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背景下适老化社区治理研究——以杭州市和睦新村为例
Research on the Governance of Age-Friendly Commun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tive Aging—A Case Study of Harmony New Village in Hangzhou City
摘要: 随着人口转变的加快和负增长惯性的累积,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人口常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趋势背景。在积极老龄化理论的指导下,国家在应对老龄社会问题上不断治理升级,先后出台了多项养老、孝老、敬老政策。适老化社区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养老服务压力的重要载体。杭州和睦新村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项目是适老化社区治理的经典案例,深入剖析其推进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并总结归纳相关经验启示,对于其他地区在适老化社区治理方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popul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negative growth inertia, population aging has become the normal state of China’s population, and it is also an unavoidable trend background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active aging, the state has continuously upgraded its governance in dealing with the social problem of aging and has successively introduced a number of policies for supporting the elderly, mourning the elderly, and respecting the elderly. Age-friendly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tively cope with the population aging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The age-friendly adaptation project of the old community in the Harmony New Village in Hangzhou is a classic case of age-friendly adaptive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promoting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the summary of relevant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will have positiv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other regions in age-friendly adaptive community governance.
文章引用:刘彦丽.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适老化社区治理研究——以杭州市和睦新村为例[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6): 2672-2677.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6392

1. 引言

中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9697亿,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21.1%,已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1]。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要提升社区和家庭适老化水平[2]。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3]。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以及城市社区空巢化、老旧化等问题,打造适宜老年人居住的适老化社区逐渐兴起。可见,在积极老龄化战略下,适老化社区构建已经成为缓解养老服务压力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国家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因此,适老化社区的治理工作极为重要。

和睦新村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登云路,该社区60岁以上居民占比近40%,具有明显的老龄化社区特征。为打造老年宜居环境,推动社区建设适老化转型,该社区自2017年起,启动了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项目。经过改造后的和睦新村社区,已然蜕变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居的美好憧憬。杭州和睦新村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项目是适老化社区治理的经典案例,深入剖析其推进适老化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并总结归纳相关经验启示,对于其他地区在适老化社区治理方面的学习与借鉴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概念最早萌芽于1997年丹佛七国会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相继发布《积极老龄化:从论证到行动》《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报告》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大力倡导这一理念。自此,积极老龄化概念得以广泛传播,并为各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实践策略与行动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学术界关于积极老龄化概念的诸多阐释中,“健康”、“参与”与“保障”是被普遍认同的三大核心要素。“健康”一词不仅涵盖身体健康、无疾病,更着重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以及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参与”指的是老年人根据个人兴趣与条件,积极投身于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之中。“保障”则是指老年人在面对生活风险时,能够得到必要的照护支持及精神慰藉。

2.2. 适老化社区

适老化社区体现了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模式,旨在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营造适宜其居住的环境。这种社区不仅致力于优化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还整合了医疗、文化、娱乐、社交等多方面服务。适老化社区的构建与发展,展现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体现了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尊重与关爱。

3.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适老化社区治理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社区基础设施、卫生环境、医疗服务等功能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那些建筑久远的老旧小区,这些社区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特征。因此,构建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激励老年人积极生活的社区环境,推进适老化社区治理至关重要。

3.1. 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

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居民,老年人在社区环境中的活动更为频繁,且停留时间也更为持久。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社区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推动适老化社区治理成为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他们对社区环境的无障碍需求越来越大,适老化社区治理通过增加扶手、安装电梯、铺设防滑地板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老年人因跌倒而受伤的风险。另一方面,适老化社区治理不仅关注社区空间环境的改善,还强调为老年人提供便捷舒适的社区服务。这包括建设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提供专业护理、组织文化活动等,以满足老年人群体在医疗、娱乐、社交等多方面的生活需求。

3.2. 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诉求

随着老龄化浪潮的逼近,中国社会面临日益严峻的养老困境,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模式主要依托于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三种模式。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因少子化、家庭规模缩小而不断弱化;而机构养老模式也因传统观念束缚、成本高昂等原因难以普及。基于养老资源有限的现实考量及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普遍期盼,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介于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该模式既保留了传统家庭养老的形式,满足老年人对家庭的温暖渴望;同时,还能借助社区资源,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减轻子女的日常照料压力。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兴起,社会对社区关注度逐渐提升,社区适老化治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3.3.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举措

人口老龄化既是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国情,也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战略选择。我国拥有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且老龄化速度迅猛,面临着极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4],适老化社区能够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保障,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载体。适老化社区治理能够借助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满足老年人在医疗、康复、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构建系统性、可持续性、全要素的适老化支持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

4. 和睦新村适老化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

杭州市和睦新村建成于1981年,其居民多为国企大厂职工,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近40%,且绝大部分老年居民选择居家养老。自2014年起,和睦新村着手谋划建设有特色的养老综合服务体系。从昔日“三老”社区——即老旧小区、老龄化程度高、老国企退休职工聚集,到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和睦新村社区逐渐探索出一条适老化治理的新路,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借鉴。

4.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宜养家园

和睦新村社区在推进适老化改造前,是典型的“老破旧”小区,迫切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造与提升。该社区基础设施明显滞后,缺乏基本的配套功能设施,居民生活极为不便。特别是适老化设施严重缺席,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此外,小区绿化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与管理,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状态。为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建设宜居宜养家园,和睦新村积极推行一系列适老化改造措施,完善各项基础设施。

一是优先实施安装电梯项目,探索“业主主体、社区主导、政府引导、各方支持”的多方合作机制,致力实现居民“加梯梦”。此举有效解决老年居民上下楼问题,保障老年人在社区内出行畅通无阻。二是在每幢楼的楼梯转角处及人行道中间安装休息座椅,以便老年人在行走途中可随时驻足休息、缓解疲劳。通过这些细节上的关怀,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和舒适体验。三是以“家”为载体打造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空间,不断推动适老化改造从公共场所延伸到家庭内部。以全方位的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更加温馨、便利和无障碍的社区空间。

4.2. 引入智能设备,实现科技惠老

针对社会工作人员资源匮乏及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和睦新村积极探寻智能化解决方案,以应对老旧小区养老难题。具体而言,和睦新村为居家养老床位配备了多种先进的智能安全监测设备,如床感、血压、心跳、烟感、门感等传感器,能够实时观测到老人的身体和居家安全状况。社会工作人员还在后台设置了数据异常的警戒线,一旦监测到异常数据,系统将立即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并及时组织人员登门探访。此外,和睦新村还为孤寡失独、高龄独居老年人家庭安装物联网智能远传水表[5],采用在线监测技术,实时关注家庭用水状况,确保老年人生活安全。和睦新村社区通过引进智能设备,实现了科技惠老精准保障老人安全。社区工作人员借助智能系统的辅助,有效减轻了工作负担,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高效地分配社区资源,及时响应老年人的需求。

4.3. 聚焦精神需求,促进文化润老

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睦新村社区充分利用旧改项目释放的空间资源,努力创建一个全新的“老有所乐”场地——“阳光乐养中心”。在乐养中心内,社区工作人员特别设立了“阳光课堂”,并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棋友桌、阅读角等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并且常年举办各种老年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英语角、智能手机操作等。此外,社区还精心建造了可同时容纳120余人的和睦剧场与和睦书阁,不仅吸引了众多居民关注,成为老年人文娱休闲的热门场所,也承载起丰富社区文化的重任。为进一步实现文化润老,社区成立了12支和声艺术团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团等文化组织。这些文化组织积极参与了逾千场各类比赛和外出活动,让老年人在享受文化娱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支持,真正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5.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适老化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

和睦新村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成功构建了老年友好型社区。该社区荣获全国十大社区适老化改造的经典案例之一,其在适老化社区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1. 立足适老化改造,优化社区养老环境

首先,以增设电梯为切入点,推动社区基础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尽管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一项提升居住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惠民工程,但由于居民意见分歧、安装成本以及后续维护等多重因素,其推广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和睦社区为圆住户的“加梯梦”,打造小区的“样板梯”,通过实物体验,消除居民顾虑。同时,组建了“加梯帮帮团”,其中“首棒”由毛菊珍负责试乘体验,引导居民参观加装电梯的楼梯,以便了解低楼层的采光情况及电梯运行时的噪音;“第二棒”由葛秀英负责解读相关政策;“第三棒”由老党员孙章负责组织协调会议,解决矛盾;“最后一棒”是加装电梯,由临时党支部书记陈海平负责,其职责在于监督工程进度并把关电梯质量。

其次,完善公共空间环境的长效管理与维护机制,优化社区宜老环境,提升老年人的居住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深入了解老年人对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的期望和需求,特别是关于卫生状况、垃圾收集处理等方面的具体意见。针对老年人对卫生环境的关注,合理规划垃圾收集点的数量和位置,确保老年人能够便捷地投放垃圾。最后,明确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维护的责任主体,如物业公司、社区居委会等,确保各项维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5.2. 技术赋能养老服务,推动社区养老转型升级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渗透至养老服务领域,不断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转型升级,朝着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首先,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实现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升级。例如,利用智能穿戴设备监测老年人的生理指标,一旦发现异常便及时通知家属或医疗机构。其次,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社区工作人员可以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最后,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养老服务,为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可能。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了解老年人的个人需求和偏好,进而量身定制符合其需求的健康管理方案和生活指导。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涌现,养老服务领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贴心的服务。

5.3. 改进服务方式,满足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

树立文化润老的养老理念,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和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一,适老化社区要建立专属的老年活动中心,配备各类文化娱乐设施。这些设施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第二,社区应定期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戏剧表演、音乐会、书画展览等。让老年人有机会欣赏和参与各种艺术形式,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第三,依托社区资源,积极开发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适老化社区应在老年活动中心开设一些文化课程,提升老年人的文化素养,进一步营造社区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措施,适老化社区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氛围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晚年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的精神满足和幸福感。

5.4. 发挥老年人的主体作用,增强老年人的参与话语权

适老化社区创建从规划到实施应将“老年人”置于核心位置,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导向[6]。发挥老年人的主体作用,可以促进制定更加符合社区实际和老年人需求的政策措施。这不仅能够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与幸福感,还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区环境。鉴于适老化社区治理与老年人生活紧密相关,社区党组织在决策过程中应主动邀请老年人参与,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老年群体的声音得到充分的倾听与重视。此外,在社区内设立专门的老年人议事会,作为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常设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并决定与老年人利益相关的议题。社区工作人员亦需定期走访老年人家庭,以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6. 小结

随着老龄化浪潮的逼近,中国社会面临日益严峻的养老困境,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囿于家庭养老模式与机构养老模式的局限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逐渐占据主要地位,社会对社区养老的关注度亦随着不断提升,社区适老化治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杭州和睦新村基层党组织在适老化社区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对于今后适老化社区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 王萍萍: 人口总量有所下降 人口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EB/OL]. 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401/18/t20240118_38870849.shtml, 2024-01-18.
[2] 李静, 闫彩旭, 刘华清. 优势视角下家庭养老功能复归与重塑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J]. 人口与社会, 2023, 39(1): 35-46.
[3] 郭祥倩. 发展银发经济 增进老年人福祉[N]. 中国家庭报, 2024-01-22(002).
[4]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N]. 人民日报, 2022-10-21(004).
[5] 聚焦“刚性需求” 构建触手可及的专业型康养体系——杭州市和睦新村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项目[J]. 城乡建设, 2024(1): 35-37.
[6] 周丹. 原居安老理念下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D社区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