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Intercultur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s
DOI: 10.12677/ces.2024.12966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睿杰, 黄 辰: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素养文化适应Sino-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s Intercultural Literacy Cultural Adaptation
摘要: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不仅是响应时代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根本职责,更是其承担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尽管高等教育机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但当前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基础普遍较为薄弱。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跨文化素养教育体系、引入专业化的跨文化教育课程,以及积极推进跨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在语言沟通、文化适应、冲突解决以及外来文化适应等方面能力的途径,旨在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Abstract: Cultivating intercultural liter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a necessary condition to respo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ut also a fundamental du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alent cultivation, as well as their miss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Although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committed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literacy, the current students’ intercultural literacy foundation is generally weak. This study is dedicated to exploring how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ie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ultural adaptation,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adaptation to foreign cultures by upgrading the intercultural literacy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universities, introducing specialise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actively promoting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ractice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innovativ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 higher education.
文章引用:王睿杰, 黄辰.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9): 565-57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9660

1. 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份规划强调了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其中跨文化素养更是重中之重。随着国际交流和多元文化持续进入大众视野,我国高校大学生置身于多元的文化浪潮。高校通过优化教学设计、课程实践与提升教师素养,将有效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多元文化席卷的浪潮,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爱国情怀[1]。在实践中,人们对跨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主要体现为从表象的角度理解跨文化,当前对跨文化素养的认识往往只触及表面,忽略了文化价值和心理结构的深层差异[2]。深化对这些差异的理解,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中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培养至关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是一所多专业、多学校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实体,具有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是该校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地。但是目前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在跨文化素养方面发展不均衡,例如部分学生缺乏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技能以及对跨文化沟通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文化差异,学生会出现对他人言行的误解导致文化冲突;学生在面临来自外来文化时,可能导致他们感到困惑、焦虑甚至排斥。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可以为今后人才培养跨文化素养提升提供宝贵经验和指导。

2. 研究意义

在当前教育国际化下,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3]。这种跨文化素养对于大学生在多元工作环境中的适应力和职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大学生需要掌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的能力。现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跨文化理解和沟通技巧方面尚存在提升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职业竞争力[4]。根据相关统计,大学生在跨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语言能力不足、跨文化知识欠缺以及社交困难等方面。这些不足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社交网络的构建[5]。相比之下,具备较强跨文化素养的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有效联系,进而在专业领域内实现更出色的表现[6]

本研究聚焦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讨如何通过教育体系的优化和跨文化教育课程的增设,以及跨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加强大学生的跨文化素养。本研究的目标是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以提升学生在语言沟通、文化适应、冲突解决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在多元文化的工作环境中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预防和解决文化冲突,促进个人和职业的全面发展。

3. 研究方法与发现问题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在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中两个专业,包括会计学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本科三年级6个班的学生,共计21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了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以下几个主题:1~5题旨在了解学生对于跨文化语言和沟通水平;6~10题旨在了解学生对于外来文化适应和敏感性;11~15题旨在了解学生对外来文化冲突与适应困难情况;16~20题旨在了解学生对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业影响。在实施过程中,确保受试者充分理解问题并鼓励他们如实回答。评估影响跨文化素养及培养策略的因素,在测试问卷发放前,研究对象被明确告知测试成绩仅供研究使用,而且与学习成绩无关联。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发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 由于教育和语言环境的差异,以及外语实践机会的缺乏,中方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可能遭遇沟通障碍

国内部分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技能方面存在欠缺,这在语言和沟通层面上构成了显著挑战。在中外合作教育项目中,学生在国际环境中遭遇语言障碍,这对他们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显示,见图1有31.21%的学生在外语口语交流和听力理解方面有待提高,这影响了他们在跨文化环境中的语言沟通能力。此外,22.11%的学生在自发性使用外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反映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规划性和积极性方面的不足。与此同时,有28.46%的学生对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持有较高的自信度,这可能表明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与实际表现之间存在差异。

Figure 1. Investigation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1. 跨文化沟通能力调查分析

2) 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教育体系影响,中方学生在适应外来文化能力有待提高

在跨文化合作的背景下,大学生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是常见的现象。这些差异可能涉及对权威的尊重、沟通风格、时间观念等多个方面。中方学生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教育体系影响,需要适应外来文化和敏感性。根据第二部分问卷结果,见图2仅有25.23%的学生能够较为顺畅地适应外方教育体系,而有30.65%和20.13%的学生分别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适应困难和高度不适应状态。校方需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育体制的差异,并加强对于学生学习进展的监控与反馈机制,以便及时识别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

Figure 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tudents’ foreign acculturation

2. 学生对于外来文化适应调查分析

3) 中方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冲突和适应困难时存在不足,这可能对中方学生的学业表现产生不良影响

在跨文化教学环境中,外来文化冲突与适应困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面临来自外来文化的不同价值观、习惯和行为模式,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他们感到困惑、焦虑甚至排斥。此外,他们还需要适应不同的时间观念、礼仪规范和行为习惯,这些都需要强大的文化适应能力。然而,许多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培养出足够的文化冲突能力,因此在新环境中感到不适和压力。同时,文化差异亦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信念。面对学习挑战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和心理准备水平,这些差异在学习环境中的表现和适应性上具有决定性作用。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分析,见图3,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其跨文化适应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具体而言,平均学分绩点(GPA)达到4.0及以上的学生群体,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突与适应困难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较为顺利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相对地,平均学分绩点低于3.0的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方面遇到了更多的挑战,他们在理解和接纳外来文化价值观、社交规范和行为模式上存在一定障碍。

Figure 3.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al conflict adaptability o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3. 外来文化冲突适应性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调查分析

4. 建议及对策

1) 建立跨文化沟通培训课程

根据研究建议中外双方在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时,中方高校的衔接课程应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术适应能力,将跨文化素养视为学生发展的核心要素,并积极推行国际化课程教学。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以跨文化核心素养为导向,确保“国内 + 国外”双循环,以支持实现课程目标和核心素养,并保持目标与结果一致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自信心。课程内容包括基本原理、文化差异认知以及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巧。此外,我们还将通过实践机会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并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互动交流。为了深入了解各个行业领域中不同文化间合作与冲突产生的原因,并探索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我们还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作为客座讲师分享他们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另外,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尊重和包容性思维。通过小组项目、团队合作以及角色扮演等活动,我们旨在增强学生对于不同观点、信仰和习俗之间相互影响与融合能力。

2) 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

定期组织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例如举办文化展览、国际学生交流会和跨文化体验活动,以促进彼此了解和尊重,并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设立语言角或语伴计划,让母语不同的学生交流并互助,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也有助于增进理解与友谊。其次,课堂上引入跨文化话题,邀请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师或专家进行讲座或分享经验。通过倾听他们对自己国家或地区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介绍,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下人们所持的观点与看法。最后,在校园内建立跨文化交流平台,发布关于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信息,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论与讨论。这将为师生提供便捷而广泛认识其他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机会,并激发深入探索的欲望。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的同时,促使他们分享跨文化交流经验,并从中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信心。此外,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并创造跨文化沟通、学习与实践机会,有助于增强同学们的跨文化素养。

3) 促进国际交流项目

鼓励学生参加国外合作院校的交流项目、海外实习或交换计划,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增强对跨文化挑战的认识及适应能力。学校应与国际合作伙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开展更多形式的交流活动,如定期的文化讲座、国际论坛等,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分享他们对跨文化挑战和适应能力的见解。课程设置中增加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等内容至关重要,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工作环境中的差异,并培养他们灵活应对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4) 设立多元化导师制度

建立跨文化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来自国外同龄人或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跨文化导师体系中应邀请国际留学生作为外方导师,他们拥有丰富的海外经验和对本国文化的熟悉程度,将向在校学生分享自己在异国他乡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给予宝贵建议和支持。通过与这些跨文化导师交流与合作,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习俗等。多元化导师制度中应包括资深导师体系,资深导师包括教授、行业专家或校友等,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储备。他们为在校学生提供专业领域的指引和建议,并分享自己成功或失败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通过与这些资深导师交流与合作,年轻一代从前辈身上汲取智慧,并受益于他们宝贵而珍贵的职场见解。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跨文化素养现状及其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研究发现,优化课程体系、增设跨文化教育课程,并积极组织跨文化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及文化适应性。这些策略有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预防文化冲突和误解,并且促进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本研究强调建立跨文化沟通培训课程以及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性。这些措施使得学生能够增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理解与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自身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同时,本研究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学生跨文化素养的潜力与机遇,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鉴与推广的可能。

跨文化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过程,需高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未来研究应探索跨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此外,关注跨文化素养培养中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支持,是研究的另一重要方向。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宁波工程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参考文献

[1] 李雪. 中外合作办学视域下拓展大学生国际化视野路径研究[J]. 大学教育, 2023(12): 146-148.
[2] 严怡, 崔友兴. 新时代大学生跨文化素养: 意蕴、结构与培育路径[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4, 36(1): 47-55.
[3] 雷琬瑢, 雷志斌. 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1(3): 83-88.
[4] 李云. 跨文化交际能力视域下高职公共英语教育策略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 37(4): 85-87.
[5] 孙瑾. 国际中文教育中国文化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应用为例[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12): 110-112.
[6] 卫白鸽. 文化认同理论视域下中国对非洲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探索[J]. 西亚非洲, 2024(2): 145-17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