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建设在当下时期具有重大意义。 [1] 在现代城镇化建设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本文将基于文旅融合理论,对历史街区提出改造设计的原则与策略,并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镇江新河街”为例进行改造设计。新河街原址位于镇江古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现今的新河街内部风光不再,映入眼帘的是荒芜的街道和废弃的房屋,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成为了一个历史建筑毁坏严重、不可居住的居民街区,保护与振兴计划的推进已是当务之急。
2. 文旅融合及历史街区更新概念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文旅融合被提出作为一项重要战略,这其中,中央政府将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整合为文化和旅游部,体现了文化与旅游不可分割的关系 [2] 。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内在的联系,正如我国古代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把旅游和读书紧密结合。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汇合重组,从而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 [3]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两者有机相连并深度融合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必然规律。
历史街区最原始的概念为:“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4] 。历史街区不但见证了城市历史的发展,也保存了传统的历史文化风貌。其更新设计包括对空间格局的整体规划,以及单体建筑同自然环境的空间对应关系,同时也包括对建筑立面风貌、室内空间的整改。更新中需要处理好建筑材料、造型、空间形式等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并注重凸显街区的个性与特色。通过有效的历史更新手段,能使其在振兴历史街区、传播历史文化、获得经济利益三方面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3. 新河街改造优势与劣势
3.1. 改造优势
新河街位于的镇江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各类特色的地域文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扬中竹编、泥叫叫泥塑工艺,以及梅庵琴古琴艺术、白蛇传传说等等,更有各类食品特产也闻名全国,如特色美食锅盖面、大麦粥、特色河豚、金山翠芽等等。新河街内的古建筑中,遗留许多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的民宅建筑,部分保存完好的清代瓦当、门枕石、以及花窗等,装饰有卷草纹、云纹、蝙蝠纹、石榴纹等精美的纹样。亲和有力的建筑轮廓线、建筑立面在青砖映衬下显现的错落有致,色调统一,清新典雅而又和谐,充分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新河街旁紧邻深阔的大运河,又紧依长江,镇江古运河属于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运河以“高岗夹河”的气魄,与“江河交汇”的形胜,在中国大运河中独具特色。优秀的运河文化对新河街发展经济,打造良好的环境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有着显著的提升效果。新河街交通区位便利,四周区域基础设施完善,北面春江潮广场,外部区域受众群体广泛,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优质的区位条件。
3.2. 改造劣势
新河街当前已经拆迁,常年积累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 新河街内部交通不够通畅,内部街巷肌理由于杂物堆放以及建筑坍塌变得不够清晰。据钱鑫等《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街巷空间调查研究》一文分析得出,原本新河街有一条主街,11条小巷 [5] 。现今只有尹家巷,堂子巷可通行,其余小巷不可通行,且小巷空间过于狭隘,无大型公共空间(见图1(a)),不利于旅游区域的人员流动。2) 室内方面,同样面临着需要改造的方面。新河街多数民居层楼高不过2.8米,给人一种压抑的空间环境(见图1(b)),且室内功能空间也与目前多元化的功能空间需求不匹配。3) 在建筑外观方面,该区域建
(a)
(b)
(c)
(d)
Figure 1. Photographed b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Xinhe Street
图1. 新河街现状地域考察拍摄图
筑多数处于废墟状态,柱子倒塌程度不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青砖立面几乎无一完整,古建筑屋顶砖瓦残破杂乱,没有生活气息(见图1(c))。街区内部杂草丛生,植物配置单一,搭配混乱,缺乏季节性变化。4) 该区域缺少大型公共空间的集散场所,整体街区基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曾经商业的繁华已被湮没,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凉,整条街区透露着一种被遗忘和废弃的氛围(见图1(d))。
4. 基于文旅融合的新河街改造设计原则及策略
4.1. 古建筑保护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承载着城乡记忆和人民群众的乡愁,是人民群众乡愁的见证,是城乡深厚历史底蕴和特色风貌的体现,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时代的缩影,一座没有老建筑的城市相当于没有灵魂,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老建筑,是留住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手段之一。对古建筑进行全新的修复与改造,要求在改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古建筑的风貌。具体到新河街改造,可以保留其特色马头墙屋顶,并对遗留清代砖瓦实现二次利用,也可将新河街木雕、门墩、门枕石、牌匾纹样进行元素提取运用于室内装饰等等。确保改造过程中避免大动干戈,积极地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和重新利用,保护了其历史性,使其不被历史所淘汰 [6] 。
4.2. 地域文脉延续原则
目前的旅游历史街区存在“千镇一面”的情形,新河街在改造设计中就需要凸显镇江地区的各类地域文化。具体实施方法如将镇江地区民国建筑风格与原有建筑外观相结合,再如将镇江地区各类非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运河文化融入街区功能空间布局中。通过以上措施延续镇江地域文脉的同时,打造出独具特点,富有地方韵味的历史街区,使得当地文化产业得以发展,提升街区的品牌效应及社会效益。
4.3. 创新性原则
基于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新河街改造虽需注重对原有建筑的保留,但也不应只是停留在原封不动的修缮保护,更应该去实现创新运用,这样既能保护它的历时性,也能使其不被历史所淘汰。例如,设计中采用新型材料和新型技术进行改造。在建筑外观以及室内设计改造中,可以利用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建筑及其装饰材料。整体街区空间功能布局上,可以采用新技术等创新手段来丰富街区的设计和体验,增加VR互动体验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体验。
4.4. 普适性原则
新河街改造普适性原则需要符合当前现代社会的共性需求。因此,在进行街区空间功能分割以及设计改造方案时,需要考虑现代旅游大众的需求,在具体措施上如在空间布局功能中,入手考究旅客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 [7] ,如充分考虑大众吃、娱、住、行等需求,并在在空间布局中得以展现,以“行”为举例,可以在具体设计实施时拓宽道路,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和行走环境。通过以上措施来全面展现新河街改造设计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实现大众普适的空间布局。
4.5. 审美性原则
新河街审美性要求街区设计在外观和内部装饰方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追求当代设计趋势,可以追求简洁、大气的建筑外观设计和室内设计,建筑外观设计要求错落有致,室内装饰设计要求繁简适度,注重色彩的协调与谐美,可运用饱和度较低的色彩配色原则,使其吻合当前大众的审美喜好。公共空间亦可增加供游客欣赏的艺术装置、壁画、雕塑等,通过一系列手段的精心设计,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旅游环境,吸引人们驻足观赏和体验。
5. 基于文旅融合的新河街改造设计表现
新河街改造,首先面临的是旅游区域规划的困难,需要注重旅游发展的需求重新进行空间布局。其次面临的困难是文化的发展保护,改造中最大可能的保留原有的建筑遗迹以及街区风貌,同时还需结合镇江本地的各类文化,如运河文化、手工非遗、饮食特产等,同时街区的改造设计还需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以上诸多元素的综合给新河街的改造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
5.1. 调整空间布局,通行道路增加
在整体街区空间维度上,新河街整体街区需要通过重新组织空间布局,优化当前街区通达性。当前现状我们可知新河街整体空间杂乱,只有主路与两条小巷可通行,将在整体街区的道路上,要以增强社区的活力和社交互动规划并设计更加宽敞的步行道路,进行道路整改,理顺整体交通流线,规范通行,使整个新河街充满着秩序与空间感,整体流线确保街区流线畅通和人流的合理分布。道路整改过程中,可拆除部分历史价值不高的危房,并对历史价值高的古建筑进行单体改造,确保拓宽道路的同时,尽可能的保护古建筑。在绿色可持续性景观维度上,曾经杂乱的植被已无参考价值,整体绿化需要重新再设计,空间通达性高处设置景观节点,给空间绿地增强围合感,提高街区的绿化性、可访问性和导向性(空间布局对比见图2)。

Figure 2. Comparison diagram of space layout planning
图2. 空间布局规划对比图
5.2. 整体区域的旅游再设计规划
新河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现代商业带来的可观收益,商业作为旅游型街区目前主要的盈利单元,以大体量和优势地段,吸引旅游资源的注入,而同样作为街区组成部分的历史文化单元同样需要得到重视,当前新河街及其镇江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仍可通过进一步发掘,形成商业–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 [8] 。
新河街规划需要以开发具有镇江历史文化的商业区、文化休闲区为主,行政服务区以及居民区则较少分布,结合新河街现实条件,从而对具体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布,复合或植入。整体旅游规划需延续当前镇江优秀的文化特色,创造更为合理和舒适的空间环境。整体规划以紫色代表商业区,商业区的规划中,可引入当地特色非遗泥叫叫手工艺品店,展示当地的传统工艺。并新增体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文创,如白蛇传文创产品商店,再结合当地美食,如大麦粥融合奶茶、镇江特色河豚馆等,使得当地特色文化得以全面展现。文化休闲区以橘色表现,在文化休闲区内,设置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文化休闲活动场所,提供艺术活动和服务,如物质文化遗产梅庵琴商业古琴艺术馆、运河展示馆、竹编艺术吧、考古遗址展示馆、文化广场等,提供丰富多样的互动活动和交流机会。粉色代表居民区,服务行政区以黄色表现,经过重新规划的新河街,当地居民和游客都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街区也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整体规划设计效果见图3)。通过有效的空间重新组织和优化的措施,可提升新河街的宜居性和人文环境,吸引更多人来到街区并体验当地地域文化的魅力。

Figure 3. New River Street spatial effect plan and floor plan
图3. 新河街空间效果规划图以及平面图
5.3. 建筑外观改造设计
改造新河街建筑外观需在原有建筑之上,体现出镇江地域文化的特点,尤其需要体现出镇江本地的建筑风格。这里以整体规划布局中的7号区域,金山翠芽展示文化馆外观设计为例。基于当前新河街当前建筑现状,修复、扩建、保护建筑的外立面,要求设计师设计的建筑与周遭环境相协调,兼顾建筑立面的和谐统一,与当地文化理念积极融合 [9] 。从考察搜集的新河街优势可以得知,新河街外部改造可以融合此处原址建筑独特的屋顶形式,大门外墙保留并改造原新河街泾太公所牌匾样式,窗户保留当地特色清代木雕门窗和装饰图案,同时融入镇江特色建筑旧镇江商会枋西式立面的特色建筑元素,修补破损的墙体和装饰。在外观材料上,合理保留原有建筑砖瓦等材料的同时,结合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以及结合新型材料,如当地有机石材、青砖等,以及外墙保温装饰挂板、天然无水粉刷石膏等,重新演绎建筑细节和装饰,修复老化和受损的砖墙,并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合理搭配,使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设计过程见图4,最终建筑外观效果图见图5)。

Figure 4. Schematic table of sources and conversions of architectural exterior elements
图4. 建筑外观元素来源及转换示意图

Figure 5. Renderings of building exterior renovation
图5. 建筑外观改造效果图
5.4. 内部空间改造设计
内部空间改造是根据当地文化旅游体验的需求,对原有建筑内部进行空间布局调整和改造。以新河街改造后的21号室内运河文化展示空间和6号竹编艺术吧为例,通过室内改造将地域特色的建筑纹样如新河街牌坊纹样、门墩、门枕石纹样、清代木雕纹样等,进行再绘与元素提取,并进行二次调整,以获得元素灵感转换的纹样设计。这类纹样不仅形式优美,还多具有吉祥寓意,如蝙蝠纹寓意幸福美满,祥云纹寓意如意顺利,石榴纹寓意多子多福。具体设计中牌坊纹样可以通过其边角方正的特征,装饰室内墙面的四角;牌匾纹样可以截取左上角四分之一处并进行对称变换,用于墙面阴角装饰;门墩纹样可以用于展示柜下部的雕刻装饰设计;清代木雕的二方连续蝙蝠纹,可以横向应用于不规则墙面装饰;清代门枕石的纹样可拼合在一起,与室内高40 cm的踢脚线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设计氛围效果。此外,旧材料如砖块和瓦片可以重组拼合,作为室内装饰墙面的元素,民宅门框的造型可以提取并重新设计,用于室内的展示框(设计过程见图6)。运河文化水系图和扬中竹编将展示其中,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镇江扬中竹编和运河文化氛围。这样的设计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氛围和体验场所的同时,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终室内效果图见图7、图8)。

Figure 6. Convers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ior renovation design elements
图6. 室内改造设计元素转换以及运用图

Figure 8. New river street canal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图8. 新河街运河文化展示馆
6. 结语
基于文旅融合的历史街区改造设计是一种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发展相结合的有效方法,让大众在游玩中,体验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本文在充分理解文旅融合及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的理念下,遵循保护建筑遗产、延续地域文脉,以及创新性、普适性、审美性等原则,力求通过对新河街历史街区的改造设计,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延续镇江地域文脉的历史街区旅游环境,提升街区的地域性和文化内涵,使得新河街成为镇江地区的热点旅游打卡地,为当地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