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二起楼村闲置空间景观改造设计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Design of Idle Space in Erqilou Village, Tai’an City
DOI: 10.12677/design.2024.96671, PDF, HTML, XML,   
作者: 石楚娴, 罗明君: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闲置空间乡村景观景观设计二起楼村Idle Space R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Erqilou Village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乡村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量的乡村人口流失,原有的乡村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村出现了大量的闲置空间。同时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大拆大建、过度城市化、破坏乡村风貌等问题,这种趋势加快了乡村本土传统文化的消亡。利用乡村闲置空间的景观提升,与乡村风貌保护、地域文化传承、产业发展转型、民生服务升级等需求相结合,对乡村振兴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本文分析乡村闲置空间的构成与特征,提出了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性、地域性、生长性、经济性的设计原则,提出了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应采取提升营造生态环境,保持乡村风貌;整合景观要素,推动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景观,树立品牌形象;创新设计手段,完善提升功能的设计策略。并结合山东省泰安市二起楼村的闲置空间景观设计实践,验证所提出设计策略的可实施性。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original rural living and production mode has undergone fundamental changes,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population loss, the original rural environment has also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idle space has appeared in the countryside. At the same time, problems such as large-scale demolition and construction, excessive urbaniz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rural appearance also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construction, which accelerated the disappearance of local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combine the improvement of landscape using idle rural space with the needs of r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reg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livelihood services. This topic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idle space, proposes that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rural idle space should follow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ecology, regionalism, growth and economy, and proposes that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rural idle space should take the improvement to creat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 the rural style; Integrate landscape elements to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reat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establish brand image; Innovate the design means, improv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 func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idle space landscape design in Erqilou Village, Tai’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design strategy is verified.
文章引用:石楚娴, 罗明君. 泰安市二起楼村闲置空间景观改造设计[J]. 设计, 2024, 9(6): 96-10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6671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再次强调“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求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乡村的景观营造对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实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生产环境,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环境保障和生态动力。

乡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在长时间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行为中创造出来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集中反映了该区域内自然条件、人文历史、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特殊性。通过对乡土文化的系统性再现,既可以体现城乡差异化发展的不同路径,也能树立区域的文化自信,增加区域归属和认同,彰显乡村文化品牌,进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正是基于城乡风貌风俗的差异化存在,乡村空间为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进行旅游体验提供了可行性。乡村的自然环境、风俗文化、农耕体验、乡野美食都对城市居民有着很大吸引力。因此如何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需求,完善乡村旅游要素,重构乡村闲置空间,实现乡村功能升级转型,是乡村产业升级亟待思考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发展,大量乡村居民涌入城市,造成乡村的空心化。在乡村原有的宅基地、生产用地、集体用地都出现了闲置现象。一方面是乡村发展在产业、文化、民生服务、日常生活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是乡村存在大量闲置空间的现状;一方面是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内在驱动,一方面是乡村闲置空间的更新和利用有待开发。基于此本文以景观设计角度,结合乡村闲置空间更新与利用,探索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1.2. 研究目的

本文分析二起楼村闲置空间现状,结合乡村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产业特色,从景观规划角度着手乡村整体设计,从景观设计角度着手乡村环境设计,探索二起楼乡村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功能转型、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避免在景观设计整治的过程中出现城市化、破坏乡村风貌做法的同时激活二起楼村闲置空间,为二起楼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探索崭新路径,以期通过本次设计为同类型乡村发展提供案例参考与借鉴。

1.3. 研究意义

当前面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相对集中在解决城市存量方面,运用在乡村中的学术与实践研究还相对较少。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面向个案实践方面,对于发展梳理、乡村风貌、景观设计等并没能形成完整体系,景观设计的策略缺乏针对性和可复制性。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基础和优秀案例分析基础上,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民生服务、乡村旅游等方面,尝试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于乡村中闲置空间进行再生更新,探索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的营造原则和策略,总结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从整体到局部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鲁中地区山地乡村景观设计的研究理论,同时也为打造山东省乡村齐鲁样板提供了理论参考。

课题通过揭示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的内在规律,并对同类型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具体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为鲁中地区山地乡村、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具体营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实践设计过程中对二起楼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特色产业、空间要素进行梳理,实践设计成果对于二起楼村乡村环境提升、产业升级发展、闲置空间活化[1]、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提供了建设方案参考。

2. 闲置空间景观设计概述

2.1. 相关概念

2.2.1. 乡村空间

乡村与城市是既联系又区别的区域,一般是除城市、县区以外的区域。乡村空间的构成要素在区域内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色。乡村空间的产生是本地村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与自然妥协和协调的产物。主要承担了本地村民日常的起居、劳作、交往、交通、休闲等功能。乡村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自我更新和转换。当前大部分乡村空间由于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在功能和形态上逐渐不能满足当前的这种转变需求,这也是乡村内部存在大量闲置空间的原因。

2.2.2. 闲置空间

闲置空间并不是一个国土空间范围内的名词,从其特征上而言是“被遗弃的、多余的空间,由于过量的供给或需求的降低造成空间的剩余;是失去作用的空间,原先的空间因一时的外力改变而受损,无法正常运作。”本文参考借鉴前人学术研究成果对于闲置空间概念的理论研究,把闲置空间的概念定义为:原有的行为发生变化后导致原有的空间功能不再满足当前使用需求,因为其原有的空间和空间功能被较少使用或者放弃使用,导致原有空间无法正常运转,处于闲置状态。但是闲置空间作为乡村空间的现实存在,可以通过与文化要素、产业要素、自然要素、民生要素等方面的乡村发展需求结合,通过对闲置空间功能重构与景观提升,能够为乡村的发展添加新的动力。

2.2. 乡村闲置空间的构成

乡村空间的形成是生活生产方式的空间表现,乡村闲置空间的形成是原有功能无法适应当下生活生产方式的空间表现。根据乡村空间分类可以分为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公共空间。本文主要是针对二起楼村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公共空间(村口、道路两旁、林地、广场、水系空间等)进行景观设计提升。

2.3. 乡村闲置空间的特征

2.3.1. 环境特征

乡村闲置空间由于缺少日常使用和维护,往往年久失修,房屋建筑大多数呈现主要承重结构:柱、梁、墙体倒塌,空间的围合界面呈现残垣断壁状态,存在安全隐患,空间内部荒草丛生,有的甚至成为垃圾场,对乡村的整体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2.3.2. 空间特征

闲置宅基地由于年久失修,原有的墙体发生倾斜和倒塌,一般呈现围合或者半围合状态。闲置公共空间由于缺少维护,原有的空间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对原有空间形态的侵蚀和破坏方面。

2.3.3. 文化特征

乡土文化是乡村的内涵,是乡村的名片,是本地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行为发生过程中产生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总和。乡村空间是乡土文化最为直观的视觉识别内容。同时乡风民俗、乡土材料、农耕用具、传统民居、特色产物都可以通过乡村空间有效体现。乡村闲置空间往往是年代久远,因此在文化性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能体现地域文化。

3. 设计方案阐述

3.1. 设计项目概况

二起楼村隶属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西临肥城市,南临夏张镇。明代已有该村的相关记录,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传统村落。二起楼村以独特的石头传统民居而闻名,民居呈现典型的鲁中地区四合院形式,民居建造构件大部分以石材为主,石屋、石门、石窗、石墙,石路,有“石头部落”的美誉。民居所采用的石材多来源于周边山体,属于石灰岩。石灰岩具有保温、易开采、易加工的特点,所以被大量运用到了二起楼村的传统民居建造中。但是石灰岩抗压性较差,因此二起楼村很多传统民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裂情况,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二起楼村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产物。石屋的建造技术和建造形式、传统农耕文化、古树、古井、古磨是本地显著的文化特征。同时二起楼村种植的小米、苹果与石榴以及花猪养殖是本地的特色农产品。

由于乡村受到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人口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村内大量民居形成闲置空间,其中村东侧民居尤为集中,形成了大片闲置空间聚落。由于缺少使用和维护,屋顶塌陷,墙体倒塌,荒草丛生,对乡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二起楼村作为典型的鲁中山区传统村落也存在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难题,本文拟以闲置空间景观设计的角度,结合本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特色产业和闲置空间现状[2]相结合,打造“石头部落”,综合解决二起楼村在乡村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

3.2. 闲置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3.2.1. 生态性原则

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首先要遵循生态性原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已经成为乡村建设的普遍共识。我国的大部分乡村拥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乡土环境,山水、田园、林地、河流、聚落构成了乡村空间景观设计的主要骨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乡村生态环境的原生性遭到了破坏,乡村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乡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闲置空间景观设计应坚持生态环境发展为第一要素,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健康持续提升,采用恰当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理念,实现乡村自然景观和谐发展,实现“村景联动”。

3.2.2. 地域性原则

乡村地域文化是乡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自身IP。而地域文化的传承是乡村实现一村一品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地域文化包含传统文化、特色种植、乡土建筑、民俗习惯等诸多景观要素。因此在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植根本土地域文化,“入乡随俗”地开展乡村设计行为,实现“村文联动”。同时,乡村地域文化也是乡村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介入的内在核心驱动,乡村文化旅游也是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

3.2.3. 生长性原则

乡村闲置空间的产生正是因为乡村自我更新缓慢而造成的。但是乡村不代表陈旧、粗放、简易。乡村现代的功能转型也可以是精致的,乡村是发展的,需要有能看到的年轮化的发展。因此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不能一味进行“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仿古、做旧,而是要将新功能、新技术、新理念、新元素与设计营造行为相结合,创造适合当下且满足功能转型、产业升级、民生服务、文化传承的新型乡村景观设计。

3.2.4. 经济性原则

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的经济性原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尽量采用乡土化和本土化的建造技术和建造材料,尽可能的降低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营造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要结合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置入新兴业态,改变乡村原有传统粗放的农业种植、养殖为主要产业的现状。

3.3. 闲置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3.3.1. 营造生态环境,保持乡村风貌

乡村风貌是当地生态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集合,营造生态环境是对乡村风貌的最大尊重,而乡村风貌是本土地域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乡土文化和乡土环境的再现。对原有保存或保持较好状态的原生建筑、原生景观予以保留,采用加固或者整修的方法,不能一味的大拆大建,延续乡村风貌和保留原始功能,从而实现乡村风貌的原生性。

3.3.2. 整合景观要素,推动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而闲置空间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乡村想要留住人、吸引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因此通过景观设计,整合乡村原有的乡村风貌、特色农业、地域文化等资源,以乡村旅游的角度,补齐吃、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要素,打造集农耕体验、亲子体验、美食体验、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打破原有的产业壁垒,延长乡村产业链和村民收益链,为乡村发展带来新动力,有效避免乡村闲置空间的再次产生。

3.3.3. 打造特色景观,树立品牌形象

乡村的地域特色是最为显著的乡村IP,利用乡村原有的自然、文化、风貌特色,从景观规划的角度打造主题乡村,明确景观设计的形象定位和内在特征,避免乡村之间形成同质化现象,为乡村景观[3]增添本土特色,让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成为乡村风貌的有益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一村一品”的乡村记忆点。

3.3.4. 创新设计手段,完善提升功能

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角度开展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对原有的交通空间、交往空间、休闲空间予以功能方面的再生。同时,对当下乡村生活需求升级以及乡村旅游功能转型予以关注。通过对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引入新技术、新观念、新材料,实现民生服务、村民交往、文化传承、产业升级、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功能空间重构,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向前发展[4]

4. 二起楼村闲置空间景观整体设计

4.1. 整体布局

根据二起楼闲置空间分析,主要景观整体设计区域为村庄东南方向闲置空间较为集中的聚落片区。该片区域院落已经丧失原有的居住功能,大部分房屋的屋顶塌陷[5],石墙倒塌,已经无人居住。通过对二起楼村的乡村风貌、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特色产品等方面的调研,在景观规划层面将本土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整体布局结合,从空间功能提升、旅游要素介入、景观交通组织、闲置空间活化等方面进行了二起楼闲置空间的景观整体设计(如图1)。

Figure 1. Overall floor plan

1. 整体平面布局图

闲置空间的活化利用首先是功能的重构,景观规划方案根据乡村内部发展需求将原有的闲置空间置入村民服务中心、村史馆、村民文化站等功能;根据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需求将原有的闲置空间置入了旅游接待服务、文化体验、田园体验等旅游业态(如图2)。

Figure 2. Functional layout diagram

2. 功能布局图

根据闲置空间聚落的功能布局,结合二起楼村内部现有的自然、文化、产业资源[6],在尊重传统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增加了互动性景观,通过建筑景观、街巷景观、景观小品装置等方面,全面性的展示二起楼村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整体“石头部落”的传统村落景观升级。同时活用二起楼村闲置空间现实形态,将古磨、古井、古树等传统景观融入文化体验,通过设置不同主题的体验乐园,如石榴采摘园、小猪乐园、乡土游园,增加乡村旅游的体验感

4.2. 空间结构

二起楼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在进行景观规划过程中,根据乡村形态特征和发展需求,将闲置空间聚落划分为“一环两轴四区多点”的空间结构[7]

一环:根据现有乡村道路现状,打造环形游览路线,串联各功能分区和景观节点。

两轴:根据现有聚落内部的两条主要道路为主要轴线,打造农耕文化主题街巷和乡村记忆主题街巷。

四区:根据乡村发展内生动力需求和产业调整发展需求,将闲置空间聚落划分为:旅游接待区、亲子游乐区、村民服务区、旅游民宿区(如图3)。

1) 旅游接待区:利用现有闲置宅基地,置入旅游服务功能,补齐旅游要素构成,打造游客服务中心、茶社、书屋、餐厅等旅游配套设施。

2) 亲子游乐区:二起楼村的石榴种植、花猪养殖是本地的特色产品,以石灰岩为主要材料的传统民居的形态也形成了原生的石头部落形态,传统的农耕文化和优良的自然生态也为亲子科普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景观规划方案充分考虑到以上旅游资源和景观要素,打造二起楼村以“石头部落”为主体的亲子游乐区。

3) 村民服务区:由于二起楼村还居住了一部分留守老人和儿童,为实现这部分的村民对于现代生活功能提升的需求,从而打造新型村民服务中心,解决老幼民生服务问题。村民服务区内的文化站也为这部分解决了村民的交往、学习、休闲的功能。

4) 旅游民宿区:作为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为亲子游、度假游的游客提供体验民俗民风,体验乡村生活提供空间场所。

Figure 3. Spatial structure diagram

3. 空间结构图

4.3. 风貌指引

乡土风貌是乡村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外在表现,因此在景观规划中我们最大程度的尊重并再现了二起楼村的乡土风貌文化内涵,结合闲置空间聚落的分布现状和交通现状将二起楼村极具地域特征的农耕文化、自然景观、乡风民俗作为风貌指引。在规划层面分区分类,对聚落内部空间的景观风貌做出了指引(如图4)。

Figure 4. Landscape guide map

4. 风貌指引图

4.4. 专项设计

4.4.1. 交通组织

在尊重原有乡村道路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结构和功能分区,打通原有断头路,打造环形游览路线和主要交通轴线,利用原有的巷道、胡同作为景观道路补充(如图5)。在闲置空间的上空设置二层连廊,连接各个功能分区的同时也能从空中角度游览石村风貌,以及体验闲置空间内部的景观设置。

Figure 5. Traffic organization planning diagram

5. 交通组织规划图

在地面铺装方面,尽可能的利用原生材料,将石灰岩石的块石和碎石结合,搭配砖、瓦、木等传统建造材料,根据空间形态进行差异化铺装。

4.4.2. 景观绿化

根据“一环两轴四区多点”的空间结构,针对道路、空地、院落进行绿化(如图6)。

Figure 6. Greening planting planning

6. 绿化种植规划图

5. 二起楼村闲置空间景观细部设计

5.1. 街巷景观

入口小景位于二起村的旅游接待区,穿过景观大道进入主路可通往村内各处,在保留原有石材墙体形态的基础上,增加了石磨、瓦罐等元素。将村落名称刻在原有石墙上作为乡村的标识,一是引导游客进入美丽乡村,二是对乡村进行形象展示,给游客带来直观印象,三是表明闲置空间的主题定位(如图7)。

Figure 7. Node diagram of the entrance scene

7. 入口小景节点图

在保留原生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闲置空间所形成的倒塌墙体,在闲置空间的上空设置二层连廊,连接各个功能分区的同时也能从空中角度游览石村风貌,以及体验闲置空间内部的景观设置。街巷景观植入新的功能空间,结合农耕文化、乡村记忆、特色产业以及自然元素,形成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在地面铺贴方面采用原有石材作为铺装,根据空间形态进行差异化铺装。在绿化种植方面,以本土原生植物为主,在经济性以及易维护的前提下,增加绿化种植高地层次和色彩层次,有效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和旅游感官体验。通过以上手段,以两条主路为主要轴线,打造街巷景观,从而全面的向外来游客展示乡土风貌。

5.2. 游园景观

石榴采摘园主要位于生态自然景观风貌区,根据当地地理条件规划设计的石榴园,种植当季时令石榴,保证绿色安全,利用科学先进技术,种植良性的可食性景观,给游客和村民体验从播种到收获不同阶段的农耕乐趣(如图8)。

Figure 8. Pomegranate picking garden node diagram

8. 石榴采摘园节点图

乡土游园位于乡风民俗景观风貌区,是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延续传统乡土风貌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石材墙体,增加毛石、木材等当地的自然材料,并将主景石头设置在风景透视线的焦点上,并加以草帽作为点缀。从远处便可看到具有乡土文化的墙面伫立。并将乔木、灌木与地被植物搭配种植,成为二起楼村重要地标之一(如图9)。

Figure 9. Node map of local garden tour

9. 乡土游园节点图

静想林主要位于乡风民俗景观风貌区,在原有民居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建,依山而建,利用泰安乡村典型的泰山标志,采用锈钢板作为主要材料,将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等元素融入静想林的建设,增强民俗与原有村落的动态联系。在静想林的内部充满着山林气息,进来就可以感受到山林间的幽静,在静想林可以放松心情、拥抱自然、颐养天年。静想林为外来游客提供了舒适休闲的休息场所,同时也使乡村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建筑景观环境氛围(如图10)。

Figure 10. Jingxiang forest node diagram

10. 静想林节点图

将二起楼村的特色养殖与亲子旅游体验功能需求相结合打造小猪乐园,小朋友来到这里可以观猪逗趣,与家长进行游玩互动。选用乡土化的石木为主要建造材料营造乡土景观气氛,并增设七星瓢虫休闲活动场地和停留空间,丰富小猪乐园的景观艺术,使人与动物产生互动,增加人们的景观体验感(如图11)。

Figure 11. Piggy park node map

11. 小猪乐园节点图

5.3. 乡村记忆

在二起楼村的公共空间打造农耕谚语景观小品,结合本土农耕文化,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打造了乡村记忆景观墙,摆放了一些如自行车,留声机等老物件,承载着乡村的美好回忆;在尊重原有场地精神的基础上,围绕村内的百年老井打造景观节点,植入农耕文化中的石磨盘等体验装置,游客可以获得更好的观景体验感;利用闲置空间再现老院落的部分场景,使游客能够感受到传统村落的“乡愁”。

5.4. 果蔬集市

果蔬集市坐落在二起村的乡风民俗景观风貌区,沿街商铺经营着泰安特色小吃,销售泰安特产和泰安特色工艺品,一方面为村民与游客提供美食娱乐,激活乡村内部产业,提升二起楼村的村内就业率和村民自主创业率,另一方面美化二起村的村容村貌,提升二起楼村内商业活力空间。果蔬集市时常举办创意市集,本地的村民也参与到其中,村民在市集上售卖自制的米面、土鸡蛋、山楂、板栗等土产,也可以展示农特产品、民间工艺荟萃,还有精彩的文化展览与戏剧、古乐演出,使人沉浸在泰安文化里,深度感受其美丽乡村的魅力(如图12)。

Figure 12. Fruit and vegetable market node diagram

12. 果蔬集市节点图

6. 结语

本文通过前期查阅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相关研究理论以及总结归纳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优秀案例的成功经验,对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阐明了乡村闲置空间的概念、构成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并通过二起楼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对设计策略的提出进行了案例实操。经过以上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得出:

1) 乡村闲置空间作为乡村空间的现实存在,可以通过与文化要素、产业要素、自然要素、民生要素等方面的乡村发展需求结合,通过对闲置空间功能重构与景观提升,能够为乡村的发展添加新的动力。

2) 乡村闲置空间具有乡村环境特征、空间特征、文化特征的属性。

3) 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性、地域性、生长性、经济性原则。

4) 提出了乡村闲置空间景观设计策略:提出营造生态环境,保持乡村风貌;整合景观要素,推动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景观,树立品牌形象;创新设计手段,完善提升功能。

本文的研究结论的可实施性尚需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闲置空间的案例实操来检验,希望通过本次毕业设计课题研究能够对二起楼乡村建设提供有景观设计方面的案例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够引发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乡村闲置空间的再生与利用,为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和乡土文化的创新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 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龙彬, 宋正江, 石恺.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研究——以重庆万盛农村闲置中小学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9, 37(8): 36-44.
[2] 祁全明. 我国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现状、原因及其治理措施[J]. 农村经济, 2015(8): 21-27.
[3] 王景, 唐嵩, 徐国蕾. 乡村景观建设分析研究[J]. 城市建筑空间, 2022(10): 140-142.
[4] 闫杰, 李皓, 乔治. 乡村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西安市蓝田县鲍旗寨村为例[J]. 包装与设计, 2019(6): 122-123.
[5] 杨遂全, 张锰霖, 钱力.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闲置房屋的出路[J]. 农村经济, 2015(1): 13-18.
[6] 秦振兴, 杨新海, 郑无喧, 张艳. 苏南乡村闲置资源再利用与空间整合研究[J]. 规划师, 2016(9): 134-139.
[7] 张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农村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8(11):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