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提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尊重少先队员主体地位,遵循新时代少年儿童成长规律” [1] 。同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要“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 。“双减”政策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带来契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生活的时间、空间与形式随之改变。“双减”政策下,肩负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光荣使命的少先队工作要与时偕行,在坚守“不变”与适应“变”中,凸显生态特征,探寻政府引导、学校主导、家庭支持、社区辅助的少先队工作“四位一体”生态路径,发挥组织育人与实践育人特色。
2. “双减”政策下少先队工作的“不变”与“变”
充分认识“双减”政策下,少先队工作“一成不变”与“识变从宜”的双层特性,深刻把握其本质,促进少先队事业蓬勃发展。
2.1. “双减”政策下少先队工作的“不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双减”政策下少先队工作始终如一地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指向“立徳树人”根本目标,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
其一,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不变”。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年儿童群团组织,伴随着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如表1所示,自少先队成立以来,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就是少先队的初心与使命。少先队工作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根植于少年儿童心中。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作为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不会改变。

Table 1. Summary of the basic task content of “Cultivating Communist Successors” in the important document meeting of the young pioneers
表1. 少先队重要文件会议中“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根本任务内容的梳理
其二,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工作主线“不变”。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少年先锋队”命名少先队组织。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少年儿童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殷切期望。加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是吸引少年儿童积极加入少先队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少年儿童在组织中发挥小主人作用的关键原则。此外,“全童入队”背景下1,部分少年儿童对自身身份认同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在现实环境下易发生偏差。因此,增强少年儿童的光荣感作为少先队工作的主线,无需变,也不能变。
其三,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的核心理念“不变”。少年儿童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期,引领其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朴素的政治情感、理性的政治参与,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与是非观是推进其由自然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少先队工作对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与价值观塑造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少先队工作的核心理念必须是也只能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
2.2. “双减”政策下少先队工作的“变”
“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后服务大面积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度消减以及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促使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时间、空间和形式发生巨变。作为少年儿童教育生态中重要一环,少先队工作的时间、空间和形式也发生着变化。
其一,少先队工作时间“变”足。“双减”政策实施前,少先队工作主要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开展,少先队活动经常与班会或学校其他活动紧密联系,使得少先队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课外探索时间更充裕,如,课后服务时间、双休日等。据统计,“双减”政策实施后,多地至少有80%的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相当于大部分学校在放学后增加了2个多小时的学校时间 [3] 。少先队工作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发挥育人价值。
其二,少先队工作空间“变”宽。“双减”政策实施前,因时间限制,少先队工作开展的空间也有限,还是以学校作为主阵地 [4]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的活动空间不管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均大幅拓宽。与此同时,少先队工作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积极探寻社会可用空间,为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如,淄博市青少年宫与社区携手建设社区青少年宫,搭建“红领巾开心农场”,为少先队实践活动拓宽社会化阵地。
其三,少先队工作形式“变”丰。“双减”政策实施前,少先队活动多集中于惯例化的仪式教育和被动式的形式活动,难以突出少年儿童主体性,发挥少先队实践育人的功效 [5] 。“双减”政策实施后,多地学校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不断创新少先队活动形式,开展众多古今文化相融通、校内校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衔接的专题式少先队活动。如,上海市少工委鼓励各社区整合区内各种实践资源,开展“15分钟社区少先队幸福圈”活动,彰显校外少先队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3. 少先队工作的“不变”与“变”凸显生态特征
少先队工作是教育生态内部调节其他要素的重要纽带,是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政策下少先队工作“不变”与“变”凸显生态特征。
3.1. 少先队工作的生态理念
少先队工作的生态理念是指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多种教育要素以少先队教育为中心,通过高质量的互动与沟通,促进少年儿童在不同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接受一致的信息 [6] 。政府、家庭、社区作为外界环境中重要教育主体,拥有丰富且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与校内资源进行互补,提高教育成效 [7] 。加入政府的引导、家庭的支持、社区的辅助能扩充少先队工作的资源,且能增强以少年儿童为中心的各主体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为少年儿童健康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3.2. 少先队工作的生态空间
少先队工作的生态空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少先队工作生态空间指保障少先队工作稳定运行所需的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狭义的少先队工作生态空间仅包括保障少先队工作稳定运行所需的显性环境 [8] 。少先队工作的生态空间包含诸多要素。就主体而言,分为教师、家长、教育部门、社区工作者等;就地域而言,分为校内少先队工作场地和校外少先队工作场地。少先队工作生态空间中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是少先队工作持续稳定运行的基础。
3.3. 少先队工作的生态内容
少先队工作的生态内容主要聚焦于深化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引领,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一,把握少先队建设任务的延续性与时代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延续少先队建设任务的时代性,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融入少先队工作中,激发少先队员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情感。其二,把握少先队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将有意义的内容与趣味性的形式相结合,遵循儿童化的工作原则,提高少年儿童的活动参与性与主动性。其三,注重少先队工作的实效性与价值性。少先队工作者们要把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放在首位,促进少年儿童对少先队活动主题从心底产生共鸣,并外化于行。
3.4. 少先队工作的生态保障
少先队工作的生态保障是保证少先队实际工作平稳运行、高质量开展的重要机制。其一,少先队工作的监督体系是政策保障。在政策实施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对少先队工作生态系统进行针对性行政管理。其二,少先队工作的专业化队伍是专业保障。一方面通过培训,提升少先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还可聘请优秀党员、团员及对国家、社会有重要贡献的公民作为校外辅导员,为少年儿童树立品行优良的模范形象。
4. 建构少先队工作“四位一体”生态路径
落实“双减”政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家庭、社区和政府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四大主体,在少先队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基于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统整学校、家庭、社区和政府四大教育主体力量,构建时间上紧密衔接、空间上资源贯通、形式上密切配合的少先队工作“四位一体”生态路径,从而对少年儿童施以少先队教育影响,促进少先队工作高质量发展。
如图1所示,少先队工作的生态系统分为四个层次:家庭、学校和社区分别与少年儿童直接接触的少先队工作微观系统;家庭、学校和社区围绕少年儿童相互联系的少先队工作中间系统;包含社区、省政府、市政府、区政府和家庭其他成员,这些未直接参与但却对儿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少先队工作外层系统;存在于以上三个少先队工作系统中且包含社会价值观、文化、习俗、法律和政策的少先队工作宏观系统。同时,如图2所示,少先队工作的时间、空间和形式三者,同样存在这种生态模式。该生态模式在少先队工作的时间、空间和形式中依次发挥循环作用,助推少先队工作“四位一体”生态系统有序、和谐发展。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four-in-one” ecosystem for the work of the young pioneers
图1. 少先队工作“四位一体”生态系统示意图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four-in-one” ecological path for the work of the young pioneers in the dimensions of “time, space, and form”
图2. “时间、空间、形式”维度下少先队工作“四位一体”生态路径示意图
4.1. 时间维度“四位一体”生态路径
在时间维度上,充分发挥微观、中间和外层系统中可为少先队工作所利用的一切碎片化时间和特定时间,串连起学校、家庭、社区和政府四个教育主体共同作用的少先队工作生态网。
在微观系统中,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最大化地抓住学生在校的碎片时间,开展不同时长、不同内容的少先队活动。如,在每日课间广播时间播报少先队小知识;每周利用一节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一次以中队为单位的少先队活动;每学期利用半天时间,开展一次以大队为单位的少先队活动。家庭利用好少年儿童的双休日和节假日,带领孩子参观红色纪念馆,或是在传统节日与孩子一起动手设计文创产品,在亲子互动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区利用少年儿童寒暑假,集中社区内的少年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形成特定时间段的学习成长共同体。
在中间系统中,学校、社区和家庭充分配合,协同育人。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学校邀请优秀家长代表参与;在学校开放日,学校联手社区为家长和少年儿童举办多样化的少先队活动;在寒暑假及双休日,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社区少先队活动。如此,既可发挥少先队实践育人作用,又能提升教育主体间的配合度,有效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在外层系统中,省、市、区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将学校和社区开展少先队工作的时间具体化、数字化。规定学校每学年进行少先队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多少个学时;社区每年寒暑假开展少先队活动应达到的最低时间标准是多少。“双减”后的少先队“四位一体”生态路径需要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将学生校内外教育时间有效衔接,才能实现教育行动和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使少先队“四位一体”的生态教育实践统整起来 [9] 。
4.2. 空间维度“四位一体”生态路径
在空间维度上,把握微观、中间和外层系统中可为少先队工作利用的空间阵地,建构起学校、家庭、社区和政府四个教育主体共同参与的少先队工作生态圈。
在微观系统中,学校为校内少先队活动提供活动空间,如学校多媒体活动室、礼堂、操场。在家庭场域中,父母为少年儿童开辟能够独立探索、思考,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空间。社区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基地,为少先队员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有效开发社区本土场馆资源,如红色教育纪念馆、少年宫、敬老院、博物馆、海洋馆,为少先队场馆学习提供便利。
在中间系统中,三个主体所负责的空间相互联系,使同一类型活动在不同阶段不同场所开展,加深少年儿童对少先队活动主题的层级性理解。如,开展与革命文化相关的少先队活动。第一阶段,在学校中通过影视作品学习革命文化知识;第二阶段,父母带领孩子参观革命文化纪念馆;第三阶段,在社区组织下,家长陪同少年儿童探寻革命文化遗址。三个不同空间,由浅入深地带领少年儿童学习与感悟,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更好地激发少年儿童爱国爱党的情感。
在外层系统中,各级政府对少先队工作的空间给予政策保障。对少先队工作的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校外空间,要落实校外少年儿童活动场所为学校提供活动场地;或联手社会公益机构,建立少先队活动实践基地,为少先队员提供劳动体验、队史学习的公益性教育服务。如,深圳教育行政部门联合中国科技馆和深圳市科协,建立一批馆校合作基地学校。
4.3. 形式维度“四位一体”生态路径
在形式维度上,探寻微观、中间和外层系统中可为少先队活动赋能的多种教育活动形式,搭建起学校、家庭、社区和政府四个教育主体共同施教的少先队工作生态盘。
在微观系统中,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育人优势,积极探索高质量、高价值的少先队活动新形式,如以话剧、情景剧、职业体验的形式来开展少先队活动;或是结合VR、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线上线下双线混融的少先队活动。父母做好少先队员的情感引领工作,如观看新闻时,父母与少先队员深度交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行为表率,潜移默化影响少先队员形成正确的三观。社区利用自身资源,在社会化教育阵地中开展多元化少先队活动,如,寒暑假的社区英雄人物探访活动或红色研学活动。
在中间系统中,家庭、学校和社区就少先队活动形式创新层面相互交流。以少年儿童为中心,在少先队辅导员等专业化少先队工作者的领导下,丰富少先队活动形式,满足少年儿童对实践教育的诉求,共同促进少年儿童发展。
在外层系统中,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少年儿童成长过程,尤其是家庭成员中的党员更应该肩负起党史、团史以及队史教育的责任。政府可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对少先队工作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如,尽可能地扩大少先队工作者在开展少先队工作时的工作权限;定向开发少先队活动教育应用软件。
最后,在宏观系统中,无论何层均深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的影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重视少先队工作的社会风气,形成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文明,引领少年儿童思想成长。
5. 总结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高质量推动少先队工作是稳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柱。“双减”背景下,“四位一体”的少先队工作路径建构,能够进一步发挥少先队组织育人和实践育人实效,满足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需求,并为常态化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生存路径。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全国少先队研究课题“‘双减’政策下少先队发挥作用时间、空间和形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YB37)和2022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广西少先队工作专项课题“构建党团队一体化传承红色基因全链条路径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ZJY2340)研究成果。
NOTES
1全童入队:让所有有入队意愿的少年儿童全部加入少先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