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思政与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 课程思政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 讲话强调了高校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其他各门课程应与高校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配合,强化课程育人,“课程思政”的概念由此而出。
截至目前,“课程思政”尚未有较为明确的定义,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高德毅、宗爱东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2] 田鸿芬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施教主体所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体,使之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 [3] 邱伟光认为:“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4] 尽管各位学者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基本内核是一致的,都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所有课程之中,融入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深入挖掘每门课程背后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课程思政”的概念可定义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将高校全部课程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种课程观。
(二) 总体国家安全观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包括政治安全等“十一种安全”在内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5]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首次提出。
同时,总体国家安全观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2015年4月20日,全国人大立法,明确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国家安全工作五大要素。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完善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6]
2.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存在问题
(一) 理论依据
2019年1月,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指出:军事课纳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方位大格局。2020年10月,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在课程中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全面增强大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以上相关文件,成为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国家安全要素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高校《军事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该门课程集聚爱国主义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国防教育等思政教育属性,也是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学了解我国的国家安全形势,提升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激发学生携笔从戎、参军报国热情;另一方面能够深化《军事理论》课程内涵建设,结合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发展特点,重塑该门课程的教学体系。
(二) 存在问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部分高校军事理论专任教师师资力量匮乏,授课多由辅导员、机关行政人员或学生处工作人员承担,专业化水平较低;授课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还有大量其他工作,缺乏充裕时间进行备课导致教学效果欠佳。二是任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单纯地传授知识,忽视思政要素的挖掘和价值引领,只重视基础性、概念性和理论性的内容,关于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内容未有效融入教学知识点;部分教师对思政领域的知识掌握较少,对“课堂思政”也并无研究,因此无法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三是新的条件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当前,教师在教学环节主要采取的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式授课,很多教师并不擅长采用新媒体技术来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呆板,吸引力不足,学生难以接受,教学效果欠佳。四是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完善且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无法有效监督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军事理论》课程中融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的构建路径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军事理论》课程中融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一要完善《军事理论》课教师的准入机制,要尝试引进具有军事学科背景的相关人才,或吸纳一批具有丰富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的退伍大学生军人,进一步充实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二要加大师资培训投入,加强交流学习,学校应该鼓励军事理论课教师参加培训学习以改善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外出观摩更好了解该门学科最新的动态,参加授课比赛提高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充分发挥军事理论教研室的作用,经常性组织集体备课,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和提高,以期获得更好的专业和思政教育效果。
(二)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军事理论课授课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将“教书 + 育人”和“专业 + 思政”深度融合,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提升思政育人实效。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理念,把军事理论知识的传授、军事技能的练习与国家安全、民族兴衰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三) 明确国安元素融入,优化整合课程内容
《军事理论》授课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每一章节所蕴含的国家安全元素,研究最新的国内外军事动态,并将其更新到教学中,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如下表1。

Table 1. Course conten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表1. 课程内容融合思政元素
1. 第一章:中国国防。以中国从古至今的国防建设为主线,重点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海防洞开,边防不宁,造成中华民族最严重的危机,国家安全遭受最严重的危害,强调落后挨打的历史,强调“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通过学生课前在线课程学习,教师理论讲授,以及案例研讨和思想启发,使学生树立国防观念,加强国防教育,参与国防建设。
2. 第二章:国防法规。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发展的历程,来讲述依法服兵役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近期拒服兵役的例子为切入点,探讨如果国家武备不兴、军力孱弱对国家安全的危害。同时,利用军事理论课机会解读大学生入伍相关政策,通过学生课前在线课程学习,教师理论讲授,以及案例研讨和思想启发,激发学生投笔从戎,参军报国的热情。
3. 第三章: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巨大牺牲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不但维护了我国边境的领土安全,也为我国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地位,国家安全全面加强。通过学生课前在线课程学习,教师理论讲授,以及案例研讨和思想启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且勇于战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 第四章: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以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为切入点,讲述我国周边的国家安全形势所面临的严峻局面,追忆陈红军、陈祥榕等革命烈士,引导学生学会感恩。通过学生课前在线课程学习,教师理论讲授,以及案例研讨和思想启发,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认识到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参军入伍的热情。
5. 第五章:当今世界局势。融入中美纷繁复杂的关系发展史,展现中国在与美国的相处过程中所展现的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决心。通过学生课前在线课程学习,教师理论讲授,以及案例研讨和思想启发,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和平发展局面的来之不易,缅怀革命前辈,同时也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有勇于斗争的底气和善于斗争的勇气。
6. 第六章:现代战争。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给予中国高层巨大震动,想要确保国家安全,必须进行军队的现代化改革,紧接而来的就是军队冗余人员的裁撤和转向美军的新式装备和战法的学习。通过学生课前在线课程学习,教师理论讲授,以及案例研讨和思想启发,阐述军队改革、科技创新和牺牲奉献精神对于打赢现代战争的重要性。
7. 第七章:信息化装备。介绍我军的新式武器装备,如空军歼20隐身战斗机、歼35隐身战斗机,海军055型驱逐舰、075两栖登陆舰,火箭军东风41弹道导弹等,向学生展现我们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通过学生课前在线课程学习,教师理论讲授,以及案例研讨和思想启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日益强大的情感认同,激发学生投身建设强大国家火热实践,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国家军事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促进育人模式改变
采用线上自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一要加强“慕课”“智慧树”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线上课程学习方式灵活,但是应该保证的课程质量。二要创新线下课程教学方式,一是采取传统讲授法授课时,授课课件应该尽可能丰富,杜绝文字式的长篇大论,要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枯燥的内容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某一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深处这样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反映和行为;三是采取要采取案例研讨、分组讨论等授课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在自学和讨论中完成知识学习。
(五)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将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一是可以利用现有的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展现人民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全所做出的英勇行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投身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中去;二是依托丰富的校园活动,如以“4·15”国家安全日为契机,组织安全专题讲座、国家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国家安全知识竞赛等,并将活动纳入课程的期末评价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搜集准备材料和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掌握了维护国家安全的知识;三是积极探索国家安全“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利用“腾讯课堂”、“慕课”等线上教育平台的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国家安全的线上课程,以课堂分组的形式,对在线课程内容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的效果选择固定课程作为线上教学的必修课程,利用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B站等当代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网络新媒体平台,撰写高质量的关于国家政治安全的文章或者制作精良的短视频,要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知识,自觉做国家政治安全的守护者,另外,根据课程考核成绩,可以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理论水平高的同学充当小教员,让他们做国家政治安全的志愿宣讲员。
(六) 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端正良好教风学风
一是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程表的规定按时上课,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二是教师要有敏感的政治意识,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教学仪态;三是教师要强化考勤,放弃传统的点名签到,利用“学习通”或“钉钉”等现代化的学习平台创建班级进行考勤管理;四是进行严格的课堂管理,要在课前申明,在上课过程中严禁玩耍手机、睡觉、吃零食和喧哗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如有违犯,在提醒几次未果后可联系其辅导员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严格处理。
(七) 完善教学评估体系,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军事理论》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严谨有效和操作性强的课程评估体系。一方面,高校应该建立专家督导、教师评议和学生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评价的结果应与任课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更好激励教师的稳步成长,提升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以往一次考试或一次作业评判学生成绩的做法,采用出勤成绩、测验成绩、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按比重给出成绩,另外,对学生线上和线下学习的过程给予定性评价,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从而达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4. 结语
国家安全,重于泰山,《军事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传授国家安全知识的主阵地,高校教师要从“融入什么”、“为什么融入”和“怎样融入”几个方面,去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传授给学生国家安全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维护国际安全的意识,激发学生参军报国维护国家安全的热情和责任感。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ZZ20221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