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1世纪后我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17年全国60岁老年人口已达2.4亿人,根据国务院2017年印发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预计,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在2020年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约17.9% [1] ;我国老龄人口递增速率加快,而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老龄化问题较城市更为严重,但目前关于适老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研究极少,乡村养老问题亟须解决;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发展迅速,其提供的优秀物质环境则更加适合老年人生活或居住。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我国主要的三种传统养老模式,但这三种养老模式皆局限于满足老人的生理需求以及生存需求,老人的心理需求却被长期被忽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各方面机能开始减退,例如记忆力、认知能力、视听功能和免疫系统等,而生理机能的减退也会引发老人心理问题,容易对生活失去兴趣,变得孤独,焦虑,甚至内心封闭不与他人交流,对安全感及归属感的需求极为强烈。因此适老化空间设计需更在满足老人生理需求的前提下,关爱老人的心理需求,促进老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南京溧水区李巷、栖霞区桦墅村、江宁区黄龙岘在近几年先后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能为老人提供良好的景观功能、生态环境、文化风情以及建筑风貌。本文力求完善村庄适老化空间,使设计具有人文关怀;促进老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使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达到“积极老化”的目的 [2] 。
2. 以活态更新为背景的传统村落适老化研究
2.1. 活态更新理论认知
“活态更新”理念是基于学术界对“活态保护”与“有机更新”两个理念的研究下诞生的理论名词。
文献中有关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研究成果多从传统村落的模块化研究、不同理念视角下讨论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的具体实践案例这三方面展开 [3] ,在村落活化过程中不仅注重村子内部各要素互相联结,还需兼顾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强调“修旧如旧”的建造理念 [4] ,注重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基础功能,对村落拟定活态保护评价体系,构建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同时传承、发扬村落传统文化 [5] 。
在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初期,城区扩张速度加快,有机更新理论应时而生,其强调事物在更新过程中有机生长、相互关联、和谐共处。有机更新不仅指新旧事物的更替凋零,是在顺应事物原有的发展规律上,进行必要的功能更新,使事物在更新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有自身特质,各元素之间相互关联、协调共生、有机生长 [6] 。
2.2. 活态更新理念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适老化
在中国过飞速发展中,城镇化不断推进,新的思想潮流不断涌出,而传统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及传统社会结构面临遗失的困境,众多传统村落建筑生态基地脆弱,肌理杂乱,建筑破旧,其民风民俗在不同程度上被现代社会干扰同化,传统村落急需系统的保护及整治。2021年4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强调“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以法律条款形式明晰传统村落的重要性,既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保持传统村落文化的多样性和活态性,也对推进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7] 。
传统村落文化底蕴深厚,是传承我国历史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田园风格质朴,建筑颇具风情,民风民俗各具特色。人居环境适老化仍需遵循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基础发展原则,见图1,同时保护与传承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依据微创更新的原则对村落进行微调,在保护传统村落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适老化改造。李巷、桦墅村和黄龙岘在经历了多次改造计划后焕然一新,在保护乡村形态肌理的同时也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以及多元化的服务型基础设施,也为适老化研究提供了可行路径。
3. 村落概况及信息收集
3.1. 村落基本概况
李巷村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靠近宁杭高速,交通便利,于南京1小时都市出行圈内。属于平原地形,靠近山地,田园环绕,河水流经稻田和村庄,美景宜人;蓝莓和黑莓为李巷的特色种植产业。李巷是抗战时期苏南地区新四军16旅游部所在地,有“苏南小延安”的美誉,这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学习,感受文化熏陶。李巷空心化尤为明显青壮年绝大部分前往城市工作或居住,村内老年人口比例颇高。
桦墅村隶属南京市栖霞区西岗街道,依山傍水,占地面积8.8 km²,东临著名风景区宝华山,背倚巫山山脉,西侧有5万立方米周村水库,西面农田面积辽阔,有丰富的山林水域等自然景观;村内有射巫山后羿射日、秦钜抗金英雄等神话传说与石佛俺石窟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基底良好。
漆桥古村落地处南京市高淳区北部,与何凤镇、桠溪镇、固城镇接壤,是高淳区的北大门,境内有长途汽车站一座交通便利;古镇历史文化深远,周边聚集了3万多名孔子后裔,孔氏宗祠也坐落于此;村落三面环水,街道对称,砖木造型的建筑加上青石路面,风格古朴,地域形象鲜明。
3.2. 信息收集
本文相关村落的数据收集均来自实地调研、政府文件、规划文件、文献查阅以及适老化相关资料与数据,了解研究对象的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居民年龄分布等情况。分别于2022年7月7日,2022年7月9日,2022年8月24日对黄龙岘、李巷、桦墅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见图2;通过拍摄影像资料,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整合了村落相关资料以及老年居民对居住村落做出的评价,利于对所选村落人居环境适老化要点进行分析,并构建适老化更新路径。
4. 活态更新背景下人居环境适老化路径研究
传统村落适老化不仅要强调空间适老性和服务设施适老性,同时应考虑老年人情感归属于沟通交往方面的问题。在传统村落适老化改造时,应优先满足老年人日常出行和休闲活动的行为需求;再通过空间功能提升与景观氛围营造提高老人户外活动、交往的积极性,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最后要完善老人的社会环境,可通过植入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也可挖掘当地人文历史,传承文化与技艺,使老人获得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人文关怀。
4.1. 整体规划:村内道路更新与设施配置
4.1.1. 道路系统适老化改造
道路是乡村规划中极为重要的活动通道,在乡村道路适老化中,应整合村内已有线路,区分车行路线与人行路线,设置标识系统,再梳理1到2条老年人步行道,对既定老年人步行道进行重点适老化设计。
桦墅村道路连贯且相对平坦,主干道路宽5.0 M,贯通全村,但村内经常有运输小型货车驶过,且道路宽度仅能容下一辆中小型车辆行驶,这不仅对行走的老人造成安全隐患,也无法保证救护车辆顺利通行以及停靠。设计应适当扩宽主要道路,在单向行驶车行道3.5 M的宽度上,两侧留出0.6~1 M宽的人行道路,全方位实行无障碍设计,在道路与节点空间交接处减少台阶或加入缓坡,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都需更换更加平整防滑的铺装并且配置照明系统,见图3;乡间步道需是无障碍设计,选择透水性较强的材质,宽度不仅需适合双向行走,还需适合轮椅等助行器通过;道路通常且场地串联性强,减少断头路。这样不仅能减少老年人出行隐患,提高出行积极性,也方便老年人的助力车与轮椅通行。

Figure 3. Road section diagram of vehicular road and pedestrian road in rural area
图3. 乡村内车行路与人行路道路截面示意图

Figure4. Diagram of wheelchair and moped parking spaces in rural area
图4. 乡村内轮椅及助力车停车位示意图
村内允许小型货车进入,但缺少警示牌以及道路指向标识;老年人对环境的辨识度会逐渐降低,特别是村内建筑均为“粉墙黛瓦”的徽派风格,传统氛围浓厚但辨识度较低,增加了老年人出行压力。针对老年人辨识度及反应力降低的问题应增设色彩辨识度高的道路导向系统以及标识系统,规划相应区域对老年人的电动车,助力车进行集中摆放,见图4,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同时,也避免了摆放凌乱而造成道路拥堵的情况,使老人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家门”,参与社交活动。
4.1.2. 适老化设施配置
养老设施可概述为老年人基本保障服务,公共设施包括通行设施、休憩设施、照明设施、环卫设施。桦墅村在经历了政府主导与民间乡建“穿衣戴帽”式的改造后开始了“桦墅乡村计划”,提出了环境修复、生态净化、农田保护、基础设施改善、对房屋植入新业态等措施,在改造后的确为乡村提供了基础服务性设施 [8] ,但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或是适合老年人出行、使用习惯的设施则少之又少。
适老化设施配置的目的在于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提高老年人交往积极性,通行设施应结合村内道路及节点空间进行配置,在保证道路平坦的前提下减少台阶的使用,适当配置坡道及扶手,软化运动空间地面铺装;在道路节点及公共空间设置桌椅、廊架、凉亭、垃圾桶等设施;在景观小品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造型美观,同时应选择色彩明艳,利于老年人心理正向引导。
4.2. 功能提升:村落空间色彩营造与生态资源利用
4.2.1. 乡村空间资源利用与色彩营造
养老设施空间的功能性关键在于对空间的无障碍环境在设计上最大程度地为身体机能衰退的老年人
提供帮助 [9] 。而养老空间中的景观设计应对空间的形态、色彩、功能等层面进行综合考虑,使老人易于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同时缓解老年人心理压力,使其精神放松,身心愉悦,让生活富有朝气。
李巷在政府规划中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兼顾”的理念和原则,总体规划村内道路系统,形成5大功能片区,分别是红色教育去区、文化体验区、户外活动区、乡村休闲区和生态农业区。功能区内设施齐全,空间形式多样,但色彩单调,缺少趣味性,无法调动老年人情绪起伏。
休憩空间的整体色彩应维持在高明度低饱和的状态,给老人舒适平静的休息环境,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达到放松心情的效果。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应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以及乡村的环境优势,根据老人娱乐、观景、休闲的活动需求进行规划,使老人体验到康养生活的乐趣。交往空间应是适老化空间景观设计的重点,老年人易产生孤独感,良好的交往活动有助于缓解老年人心理压力,提升社会存在感。因此,交往空间应存在于各个功能区中,充分利用各功能区设施为老年人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设施齐全的乡村本身就拥有多样的景观空间,田园,滨水,乡间,连廊等,通过进一步优化配置及色彩丰富的景观元素,有利于老年人交往活动的开展,见图5。
4.2.2. 乡村生态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乡村适老化的调整中应整合原有资源,尊重原有环境格局,对已有资源进行开发,构建生态、生产、生活一体化的养老体系,同时需满足老年人的行为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如此不仅可以展现乡村风貌,同时也利于老年人身心发展,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付诸实践。
李巷在发扬红色文化的同时也打响了蓝莓与黑莓两大产业,第一产业不仅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基础,也是养老模式发展所需条件。生产与生活结合是养老模式中一大特色,老人可自发加入农事体验,以商业销售为目的种植蓝莓或黑莓,丰富日常生活,填补闲暇时光,减少老人内心的缺失感,让老人在农事活动中感受耕耘的乐趣以及收获的成就感。也可将小面积农田或廊架设置于住宅旁,采取宅旁或宅间耕地的方式,种植草本花卉、蔬菜等植物,使老人近距离感受惬意田园生活。李巷蓝莓产业几乎覆盖全村,在盛产蓝莓季节可与当地村民合作,设置生态采摘园,丰富老人生活体验,带动村内经济发展。
4.3. 人文关怀:村落文化传承与情感关怀
4.3.1. 漆桥村孔子文化传承
漆桥古镇历史悠久,建筑特征鲜明,文化底蕴丰厚,周边聚集了三万名孔子后裔,孔子文化的保护与宣传有利于展现漆桥风貌,也能为当地老人与游客打造学习、体验与文化交流的场所。
对漆桥古村孔子文化的保护应遵循“活态保护”中“修旧如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完善建筑空间,丰富村内空间形态 [10] 。为契合老年人的视觉需求,在设计植入村内的人文信息时,应选取识别性较强,形态更为直观的文化符号,便于老年人理解,同时带给老年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文化植入的区域也应覆盖全村公共空间,甚至是大小角落,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意识,在基础设施或商业装饰中,均可植入孔子文化符号或理论,增强文化影响力。
4.3.2. 老年人情感关怀
构建合理的适老化环境需尊重老年人的行为特征,而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则受性别、自理能力和出行能力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社会关系网络,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都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漆桥村在发扬孔子文化的同时也需保护孔氏宗祠与明清建筑,传承传统技艺、挖掘民风民俗,使老人获得人文关怀以及更深切的归属感。在漆桥村的调研中,笔者发现行动便利的老年人经常聚集于连廊下的空旷区域以及室内的公共活动区,因此提高聚集性较强场所的设施配置跟有利于促进老年人活动组织和代际交流。而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则须提供更多的医护渠道,增强邻里关怀。
5. 总结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问题,城市化不断扩张,现代化速度加快,城市社区养老情况不容乐观,探索乡村环境适老化,有利于养老产业进入乡村,且为乡村适老化环境更新提供理论支持。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对乡村“活态保护”“有机更新”以及“适老性”进行理论及实践研究,且获得相当可观的结果。本文立足于大量对于传统村落研究的理论知识,通过梳理总结各类文献以及资料,实地考察乡村并对当地年老居民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归纳出老年群体的基本情况以及现实诉求,得出对桦墅村、李巷、漆桥古村落的微更新方案,同时也期望在多学科新方法与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未来,乡村适老化研究可以不断完善并得以实践。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