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Study on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W County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DOI: 10.12677/ap.2024.1411823, PDF, HTML, XML,   
作者: 曾令钱: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W县心理健康问题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W County Mental Health Issues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贵州省W县作为典型的劳务输出县,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文章通过深入分析瓮安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发现其存在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怨恨父母,不满社会;恐惧焦虑,行为叛逆;道德水平下降,价值观扭曲的问题,在分析影响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社会支持和保障、推广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改善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young and middle-aged laborers have flooded into cities to work, leading to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W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a typical county of labor outflow, ha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problem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for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quo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W County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and find that they have problems such as being sensitive and suspicious, lacking in security; hating their parents and being dissatisfied with society; anxious and fearful, with rebellious behavior; and a decline in moral level and distorted valu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W Coun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lu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 in schools, enhancing social support and guarantee, and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W County.
文章引用:曾令钱 (2024). 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11), 516-52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1823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跨乡镇外出流动半年及以上,留在原籍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0~17岁农村儿童(韩润霖,2021)。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的长期缺席,往往缺乏关爱和陪伴,容易形成孤独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还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100万,其中贵州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问题尤为严重。W县作为贵州省的一个代表性地区,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关爱和支持,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1.2. 研究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大群体,为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提升公民的幸福感,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重要性也不容忽视。首先,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能力及未来社会适应能力。其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监管而接触不良信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另一些则因长期孤独而产生自闭倾向,难以融入社会。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也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最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体现。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理应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关爱和教育资源。然而,由于家庭经济、地域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关注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举措。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理论

以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深入剖析其多维度的影响与解决方案。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动态平衡,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个体层面的困扰,更是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等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王凡,2023)。首先,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成长的微系统,其结构的不完整和功能的弱化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发展。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的亲情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其次,学校作为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资源和心理健康服务的不足也加剧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农村学校往往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再者,社区和社会作为外系统和宏系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社区支持网络的薄弱、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社会文化的偏见都可能加重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各个层面的因素,制定综合性的干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生态系统,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2. 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2.1. 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

在贵州省W县,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往往表现出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的显著特征。这些孩子在面对日常生活和学习时,常常显得小心翼翼,对周围的人和事持有过高的戒备心理。他们可能因为一次小小的误会或冷落,就感到被排斥或忽视,进而产生强烈的不安和焦虑。在社交场合中,留守儿童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他们害怕受到伤害,因此在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敏感多疑的心态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能力,还可能导致他们在团队活动中缺乏合作精神和归属感。此外,缺乏安全感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保护,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这种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因此,他们常常感到自己处于无助和孤独的状态,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和恐惧。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2.2. 怨恨父母,不满社会

在贵州省W县的农村,部分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内心积累了复杂的情感,其中怨恨父母与不满社会成为较为突出的表现。这些孩子往往难以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与无奈,错误地将父母的离开视为对自己的抛弃或不爱。他们可能会在心中默默埋怨,认为父母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牺牲了自己的童年和陪伴,这种误解逐渐转化为对父母的怨恨(王孟妍等,2020)。同时,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城乡差距的扩大,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种种不公。他们目睹了家乡落后的面貌,对比城市生活的繁华,心中难免产生不满和失落。这种不满情绪若得不到及时引导和排解,可能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社会的抵触情绪,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

2.3. 恐惧焦虑,行为叛逆

贵州省W县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直接关爱与陪伴的环境下,往往表现出恐惧焦虑与行为叛逆的特点。在恐惧焦虑方面,这些孩子常常因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不安,担心自身的安全和学习问题。他们可能害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这种长期的焦虑状态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身体上出现一些不适反应,如失眠、噩梦、食欲减退等。在行为叛逆方面,留守儿童为了寻求关注或表达自己的不满,可能会采取一些叛逆的行为。他们可能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故意违反纪律,甚至与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此外,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一些留守儿童还可能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不良行为中,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叛逆倾向。这些表现不仅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挣扎与困惑,也凸显了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4. 道德水平下降,价值观扭曲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道德水平下降,价值观扭曲。他们缺乏诚信和责任感,不懂得感恩和回报,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高翔翔,2019)。贵州省瓮安县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水平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在道德水平下降方面,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隔代抚养的劣势,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他们可能缺乏诚信和责任感,不遵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例如,在学习上,他们可能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在生活中,他们可能撒谎、欺骗他人。在价值观扭曲方面,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他们可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他们可能认为金钱至上,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

3. 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3.1. 家庭因素

贵州省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中,家庭因素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首先,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瓮安县,许多农村家庭为了生计选择外出务工,留下孩子与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这种长期的亲子分离使得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和陪伴,导致他们在情感上感到孤独和被遗弃。这种情感缺失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安全感,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张悦等,2024)。其次,家庭氛围的冷漠和缺乏沟通也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与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之间存在代沟,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障碍使得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难以寻求到情感支持和帮助,进而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此外,家庭教育方式的缺失和不当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或忙于生计,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而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则可能因为年龄、精力或教育观念落后等原因,无法给予留守儿童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缺失和不当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3.2. 学校因素

贵州省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中,学校因素同样不容忽视。首先,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需求。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辅导教师,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这导致留守儿童在遇到心理困扰时,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排解,心理问题逐渐积累并加剧。其次,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缺乏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问题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王天宇,周晔馨,2023)。此外,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也存在不足。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相对较少。这导致学校难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况,也无法与家庭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3. 社会因素

贵州省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中,社会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社会因素复杂多样,共同作用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首先,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导致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留守儿童数量激增。这种家庭结构的改变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和陪伴,从而增加了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梁瑛楠,张丽颖,2022)。其次,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这使得留守儿童在遇到心理困扰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此外,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并未完全惠及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等多种文化观念的冲击,导致他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产生困惑和冲突。

4. 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

4.1.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针对贵州省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对策。首先,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指导力度。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可以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教育专家,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技巧,以更好地理解和关爱孩子。其次,鼓励和支持家长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尽管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外出务工无法长期陪伴在身边,但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亲子沟通提供了便利。家长应利用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给予关爱和支持。此外,学校和社会也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学校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社会方面则可以通过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组织或志愿者团队等方式,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效果显著。通过专业指导,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有效缓解孩子的孤独与焦虑。家庭教育指导还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方法,引导孩子建立积极心态,培养良好心理品质。这些努力不仅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还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了更加温馨和谐的环境。

4.2. 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针对贵州省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一项关键且必要的对策。这一体系的完善不仅有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首先,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辅导教师。这些专业人员需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罗小霞等,2021)。通过定期的心理测评、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扰,提升心理适应能力。其次,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留守儿童全面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同时,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通过定期的家校沟通会、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通过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以及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学校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这不仅有助于留守儿童增强心理韧性,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还能在问题出现时及时干预,有效缓解和解决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也促进了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优化,为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4.3. 加强社会支持和保障

针对贵州省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加强社会支持和保障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具体的对策建议,旨在全方位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基金,用于资助心理健康服务、教育资源和家庭支持项目。通过资金扶持,确保留守儿童能够获得必要的心理干预、咨询和辅导服务。其次,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强大合力。企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可以开展公益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亲子活动、心理援助热线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加强社区建设,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或活动中心,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学习和交流平台。社区可以组织各类兴趣小组、辅导班等,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此外,还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侵害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最后,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巩晓艺,2020)。

加强社会支持和保障,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展现出显著成效。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社区资源整合及公益组织参与,为留守儿童搭建了全面的心理支持平台。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在心理上给予了巨大支持,减少了因家庭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心理咨询服务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专业的心理援助渠道,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心理困扰,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总之,加强社会支持和保障是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其全面成长的关键举措。

4.4. 推广积极心理学理念

针对贵州省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推广积极心理学理念是一项创新且有效的解决对策。首先,应在教育体系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学校可以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或工作坊,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识别和培养自身的积极品质,如感恩、乐观、希望等。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其次,家长和监护人应接受积极心理学的培训和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参加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了解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实用技巧,学会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和方式与孩子沟通、互动。这样不仅可以改善亲子关系,还能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此外,社区和社会组织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推广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他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援助等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积极心理支持和帮助(郭良,张凯丽,2021)。同时,还可以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广泛宣传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应用案例,提高公众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和接受度。最后,政府应加大对积极心理学推广的支持力度。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学校、家庭、社区等各方积极参与积极心理学的推广和应用。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或项目,支持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推广积极心理学理念强调关注个体的积极面,培养乐观、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留守儿童转变消极心态,增强心理韧性。通过积极心理学教育,留守儿童学会以更积极的角度看待生活,减少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积极心理学还促进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正面关注和支持,营造了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 结语

贵州省W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社会支持和保障以及推广积极心理学理念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关爱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高翔翔(2019). 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扶贫问题研究. 新西部, (10), 23+25.
[2] 巩晓艺(2020).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科技资讯, (7), 219-220.
[3] 郭良, 张凯丽(202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策略. 品位·经典, (10), 87-90+93.
[4] 韩润霖(2021).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人口与健康, (3), 32-34.
[5] 梁瑛楠, 张丽颖(2022). 健康中国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进展及对策.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6), 81-83.
[6] 罗小霞, 谢洪玲, 凡文亮, 罗玉芬, 吴家雪(2021). 毕节市茨竹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 农村经济与科技, 32(23), 327-330.
[7] 王凡(202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黄石: 湖北师范大学.
https://link.cnki.net/doi/10.27796/d.cnki.ghbsf.2023.000073doi:10.27796/d.cnki.ghbsf.2023.000073.
[8] 王孟妍, 王英蓉, 张紫薇, 徐祗坤(2020).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科技, (12), 49-50.
[9] 王天宇, 周晔馨(2023).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基于四川省的经验证据. 中国农村观察, (5), 164-184.
[10] 张悦, 汪小龙, 曹文清, 卢子歆, 陆钇蓉(2024).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经济与科技, (6), 27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