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南京老门东为例
A Study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 Renewal Strategy Based on Systems Theory—Taking Nanjing Laomendong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4.96761, PDF, HTML, XML,   
作者: 李雨薇: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系统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老门东 System Theo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Urban Renewal Laomendong
摘要: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节奏逐步放缓,旧城改造成为了建设重点,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旧城更新中城市文脉的主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系统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以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梳理核心要素,提出老门东存在的问题,探讨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系统要素整合更新策略,以期为之后开展的文化街区更新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ace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 gradually slowed down, and urban renewal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nstruction. As the main carrier of urban heritage in the old city renova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 districts have important cultural valu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systematic renovation desig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 districts based on system theory, taking the Old South Gate Eas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 District in Nanjing as an example. Through on-site investigation, the core elements are sorted out,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Old South Gate Eas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 District are discussed.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ystematic integration and renovation strategy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Old South Gate Eas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 District,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cultural street district renovation work.
文章引用:李雨薇. 基于系统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南京老门东为例[J]. 设计, 2024, 9(6): 877-88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6761

1. 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放缓,人们开始意识到旧城更新对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要性。历史文化街区是人们感知城市的特色场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是反映城市文脉的空间载体。所以说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活动已经迫在眉睫,其对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意义重大。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设计有极大的关注度,但在实际改造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更新设计核心问题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出现的都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局部修补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设计质量常常未能达到预期效果[1]。因此,本文将系统论思想引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期望改进目前现状。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梳理核心要素,提出老门东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系统论思维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希望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系统论概述

系统论是从整体性的角度观察世界、研究事物、认识问题的学科,最早由美籍奥地利人L.V.贝塔朗菲于1932年提出[2]。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所以系统论的核心是系统思维和整体性。此后,钱学森在1990年初以系统论为基石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开创了现代系统论的先河[3]。在设计应用方面,2002年周干峙院士提出“城市及其区域已经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并将巨系统进行了分类[4]。之后郭璇在“21世纪城市——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IFHP)第46届世界大会大学生论坛”中发表论文,将系统论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结合,提出了湖广会馆历史街区的六种更新办法[5]。孙锦旭尝试从系统论视角去整合古城公共空间和塑造特色的空间环境,将古城公共空间“系统要素”分为五大类,包括:空间形态要素、土地使用要素、交通组织要素、绿化景观要素、街巷设施要素[6]

本文是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出发研究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策略,目的是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及物质环境供给,所以将核心要素构建在这两个层面上,分别为“文化要素”及“环境要素”。

3.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基底调查

3.1. 老门东地区发展概述

南京老门东地区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文化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以东。这片地域自古代便繁荣昌盛,是文人雅士汇聚、名门望族栖息之所。老门东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代,那时便已有人类在此地建立起居住群落。及至明代,随着中华门和内秦淮河区域成为都市的经济枢纽,老门东遂成为商贸交易和手工业生产的重要地带,展现了盛极一时的繁荣景致。自清朝晚期起,老门东逐步转型为以居住为主的社区,完美展现了南京老城南地区的传统民居风格。老门东不仅是南京的一个标志性历史文化街区,它同样是南京城市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的关键篇章。

3.2.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调研

为了深入了解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笔者在2024年6月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基于系统论得出的两个核心要素:“文化要素”、“环境要素”。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系统核心要素

(1) 文化要素

(a) 文保单位

老门东现存文保单位四处,其中省级文保单位一处,区级文保单位三处。省级文保单位“蒋寿山故居”坐落在城南门东三条营18号,晚清南京著名富商蒋寿山的旧居,是南京晚清建筑群保存较好的一处。区级文保单位三处,分别是三条营64号、72号、78号民居。三处民居均为清代古建筑,其中78号为傅善祥故居。

(b)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聚集地。这里汇聚了众多非遗项目,其中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八项,以及其他各级非遗项目九十八项。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表1):

Table 1.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Laomendong

1. 老门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总表

类别

名称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琴艺术·金陵琴派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云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淮灯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白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云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陵金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剪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雨花茶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琴艺术·金陵琴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

(2) 环境要素

(a) 建筑空间

建筑是历史文化街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门东的建筑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传统民居的风格,是老南京城民居的最完好缩影,包括传统的中式木质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等,这些都保持着原有的面貌。老门东还保留了部分历史建筑如蒋寿山故居、上江考棚等,这些建筑点缀其中为老门东营造出浓厚的历史韵味。

(b) 街巷空间

巷道基本保持了更新前巷窄、直、长的特点,显示出厚重的历史气息。街区的巷道名称,如剪子巷、边营、三条营等,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这些街道曾经是军营和兵器仓库的所在地,现在则成为游客体验南京历史文化的独特场所。

4.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问题

4.1. 文化的传承缺乏,街区同质化严重

通过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要素的调研得知,老门东历史悠久、文脉丰富,共有文保单位4处、非遗文化98项,但目前街区文化氛围不足,过度入驻了商业空间,与市面大多数文化街区雷同,导致地域文化氛围淡薄。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后的老门东没有展现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缺乏对其文化的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以地域历史文化为亮点,游客更注重文化的感染力,老门东的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4.2. 街巷建筑单调无趣,缺乏活力

通过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环境要素的调研得知,改造时保留了部分历史建筑和街巷空间尺度,但大部分建筑与街巷是改造时建造的“新品”,这样的做法破坏了原有的街区形态,街巷虽有保留但与更新后的建筑空间不能很好的融合。更新后的老门东多为新建的仿古建筑,形态单一,缺少了原真性和灵活度。

4.3. 街区更新模式不合理,缺乏对人文氛围的保护

老门东的更新模式是大规模的拆除重建,仅保护占比极少的文物单位和历史建筑。更新后环境虽然更上一层楼但很多具有历史性和特色性的文化空间没有得到保留,以仿古行为代替日常居住的真实的人的行为使一代代人延续下来的人文习俗消失殆尽[7]

5.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系统要素整合更新策略

5.1. 深挖文化要素,传承门东文脉

在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过程中,应采取系统性、多维度的文化要素挖掘策略。首先,组织专业团队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如:蒋寿山故居等进行详细调查、评估和提取,确保在更新过程中对这些历史元素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其次,通过搜集地方志、古籍、家谱等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和居民访谈,挖掘街区背后的历史故事、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再次,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街区内的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节庆活动等进行整理和记录,使之成为街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最后,创新历史文化展示方式,利用数字技术、艺术装置、主题展览等形式,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增强游客和居民的文化体验,从而促进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9]

5.2. 修复环境要素,重现门东形态

为保护和提升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要素,应采取积极的修复策略,重塑街区的历史风貌。首先,依据街区历史格局和风貌特色,制定详细的修复规划和设计导则,确保修复工作尊重历史真实性。其次,对受损的历史建筑进行科学修复,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恢复其原有结构和外观,同时提升其内部功能和安全性。最后,优化街区公共空间,增加绿地和休憩设施,改善步行体验,恢复传统街巷的空间尺度[10]

5.3. 持续合理进行街区更新

在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过程中,应遵循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确保更新活动既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能满足现代需求。策略上,首先,应进行细致需求调研,充分了解游客和商户的实际需求,确保更新项目与街区实际情况相匹配[11]。其次,采取渐进式更新模式,避免大规模拆迁,而是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分阶段、小规模的改造和功能置换。再次,引入混合功能使用,将居住、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有机结合,提高街区活力和经济效益。最后,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更新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和动态监控,确保更新活动不破坏街区的历史文脉和传统风貌[12]

6. 结论

目前,随着城市建设的节奏逐步放缓,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旧城更新中对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要性。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系统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以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梳理核心要素,提出老门东存在的问题,探讨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系统要素整合更新策略:深挖文化要素,传承门东文脉;修复环境要素,重现门东形态;持续合理进行街区更新;以期为之后开展的文化街区更新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毕凌岚, 钟毅.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泛社会价值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2012, 36(7): 44-52, 59.
[2] 刘少林. 基于系统论思想的观光果园规划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3] 钱学森, 于景元, 戴汝为.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C]//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 1990: 8.
[4] 周干峙. 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J]. 城市发展研究, 2002(1): 1-4.
[5] 郭璇. 城市中历史街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论研究——重庆市湖广会馆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规划概念设计[C]//21世纪城市——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IFHP)第46届世界大会大学生论坛论文集.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2002: 102-105.
[6] 孙锦旭. 系统论视角下的古城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19.
[7] 张佳丽, 陈丹良, 张文君, 等. 基于系统论的老旧小区改造综合技术适宜性评估与集成应用[J]. 2023, 30(1): 18-24.
[8] 张中华, 焦林申.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感营造策略研究——以西安回民街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9): 10-14.
[9] 王承华, 张进帅, 姜劲松. 微更新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J]. 2017(6): 96-104.
[10] 夏健, 王勇. 从重置到重生: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真实性的保护[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2): 134-139.
[11] 于红霞, 栾晓辉.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城市规划, 2014, 38(3): 65-69.
[12] 叶露, 王亮, 王畅. 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南京老门东三条营地块设计研究[J]. 建筑学报, 2017(4): 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