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视域下食物安全保障研究
Research on Food Safety and Secu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Food View
摘要: 大食物观是实现食物安全的有效方法,中国通过提出大食物观更深层次地实现食物安全。当今中国粮食安全是在口粮基础上实现绝对性安全,然而相较于饲料粮问题上仍面临巨大性挑战,其主要原因是国民对肉食类食品需求量逐年增加。首先在饲料粮方面,大豆自给面临的问题最突出;其次像玉米、小麦、稻米在进口来源方面也已经形成高度依赖。即使这样的问题日益严重,但是我国仍存在居民膳食不合理与食物浪费问题。在未来阶段仍需要在大食物观下拓展食物来源和丰富供给品类、树立健康膳食理念,建立健康营养型食物消费模式、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完善国外进口多元化、坚持藏粮于技,深入实施种业振兴技术、借助农机装备,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最终更好地实现食物安全的目标。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a “big food” approach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food security, and China has implemented the concept of a “big food” approach to achieve food security at a deeper level. Today, China’s food security is based on meeting the needs of staple food, but it still faces huge challenges in terms of feed grains, mainly due to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meat products among the population. Firstly, the self-sufficiency of soybeans in feed grains is the most prominent problem; secondly, the import sources of corn, wheat, and rice have already become highly dependent. Despite thes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s, there still exist issues of unhealthy diets and food waste among the population. In the future, we still need to expand food sources and diversify supply categories, promote a healthy diet concept, establish a healthy and nutritious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 optimize the regional layou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iversify foreign import sources,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toring grain through technology, deeply implement the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leverag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enhanc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food security.
文章引用:朱怀春. 大食物观视域下食物安全保障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1): 489-49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11040

1. 引言

大食物观是一种全新的食物安全理念,旨在通过多元化食物供给和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实现食物来源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不仅关注粮食安全,更强调食物的种类、质量、营养及其背后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学术研究方面,大食物观是对我国粮食安全、食物安全的深层次认识。梅方权[1]最早使用食物安全概念。政策方面,在2015年,根据对国民食物需求变化趋势的把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正式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联组会时再次讲到“要树立大食物观”,并强调“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3]。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时,进一步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4]。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

食物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延伸,它要求在保证传统粮食概念数量的同时,还要确保像肉蛋奶和蔬菜水果等所有食物的营养、健康。食物安全从内涵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在世界很多国家遭受食物危机的背景下,FAO提出了食物安全的概念。所谓食物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要。不过,当初翻译Food security的时候,中国主要食物为粮食,而且不少农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将其简单翻译成了“粮食安全”。在2017年中央农村会议上,习近平就已经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5]。2022年国际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中又将“食物安全”视为一项综合概念,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物质、社会及经济渠道获得充足、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和膳食偏好”。食物安全从延伸方面,食物包括一切可食用作物,既涵盖谷物,也包括块根与块茎作物类、蔬菜和瓜类、水果、豆类、油籽、油果作物、糖料作物、浆果、家畜、禽等产品。在中文语境下只将小麦、水稻、玉米等少数必需的淀粉类农产品视为粮食。总的来说,不仅涉及粮食(谷物),还包括肉蛋奶和蔬菜水果等所有食物。1990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就讲到: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6]

2. 文献回顾

2.1. 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相关研究

胡小平等[7]认为大食物观下我国粮食安全重点转移到饲料粮供给上,提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调整种植业及养殖业结构、改进饲料配方等措施来保障饲料粮供给。张夕军[8]认为需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夯实我国农业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优化我国食物来源结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提升食物生产质量;以世界情怀与包容心态,促进国际农业发展交流合作。张婷[9]从科学内涵、理论进路与现实向度三个方面来说明大食物观捍卫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食物有效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导向。周应恒和李娜[10]结合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健康观和大市场观等视角,从供需两方面提出了新思路,并针对食物安全保障问题给出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加强食物消费需求侧管理。樊志远和孙云舒[11]讨论了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并说明要实践好顶层设计上“发展”与“安全”、食物供应上“总量”与“结构”、食物消费上“丰富”与“节约”、科技支撑上“研发”与“推广”、市场建设上处理好“国内”与“国际”五组关系。武拉平[12]认为全方位夯实我国粮食安全,需要从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和多元食物供给等方面发力,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形成内外互动的双循环体系,同时要抓好节约减损,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白云飞[13]认为大食物观下食物安全要深化国民营养需求导向型方面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居民食物消费方式的转型,还需要提升供给链的运行效率。

2.2. 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延伸发展方面相关研究

孔祥智和何欣玮[14]认为筑牢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应以大食物观来推进中国的粮食安全建设,需要抓好耕地保护、种业振兴、农机装备、政策保障,推进国土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陈平[15]认为践行大食物观,要从更广阔视角准确把握粮食安全的内涵要义,树立系统观念、统筹资源要素,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快构建高质量食物安全保障体系,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毛瑞男和刑浩特[16]认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应以加快供给结构调整,合理引导膳食需求结构,促进农产品进口的分散化、多样化,开发国内可利用资源与境外农业投资并行同步为主要方向。朱晶[17]从农产品贸易角度出发,说明“食物安全”既需要国内资源开发也需要促进食物进口结构多元化发展,最终提升国内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陈志钢和徐孟[18]从大食物观引领下实现农业食物系统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方面提出,需要倡导可持续的健康膳食,用技术创新推动低碳农业的同时提高食物供给能力,借助绿色融资支持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使自然生态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励汀郁等[19]从食物供给存在营养不均和资源支撑能力不足两大隐患角度出发,认为,“大食物观”下,食物安全和资源安全“一体两面”,需保障食物、资源双安全,既要引导居民营养消费、改善食物供需结构,还需拓展国土空间资源、减轻耕地水源压力,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张玉梅和龙文进[20]认为应借鉴国际上注重农业生产多样化、农业风险管理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经验,以“大食物观”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加强农业风险管控,拓宽食物来源和丰富供给品类,延伸农业产业链和增强价值链,优化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布局,倡导健康的膳食消费模式,从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

2.3. 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文献梳理并探讨粮食安全的主要目的为“大食物观”是以粮食为基础,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的食物安全为新愿景。只有以粮食安全为基础研究大食物观才有意义。因此在研究大食物观问题上将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进行论述。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关系方面,虽然在概念上有所区分,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密切相关。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只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保证足够的粮食供应时,才有可能进一步关注食物的安全性问题。而食物安全则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延伸,它要求在保证传统粮食概念数量的同时,还要确保像肉蛋奶和蔬菜水果等所有食物的营养、健康。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展开系统性研究,都取得很大的进展,为我国进行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建设作出很大的学术性突破。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单纯只是强调口粮等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需要从研究粮食安全转移到食物安全视角上,因为食物安全比粮食安全更全面,更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性问题,更贴近居民的生活实际。但是,目前粮食安全在国内研究中仍然占比很高,相对于食物安全所进行的论述仍然很少,在研究中且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关于定量的研究,本文从定量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未来应考虑借助大食物观实现粮食来源的多元性,更好地实现食物安全。

3. 大食物观视域下食物安全保障的问题

3.1. 供需错配问题日益明显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69,541万吨,粮食产量已连续12年保持在6亿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493公斤,连续八年超过470公斤,超过联合国粮食人均粮食安全线规定的400公斤线[21]。201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62公斤,人均消费量148.7公斤。2022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86公斤,人均消费量136.8公斤。可以看出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远超过其消费量。近年来中国粮食自给率在310%以上,如图1所示中国粮食自给率显示出粮食供给水平。目前我国粮食供需错配问题日益明显,在口粮方面已经完全解决需求,但在饲料粮问题上仍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解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Figure 1. Changes in China’s self-sufficiency rate of grain

1. 中国粮食自给率变化情况

3.2. 饲料粮自给率保持低水平发展

我国创造了用电占世界耕地9%的面积和占世界6%的水资源养育世界上20%的人口。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二十连丰”,但是国内粮食产量增加的幅度较小——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9,541万吨,仅比2015年增加了7397万吨,八年时间涨幅不足12%,远远落后于国内粮食消费需求攀升的幅度,其结果是大量的粮食需要进口。刘长全[22]中国饲料粮供给安全面临的形势和主要挑战,未来应提高饲料粮自给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库的数据表明,2022年和2023年,中国粮食进口分别为14687.2万吨、160,00万吨,粮食进口数量与国内产量的比分别为1:4.67、1:4.34。其中,大豆、玉米和小麦的进口量分别为9941万吨、2713万吨和1188万吨。2013~2023年中国大豆自给率增幅很小,远远不能满足大豆的消费量。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玉米自给率由2013年的自给率151.6%减少到2023年的115.15%左右,小麦的自给率由2013年的95.7%上升到2023年的100.2%。王秀丽和孙君茂[23]从中国小麦供需均衡方面研究推动小麦生产供给的结构性调整。玉米和大豆无法做到与小麦一样实现完全自给。这说明我国饲料粮存在严重不足现象,深其主要原因是国民对肉食类食品需求量逐年增加。

Table 1. Changes in the self-sufficiency rates of soybeans, corn, and wheat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22 (in million tons and %)

1. 2013~2022年中国大豆、玉米、小麦自给率变化情况(单位:万吨、%)

时间

大豆

玉米

小麦

产量

消耗量

自给率

产量

消耗量

自给率

产量

消耗量

自给率

2013

1241

7953

15.6%

24,845

16,389

151.6%

12,364

12,920

95.7%

2014

1269

8892

14.3%

24,976

18,698

133.6%

12,824

13,160

97.4%

2015

1237

9346

13.2%

26,499

19,898

133.2%

13,256

12,020

110.3%

2016

1360

11,016

12.3%

26,361

25,119

104.9%

13,319

11,671

114.1%

2017

1528

10,996

13.9%

25,907

29,702

87.2%

13,424

12,226

109.8%

2018

1597

9675

16.5%

25,717

31,352

82.0%

13,144

12,880

102.0%

2019

1809

11,000

16.4%

26,078

30,337

86.0%

13,360

12,420

107.6%

2020

1960

11,590

16.9%

26,067

28,420

91.7%

13,425

12,560

106.9%

2021

1640

11,125

14.7%

27,255

28,268

96.4%

13,694

14,880

92.0%

2022

2028

11,124

18.2%

27,720

29,781

93.1%

13,772

13,193

104.4%

2023

2084

9941

20.96%

28,884

25,083

115.15%

115.15%

13,750

100.2%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3.3. 肉食类食品逐渐变为主流消费对象

图2可以看出2013至2021年我国肉食类食品消费逐年上涨,猪肉在全国居民人均肉类食品消费比重最大,其中水产类与牛羊禽类食物相比所占比重更大。总的来说在食物结构中肉食类消费量占总供给量的比重最高,与粮食、水果相比处于领先地位。肉食类食品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消费品类,在居民食物来源的作用越来越大。肉食类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国内饲料粮连年增多,从而最终造成饲料粮需要大量进口。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Figure 2. Per capita consumption of major food items by Chinese residents

2. 全国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

3.4. 进口粮食逐渐形成进口源高度集中

近年来我国大豆以及玉米的进口一直保持在高位状态,这也导致我国粮食进口存在进口来源高度依赖性。在农产品进口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中国农产品进口结构呈现出进口来源地依赖程度偏高的特点。根据UN Comtrade数据,2023年,中国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的进口来源国总数分别为17个、9个、22个、16个。由下表2可以看出我国稻米、小麦、玉米、大豆进口依赖性很高,尤其是对于玉米来讲,美国和乌克兰玉米占比占总玉米的73.5%,从整体来看我国粮食进口方面存在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的特点。现如今全球经济不景气,受自然灾害以及战争因素的影响,世界粮食贸易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对于我国进口方面还需要政策进行调整,不能够养成依赖习惯,应防止外国造成对我国粮食进行卡脖子现象实现。

Table 2. Proportion of imports of China’s major food products from the top three import sources in total imports in 2023 (%)

2. 2023年中国主要粮食产品从前三大进口来源国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比重(%)

稻米

小麦

玉米

大豆

进口来源

进口占比

进口来源

进口占比

进口来源

进口占比

进口来源

进口占比

越南

35.1

澳大利亚

57.4

巴西

47.2

巴西

70.4

缅甸

20.6

加拿大

21.1

美国

26.3

美国

24.3

泰国

17.6

美国

7.7

乌克兰

20.3

阿根廷

2.0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计算所得,https://comtradeplus.un.org/TradeFlow

3.5. 膳食结构需求不合理造成损耗问题发生

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是我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目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与居民膳食营养需求存在差距明显,参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得知蔬菜、水果和水产品人均营养需求分别为140千克、160千克、18千克[24]。通过表3得知2022年蔬菜、水果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分别为515千克、221.68千克、47.4千克,在数量上我国蔬菜水果占全球蔬菜水果的三分之一。但人均食用蔬菜和水果分别为103.7千克、75.27千克。对于水产品来讲人均消费量仅为29.8千克。充分考虑可食部分和损耗后的营养需求得知蔬菜水果、水产品摄入量不足,考虑浪费因素环节,我国蔬菜水果及水产品仍然还有很多储存量。与其他需要进口的国家相比不需要国际进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消费者做到膳食营养结构合理。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居民膳食结构,也能在消化上述食物国内产能的同时,降低对其他食物的依赖,是对我国食物安全的有效保障。

Table 3. Per capita food consumption, occupancy and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residents in 2022 (kg/person/year)

3. 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食物食用消费量、占有量、营养需求情况(公斤/人/年)

主要食物类型

人均食用消费量

人均占有量

营养需求

(《纲要》)

考虑可食部分和损 耗后的营养需求

果蔬*

蔬菜

104.8

562

140

174

水果

54.7

219.8

60

56

水产品**

13.9

48.2

18

22

注:*表示果蔬人均消费量不同数据库差异较大,沿用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示水产品数据借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数据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425324.html

我国粮食总量丰富,但国民对于粮食作为口粮的需求不断减少,需求开始向肉食类产品转变,也能侧面反映出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供给矛盾在不断加剧。肉类食品的大量需求导致饲料粮需求不断增多,导致我国饲料粮大量在外国进口。在进口饲料粮中占比最大的是大豆及玉米,这也需要我国重视饲料粮的安全,在进口来源国中现阶段已经形成高度依赖,未来应该不断地进行调整,逐渐减少对进口来源国的依赖,尽管在饲料粮上存在很大的供给缺口,但我国蔬菜水果及水产品供给丰富,需求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导致居民膳食营养不足。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需要我国树立大食物观,让各种食物都能成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 大食物观视域下食物安全保障的对策

4.1. 拓展食物来源和丰富供给品类

针对目前我国粮食总供给自给完全安全的现状,但对于肉食类食品不能满足国民需求的情况,现阶段应不断拓展食物来源。以保护环境为底线,万水千山就是金山银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础前提,全方位发掘国土资源。充分利用我国林地、草地及江河湖泊自生产能力,减轻当前单一资源环境压力。同时应该鼓励坚果、蔬菜水果、海产品的生产,不断满足国民营养健康多要素需求。把握农业多样化发展,从而丰富多种产品有效供应。不断加强对新型食品的鼓励优惠条件,提升藻类、昆虫等的有效供给,不断创造多种食物来源。充分发掘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从长远利益出发来满足国民对食物的需求,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食物安全的目标。

4.2. 树立健康膳食理念,建立健康营养型食物消费模式

当前我国蔬菜、水果和水产品总量丰富,平均到个人完全能满足国民需求。甚至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但国民对于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的需求不能达到合理膳食水平,未来应不断提升国民健康膳食意识,通过自媒体及公益性活动,不间断地向国民普及健康膳食的重要性。借助舆论引导和政策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健康饮食观念,将大食物观融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健康饮食观念,减少植物油而提升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的摄入量。不断增加的食物消费需求是造成目前食物紧缺的原因之一,中国要在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更好地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该重点解决人民收入提高和生活改善而产生的食物浪费和过量摄入问题。倡导光盘行动,同时减少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发生,不断增加食物浪费的经济成本,从而让居民减少食物浪费。鼓励人们摄取多种营养元素,最终达到建立营养型食物模式。

4.3 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完善国外进口多元化

我国粮食生产出现北粮南运的不协调现象,南方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向工业方面转变,在粮食自给方面出现严重供需不匹配问题。凭借资金优势不断地在北方购买粮食满足南方需求,造成产销不平衡问题出现。未来应该完善产销平衡、分用途、分品种、分区域设立粮食自给线,根据当地粮食的需求不断提升自给能力,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提高产量和质量是目前都面对的现实性问题,解决的合理办法是提高育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是各个产粮区共同寻找的答案,应共同分享优良育种技术。我国粮食育种技术一直是长期困扰粮食产量的尖锐性问题,只有不断地进行共享,依靠群体思维才能不断缩小我国育粮技术与国际之间的差距。我国进口粮食已形成进口源高度集中,现阶段应加快进行进口来源地的分散性,可以利用当前进行的“一带一路”项目来拓展粮食进口来源性问题,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不断地拓展新的食物来源,引进新农产品品种,分享本国需求的农产品,通过鼓励及优惠政策引导有优势条件的国家着力发展我国急需农产品,解决有优势条件国家销售问题,更加有效地销售农产品。既能提升销售国的资金量而又有利于我国粮食供给性问题。

4.4. 坚持藏粮于技,深入实施种业新兴技术

当前我国种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缺少突破性重大新品种,在国际上育种行业竞争力不强。首先我国育种技术在农作物数量上取得明显成就,但在农作物质量上还是存在问题。其次在动物育种方面我国技术还是不够先进,与先进的动物育种技术存在明显差距,未来还需要加强动物育种技术的攻关。另外还需要积极做好各地特色农产品的保种和科学开发,不断加强种子库建设,丰富物种资源。最后应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打赢种业振兴翻身仗,种业振兴则粮食振兴,中国种业技术进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未来应不断提升种业方面研究水平,在种业方面提高资金投入和技术共享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有助于解决我国种业落后的现势,最终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4.5. 借助农机装备,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这就要求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25]。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装备水平是保证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源泉。中国在机械水平方面与世界先进的农业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中国资源禀赋问题造成。中国人多地少很容易形成小农经济,难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水平。习近平指出:“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26]。”禀赋性问题人多地少及水资源有限决定着需要树立大食物观。臧云鹏[27]注重发展农业产业,从产业链全局出发实现粮食安全。在农业产业装备方面,我国在政策上不断打破装备限制,但现阶段面临的难题是装备生产成本高,对于生产厂商来讲需要更多的生产成本,相对于装备购买者来讲价格不能满足其自身的需求,价格方面不存在优势,再加上外资企业对于装备不断降低成本导致其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未来应该不断根据自然禀赋性问题大量投入小型机械设备,同时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更好地实现食物安全。

参考文献

[1] 梅方权. 关于食物安全保障概念的发展分析[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2(5): 4-6.
[2] 习近平. 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32.
[3] 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讲话[EB/OL]. 2022-03-06.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3/06/c_1128443977.htm, 2022-04-17.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5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147.
[6] 习近平. 摆脱贫困[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
[7] 胡小平, 廖亚君, 毛雨. 大食物观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重点的研究[J]. 农村经济, 2023(7): 55-62.
[8] 张夕军. 大食物观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践行路径[J]. 粮油科学与工程, 2024, 38(4): 33-38.
[9] 张婷. 新发展阶段的大食物观: 科学内涵、理论进路与现实向度[J]. 理论月刊, 2023(3): 14-23.
[10] 周应恒, 李娜. “大食物观”与我国食物安全保障新思路[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4): 147-158.
[11] 樊志远, 孙云舒. 论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6): 68-75.
[12] 武拉平. 科学认识大食物观视角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6): 191-200.
[13] 白军飞. 大食物观下的食物安全保障[J]. 人民论坛, 2023(11): 56-60.
[14] 孔祥智, 何欣玮. 筑牢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 大食物观下中国的粮食安全[J]. 河北学刊, 2023, 43(3): 120-130.
[15] 陈平. 树立大食物观拓展粮食安全边界[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4(1): 59-61.
[16] 毛瑞男, 邢浩特. 大食物观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路径研究[J]. 学习与探索, 2024(2): 127-135.
[17] 朱晶, 王容博, 徐亮, 等. 大食物观下的农产品贸易与中国粮食安全[J]. 农业经济问题, 2023(5): 36-48.
[18] 陈志钢, 徐孟. 大食物观引领下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 现状、挑战与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 2023(6): 77-85.
[19] 励汀郁, 普蓂喆, 钟钰. 食物安全还是资源安全: “大食物观”下对中国食物缺口的考察[J]. 经济学家, 2023(5): 109-117.
[20] 张玉梅, 龙文进. 大食物观下农业产业链韧性面临挑战及提升对策[J]. 中州学刊, 2023(4): 54-61.
[21]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EB/OL].
https://www.stats.gov.cn/sj/ndsj/, 2024-06-10.
[22] 刘长全, 韩磊, 李婷婷, 等. 大食物观下中国饲料粮供给安全问题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23(1): 33-57.
[23] 王秀丽, 孙君茂. 中国小麦消费分析与未来展望[J].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35(5): 655-661.
[24] 农业部网站.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 [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14-02/10/content_2613850.htm, 2021-05-21.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
[2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
[27] 臧云鹏. 探析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J]. 中国国情国力, 2021(4):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