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Period
摘要: 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乡村振兴无疑是最具挑战性和最重要的任务。新时期振兴乡村文化对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高效运转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以及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都有着重要意义。但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振兴主体严重缺位、振兴客体受到现代化因素冲击以及振兴载体建设力度不到位等困境,为了破解这些困境,需要促进多主体协同参与、推动现代文明成果与乡村文化资源有效融合、加强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Abstract: On the road to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challenging and significant task. In the new era, revitalizing rural culture is crucial for meeting the grow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rural residents, establishing an efficient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Howeve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faces difficulties such as a severe lack of leadership, the impact of modernization on revitalization objectives, and inadequate efforts in building revitalization platform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it is essential to encourage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s with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文章引用:金莉. 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交叉科学快报, 2024, 8(4): 600-605.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4.84077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我国乡村的振兴,“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文化具有显著的灵魂铸造和人才培养作用,在当前新时代下,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不断攀升,成为了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从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到建设路径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学者张明皓、陈怡思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乡村文化振兴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作出论述,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取向,归纳总结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内容,并形成了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3]。学者张瑜、熊建生从基层党组织的视角出发探索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提出基层党组织要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发挥好引领和保障的作用[4]。学者吕宾则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认为振兴乡村文化我们需要重塑乡村文化的生存环境,加强农民的文化自觉和主体意识,以及培育他们的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入手[5]。学者胡力方论述了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和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认为其能够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能够巩固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能够激发乡村产业的生机和活力[6]

同时,国外也有学者针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了探讨。意大利的学者认为: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建筑和历史生态价值而被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缺乏专门的法律保护和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冲击,许多这样的传统建筑最终被遗弃或破坏[7]。拉脱维亚的学者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使用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在乡村旅游中更有效地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需要充分调动企业家、公共机构和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充分依托乡村匠人、市级领导、财政部的文职人员、乡村旅游机构代表以及乡村妇女协会等专家来制定如何使用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策略[8]。因此,为了能在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目标,必须充分重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作用。

2. 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

2.1. 有助于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摆脱了以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状态,国家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显著的提高。其中乡村的经济水平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后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乡村居民关于物质条件方面的需求也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现代化文化的冲击致使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上的贫乏。

正所谓“文以化人,铸魂育人”,文化对人们精神生活起着重要的塑造和填补作用。我国乡村有着十分丰厚和优秀的文化资源,但是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这些优秀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以至于没有发挥其铸魂育人的功能,使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相应的支撑点。乡村文化振兴是对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能够为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坚实的支撑点,对于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有助于构建高效运转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

文化不仅仅具有铸魂育人的精神作用,更有着调节社会内部冲突、维持社会秩序的治理作用。乡村文化实质上可以成为乡村居民之间的情感纽带,在同样的优秀乡村文化熏陶下的居民会加强对乡村的归属感,能够推动有着价值观念差异的居民们达成整体共识,最终以文化的认同实现利益的协调。并且乡村文化还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能够对乡村社会整体伦理认知与道德实践进行引导与规范,时时刻刻地影响乡村居民的行为习惯。

乡村文化治理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建设,其目标是通过文化的教育功能来规范乡村居民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纠正他们的不当行为,并努力创建一个包容性强的公共文化环境,从而提高乡村治理的实际效果。因此,乡村文化的振兴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方面的效能,推动形成高效运转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

2.3. 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性作出了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9]。而中华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10]。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根基,其深厚的农业传统文化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乡村文化作为支柱,其积淀丰富、历久弥新,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占据了主体地位。优秀乡土文化既是风俗民情,也是塑造乡村民众精神面貌的关键媒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源头和活力源泉。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优秀乡村文化的振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进一步挖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其中优秀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振兴乡村文化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3.1. 乡村文化振兴的多元主体缺失严重

乡土社会是人的聚合生存模式,如果人不在场,乡村文化就会面临主体缺位的困境[11]。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需要多元主体共同的参与,但是现目前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内部主体和外部主体都存在着缺位的困境。

首先,乡村居民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无法到位。在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中的青壮劳动力因各种因素纷纷流入了城市中,乡村里面剩下的大多数是儿童或老人,导致乡村空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青壮年不仅是乡村的主要劳动力,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他们的缺失致使乡村文化的振兴失去最原始的动力源泉。而留守在家的儿童和老人虽说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部分主体,但儿童因年龄还较小对乡村文化的认识程度不够,而老人则因年龄较大存在着心力不足的问题致使两者都无法很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其次,基层党干部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存在着“人到位但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基层党干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起着把握方向、提供资源的重要作用。较多的基层党干部认识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但却没有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参与到乡村文化的振兴过程中,这使得乡村文化在振兴的过程中缺乏领导力量和资金投入。因此,即使乡村居民们有着振兴乡村文化的想法,也较难在实践层面上取得较好的进展。

最后,那些乡村文化能人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的参与度同样低下,甚至在很多乡村的文化振兴中完全缺失了那些文化能人的身影。造成这个局面的因素是众多的,各类主体的缺位使乡村文化振兴缺失了内生性的动力。

3.2. 乡村传统文化受到现代化因素的严重冲击

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客体,传统乡村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再受到现代化因素的冲击。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乡村居民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更加地广泛,居民可以在网上浏览到各地的新闻报道、各种娱乐内容和各类生活知识等,但也会接收到网上的一些负面地信息和因素如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这些负面的因素和信息会不可避免地对乡村居民们的核心价值观造成冲击,会解构乡村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致使乡村居民们对乡村的传统文化产生片面、偏激的认知,破坏乡村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良好的村风村德。

另一方面,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乡村居民大量进入城市,乡村里的古建筑、各民族的村落、手工艺品、当地的社会习俗以及传统的手工技艺都面临着缺乏继承者的问题。很多传统乡村文化都蕴藏在这些有着历史厚重性的建筑物、村寨、工艺品、传统手工艺中,这些物品和手工艺记录了乡村居民们的儿时记忆,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精华,是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核心部分,但现在却因缺少传承者而不同程度地走向了衰落甚至个别还面临着消亡的风险。而传统建筑物、工艺品等的消失会削弱整个乡村的历史底蕴,会减轻乡村居民们对乡村的归属感,从而更加加剧乡村整体的空心化程度,这完全违背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心。

3.3.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整体服务功能薄弱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后,一些乡村陆续建立了一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并且购买了一系列的文化产品和室外健身器材,这些基础设施的建立对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挥了一定的效用。但仍有部分乡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到位的,且即使有了一定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也没有发挥其该有的作用。造成如此状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资金技术的不到位拖慢了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文化对乡村居民们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2]的乡村的促进作用没有那么直观,因此基层党组织在分配乡村振兴的资金时可能就会减少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导致没有足够地资金购买文化产品和搭建文化活动场所,那么乡村居民的文化活动就无法很好地开展。

另一方面则是资金的投入是足够的,但因为基层党组织不够重视,使乡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能仅是建设起来就行了,更为重要的要充分发挥它的承载乡村文化的作用。目前,乡村面临着文化基础设施选址不精确和功能定位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很多为了举办乡村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活动场所被另作他用,不是被乡村居民们用来晾晒农作物,就是被基层党组织用来堆积物品;乡村的图书、杂志、报纸等资料不是更新不及时,就是保管不得当;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的器材等也缺乏日常的维修,损坏严重。因此,乡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乡村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服务功能,对乡村文化的承载作用薄弱。

4. 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4.1. 促进多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文化振兴

事实上,振兴乡村文化需要乡村居民、基层党组织、乡村文化能人三者的共同参与,三者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对于振兴乡村文化来说是一项核心举措。

第一,加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自信。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帮助乡村居民们客观公正地看待乡村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对自己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因此,首先,要加大对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投入,改善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现存的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设施落实、师资力量短缺等现状;其次,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乡村经济、文化特征,不同的乡村群体有着不同的实际需求,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提供教育内容,避免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和片面化;最后,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让乡村居民能够听得进去。

第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导作用,确保有关乡村文化振兴的各项事项得以顺利开展。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之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及时学习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根据政策作出相应的举措;其次,要起到带头作用,主动积极策划组织乡村文化的相关活动,如参观展览、主题讲座等;最后,基层党员干部要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更好地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第三,加强对乡村文化能人的重视扶持,改善传承方式。乡村文化能人是那些在乡村中拥有较高文化知识的群体,他们在乡村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其中主要涵盖了乡村教育者、民间艺术家、手艺人和农业技术专家等。首先,制定乡村文化能人的专项补贴计划,更好地保障他们的社会权益,从而吸引更多的乡村居民积极投入乡村文化传承事业中;其次,改善传承方式,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传承,充分运用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实现“多人参与,在线学习”的传承境况;最后,延伸原有的师徒传承方式,在地方村落开设传承培训班,进行定期定时的规模化的集中培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传承人才队伍,如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创立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就一直坚持言传身教,并定期开展培训。

4.2. 推动现代文明成果与乡村文化资源有效融合

在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13]。推动现代文明成果与乡村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合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只有两者的融合发展才能使乡村文化在振兴的过程中既不失去厚重的历史底蕴支撑又能够很好地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

第一,发挥“两创”方针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指导作用。从词义上来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二者是一种对立状态,但“两创”方针打破了这种对立,为二者的融合开辟了新路径。因此,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双向结合,为乡村传统文化注入新内涵、新内容、新形态,从而使乡村文化在保留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可以匹配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

第二,善于挖掘和开发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我国乡村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加大开发和挖掘的力度。首先,要加大对已经挖掘和开发的乡村物质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力度,由地方政府牵头,项目传承人配合建立完善的传承内容推广机制,带动乡村居民共同参与文化传承工作;其次,深挖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的美学品格、时代价值以及思想特质,不断探索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成果的融合趋势,开发出既符合人民实际需要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乡村文化产品。

第三,坚持数字技术赋能,创新传播方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必须创新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因此,可以依托各类新兴的媒体平台,推动乡村文化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建立相应的乡村文化数字主题展览馆和数字图书馆等设施,扩大乡村文化的传播范围。

4.3. 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提高乡村文化的有效供给。

第一,加大对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现目前一些总体发展较好的地区,在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是较为完备的,但在一些边远和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仍然不够。政府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资金投入,扩宽社会层面的资金来源,尽可能地做到专款专用,将政府的拨款和募集的社会资金都投入到乡村文化站、乡村图书馆、乡村电影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第二,合理使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乡村中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最为基础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建设之后的合理使用。如果建设之后不进行使用或使用不合理那么也无法起到文化供给的作用。基层党组织要拟定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条例,保证乡村居民们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这些设施;要充分使用这些文化设施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提高乡村居民们的参与积极性。

第三,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中国有着成千上万的乡村地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乡村文化、村风村俗,对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实行“一刀切”,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 创造, 2022, 30(5): 1-8.
[2] 王汉超, 杨文明.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 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N]. 人民日报, 2022-10-09(001).
[3] 张明皓, 陈怡思. 乡村文化何以强: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与进路[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4): 1-12.
[4] 张瑜, 熊建生. 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索[J]. 广西社会科学, 2023(7): 19-26.
[5] 吕宾. 文化自信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 实践困境与应对策略[J]. 湖湘论坛, 2021, 34(4): 71-84.
[6] 胡力方.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4, 39(5): 145-150.
[7] Ottoni, F. and Borghi, F. (2016) R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Guidelines for Sustainable Seismic Reinforcement of Emilian Historic Rural Building in Italy. Procedia Engineering, 161, 1662-1668.
https://doi.org/10.1016/j.proeng.2016.08.642
[8] Jeroscenkova, L., Rivza, B. and Rivza, P. (2016) Decision Making on the Us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atvia. Research for Rural Development, No. 2, 233-237.
[9]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0] 习近平.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 求是, 2019(12): 4-12.
[11] 曹立, 石以涛. 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及其价值探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6): 111-118.
[12] 习近平.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 社会主义论坛, 2019(7): 4-6.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4: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