < 0.05,
= 0.047。高权力感会增加个体的攻击性,低权力感会减少个体的攻击性。
通过表6可以得出,攻击问卷的结果显示情绪、权力感对攻击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 0.096,P > 0.05。情绪主效应显著,F = 8.812,P < 0.05,
= 0.065。情绪会影响个体的攻击性。权力感主效应不显著,F = 0.431,P > 0.05,权力感不会对攻击性产生影响。
4. 综合讨论
4.1. 攻击性结果的解释
攻击性作为经常被研究的热门变量,有多种测量方式。本文采用辣椒酱实验范式和Buss-Perry攻击问卷测量攻击性,二者所得数据皆为因变量(攻击性)的指数。将辣椒酱实验范式和攻击问卷所得结果做相关分析可得,两者的实验结果具有高度显著的相关,两者的结果可以互相为对方的结果验证,即两者的实验结果都可作为本次实验的结果,这为实验结果上了双重保险。虽然有两个实验结果互相验证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但分析讨论时较为繁琐。因为问卷法相较实验法受到更多影响因素的影响,结果的真实性相较实验法更加小,故选择辣椒酱实验范式的攻击性结果作为攻击性的主要测量结果。
4.2. 情绪对攻击性的影响
从数据结果来看,不论是从辣椒酱范式所得的攻击性结果来看,还是从攻击问卷所得的攻击性结果来看,情绪的主效应均显著。从数据上分析,积极情绪组的攻击均值明显低于消极情绪组的攻击均值,即积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攻击性降低,不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自身的攻击性上升,相应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也与实验假设1一致。
有研究者认为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注意偏向更多的是正性信息,从而排除掉一些负性信息,因此变得更加的乐观(王军妮,王勇慧,2019)。这与个体的认知图式有关,在积极情绪下,个体相较于负性信息刺激会更多关注正性信息刺激,对负性信息不单独进行分心抑制,保持主要精力在正性信息上,而积极的情绪状态会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李博文,2020),这可能是积极情绪会更少的引发攻击行为的原因。有研究者发现刺激不会直接引起攻击行为,刺激首先引起的是消极情绪,再由消极情绪引起攻击行为等不良行为,即消极情绪是引起攻击行为的前提基础(王磊等,2018)。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会更多的产生“趋近”的行为模式,即更多的是伸展,是局限于自身的身体动作,当个体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更多的会产生“趋避”的行为模式,即更多表现为推开。相较于伸展,推开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更多的肢体冲突与矛盾,这可能是消极情绪更容易引发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张晓雯等,2012)。
4.3. 权力感对攻击性的影响
从数据结果来看,在辣椒酱实验范式的攻击性结果上,权力感的主效应显著。观察不同权力感的攻击均值发现,高权力感的被试均值明显高于低权力感被试,说明高权力感更容易引发攻击行为,低权力感不易引发攻击行为。这与前人研究一致,也与研究假设2一致。
根据权力的接近抑制理论,高权力的个体更多在意奖励机制,对惩罚机制关注很少,从而行为更为自由,随心所欲,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低权力的个体更多关注惩罚机制,会因为惩罚机制暂停自己的行为,因此行为受到更多的限制,不易产生攻击行为。根据权力的情境聚焦理论,高权力的个体在面对事件时,能更快的识别信息,对情境的控制力也更好,而低权力的个体加工时间较长,可选择的方式就会变少,因此高权力感的个体更易产生攻击行为。根据权力的社会距离理论,低权力个体相较于高权力个体更多的受到限制,需要依赖资源,也就是依赖高权力感的个体,因此会感受到更近的心理距离,会更少的产生攻击行为。
在攻击问卷的实验结果上,权力感的主效应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疲劳效应,被试是最后完成的攻击问卷,由于前面实验步骤多,被试已经消耗了大部分的精力,所以在最后的问卷填写上出现不认真的情况。或者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完成辣椒酱实验范式后,被试关于权力感的唤醒程度已经逐渐下降,所以结果呈现不显著。
4.4. 情绪、权力感对攻击性的交互作用
在辣椒酱实验的攻击性结果和问卷攻击性结果上,情绪与权力感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情绪的主效应均显著,权力感的主效应只有在实验的攻击性结果上显著。实验结果与研究假设3不一致。情绪、权力感的主效应显著,表明情绪对攻击性的影响是直接且显著的,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更加关注正性信息,被试自身的亲社会特质更容易被激发,个体的攻击性就会偏小;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相应生理系统也被唤醒,个体更容易被激怒,且肢体行为也趋向于趋避行为模式,从而个体的攻击性偏大。权力感对攻击性的影响是显著且直接的,启动高权力感的个体行为更自由,攻击性偏大,启动低权力感的个体行为受到限制,攻击性偏小。情绪和权力感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情绪与权力感之间并没有对攻击性有共同作用,情绪并没有影响权力感的结果,权力感也没有影响情绪的结果。即情绪和权力感之间并没有互相依赖联系,且没有一起影响攻击性,而是各自单线影响攻击性。
交互作用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本次实验被试人数较少,没有充足的被试样本,也有可能是因为被试的选取只集中在华北理工大学,范围太小。被试的男女比例不平衡,权力感启动试验唤醒程度不够都是交互作用不显著的可能性原因。
4.5. 研究不足
1) 本次实验的被试人数相对较少,被试总量较小,样本较少;在全部被试中男女比例不平衡,女性显著多于男性;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被试集中在华北理工大学,地域范围太窄,这些都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以后选取被试要注意男女比例的平衡,被试人数以及地域,文化等因素。
2) 本次实验步骤有些繁琐,既需要观看视频,又需要填写问卷,被试在电脑和线下纸张之间来回徘徊,不利于被试保持平稳的心情。今后做实验要尽量将所需材料全部编入程序或者减少来回换的情况。
5. 结论
综合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可得如下结论:
1) 情绪和攻击性都会对攻击性的变化产生影响。
2) 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攻击性水平显著低于消极状态下的攻击性水平,即积极情绪不易引发攻击性为,消极情绪更易引发攻击行为。
3) 高权力感个体的攻击性水平高于低权力感个体,即高权力感更易引发攻击行为,低权力感不易引发攻击性为。
4) 情绪、权力感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即情绪与权力感不会共同对攻击性产生影响。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