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电子商务对劳动关系的重塑及其影响机制
The Reshaping of Labor Relations by E-Comme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and Its Influencing Mechanism
DOI: 10.12677/ecl.2024.1341525, PDF, HTML, XML,   
作者: 柯 娟: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电子商务Marxism Labor Relations Electronic Commerce
摘要: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探讨电子商务对劳动关系的重塑及其复杂影响机制。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产物,通过技术革新和市场扩展,不仅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还深刻重塑了劳动关系。其影响体现在劳动主体自由化、劳动形式多元化、劳动过程智能化等方面,促进了劳动关系的灵活与隐匿化。然而,这也带来了劳动权益保障、劳动控制手段隐蔽性增强等新挑战。本文旨在分析这些变化,探讨其对劳动关系的本质影响,为构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关系提供理论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rxist perspec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haping of labor relations by e-commerce and its complex influence mechanism. As an important product 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e-commerce not only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rket expansion, but also profoundly reshapes labor relations. Its influence is reflected in the liberalization of labor subject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labor forms, and the intellectualization of labor processes, which promotes the flexibility and concealment of labor relations. However, it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oncealment of labor control mean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se changes, explore their essential impact on labor relation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building labor relations 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文章引用:柯娟.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电子商务对劳动关系的重塑及其影响机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4): 3288-3292.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41525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结构与市场运作。传统的劳动关系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工作时间、工资支付及职业安全等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析社会关系及经济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为我们理解电子商务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马克思指出,“生产力”这一范畴具有社会历史性,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1]。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可以揭示电子商务平台经济所带来的劳动关系重塑过程中的利益分配不均、劳动剥削现象以及新型劳动者的雇佣关系等问题。同时,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也对劳动者的主体性与自主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迫切需要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2. 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概述

2.1. 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而资本则是通过对劳动的支配来实现增值的工具。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劳动关系不仅仅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简单关系,更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法律和政治等多个维度的复杂体系。劳动关系的核心是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等手段来剥削劳动者。这一现象导致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对立,形成了劳动关系中的基本矛盾。此外,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社会性质,认为劳动不仅是个人的活动,更是社会的构成,只有在社会化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劳动才能真正得到解放。

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劳动关系的分析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还包括相应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劳动法的制定与实施、工会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改变劳动关系的关键在于调整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实现从个体资本主义向社会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2.2. 理论适用性讨论

“马克思劳动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论态,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得以完善的。”[3]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这一变化使得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受到重新审视。一方面,电子商务促使了劳动形式的多样化与灵活化,出现了如平台经济、自由职业等新型劳动形态,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社会关系理论相悖。

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电子商务不仅是技术变革的产物,更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平台常常通过算法和大数据技术来优化劳动管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但同时也可能加剧劳动者的剥削。例如,平台对劳动者的监控和绩效考核机制,可能使劳动者的工作状态更加不稳定,同时也使得工人很难组织起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因此,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需要在新经济环境下进行适度的扩展与修正。一方面,可以从技术变革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出发,探索如何将新兴的工作形式纳入传统的劳动理论框架中;另一方面,在分析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劳动者权利困境时,仍需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揭示,以促进整体社会的公平正义。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的自我组织和集体行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工会、协会等形式,劳动者可以有效地抗衡资本的压力,推动劳动关系的积极变革。

3. 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特征

3.1. 发展历程

电子商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企业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进行供应链管理和订单处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催生了在线购物、网上银行和电子支付等新兴业务模式。1994年,亚马逊的成立标志着网络零售的兴起,随后eBay等平台相继推出,进一步推动了消费者在线购物的热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在21世纪初得到了飞速发展。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电子商务从PC端迅速扩展到移动端,消费者通过手机完成购物、支付等活动变得越来越普遍。同时,社交媒体的结合也为电子商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利用社交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的模式逐渐成型。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的封锁措施加速了电子商务的普及,各类线上平台和虚拟活动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不仅成为了一种购物方式,更是现代商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将进一步渗透到各个行业,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3.2. 核心特征

数字化与信息化: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所有交易过程均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存储都高度依赖信息技术。

全球化:得益于互联网的无国界特性,电子商务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易。这种全球化趋势促进了供需关系的变化和市场的整合。

互动性:电子商务不仅是单向的商品销售,还强调与消费者的互动。通过社区互动、在线客服、用户评价等功能,商家能够实时获取消费者反馈,促进个性化服务和精准营销。

无形性与虚拟性:电子商务的交易往往涉及无形产品如数字内容、软件等,消费者购买的是体验和服务,而不仅仅是实物商品。这一特征使得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更加丰富。

便捷性与高效性:电子商务为消费者提供了24小时在线购物的便利,简化了传统交易中的繁冗环节,显著提高了交易效率。这种便捷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线购物。

3.3. 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

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技术进步、政策环境、消费习惯变化、市场需求、竞争压力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特别是支付系统、物流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的进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政府的支持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完善为电子商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并保护消费者权益;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崛起,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方式,消费者对便捷性、快速响应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推动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上对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发展动力。随着消费者对高效购物体验的要求提高,电子商务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渠道;企业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促使公司采取电子商务策略,以提升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从而加速行业内的数字转型。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交互影响,其核心特征则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商业模式的普及和演变,而多种外部因素共同构成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大动力。

4. 电子商务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4.1. 劳动过程变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劳动过程发生了诸多变化,传统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已经无法适用于平台用工[4]。首先,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线下交易转向线上平台,劳动过程也从传统的实体店铺转移到了电子商务平台。这种转变意味着劳动者不再需要通过实体店面与顾客直接互动,而是通过在线交互实现商品展示、交易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此外,电子商务的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应用也进一步改变了劳动过程,例如物流配送的自动化管理和数据分析的智能化运用,使得劳动流程更加高效和精确。

4.2.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实体经济背景下的工厂用工模式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等优势,但是这样的用工模式并不适用于全部劳动者,当电子商务平台的广泛涌现为人们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机会,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上下班时间、工作地点以及全职或者兼职的工作模式[5]。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为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新的渠道,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商企业对于从事电子商务相关职业的需求也增加,如电商运营、物流配送、数据分析等。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传统实体店铺的经营者可能因为电子商务的崛起而面临竞争压力,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重新洗牌和劳动力的结构性调整。

4.3. 劳动者权益变化

电子商务对劳动者的权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电子商务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灵活性和全球化特点,劳动者可能面临更不稳定的就业状况,如雇佣关系不明确、劳动契约不稳定等。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加剧了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平台从业人员的“工作弹性”、“自主选择性”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新经济”特征所导致的“劳资实力差距拉大”的实质[6]。如无休止的线上交易和物流配送需求等。因此,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有必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确保劳动者在电子商务行业中能够享受到合理的工作待遇和保障。

4.4. 劳动关系调节机制变化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劳动关系的调节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电子商务平台是基于数字技术而形成的一种为企业或个人进行网络洽谈交易的平台[7]。传统的劳动关系调节机制主要侧重于传统的企业和雇员之间的劳动关系,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和多元化。因此,需要建立适应电子商务行业的劳动关系调节机制,包括政府的监管和政策支持、企业内部的员工参与机制、劳动者组织的代表性与议价权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等。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有助于维护电子商务行业中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5.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电子商务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电子商务不仅在促进交易和提高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传统的劳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电子商务的兴起导致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工作的灵活性以及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新挑战。同时,电子商务平台的算法和规则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收入分配,进一步突显了这种关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历史形式比以往的劳动形式具有更高级的资本增殖手段,但“任何雇佣劳动的形式,即使一种形式能够消除另一种形式的缺点,也不能消除雇佣劳动本身的缺点”[8]。电子商务不仅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就业机会,也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和劳动争议,使得劳动关系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强。通过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进行深入考察和验证,强调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劳动关系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应当进行重新审视。研究发现,资本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集中化与劳动者的分散化形成了明显反差,这一现象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性挑战。同时,根据劳动者在数字经济中的新角色,研究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平台资本主义”概念,并讨论了在这一新环境下,劳动者如何重构自身身份与角色。这为后续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引发了对现代劳动关系深刻的思考。数字化非但没有减轻资本主义对民众的剥削程度,甚至还以数字媒介为手段,把人们生活的全部领地都纳入资本的内在化领地[9]。未来研究还应关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衡量和评估劳动者的满意度与福祉,以推动建设更为人性化的工作环境。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合作,整合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与技术学的视角,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电子商务与劳动关系交织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3] 高耀芳. 克思劳动观及当代价值[J]. 中共云南省党校学报, 2016, 17(3): 14-19.
[4] 周常凯. 平台企业用工关系的性质特点及其法律规制[J]. 中国法律评论, 2021(4): 31-42.
[5] 马跃如, 马驰升. 法理学视角下的非标准劳动关系规制分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 32(5): 57-62.
[6] 谢增毅. 互联网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J]. 社会科学文摘, 2019(2): 77-79.
[7] 刘小燕. 数字经济时代算法技术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4(1): 33-39.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0.
[9] 袁立国. 数字资本主义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走向当代[J]. 社会科学, 2018(11): 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