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现路径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Assistance to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DOI: 10.12677/ssem.2024.13607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廖承坤, 刘 莉: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现路径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Assistanc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mplementation Path
摘要: 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弘扬志愿精神、发挥思政育人作用的生动探索,其在健全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志愿帮扶机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促进政策落实落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当前大学生在参与志愿帮扶活动中存在志愿帮扶资源不足、活动宣传效果不佳,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志愿帮扶组织零散,志愿帮扶流于形式、教育价值突显不足等问题。针对问题,通过倾斜资源配置大力扶持、做好活动组织宣传工作的方式为大学生志愿者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健全完善精准帮扶机制、提供专业指导保驾护航的方式保障志愿成效;通过加强思想引领提高觉悟、思政教育因素寓于实践的方式来增强行动深度和影响力。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assistance to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s a vivid exploration of promoting volunteerism and leveraging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holds significant practical importance in enhancing and refining the voluntary assistance mechan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garnering widespread societal attention to facilita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elevat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bolster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classroom to society. However, there are currently several iss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hen participating in voluntary assistance activities, such as insufficient voluntary assistance resources, poor promotion effects, uneven team quality, the cohesion of voluntary assistance organizations is insufficient, superficial voluntary assistance, and insufficient emphasis on educational value.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we can take several approaches: First, we should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student volunteers by allocating resources preferentially and enhanc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volunteer activities. Second,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effective volunteer outcomes by establishing a precise support mechanism and providing professional guidance. Lastly, we can enhance the depth and impact of these initiatives by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leadership and integrating elements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ereby deepening volunteers’ awareness and commitment.
文章引用:廖承坤, 刘莉. 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现路径[J].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24, 13(6): 619-624. https://doi.org/10.12677/ssem.2024.136075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大批农村务工人员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带着子女告别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当下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大幅度的人口流动给流入城市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而其中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志愿帮扶需求问题愈发凸显: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原有同伴分离、家庭陪伴不足、语言之间差异、自我身份转变等客观因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需要充足的陪伴和帮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号召与激励青年大学生将炽热青春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服务实践的方式,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志愿服务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重要途径。在志愿服务中,个体不为物质报酬,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推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积极行动[2]。所以,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子女的活动对于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帮扶需求、完善高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体制、个人价值实现寓于社会价值实现具有重大的时代特性和时代意义。

2. 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价值意蕴

() 有利于健全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志愿帮扶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积累的宝贵实践经验,能够为高校组织大学生志愿帮扶活动作参考与借鉴,补充部分高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组织开展帮扶活动的经验不足,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帮扶活动的实效性和实践水平。

健全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志愿帮扶的组织体系,为大学生投入志愿帮扶活动制定详细计划、提供专业指导、补充权益保障、建立评价体系,让高校大学生充满信心、充满底气、充满信任地参与到志愿帮扶活动当中。

() 有利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促进政策落实落地

大学生志愿者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仅需要高校和学生的单方面努力,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有关部门对大学生志愿帮扶活动的支持。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强化志愿帮扶影响效果,呼吁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多方志愿帮扶活动协作的有机联系,发挥大学生志愿帮扶、社会广泛参与、有关部门出台政策的最大合力,促进关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政策落实落地,切实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需所求,营造多方参与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良好氛围。

()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沟通能力、身心建设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五个方面。志愿帮扶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参与和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3]。大学生在志愿帮扶活动中通过组织协作分工、寓教于乐陪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地成长、了解学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特点和需求、应对不同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新帮扶方式、知行合一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志愿帮扶活动中,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切实帮助的同时,有效地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

() 有利于推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在地实践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向,突出实践育人导向[4]。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践活动,不仅是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的过程,更是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过程[5]。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活动将“大思政课”铸魂育人扎根于社会实践的广袤土地,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地实践的领域,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地实践的发展道路。

3. 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实困境

本文选取宁夏大学在校本科生、志愿帮扶类社团和组织的负责人、银川市兴夏苑社区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大学生志愿帮扶参与意愿、主要参与途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等层面进行调查研究,其中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在校本科生进行发放,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95.5%。

() 志愿帮扶资源不足、活动宣传效果不佳

从大学生参与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反馈来看,一方面,40.52%的大学生参与过志愿帮扶活动,59.48%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听说或者参与过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志愿活动中;另一方面,存在91.38%的大学生表明了自己在空余时间会参加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活动,8.62%的大学生表示不感兴趣。表明当前大学生整体参与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活动的热情高意愿强,但存在客观因素无法参加志愿帮扶活动或者根本不了解志愿帮扶活动,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与现实参与情况存在割裂。

从大学生志愿帮扶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来看,阻碍大学生正常参与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活动的最大问题在于活动资源有限,这一数据占比达到了80.17%,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与现实参与情况存在割裂;而缺乏专业指导以及志愿帮扶队伍不稳定成为次要困难。反映了高校在志愿帮扶方面的资源配置和志愿帮扶宣传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志愿帮扶的参与程度。

() 志愿活动开展零散、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根据大学生参与志愿帮扶的渠道来看,59.48%的大学生倾向通过高校组织来参与志愿帮扶活动,33.62%的大学生通过社区或志愿机构参与,只有6.9%的大学生表示倾向于独自前往参与,表明高校组织仍然是大学生参与志愿帮扶的主要途径,而高校志愿组织一般归属于学校社团或者校团委管理的形式,高校志愿组织在发布活动时往往有名额的限制,加之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意愿时强时弱,其参与频率无法得到保证,导致每次参与志愿帮扶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无法稳定统一,应付任务式的想法成为大多数参加志愿帮扶的大学生的普遍想法。

从大学生参与志愿帮扶的实现形式来看,组织娱乐活动、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这三大形式占比较高,分别达到77.59%、71.55%、70.69%;志愿帮扶内容偏向娱乐活动化和形式简单化,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志愿帮扶队伍的专业才能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专业长期的志愿帮扶如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发挥效果尚待提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大学生志愿者普遍存在志愿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系统化培训程度不高。

() 志愿帮扶流于形式、教育价值突显不足

从参与的效果和反馈来看,高达99.14%和97.41%的大学生认为参与帮扶活动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能够呼吁社会关注和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志愿帮扶的相关问题,说明了此类志愿帮扶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同,但仍有不足1%的大学生认为此类活动意义不大浮于形式。排除问卷填写者心理因素的影响,放眼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志愿帮扶活动,“表面功夫”“喊口号式”的大学生志愿帮扶活动仍普遍存在。甚至部分大学生认为,做志愿活动就是去玩耍娱乐,去充当“免费劳动力”,这在淡化志愿帮扶应发挥的效果的同时,也漠视了对志愿服务中教育价值的作用。大学生志愿帮扶活动中的教育价值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志愿者以及被帮扶对象产生影响,特别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智尚未成熟、对社会了解不足的客观因素。用好教育价值的突显性作用,让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帮扶的过程中一方面提升自身素养和思想觉悟,一方面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确三观的塑造,走上健康成长的发展道路。

4. 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现路径

() 倾斜资源配置大力扶持、做好活动组织宣传工作

针对高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志愿帮扶的资源不足、活动宣传效果不佳的现况。

一方面,高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主场地,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是大学生志愿服务飞跃发展的重要支撑[6]。学校可以将大学生志愿帮扶工作的经费纳入学校日常经费预算当中,设置专门的项目资金支持,为大学生参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志愿帮扶活动创造更加充足有利的条件,高校还可以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机制,通过资金和人力的资源配置,项目化特色志愿帮扶活动,增强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在倾斜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当加强活动开展的宣传力度、推动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活动开展常态化:从根本上来说,增加志愿活动开展的频率和增加活动名额是提升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能力以及增强大学生报名积极性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息息相关,比如志愿服务组织的组织频率、激励政策等因素都会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作为重要参考因素[7]。资源充足、组织力强、名额较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志愿帮扶活动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及校内志愿组织可以通过邀请具有丰富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志愿者进行宣讲的方式,被邀请志愿者以其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向尚未参与和即将参与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传授心得体会,增强参与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活动的了解与自信心、提高大学生对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活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达到引导更多大学生了解和参与到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活动中的目的。

() 健全完善精准帮扶机制、提供专业指导保驾护航

针对高校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活动零散化、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一方面,高校应当重视对校内各类志愿社团和组织的资源整合,通过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志愿帮扶项目小组的方式,分配各方特色资源、协调各方工作配合、发挥各方最大合力。在有效地整合与最大化利用志愿资源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制定精准大学生志愿帮扶有效机制,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成立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小组:确立志愿队伍负责人、制定志愿队伍责任制、严格志愿者队伍管理、规划志愿者活动方案、确认点对点帮扶关系;鼓励大学生与志愿组织或者被志愿帮扶社区建立长久有效的志愿帮扶关系,避免碎片化、零散性地参与志愿帮扶活动,以固定场所和固定对象框定志愿帮扶活动地开展,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里并建立深厚志愿帮扶友谊,在取得精准化志愿帮扶成效的同时,加深大学生志愿帮扶意识,从而进一步投入到志愿帮扶活动当中。

另一方面,现代化社会是一个分工更细、社会协作更加紧密的社会,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因此,人们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也是更加多元且更加专业化[8]。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有其独特的群体特点和被帮扶需求,这是制定志愿帮扶针对策略、专业化志愿帮扶队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应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专业化运作机制。在倾斜资源配置充足、活动宣传卓有成效的基础上,拨出专门志愿帮扶资金,聘请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问题的专家作为专业顾问、邀请志愿服务专业人士,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有批次地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培训,夯实大学生志愿帮扶基础,加深大学生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的认识、提升整体大学生志愿帮扶队伍水平。高校还可以强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学习企业“岗前培训”模式,组织设置培训部,遵循“加入组织后有培训、开展活动前有培训、培训后有考核”的原则,分别做好通用技能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9],进一步提高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专业素养。

() 加强思想引领提高觉悟、思政教育因素寓于实践

针对高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志愿帮扶的流于形式、教育价值突显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高校及志愿组织应发挥志愿精神的引领作用。志愿精神,作为一种深刻的社会价值导向,其根源深植于对公共福祉的纯粹追求之中,超越了个人利益的考量,完全基于内在的驱动力和对他人的关怀,蕴含着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担当与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10]。这要求大学生志愿帮扶以志愿精神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强化自身思想觉悟、抓住思想先导作用、落实思想行动统一,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相结合、将个人的“小实践”寓于社会的“大”实践中。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唯有在思想上理清脉络,认识到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志愿精神的引领,志愿帮扶行动才会焕发动力与明确方向、才有更有深度和影响力、才能助推志愿帮扶落实落地、才可助推帮扶效果深入人心,而不是走马观花式地参与志愿帮扶活动。

另一方面,实践育人是讲活讲好“大思政课”的重要方法,高校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题也大多聚焦志愿服务实践,理论宣传和实践体验紧密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11]。这要求大学生在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社会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大思政课”并不局限于高校课堂,并不限制于理论知识学习,而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活动提供了大学生思政教育落实落地的实践途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使得广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升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实现精神和人格的塑造[12]。在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深入实践和有效参与,在志愿帮扶过程中提升对社会的深入认识,促进大学生校内思政教育向社会思政教育的认识延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课外活动和其他教学活动项目对比,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帮助大学生塑造社会责任感方面具备重要作用[13]。大学生志愿者应树立好“大朋友”的角色身份,通过思想引领、行为示范,在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帮扶需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树立好积极向上的榜样、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其社会归属感、引导其崇善向美健康成长,同时,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大学生践行思政教育理念的行为过程,实现了大学生志愿者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实践的双赢,在共同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架起了他们沟通的桥梁,在共同努力的基础上生动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

5. 结语

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和重要的时代意义,符合时代志愿精神发展潮流。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帮扶需要思想觉悟高、志愿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志愿者能够也在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思想教育、强化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发挥作用。通过对大学生志愿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现路径的探索,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帮扶的队伍当中,促进高校专业化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掘大学生志愿者的潜力和优势、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帮扶需求。

基金项目

“获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G202410749004。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71, 44-45.
[2] 丁元竹, 江汛清. 志愿活动研究: 类型、评价与管理[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10.
[3] 董理, 穆葆慧. 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 领导科学论坛, 2024(2): 137.
[4] 周一叶.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10): 105.
[5] 王雪, 刘世华. 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进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6): 62-65.
[6] 王万奇, 陶光均.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路径探究[J]. 社会科学家, 2022(12): 149.
[7] 赵泽文, 邵彩玲. 大学生志愿服务功能的影响因素及有效发挥路径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2(10): 231-234.
[8] 郭建, 王莹. 推进志愿服务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逻辑进路[J]. 道德与文明, 2023(4): 28-38.
[9] 共青团中央. 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指引[N]. 中国青年报, 2022-11-23(002).
[10] 刘芳. 志愿精神引领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的有效培育路径[J]. 新传奇, 2024(20): 84-86.
[11] 王刚. 志愿服务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17): 68-71.
[12] 梁娜妮.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政教育功能[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7(6): 50.
[13] 郑楠. 新时代下高校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政教育功效探究[J]. 大学, 2022(18):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