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压力和竞争也日愈激烈。精神卫生问题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对国家、社会、健康、经济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的关键问题。据统计 [1] ,截止2017年年底,我国精神分裂症患病者约有428万人 [2] 。精神疾病公众污名是指公众对待精神疾病病人的固有印象、偏见和歧视等消极的态度和行为 [3] 。文献查阅发现 [4] ,国内多是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身污名进行研究,忽略了家属、社会及公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所带来的影响 [5] 。尤其是针对本科护生的相关研究更少。在我国现行的医学背景下,本科护生是未来护理团队中的骨干力量 [6] ,他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不仅会影响着护生对未来就业的意愿,还影响着精神科护理的发展。鉴于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本科护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公众污名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促进其回归家庭和社会。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22年5月~2022年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某本科院校护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纳入标准:① 年龄 ≥ 18岁,在读本科护生;② 配合程度好,思维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好,自愿参加该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分为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精神病公众污名量表(PSSMI)两个部分。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对有关护理人员及护理管理者进行咨询,对一般资料进行设计。包括:性别、年级、成长环境、参加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及培训情况、在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实习及直系亲属中是否有人自杀或试图自杀等基本信息。
使用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Winnie W.S. Mak等人编制的精神病公众污名量表(PSSMI)对研究对象的精神分裂症公众污名现状进行调查。该量表共有21个条目,污名分量表有12个条目,接纳分量表9个条目 [7] 。量表采用Likerts 6级评分,污名分量表采用正向计分,而接纳分量表则用反向计分,量表的分数越高,说明公众对精神疾病病人污名态度及不接纳行为就越严重。2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80以上。而且考虑到内陆地区与香港地区的差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潘玲老师 [7] 对量表的信效度重新测量,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81以上。
2.2.2. 调查方法
通过发放电子问卷,问卷在获得知情同意情况下遵循自愿原则填写,为避免漏填,每项均是必答项目。问卷收集完毕后,笔者对问卷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电子问卷160份,剔除不合格的调查问卷后,剩余151份,此次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38%。
2.2.3. 统计学研究方法
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采用频数及构成比等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一般资料进行分析;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均数和标准差等方法对本科护生关于精神分裂症公众污名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本科护生的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研究护生共151名,没有参加过课外精神分裂症相关讲座(85.43%),没有在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实习过(84.11%),其直系亲属中没有人患过精神分裂症(94.7%),详细见表1。

Table 1. General data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n = 151)
表1. 本科护生的一般资料(n = 151)
3.2. 本科护生对精神分裂症公众污名的得分情况
在此次研究中,本科护生对精神分裂症公众污名的总得分范围为4.33~10.00分,平均得分为(5.43 ± 1.35)分。详细见表2。

Table 2. Public stigma score for schizophrenia among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n = 151)
表2. 本科护生对精神分裂症公众污名得分情况(n = 151)
两维度分量表与量表中点3进行比较,污名分量表与接纳分量表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情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stigma and acceptance subscale with point 3 (n = 151)
表3. 污名及接纳分量表与量表中点3比较情况(n = 151)
注:*表示P < 0.05。
3.3. 本科护生与精神分裂症病人接触程度得分情况
本科护生与精神分裂症病人接触程度平均得分为(1.86 ± 1.60)分。详情见表4。

Table 4. Scores of contact degree between nursing students an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表4. 本科护生与精神分裂症病人接触程度得分情况
3.4. 本科护生一般资料对精神分裂症公众污名的影响
通过统计分析,对是否参加过课外精神分裂症相关讲座、是否学习过精神分裂症相关课程、直系亲属中是否有人自杀或试图自杀对精神分裂症公众污名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情见表5。

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public stigma of schizophrenia among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n = 151)
表5. 本科护生对精神分裂症公众污名的比较情况(n = 151)
注:*表示P < 0.05。
4. 讨论
4.1. 本科护生对精神分裂症公众污名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中,污名分量表和接纳分量表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本科护生存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公众污名,在行为上越不愿接纳精神分裂症病人,与国内学者吴浩等 [8] 调查结果相似。本科护生在社会、学校或家庭的固有印象影响下,很少关注或接触到精神分裂症患者;虽然有一定精神专科理论知识,但仍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攻击性、危险性,导致学生产生排斥情绪 [8] [9] ,从而使本科护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污名,进而影响本科护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4.2. 本科护生对精神分裂症公众污名调查结果讨论
4.2.1. 本科护生学习精神分裂症相关课程情况
本次调查仅有15.9%的护生在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实习。近年来有一系列政策,如《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等,采取切实措施支持我国精神卫生保健体系,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现不愿意与精神疾病患者接触等情况 [10] 。学校在培养护生时忽视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认知,使本科护生不了解或只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精神分裂症,忽视本科护生对临床护理能力水平和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有研究表明,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 [11] [12] [13] ,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全面分析总结,有效提升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调动护生积极性,使其更加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变护生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固有观念,提高教学效果。
在知识技能方面,根据《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4] 中的规范要求,强调精神科见习和临床实习最少2周。开展精神科见习或实习是减少护生对精神疾病的公众污名化的有效途径 [14] 。因此对于教育者,应注意在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及时了解护生对课程的反馈,以便在后面的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关怀实践活动或设立创意性、独特性的学习任务等,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所学操作技巧更实际。
4.2.2. 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接触情况
本科护生与精神分裂症病人接触程度与其对精神分裂症公众污名水平呈现负相关,与陈瑜 [15] 等研究一致。护生对精神病患者具有仪表不整、行为古怪、智力低下、长期住在精神病院的负面印象,导致护生害怕或很少接触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至于使护生产生公众污名 [16] 。因此,鼓励护生与精神疾病患者直接接触,加强护生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交流,帮助护生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真实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建立客观、全面的认识 [17] 。应会有助于改变护生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刻板印象。
4.2.3. 参加课外精神分裂症相关讲座情况
在本研究中,未参加过精神分裂症相关讲座的占85.4%,说明护生在校期间很少接触到除课本外的相关知识。《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4] 强调了对精神科护理学的专业培养,但是忽略了对未来从业护生同理心的培养,因此教育管理者一方面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积极地开展与精神疾病患者的间接接触活动。另一方面院校有责任和义务以适当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提供和促进精神疾病预防教育卫生宣传工作,改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精神疾病,并鼓励其对精神疾病患者持有包容的态度,改善患者和社会公众的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15] 。
5. 结论
本次研究显示,护理本科生存在精神分裂症公众污名。从影响因素分析可发现,去精神分裂症公众污名是一项系统工程。护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综合性的干预手段来培养学生,落实护生在精神科医院的实习与见习经历,增加学生与病人的接触程度、增加课外的间接接触,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精神卫生宣传活动,如: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举办一些相关讲座等方式来减少公众污名。
基金项目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YLKC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