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Activities
DOI: 10.12677/ces.2024.1211798, PDF, HTML, XML,   
作者: 邓嘉凤: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
关键词: 学习活动观初中英语阅读教学Learning Activity View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Reading
摘要: 文章探讨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通过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与特点,明确了其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从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活动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英语学习活动观。最后得出结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贯彻英语学习活动观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Firstly, through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of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in reading teaching is clarified. Second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apply the concept of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learning comprehension, application practice, and transfer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s not only helpful i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but also helps cultivate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文章引用:邓嘉凤.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1): 283-28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1798

1.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概念。该观念强调将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大要素融合,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础之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活动观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即坚持学思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坚持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应用;坚持学创结合,引导学生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1]。教师要确保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文化意识建构和学习能力提高的成长过程。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贯彻英语学习活动观尤为关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方面,阅读活动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然而,当前英语阅读教学的状况并不理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导致教学设计变得过于“碎片化”[2]。这种做法未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培养不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了。为改变这一现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以学习活动观为指导,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学习、运用、迁移和创造等媒介,逐步深入地开展语言、思维和文化交融的活动。教师应挖掘主题意义,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2.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与特点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又是思维品质不断提升、文化意识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主题为核心,依托语篇,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这三类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获取新知并享受英语学习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概念可以看出,旨在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应当具备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征。综合性是指学习内容、目标、能力和素养应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具体来说,学习活动应该有利于实现六要素的整合性、语言技能提升的整体性、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全面性。关联性是指活动内容在主题语境的引领下,将听、说、读、写等传统技能整合,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活动设计要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过渡,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实践性是指活动设计应着重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描述、阐释和分析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综合运用语言技能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3. 学习活动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期,而阅读教学作为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具有深远影响。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引入,则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下面探讨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建构者。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在互动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使得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英语学习活动观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情境,如购物、旅行、交友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语言。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实践性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英语。

英语学习活动观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教师还可以尝试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则进行深入地讨论和交流。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英语学习活动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支持。例如,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更高难度的阅读材料,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而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通过降低阅读难度、提供阅读策略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能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中取得进步。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提出为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3]。它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体现教学的创新性,还能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因此,教师应积极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和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4. 学习活动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英语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学习理解类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涉及对语篇的基本理解,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对语言材料进行初步的感知和理解,建立基础的语言知识结构。二是应用实践类活动:这类活动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语篇,进行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三是迁移创新类活动:这类活动鼓励学生超越语篇,进行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进行创新性地应用。

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我们要关注这样几个要点:基于口语和书面语所提供的主题情境,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实践与内化、分析与评价、迁移与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和多种互动交流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梳理整合、阐释评价语篇意义,建构新知识,感知和比较文化异同,获得积极的价值观[4]。总的来说,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学习活动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即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次。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这一理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以北师大版九年级Unit 7“To the South Pole”为例,具体陈述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设计。

4.1. 学习理解类活动教学设计

4.1.1. 感知与注意

在这一部分,教师提问,以激活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已知,并根据实际需要围绕主题预教一部分核心词汇,铺垫背景知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阅读期待。在“To the South Pole”一文中,首先,观看南极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看到的内容。教师提问:“Do you know Antarctica? What’s so special about it?”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南极的气候、动植物、探险历史等话题。教师接着提问:“Why do people want to go on an expedition to Antarctica?”引导学生思考南极探险的意义和价值。预教核心词汇:南极、冰盖、冰川、企鹅、探险家、探险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关于南极的知识和疑问。教师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根据其说出的具体信息了解其关于南极的已知和未知。

4.1.2. 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

在这一部分,学生阅读书面语篇,理解课文整体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在指向文本关键事实性信息的中观问题驱动下再读课文,获取和梳理信息,在零散的信息之间建立关联,形成基于主题的语篇结构化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学习和使用策略,可采取“使用——反思——归纳”的学习路径。根据语篇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语言水平,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的循环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多次完成。在“To the South Pole”一文中,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并概括关于南极探险的基本信息(如人员、时间、位置、经历、感悟等),梳理、概括和整合关于南极探险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措施,利用思维导图建构和呈现语篇信息。教师从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情况,是否包括本次探险的时间、人物、路线、困难和措施,评价其形成的关于南极探险的结构化知识。

4.2. 应用实践类活动教学设计

4.2.1. 描述与阐释

在这一部分,学生基于建构的结构化知识,整合所学信息和语言,以个人自述、伙伴互述和班级分享等方式,通过复述、描述、阐释、角色扮演、问答等不同形式,开展基于语篇的表达。在“To the South Pole”一文中,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先自己描述、后组内交流作者南极探险所遇困难及解决办法,然后在班级内分享信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析、推断探险队克服困难的原因,深入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即克服困难的原因——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和必要的科学知识、前期准备工作。

4.2.2. 内化与运用

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为此阶段的内化活动设计一个合理的情境。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和班级描述探险队所遇困难和克服困难方法的展示是否全面、具体,使用语言和时态是否正确,表示顺序和转折的衔接词使用是否恰当等,把握学生对语言和信息的内化情况。同时,教师要观察班级讨论时学生是否能从精神和物质准备两方面进行提炼,学生能否推断和概括探险队克服困难的隐含信息。

4.3. 迁移创新类活动教学设计

4.3.1. 推理与论证

在这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语篇的类型和文体特征,深入理解其写作目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信息组织方式等,从而把握语篇背后的价值观和作者或主人公的态度。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进行推理。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主题词汇和目标语法,将语言形式、意义与特定情境下的用法相结合,在语篇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适宜性。在“To the South Pole”一文中,学生进一步推理和论证探险队克服困难的主要原因:不仅要有优秀的个人品质,还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学生推测探险最终能否取得成功。教师观察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中学生能否说出意志品质和充分准备两方面原因,根据需要给出指导和反馈。

4.3.2. 批判与评价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进行判断和评价,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表达个人观点。学生结合“To the South Pole”这课主题,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观念,多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进行与生活紧密关联的口头或者书面表达,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的情感、态度和观点,实现预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最后,学生基于情境,以Teens Junior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从南极成功探险归来的探险者,并给出自己的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中的问答是否涵盖了文中谈到的主要事实性信息和隐含信息,根据情况给予指导和反馈。

5. 结语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英语学习活动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阅读策略和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将英语学习活动观应用于教学实践,并进行创新,尤其是对学生阅读策略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关注,反映了教育者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 梅德明, 王蔷. 改什么?如何教?怎样教?——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
[4] 王蔷. 促进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三个关键词: “情境” “问题”与“活动” [J]. 基础教育课程, 2016(5):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