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些年来,家庭冲突逐渐成为全社会关心及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就在今年春节期间,“过年吵架”这四个词登上热搜。过年,本该是阖家欢乐、其乐融融的日子,但也是一场大型的“情感碰撞”——冲突和矛盾大爆发时刻。小到锅碗瓢盆,大到工作、婚姻、价值观都可能会引发家庭冲突。总体来看,家庭冲突主要包括四方面:夫妻矛盾,婆媳矛盾,亲子矛盾,以及兄弟姊妹之间的矛盾。造成家庭矛盾和冲突的源头是多方面的,如财产分配、教育问题、夫妻感情、生活琐事,甚至会使整个家庭四分五裂。引发矛盾的方式主要是冲突话语,这会给家庭和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之深入研究有助于为建立和维护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作出贡献。
人类的互动是多模态的 [1] ,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亦是如此。在一场家庭冲突中,矛盾双方或多方除了使用冲突话语,肢体动作、眼神、手势等都可能会加剧或减轻冲突程度。通过对家庭冲突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矛盾,调和家庭成员关系,从而帮助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我们发现在一场家庭冲突中,矛盾双方倾向于构建受害者身份,从而达到责备对方的目的。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身份构建有较多研究成果:冉永平(2010)从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角度,讨论了冲突性话语的定义、主要特征及其探索范围的同时,并提出冲突性话语中说话人的身份构建或角色体现 [2] 。袁周敏(2014)从身份构建的功能性出发,认为身份是交际者为满足交际需要可供调配的重要语用资源,通过寻求积极的身份认同以达到某种身份建构的目的从而摆脱困境 [3] 。陈新仁(2018: 9-11)指出语用身份研究的五种路径中有将身份视为一种施为资源或行事资源,考察交际者如何通过选择和建构特定的身份达到具体的交际目的。吴亚欣(2021)运用会话分析研究了构建情境身份的基本步骤及其对会话路径的影响 [4] 。当然,关于家庭冲突的研究也不少,但是多模态研究是这一领域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只关注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没有一个单一的符号能够被孤立的完全理解 [5] 。对于家庭冲突的多模态会话分析我们将从言语和行为两个符号系统进行研究。
以往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家庭矛盾的话语表现与语用特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对该话题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值得进一步探究:1) 之前关于分析家庭矛盾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方法,只关注冲突话语的语用功能,没有针对特定家庭矛盾进行多层次研究分析,鲜有基于受害者身份构建的家庭冲突话语会话分析。2) 传统研究仅依靠录音来分析家庭冲突,缺乏录像、视频更加直接的证据来了解真正导致家庭冲突的原因,结果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一个手势、眼神,甚至一段沉默都可能会加剧冲突。
然而,家庭冲突的多模态会话分析研究填补了传统研究的空白。首先,基于受害者身份构建,我们对家庭冲突的产生、激化甚至高潮进行全方位剖析,让缓和矛盾的方法具有多端性。而且多模态研究将视频和音频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家庭冲突和矛盾可视化,以更好找准根源,从而化解矛盾。多模态会话分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不仅可以看到语言体系发挥的作用,还可以借助图像、动作、颜色等其他符号将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加全面准确 [6] 。本研究拟以家庭冲突相关视频为语料,采用会话分析法来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1) 矛盾一方或双方如何在冲突话语互动中进行受害者身份构建?
2) 矛盾双方构建这一身份有什么功能或影响?
3. 研究方法
原始语料来自《金牌调解》《超级育儿师》《再见爱人》(电视调解类节目以及真人秀),以视频为载体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们搜集的语料进行多模态会话分析。视频时长超五个小时,约120个例子。本文以家庭冲突发生时当事人的话语和行为动作为研究语料,探讨在家庭冲突中,矛盾双方主动构建受害者身份这一方式在冲突中起的功能作用,在所有收集的语料中,说话人或听话人通过言语行为构建受害者身份的次数约为178。
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收集语料。我们主要搜集《金牌调解》近五年来的节目(时效性较强),并对关于家庭冲突的经典部分进行录屏。然后,转录。将收集的语料进行转写,不仅要将交际言语内容转写出来,还要注意讲话人的副语言如手势、眼神等,便于后续进行话语分析。最后,多模态话语分析。对每一对家庭冲突进行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综合分析,将两者关联起来。
4. 分析
我们经过研究分析发现,矛盾双方在发生冲突时,常常通过“卖惨”的方式,将自己归属于受害者这一身份,通过构建自身受害者身份来责备指责对方的同时,贬低对方身份地位,获取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身份不仅是对自我的社会定位,也是对他人的社会定位。当说话人成功构建自身受害者身份时,也完成了对听话人施害者身份的定位。
在我们挑选的一段对话中,丈夫通过针对妻子的出轨,建构了自己是这场婚姻中的“受害者”身份,从而谴责对方的不当行为。首先,我们先观察丈夫是如何阐述妻子夜不归宿这一引发冲突的事件,然后分析夫妻双方各自是如何建构自身“受害者”身份的,并分析构建这一身份对会话路径的影响。
4.1. 描述事件——初步准备
例(1) (丈夫讲述妻子夜不归宿这件事)
01 夫:快过年的时候,她(妻子)跟她同学,
02 去约会去了,一晚上都没有回来,
03 我给她打电话,关机,
04 我和我哥,开车,
05 找了一晚上,都没闭眼睛
06 主:你当时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吗
07 夫:不用说,这还用说吗
08 主:她什么时候回来的
09 夫:早上,8点多,9点吧,
10 回来以后她说她去上网去了,
11 我说哪个网吧,(还)不承认,
12 当着她爹的面不承认,
13 然后她爹走之后,才承认了,
14 和她同学去疯了
例(1)中,作为故事讲述者,丈夫在07行通过一个反问句调用了一种刻板印象(stereotype),即妻子夜不归宿就是出轨。在03-05行,丈夫讲述自己找了妻子一晚上,自己的负责、贴心与妻子的不忠、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丈夫主张在这场婚姻中自己是受害者,从而责备对方在婚姻中的不忠。在09行丈夫对妻子回家的时间进行自我修正,“早上→八点多→九点吧”,一方面是时间越往后推,更加突出妻子的不忠,另一方面也有不确定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丈夫在前边讲述自己对妻子的关心,但是在12行丈夫用了“她爹”这一词,此时他已经将自己和妻子划清界限,极具讽刺意味。同时,让第三者(妻子的父亲)牵入此事件来进一步贬低了妻子的人品——不仅对婚姻不忠,而且不诚实,致使妻子下一步的无论说什么话,都使其话语让人怀疑。在14行,看出丈夫特意加强“疯”这一字(见图1),咬牙切齿的同时将头转向妻子,包含指责意;在说完后抿嘴唇表示无奈(见图2)。丈夫用一“疯”字来形容其妻子,“疯”一词属于有意冒犯性话语,说话人会借助责备、詈骂等语言手段来有意冒犯,表达其消极情绪或激将对方等语用意义 [7] 。
在丈夫陈述阶段——掌握论述话语权——他先通过第3~5行极力塑造好丈夫形象,再在9~14行叙述并评价妻子的“越轨”行为,即夜不归宿和为人不忠诚,至此,妻子成为婚姻中背叛的一方,丈夫成为这一婚姻中受伤害的一方,为构建自身的受害者身份做准备。
4.2. 情境身份的建构——构建自身受害者身份
一方在建构受害者身份时,不是直接说“我是受害者”,因为仅凭“我是受害者”这类话是不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性,这并不像给衣服直接贴上标签那样简单,而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说话人借助一些具体事件、言语行为、道德标准来建构受害者身份。
4.2.1. 冲突爆发
例(2) (妻子针对丈夫的指责进行反驳,二人冲突爆发)
15 妻:他就是老这样猜疑,老猜疑我
16 夫:那你晚上为什么不回来
17 妻:因为那时候感情不好了
18 夫:感情不好就和别人在一起,
19 你同学(有)多好啊
20 妻:我去玩玩,那又怎么样
21 夫:玩一晚上不回来呀
22 妻:晚上不回来正常
23 夫:家没有你的地方吗
24 妻:切,那是家吗
25 夫:那怎么不是家
26 妻:那是租的房子
27 夫:起码是个住的地方
例(2)中,“猜疑”一词指的是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对他人或某事的怀疑,由例(1)可知,丈夫已经将妻子赋以“不忠”身份,妻子面对“不利”局势,在15行连用两个“猜疑”来否认丈夫对自己的“指控”,此词前边还用副词“老这样”来修饰,此时妻子完全否认丈夫对自己不忠身份的归属,同时还赋予丈夫一种话语外身份——“疑心病”的丈夫,而自己总是遭受丈夫的猜疑,暗示自己是受害者,责备丈夫对自己无缘无故的猜忌。
从16、18、19、21、23和23行可以看出,丈夫多用反问句,并不是为了得到妻子的回答,而是为了指责对方。在一对冲突中,交际者往往很少用贬损性词汇直接实施谴责行为,而是通过实施反问这种言内行为,隐含表达谴责的言后意义 [8] 。从图中可以看出(见图3~5),丈夫在与妻子的一问一答中,一直面向妻子,借助反问句而不是直接对对方进行道德贬损。

Figure 4. Husband still turned to his wife
图4. 丈夫仍然转身面向妻子

Figure 5. Husband turned and looked at his wife
图5. 丈夫转身并看向妻子
4.2.2. 冲突缓和(当冲突发展到高潮时,冲突一方可能会试图缓解当前局面或给对方台阶下)
例(3) (在妻子说出丈夫在她心里一点位置也没有的时候,丈夫试图缓和夫妻冲突)
28 主:小李你其实是不能接受她这些行为的?
29 夫:对,是个男人都不会接受
30 主:那她一直在跟你说离婚,
31 但是,你好像也没有选择离婚
32 夫:对,原谅
33 主:从那个男同学那件事之后能好好过下去吗?
34 夫:只要是不再背叛我
例3中,丈夫在29行和41行使用“是个男人”,他将妻子前边所说的自己喜欢猜疑的行为归结到所有男人共有的特性上,强调妻子出轨这一行为是违背伦理道德、不能接受的。但在32~33行,在妻子出轨的情况下,丈夫仍然选择原谅她,并承诺只要妻子不再背叛他,就继续把日子好好过下去。至此,丈夫似乎降低自己的底线,塑造一种“大度”“好丈夫”的形象,给妻子妥协的机会并希望与妻子达成和解。
4.2.3. 冲突再起(在一方进行缓和冲突时,另一方可能会接受调解,冲突结束,也可能会不接受和解,再次掀起冲突)
例(4) (妻子没有接受丈夫的和解,冲突持续)
35 妻:(打断) (他)整天就神经兮兮的,现在傻乎乎的,
36 什么都是喜欢猜疑,他就说,
37 我跟人家租了房子住在一起,
38 他就是猜疑,整天都是猜疑猜疑,
39 猜疑这个,猜疑那个,我聊个天,你也怀疑我,
40 也就跟我打
41 夫:别聊那么暧昧,是个男人看到他都会生气,
42 宝贝,老公,叫谁老公呢?
43 妻:我真的没有叫过人家就是他说的那种的
44 夫:你那电话一天24小时,有20个小时都在打电话
45 妻:切,我有那么厉害吗?
46 夫:我们都把手机都上交

Figure 6. Husband pointed to wife and then pointed to the rostrum
图6. 丈夫手指妻子后再指向主席台
例(4)中,面对丈夫的和解,妻子并没有接受,而是发起又一轮进攻。在丈夫还未说完“背叛我”的时候,妻子急于打断丈夫,否认自己“背叛过”丈夫。紧接着妻子连续使用“神经兮兮”“傻乎乎”来解释丈夫无凭无据的猜忌。36~40行,妻子连用六个“猜疑”再次否认丈夫对自己的指控,而是丈夫让自己每天活在猜疑中,妻子并不是为了转移话题,而是直接对丈夫进行负面道德评价,以此来构建自己受害者身份,并且责备对方的行为和人品。
丈夫在46行提出上交手机,指向妻子后指向主席台(见图6),以此来证明自己之前所说的妻子的行为是真实有证据的,而不是虚构的。至此,丈夫已经构建完成受害者身份。
5. 结语
基于此次研究,我们探讨了在家庭冲突性话语中,矛盾一方或双方是如何构建受害者身份的,以及构建这一身份的动因——达到责备对方的目的,通过言语直接讲述受害程度、诉苦,借助手势、眼神等非言语形式来构建受害者身份。在构建完成自身受害者身份的同时,冠以施害者身份予对方,即在减轻自己责任的同时将所有的过错和责任转嫁到对方身上。借助多模态会话分析,我们可以很好的看清家庭冲突是如何引起或加剧的,所以在发生冲突时,一方可以转移话题避免冲突的进一步激化。除此之外,冲突中的一方可以保持沉默,附和对方的观点,不要极力反驳。在这些方法的帮助下,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冲突,维护和谐家庭生活。
本研究对家庭语境下受害者身份建构的过程和动因的探讨为中国家庭和谐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原始语料来自真人秀,话语分析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构建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作用。
致谢
首先,我要向我的指导老师董博宇老师表达我深切的感激之情。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我不仅掌握基本会话分析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她的教诲对我未来学术和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我要感谢与我一起搜集资料的同学朋友们。她们在实践过程中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然后,我要感谢爱奇艺、腾讯视频给予转载和引用视频的途径。
最后,我要感谢资助全部研究工作的学院、组织和个人。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家庭冲突多模态会话分析”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