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创新创业教育大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双创赛事的参与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既是新时代新常态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也是对“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回应,是党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教育宗旨的具体化,是当代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亟待回答的迫切问题。
2. 双创竞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2017年8月,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对高等教育战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为积极落实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更好的培育新时代学生的创新素养,各高校不断提出各自思路、探索和方案,全社会也出现了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高潮,特别是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双创大赛层出不穷,吸引了广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比赛累计已有603万个团队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前六届大学生中共有创业者54.1万人,400多个金奖项目就带动就业超50多万人。大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如何在参与赛事实践中贯穿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完善的双创教育体系,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是值得探索的时代课题。
3. 学生参与双创竞赛实践面临的问题
3.1. 精准帮扶不够,落实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目前各高校已加强对学生参与双创竞赛的重视程度,但对于鼓励学生参与双创竞赛的力度和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缺乏系统、长期的规划设计,组织参与竞赛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工作理念和保障体系仍有不足,在落实质量上存在组织开展较为分散、临时,没有工作形成合力 [1] ,对项目团队缺乏持续、精准的关注和帮扶,存在过度追求参赛数量、忽略作品质量的情况,缺乏信息互通;参与过程中对于经费保障、交流实践等环节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最终结果可能出现获奖较少、层次较低、项目不持续等情况。
3.2.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有待提升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事关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仍不完善,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薄弱,基本功较差;双创培训体系不够健全,短期的赛前培训使学生很难获得真正的收获,加之受大学生成长环境和教育过程等因素影响,导致大学生存在对于创新创业意识不强、认识不足、参与实践兴趣不高、能力不够、主动性缺乏等问题。 [2] 此外,部分学生存在对于获奖的功利心理,遇到挫折时会选择弃赛,缺乏对项目进行深入钻研的信心、决心和动力。
3.3. 高校双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在校大学生双创能力水平与教师引导能力密切相关,但当前双创教师队伍大多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兼职,具有专业背景和创业经验的专业教师相对缺乏 [3] ,专业教师也大多将精力放在项目、科研、论文上,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部分高校缺乏对双创指导教师的针对性培训,导致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重视度和实际能力不够,导致在竞赛时的一些关键问题判断上对学生的有效帮助不够,影响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个别指导教师也存在功利心理,为了获奖直接给予学生相关成果,并未达到通过竞赛锻炼大学生能力的目的。
4. 以竞赛参与切入双创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4.1. 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我国也发布了系列政策及指导意见(如表1),不断强调创新创业面向我国尤其是面向大学生的重要性。

Table 1. Relevant policies and guidance issued by the country
表1. 我国部分相关政策及指导意见
随着“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的出台,高校双创教育的实践模式越来越重要,各式创赛的举办氛围也越来越浓厚,赛事项目与社会热点问题和市场对接,严格的赛规赛制更加考验参与学生的综合能力。参与各类双创赛事有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既有利于助力大学生实现梦想,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所需的人才储备。
4.2. 有利于大学生更好融入了解社会,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
大学生在参与竞赛进行选题时,需要对竞赛题目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对于题目内容的现状、发展前景、技术难点等分析,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发展,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更好的巩固知识、增长见识,提升自身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和适应社会,为未来学生更好的走向就业岗位、更好的进行创新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有利于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 [4]
4.3. 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提升高校科研实力
当前,部分高校“双创”教育中存在着制度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和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双创竞赛实践,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促进学生产生获取知识、能力,竞赛过程中的挫折甚至竞赛的失利可以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获取和创新创业精神养成。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参赛指导和服务,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和相关制度的完善,同时还能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进而完善学校学科、竞赛机制,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好地成长。
5. 促进大学生参与双创竞赛并得到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各高校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双创竞赛的热情和决心,不断增强高校“双创” 教育工作的实效,通过参与竞赛实践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要针对性的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重点要在完善顶层设计、注重思想引导、健全全方位的指导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5.1. 完善顶层设计,健全机制设置
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激发师生参与双创竞赛热情。
1) 在机制完善上,不断统筹学科竞赛资源,搭建竞赛项目平台,有计划、有层次的做好双创竞赛的组织工作,加强部门间协调,加大对双创竞赛和参与情况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在激励机制方面仍需不断完善,对学生在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体现,对指导老师的晋升发展上予以考虑或纳入年终考核指标,激发师生参与双创竞赛热情,增加师生参赛的内生动力。 [5]
2) 在课程设置上,大力推动学校双创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建立创新创业必修课及多样的选修课课程,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培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商业计划书撰写方法等内容,将竞赛与教学相融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3) 在平台建设上,要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教育基地的建设,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优势,持续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双创实践教学基地 [6] ,从社会需求出发,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给学生制造更多接触社会,接触企业,接触实际的机会,实现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比提升,提高其未来就业创业竞争力。
5.2. 构建专业竞赛指导教师团队
要重视双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组织相关教师定期参加创新性教育的培训,尤其是针对于互联网双创教育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出台完善高校双创指导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政策。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及交流分享会,分享获奖经验,营造良好竞赛氛围,加强师生对双创竞赛及项目的重视程度,使参赛人数和双创项目数形成规模。
同时,实施校外导师专项计划,聘请优秀企业家、行业优秀人才、优秀校友、双创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等作为兼职导师或技术顾问,参与到学校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既为学生亲身传授经验,也帮助校内老师提升成长,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5.3. 推动全过程指导,建立完善竞赛指导机制
赛前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研讨会、交流分享会,从参赛准备、项目选择、策划书撰写、演讲技巧、展示ppt制作、问题回答等方面进行宣传指导,积极鼓励师生参与,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自身,加强创业团队建设和参赛项目的打磨。比赛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加强对参赛的过程指导,随时帮助团队调整状态,精准把握比赛机制,鼓励团队树立信心,勇敢挑战自我。完善赛后指导机制,对优秀项目给予进一步支持,打造优秀创业团队,指导优秀团队创业,推动参赛项目孵化体落地、成果转化,打造高校特色双创活动品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对优秀团队和项目负责人的宣传,发挥双创竞赛的辐射效应,营造双创教育的良好氛围。
6. 结语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双创竞赛实践,有利于培养具有双创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应继续加强此项工作,改善当前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