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各种非遗技艺、故事、舞蹈、戏曲、杂技、民俗等多起源于、发展于和传承于乡村之中,相应的非遗传承举措也将促进乡村振兴及乡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传承载体,蕴含多种非遗传承技艺。从材料、结构、布局、制作技术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可以清晰看出,不同的地域和流派,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传统建筑装饰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研究价值。
2. 乡村振兴与传统建筑装饰
2.1. 乡村振兴中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建筑中,宫殿和园林建筑最为出色,庞大的群组布局,使其将各种传统建筑的优秀甚至顶尖特征与技艺集为一体。坛庙、寺观、佛塔和民居等虽没前两者气势恢宏,但也是小而精妙,各具特色。其中传统民居是古往今来最与人休戚相关的建筑,也是多与农业文明、农耕社会相适应的居住形态。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有重要意义,也为村落与古镇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使得很多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数量也在不断减少。相关政策的提出,保护传统建筑虽然采用了建档、数字化扫描、修缮和重建等的保护措施,但多地的传统建筑保护情况并不理想,保护和修缮等举措多数都浮于表面,没有落到实处。多地为发展旅游业大力翻修或修建新的“古建筑”,更深层次的保护措施——赋予传统建筑新的生命周期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没有得到重视与实施。
2022年1月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鼓励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在乡间,现存不少诸如红色文化遗址、历史古迹和区域独有的古建筑群等亟待拯救的传统建筑。根据《意见》,多地开发了红色旅游、探访古建筑、传统建筑再利用等特色旅游项目。其中传统建筑作为重要的媒介和载体,在保留乡土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乡村经济的发展。
2018发布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提出要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积极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措施。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旅游商品创意提升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聚焦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高等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创新开展项目对接、主题培训、交流展示等活动,整合创意设计、品牌授权、生产制造等各类社会力量,挖掘提炼本地区特色资源,以创意设计呈现文化内涵,有效提升旅游商品开发水平和市场价值的措施建议。
以上选述的这些国家制度的方案措施和指导建议,是重要的非遗传承领域重要的指导性文件,能够为传统建筑的保护提供保障的同时,也能为其创新传承提供动力。
2.2. 传统建筑装饰及其设计应用现状
传统建筑所具有的装饰纹样,通过视觉表现能够展现出地方特色的本土历史、审美情趣和民俗情感。从传统建筑装饰的建筑构件、材料选择、表面纹理和建筑技艺上,能够发掘出不一样的视觉特征,雕刻或者雕塑出来的纹样与形象,能够直观地展现出内容寓意和文化符号。
传统建筑纹样题材多样的视觉表现和文化底蕴,为其与当代各领域的应用结合带来了丰富的艺术创作题材参考。传统建筑装饰通过提取、变形、象征、比拟等现代化设计手法的处理,已经广泛应用在设计和文旅领域,在不破坏传统建筑装饰独有的地域文化、装饰特征基础上,使得传统建筑装饰与现代设计理念能够创新融合并不断发展,除了在建筑遗产保护和教育领域,在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中绽放光彩,为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 [1] 。
传统建筑装饰的绘画和雕刻等类型的纹样题材,通过整理分类,其题材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内容主题的取意方向,又可以分别为祥禽瑞兽、草果花卉、山水景物、图案符号、博古器物、人物神祗和历史故事七项纹样种类。
同地区和派系的建筑风格不一,建筑装饰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广义上建筑装饰由建筑物的表面装饰、建筑的周围环境布置及其室内装饰三方面构成 [2] ,其中建筑物的表面装饰最能体现出装饰艺术与技艺手法。表1为根据不同部位进行整理的常见传统建筑装饰组成。
在设计领域中的理论研究中,传统建筑装饰运用的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探讨。李晶等人指出乡村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乡村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3] 。吴庆对青砖的文化和美学价值进行了分析,提炼其文化和艺术内涵,提出青砖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 [4] 。缪玲等人以吴地民俗文化为研究背景,在符号学的基础上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研究思路和实践方法,全文提出运用符号学知识,将装饰纹样进行再设计,再将新纹样应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上 [5] 。
在建筑设计领域,湖南瑶族地区打造的“花瑶文化特色镇”,是乡村振兴政策提出后,多地利用传统手工艺、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资源,为乡村振兴实践探索增加了一抹亮色。“花瑶文化特色镇”将花瑶村庄的原始风貌与原生态风景融合,发展研学旅游,打造特色文旅小镇。

Table 1. Commo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composition in different parts
表1. 常见的不同部位的传统建筑装饰组成
注:图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Home.html。
在非遗文创设计领域,从传承和保护手工艺方面入手,小镇将非遗故事、产品、主题融入到游览环节中。与此同时,小镇更加关注传承保护古建筑,在打造宜居宜游上下功夫。花瑶的传统建筑装饰多为木雕、石雕、灰塑和彩绘等艺术形式,门、窗上的雕饰纹样成为美化瑶族传统民居的重要手段 [6] 。管理单位通过制定花瑶房屋统一外观标准,传承花瑶传统建筑及其装饰元素,使古村落的风格和面貌得到保护的同时,村民的居住条件、参与感与获得感也得到提高,如图1为湖南瑶族地区的民居建筑现状。

Figure 1.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Yao Nationality area of Hunan province (self photos by the authors)
图1. 湖南瑶族地区的民居建筑(作者自摄)
虽然传统建筑装饰已经应用到建筑、室内、景观、产品、视觉传达和服装等设计领域,设计作品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在设计中运用传统建筑装饰仍然存在不少局限。第一,新材料应用的限制:传统的建筑装饰多采用砖石或者木材为材料主体,将其转换为塑料或者金属等现代材料应用到其他领域后,虽然新工艺突破了传统用材造成的结构局限性认知,但仍与原有美学特征与价值体现渐行渐远;第二,文化和价值观念存在矛盾:一些应用在门、屋脊或者窗户上的装饰纹样,有着吉祥美满,辟邪驱害等寓意,但是将纹样应用在其他设计领域或者物品上,将会与原有的故事背景或者纹样来源所表达的寓意相悖;第三,专业人才和技术缺乏:传统建筑纹样保护和利用的工作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需要专业的设计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保障;第四,审美体验不足和需求变化过快:设计风格是多变的,人们的审美观也是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的。传统建筑装饰多为古代纹样,与现代的设计风格有差异,国潮文化的兴起,也为传统建筑装饰在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人们的需求也是多变的,人们对审美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同将给传统建筑装饰的利用带来新的挑战,也要求设计应用与时俱进。
3. 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应用研究
近年来,传统建筑保护相关政策的提出,使传统建筑装饰得到保护和传承,并且其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由于传统建筑装饰的构件和类型多样,无法一一列举分析,由此以下以砖雕艺术为例,分析其应用原则。砖雕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雕塑艺术,是中国民居中常见的传统建筑装饰,其纹样的艺术内容与审美特征得到重视,在当代被广泛应用,也体现出相关应用原则梳理的必要性。
3.1. 设计应用的目标意义
传统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其流派风格、纹样符号和材料应用都因分布不同,有着自己独有的区域特色。作为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建筑承载着乡愁,也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发展信息,是人们进行各类生产活动的载体。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应用,为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传播和发展地域文化提供了新的路径。
传统建筑装饰的制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的艺术特征、纹样符号、民俗文化、民族情感甚至是节庆习俗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发掘传统建筑装饰原生态的文化内涵,是尊重和利用传统建筑的基础。由此乡村振兴中传统建筑及其装饰的保护与活化传承,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将能够作为乡村发展的载体,帮助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完善乡村振兴中本土建设的同时,也助力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3.2. 设计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3.2.1. 应用多元化
受传统应用范围的限制,砖雕艺术多作为环境空间的功能构件及装饰元素,导致使用范围受限,应用市场相对狭隘,销售渠道也较单一。在现代化背景下,迎合市场变化及需求是实现砖雕艺术的多元化应用,成为保障其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在对砖雕艺术进行转化时,必须以开放包容的视野,打破应用区域局限的壁垒,促进多领域的交流与碰撞,由此拓宽砖雕产品类别,扩大砖雕应用市场的宽度和广度,实现单一领域向多元衍生的转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为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砖雕艺术拥有丰富的纹样和精湛的传统雕刻手工艺,可扩展砖雕艺术体验,应用于服装饰品等诸多领域。
3.2.2. 目标差异化
在不同的领域中,砖雕艺术的使用人群、环境和目的各不相同,所以其应用不应只对其设计要素简单生硬的照搬,要根据用户需求结合砖雕艺术自身地域文化的艺术特征,选择合适的文旅策略、遗产保护路径、设计方法和教育理念,将砖雕艺术合理地融合到当中 [7] 。以文创设计为例,文创设计注重地域特色性与文化内涵性,所以将砖雕用于文创设计领域时,要强调地区文化的输入,充分分析不同地域砖雕流派的技法区别,不同题材内容的文化内涵区别。
3.2.3. 生产可持续
由于传统砖窑对耕地破坏严重,对环境污染大,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砖窑被淘汰。在绿色低碳理念盛行的大环境下,可持续性概念深入人心,砖雕艺术应用应遵循环保性原则,即在对砖雕艺术进行设计制作时,以“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从材料和工艺方面进行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为砖雕艺术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3.2.4. 内容文化性
砖雕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砖雕艺术的兴起、发展、成熟,不仅代表着传统手工技艺的逐渐提升,也象征着人们在审美标准、思想认知方面的进步。砖雕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是推动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实现文化移植是传统装饰元素在进行设计应用时的关键 [8] 。在对砖雕艺术的传统元素应用过程中,应当遵循文化性原则,挖掘其精神内涵并从中提取文化因子应用于设计中,赋予设计文化属性从而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创新发展,提升砖雕艺术的文化感召力。在进行砖雕艺术文化要素提取时,首先要保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与原真性,提取具有民族性、地区特色性的典型文化符号;其次要采取辩证的态度进行取舍,提取符合现代人审美以及精神需求的内容;最后,要实现文化符号的可读性,方便用户理解。
3.2.5. 过程数字化
随着人们审美的提升,大众对砖雕的纹样内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然而利用传统的工艺方法对砖雕纹样进行重新设计耗时长,难以满足现代化的需求。将现代化技术与砖雕纹样设计相结合,坚持数字化原则,能够使其在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高速和高效地发展与创新。在砖雕纹样设计应用时,可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将传统纹样解构,并建立单体纹样数据库,根据布局排列原理并利用参数化生成算法调整单体纹样的参数,完成旋转、错切、阵列、增删等衍生变化,快速实现传统纹样的多样化生成。同时可以利用3D虚拟现实技术,将数字化纹样应用于效果模型库中或在虚拟空间中搭建展示,能够直观地展示应用效果并为后期修改提供参考,从而实现纹样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展示。
4. 总结与展望
作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传统建筑装饰所展现出的视觉语言与技艺特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以传统建筑装饰在乡村振兴中,以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和非遗文化设计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为基础,结合现有的文献研究,总结出应用意义。并且通过以砖雕艺术为例,提出了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应用原则,从多元应用、差异化、可持续性和文化性等四方面原则,为传统建筑装饰发展与保护提供保障。未来,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甚至元宇宙的介入,都是传统建筑装饰利用新技术传承与创新的举措。同时,通过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加持,能够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使得各类传统建筑装饰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