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论概述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韩国申请非遗“端午节”到迪奥抄袭中国马面裙事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到我们的文化正在被“偷走”,法国的留学生自发游行要求迪奥停止文化挪用。这都说明新一代青年也成为了中国文化新一代的传承人,并投身于文化向外传播。传统文化复兴速度加快,向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当代青年的重要任务。只有向外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才能走向世界。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中使用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技巧都至关重要。
翻译目的论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功能派学者弗米尔和诺德提出。功能目的论以翻译目的为核心,有三大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1] 。
目的论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把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起来,从而构建了一个基于源文与译文功能关联的翻译批评框架,并据此提出了功能派理论的初步构想。
在第二个阶段,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的观点,从而使翻译研究摆脱了原文中心论的限制 [2] 。第三个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受到交际和行为理论的启发,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并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在最终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完善。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译者应当深刻理解原文的功能,并结合文本分析中的内外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翻译策略 [3] 。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的各种学说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并建议译者在翻译时应坚持“功能加忠诚”的原则,从而使这一理论更为完善 [4] 。
2.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是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也是一个民族语言系统中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该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的语言层面。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探索》一书中指出:“文化负载词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承载和反应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它反映出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特征和生活方式” [5] 。
“衣食住行”,“衣”居其首,由此可见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汉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但近代开始汉服文化逐渐衰弱,直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才开始复兴 [6] 。汉服文化负载词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汉民族服饰以及中国汉族的独特文化风格。透过汉服文化负载词我们可以窥见的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服饰背后的思想内涵与哲学理念。而在向外传播中国汉服文化的过程中,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十分重要,这关乎其背后的文化思想内涵是否能传达准确。
3. 目的论指导下汉服文化的翻负载词译策略选择
语言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要准确翻译汉服文化负载词就要了解汉服文化的历史、特征、礼仪制度和汉服的形制,理解汉服文化的精神内涵。文章选取China Daily上的文章、英文汉服科普文和汉服文化宣传片中的部分汉服文化负载词,以目的论为指导理论讨论汉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汉服文化负载词,源自于特定的中国文化和语境,是一种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承载着深厚的汉民族历史传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语言形式及内涵的理解差异 [7] 。翻译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原文作者与以译文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文化互通 [7] 。汉服文化负载词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3.1. 归化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将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采用目标语读者所常用的表达方式来传递原文的信息。归化翻译需要译者在目的语中接近读者,译者需要像本国作者一样讲话,原作者需要与读者直接交谈,译作也需要转化为地道的本国语言 [8] 。归化翻译帮助读者加深对译文的理解,提高其可读性与欣赏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还要考虑受众群体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顾及使用者的接受程度 [9] 。为了让目标读者更好理解汉服文化,领略华夏文化之美,在翻译汉服文化的时候归化也是作者常用的翻译策略之一。
例1:原文:衽1
译文:lapel
“衽”在汉服中是指衣襟,在西方的服饰文化中并无对等词,但是为了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汉服中的“衽”就把它译为了“lapel”,“lapel”在牛津中的释义为“one of the two front parts of the top of a coat or jacket that are joined to the collar and folded back”。由此可见,其实“lapel”指的是西服翻领,或者是夹克的领子。但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一眼明白“衽”的作用,将其翻译为“lapel”。
例2:原文:披风
译文:cloak/mantle
“cloak”和“mantle”在牛津中的解释都是“a kind of clothing without sleeves”,但在汉服文化中斗篷和披风是有很大区别的,披风是有袖子的,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内穿,斗篷则是无袖的,一般在室外穿着。由此可见斗篷与“cloak”和“mantle”是对应的。但在翻译时“披风”一词无对应词便采用了“cloak/mantle”,以便读者理解。
例3:原文: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美人著踝肩长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纱罗衫,轻掩双乳。
译文:Zhou Fang, in his painting Lady with the Flower in the Hair, portrayed a beauty with a long gown lightly covering the breasts, revealing so and supple shoulders under a silk cape.
译者将“大袖纱罗衫”译为了“silk cape”,牛津词典中“cape”的定义为“a loose outer piece of clothing that has no sleeves, fastens at the neck and hands from the shoulders, like a cloak about shorter.”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cape”类似是类似短斗篷的一种服装,其显著特征是无袖。但是《簪花仕女图》中美人所着的“大袖纱罗衫”明显是有袖子的,也就是汉服中的大袖衫。大袖衫是汉服的一种确实中国独有的一种服装,因此在英文中并没有对应词,在翻译的时候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译者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译成“silk cape”,采用“材质 + 名称”的方式对其进行翻译,能够基本传递原文信息并且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
3.2. 异化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译者向作者靠拢即向源语靠拢,采用源语的表达习惯来传递原文的内容。使用异化策略以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为目的 [10] 。
3.2.1. 直译
汉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在英文中很多负载词并没有对应词。为了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体现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译者在翻译相关的文本时常常需要用到直译的翻译方法。
“上衣下裳”是汉服文化中最古老的也是最经典的形制。汉服一般分为两部分,即“上衣”和“下裳”,裳就是“下裙”。那汉服里的“上衣”和“下裳”如何翻译?目前采用的多为直译过来的“upper garment”和“lower garment”,因为“下裳”并不等同于西方服装里的“skirt”,直译为“lower garment”更能准确传达原文意思。
例4:原文:交领
译文:crossed collar
交领是汉服的一大特色,在与汉服相关的文本中,这一词语十分常见。在汉服的相关英文报道中,“交领”一般直接译为“crossed collar”,这一翻译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3.2.2. 音译
汉服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制,并各有其特色。朝代名称采用音译的方法。“汉服”一词也可以直接采取音译的方法,直接译为“Hanfu”,但这种直接音译会给目标读者的理解带来一定困难,因此也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进行翻译。China Daily在Brewing up an event steeped in culture一文中采取的就是这一方法,将其翻译成hanfu (traditional Chinese attire)。这种翻译方法,能够充分保持源语国家的特色。在华梅的著作《中国服饰》的英译本中音译也十分常见。
例5:原文:深衣由上衣下裳连接而成,裁剪制作自有特点,与其它衣服不同。
译文:The shenyi is made up of the upper and lower garment, tailored and made in a unique way.
深衣制形成于周朝,深衣制是指上衣和下裳虽然分开剪裁,但是在腰部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上下连裳。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服饰文化,因此在外译时需要考虑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11] 。译者采用了音译的方式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同时也保持了源文本的意思。
例6:原文:冕服和龙袍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典型服饰。
译文:The mianfu and the dragon robe are typical garments forancient Chinese emperors.
冕服是中国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和服饰,也就是汉服里的礼服,即在重大仪式上穿的衣服。冕服是中国古代礼仪的象征,译者采用里直接音译的方式,将其翻译为“mianfu”,保留了原文意思和中国独特的文化风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目标读者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3.2.3. 加注法
中英文化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很多中国服饰的文化词语在英文中没有对等词,这导致了词义上的空缺。在这种情况下,在翻译相关文本时常常使用法来来弥补这种词义空缺。
例7:原文:2020年11月22日,四川省成都市,汉服爱好者在文殊坊街区游行。
译文:Lovers of hanfu, the traditional clothing of the Han ethnic group, walk across the Wenshufang cultural block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Nov 22, 2020.
此处,译者为了避免读者不理解Hanfu的意思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用一个插入语对其进行补充说明。
例子8:原文:魏晋妇女穿杂裾宽袖长袍,发式为两鬓卷曲呈蝎子尾式,为战国、西汉之复古样式。
译文:The picture shows a lady in the Wei & Jin Dynasty wearing a long robe with wide sleeves and overlapping hems, and scorpion tail shape hairstyle on temples, a kind of ancient hairstyl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Western Han Dynasty.
这个例子中将“杂裾宽袖长袍”翻译为“wide sleeves and overlapping hems”也采用了对其进行加注说明的方法,“裾”本意是指衣服的大襟,也指衣服的前后襟,译者用解释的方式将其翻译为“overlapping hems”,描述出了它的形态达到了传递信息、忠实原文意义的目的。
4. 结论
根据弗米尔的目的论,译者应该在译文的预期目标和功能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将源语文化转化为译入语文化的效果。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直译法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式,可以保留源语特色,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叫笼冠的帽子的翻译为“cage hat”采用的就是直译的翻译方法,尽管目标读者可能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但也能够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兴趣;音译法是译者最常用的翻译方式之一,我们在翻译地名、人民和一些特殊名词时常常用到这种方法。采用音译法有助于译文读者深刻领悟汉服文化的原汁原味,与汉服相关的很多名词都采用了音译,如汉服音译为“Hanfu”,马面音译为“mamian”;加注法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方法,能够克服语言表达和意义传递的障碍,弥补文化负载词在英语里的词义空缺,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使命译文更加准确,忠实原文;意译翻译则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语言表达和意义传递,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同时也更容易接受。
中国汉服文化承载着人文精神和礼仪制度,这些文化内涵在汉服文化负载词中得以充分体现,对汉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会对跨文化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12] 。译者在对汉服文化相关的著作和文本进行英译时,译者应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并根据不同场合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加以有效处理 [13] 。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译者的目的决定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要达到跨文化交际这一目的,就必须灵活地运用翻译策略和合适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对汉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浅析,有助于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为汉服文化相关文本的英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忠实原则,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并根据文化差异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以传播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
NOTES
1汉服的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