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测绘数据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环境要素重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lements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3D Surveying and Mapping Data
DOI: 10.12677/sd.2024.1412339, PDF, HTML, XML,   
作者: 吕要宗*, 姜 浩: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吴耐明#: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北京
关键词: 三维测绘文化遗产保护环境要素重建数据处理传统村落3D Surveying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Environmental Element Reconstruction Data Processing Traditional Village
摘要: 本文围绕三维测绘数据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环境要素重建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介绍了三维测绘技术并探讨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用性,通过环境因子识别与分类,对重建过程中数据处理方式进行了系统阐述。实例研究采用某文化遗产现场的测绘数据作为基础,进行了环境要素的重建,并对重建结果的准确性与适用性进行了分析验证。本研究的成果不仅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创新的技术参考,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3D surveying data i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lements. It introduces 3D surveying technology and explores its practicality in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1. By identifying and classify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s on the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used during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case study employs surveying data from a specific cultural heritage site as the foundation for execut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lements, and analyzes and validates the accurac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reconstruction result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 innovative technical referenc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offer new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ies for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文章引用:吕要宗, 吴耐明, 姜浩. 三维测绘数据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环境要素重建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12): 3028-3037.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12339

1. 引言

三维测绘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尤其是在环境要素重建的过程中。文化遗产的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植被、气候及人类活动等[2],而三维测绘能够提供精确的空间数据,帮助重建这些要素。通过激光雷达(LiDAR)技术,可以获取300 ppm的高密度点云数据,生成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具有优于传统摄影测量方法的优势。

在三维建模过程中,应用了结构光扫描和摄影测量的结合,前者通过项目光线的反射获取深度信息,后者则运用多视角影像提取几何信息。对特定村落的建模过程中,采用了约5000张高清图像进行处理,利用Agisoft Metashape软件进行图像匹配与重建,得到的三维点云数据精度达到了5 mm,保证了环境要素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环境要素的重建还需通过GIS (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集成与分析,利用ArcGIS软件采集与分析环境数据,结合三维模型,配合如影像分类、空间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周边的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在此次研究中,建立了完整的环境因子数据库,包括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率及水文特征,以进行环境适宜性分析。

此外,对环境因素的动态监测同样重要,通过无人机航拍结合实时气候数据采集,进行定期的环境监测,确保文化遗产周边环境变化可控。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对环境数据的快速处理,不仅提高了效率,也能够进行未来环境变迁预测。针对特定案例,如北京的长城,模拟了不同气候情景下的环境变化,通过数值模型预测未来二十年内的环境影响,为遗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政策层面,通过多领域的合作,实现社会参与公共意识的提升。对于遗产保护管理者,通过建立基于三维测绘的数据管理平台,能够支持决策、制定保护措施及进行紧急响应。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互动展示,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及参与度,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3]

2. 三维测绘技术

2.1. 三维测绘技术概述

Figure 1. 3D data collection process for cultural heritage buildings

1. 文化遗产建筑三维数据采集流程

三维测绘技术在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文化遗产环境要素重建的关键工具[4]。如图1,具体的研究执行过程中,首先确立清晰的研究目标与对象,这涉及对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深度解析以确保重建工作的文化精确性与实用价值。在数据采集阶段,挑选适宜的扫描设备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扫描设备如激光扫描仪、便携式三维扫描仪等都有其特定的适用环境与效果,且设备精度直接影响最终模型的真实性。实地扫描过程中需细心规划扫描路径,以及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数据的捕捉,确保所获取信息的全面性与完整性。

后续的数据预处理是构建精准模型的前提,这一步骤包括但不限于数据的清洗、注册与拼接,剔除数据中的噪声,并通过精确对接完成整体数据的构建。三维建模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转化为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与可视化的几何模型[5]。此外,纹理映射为模型赋予真实感触的视觉效果,它不可或缺,特别是对于文化遗产的环境重建来说,纹理的真实性有助于提升模型的历史信服力[6]。数据校正环节则涉及与原始村落环境的匹配度,可能会需要反复迭代以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

重建过程不只是技术操作的堆砌,其中包含了数据的归档与管理策略,它关系到长期保存与后续应用,同时还要保证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三维数据分析是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详细解读的过程,可以是从结构稳定性分析,也可以是对文化要素风格的分析、评价。环境要素的重建不仅仅是对物理形态的再现,更是对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的整体再现,它要求研究人员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深刻的理论功底。

整个研究流程遵循严谨的科学方法论,各环节紧密衔接,确保模型的精确度以及重建工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以此方式开展的研究不但可以为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发表的研究成果,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2.2. 测绘数据在文保中的应用

三维测绘数据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文物的数字化记录、环境要素的重建、以及后续的监测与分析。通过高精度激光扫描和摄影测量技术,能够获得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高分辨率三维模型。激光扫描的精度通常为毫米级,通过设定点云密度(一般 ≥ 200点/m2),可以有效捕捉复杂的几何形状和细节,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档案。

在具体应用中,三维测绘数据可用于分析文物的空间分布、环境影响及其在历史文化背景中的位置关系。通过将测绘数据与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能够构建出一个动态的文化遗产保护系统[7]。GIS可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文物受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文物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环境因素的重建,通常使用数值模拟技术,尤其是有限元分析方法(FEM)和CFD (计算流体动力学)。这些方法能够模拟空气流动、温湿度变化等对文物的直接影响,为文物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指导数据。例如,通过CFD模拟,在特定环境下分析气流对文物表面的腐蚀程度,从而调整展览环境或储存条件,以延长文物的寿命。

测绘数据还支持文物的病害检测与评估,通过建立文物的健康档案,历时的测量与监测能够帮助识别出潜在的病害或损伤[8]。采用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如红外热像仪、超声波检测),结合三维数据,实现对文物内部结构的评估,检测隐蔽病害及其发展趋势,及时制定修复方案。

此外,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三维测绘数据可以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文物体验,提升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9]。游客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自由探索文物,增强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实现教育与传播的双重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考虑数据的开放性与共享性,通过建立数据库平台,使得测绘数据不仅为专业人士服务,同时也方便公众的查询与使用。这种做法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及透明化,有助于其长远的发展。

总之,三维测绘数据的应用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全新的视角,承载着提高文物保护效率、拓宽传播渠道的重要使命。

3. 环境要素分析方法

3.1. 环境因子识别与分类

环境因子对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环境重建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识别并分类环境因子,为环境重建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环境因子识别的过程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基于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结果,获得初步的环境因子清单,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确定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权重。根据影响的属性和性质,环境因子被分为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地理环境及建筑环境等四类,每一类别中包含特定的具体因子。(表1)

Table 1.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1. 环境因子分类表格

环境因子类别

具体因子

测量方式

环境数据参数

采样频率

重建方法

适用范围

相关性权重

自然环境

温度

红外热成像

温度值(℃)

每小时

热学参数重建

室外建筑物表面

0.8

湿度

数字湿度计

湿度百分比(%)

每小时

湿度场模拟

室内文物

保存环境

0.7

风速和风向

风速风向仪

风速(m/s),

风向

每6小时

风场流线模拟

开放环境

0.6

光照强度

光度计

光照强度(lx)

每小时

光照影响分析

室内外照明条件

0.5

文化环境

人流量

监控视频分析

人次/h

每小时

人流分布重建

公共参观

区域

0.4

噪声等级

噪声计

分贝(dB)

每小时

噪音影响评估

文化村落

邻近区域

0.3

空间使用功能

空间语义分析

功能分类指标

根据需要

空间功能与环境需求匹配

文化遗产

内部分区

0.6

地理环境

地形起伏

数字高程模型(DEM)

高程值(m)

根据地形

地形特征重建

扩展周边

地形

0.5

土壤类型

土壤样本分析

土壤物理化学性能

根据地理

土壤特性模拟

建筑基底

及周边

0.4

植被覆盖率

卫星遥感数据

覆盖率百分比(%)

年度

植被分布与生长模型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

0.4

建筑环境

结构稳定性

惯性测力仪

位移幅度(mm)

按需监测

结构稳定性

模拟分析

文物建筑

结构

0.9

材料老化度

光谱分析仪

老化指数

每3年

材料老化预测

建筑材料

表面

0.8

室内环境参数

多元环境监测仪

温湿度、CO2浓度

每小时

室内环境效应评估

室内文物

展区

0.7

社会经济环境

游客满意度

调查问卷

满意度比例

每季度

游客体验质量评估

文化遗产

旅游区域

0.4

投入资金

财务报表

投资额(万元)

年度

经济支撑分析

维护保护与项目发展

0.5

环境因子的量化采用公式E = f (C_{1}, C_{2}, ∙∙∙, C_{n})进行,其中E代表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效果,C_{1}至C_{n}代表影响环境重建的不同环境参数。每一个具体因子都通过对应的测量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如自然环境类别中的温度通过红外热成像进行监测,而文化环境中的人流量则可通过监控视频分析进行量化。数据参数的采样频率会根据影响因子的时变特性和研究要求设定,以保证收集到的数据能准确反映环境状态的动态变化。

经过对各类因子的深入分析后,编制完成了一个环境因子分类表格,该表格详细列出了每个环境因子类别中的具体因子项,包括了测量方式、环境数据参数、采样频率、重建方法以及它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适用范围和相关性权重。表格中所涉及的重建方法均根据实际应用背景和预期目标精心选取,比如,为了重建室内文物保存环境,使用湿度场模拟以精确判断文物受潮状况;对于开放环境的风速和风向分析,则采用风场流线模拟来预测可能对文化遗产产生的破坏效应。

通过系统的环境因子分析与量化,不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并评估环境对文化遗产的影响,还能够为环境要素重建提供指导和依据,从而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实施更为精细和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

E=f( C 1 , C 2 ,, C n )

3.2. 重建过程中的数据处理

在三维测绘数据处理阶段,我们首要面对的挑战是大量噪音与非目标数据的剔除,为确保重建质量,本研究设计了一套精密的数据清洗与转化流程。我们选定理论框架下,经实验验证的数据处理算法公式\(D_{processed} = \alpha \times D_{raw} + \beta \times (\sum H(D_{raw}))\),通过调整参数\(\alpha\)与\(\beta\)的值,实现对原始数据\(D_{raw}\)的优化处理。在处理算法的实现上,纳入高效的空间数据结构与索引技术,降低计算复杂度。我们还设计了数据处理伪代码,通过Python语言编写,以确保代码逻辑的清晰与算法的可行性。(图2)

Figure 2. Data processing pseudo code

2. 数据处理伪代码

在数据处理的具体执行中,为保证精度与效率的平衡,我们对每个采集点单独进行处理,并基于全局优化原则,策略性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控制点进行优先计算。公式中的函数\(H\)代指复合型数据筛选函数,其包括去噪声、平滑处理及特征增强等环节,旨在提升数据的可信度与准确度。通过综合考虑三维空间关系,我们可以有效剔除异常值,并保持数据完整性与地理特征的真实性。

完成数据清洗后,通过交叉验证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算法的稳健性。考虑到三维测绘数据尺寸较大,我们采用分块处理技术,同时启动多线程进行并行计算。在软件工程方面,应用模块化编程原则,增强代码的灵活性与可维护性。我们的数据处理模块不仅强调效率,还特别注意保护数据的结构性信息,以利于后续环境要素的准确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整算法参数时,我们依据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根据数据的自身特征进行自适应调整,极大提升了处理结果的可靠性。以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核心,结合理论与实际应用的需求,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具有创新性,为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三维环境重建提供稳固基础,对相关技术领域的学术贡献不容忽视。

D processed =α× D raw +β×( H( D raw ) )

4. 案例研究

4.1. 某文化遗产现场测绘数据采集

Figure 3.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nd 3D mapping control network of Cuandixia Village

3. 爨底下村当代景观及三维测绘控制网

Figure 4. GPS controlled measurement

4. GPS控制测量

Figure 5. UAV image control point layout

5. 无人机像控点布设

Figure 6. 3D laser scanning

6. 三维激光扫描

Figure 7. Point cloud data

7. 点云数据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三维测绘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重构历史环境要素的关键手段。尤其是在传统村落爨底下村案例中,采用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仪(LIDAR,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搭建了覆盖全域的三维测绘控制网。(图3)此外,结合无人机航拍与地面实测数据,构建了一套完备的三维数据融合处理流程。(图4~6)在进行数据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确保各测量数据间精确对应,解决因设备或环境变化导致的数据偏差问题。进而采用高效的点云数据处理算法——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 ICP)算法,实现点云间的精确配准,最终得到无缝衔接的全域三维模型。(图7)

借助准确的三维模型,传统村落爨底下村当代景观的再现不再是不可触及的梦想。此外,通过对古今数据的深度融合,我们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重现了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使村落的历史环境因素得以直观呈现。这不仅为现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了提升重建环境模型的真实感,我们在保留村落基本地形地貌的同时,细致重建了显著的历史地标和建筑物。

实验结果显示,在应对复杂地形与环境条件时,LIDAR技术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和精确性。通过对先进测绘技术在世界文化遗产现场中的运用,本研究不仅展示了三维数据在历史环境复原中的巨大潜力,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扩展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范畴,而且在实践层面为同类村落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参考与经验积累。

三维测绘控制网作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础,已在传统村落爨底下村当代景观复原中证明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此项研究整合了历史资料与现代科技,创造性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环境重建范式,期望能激发更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深度探索与创新实践。

4.2. 重建实例分析与验证

通过采集文化遗产现场的三维数据,精确还原与验证其环境要素。实例分析展示了多源数据集成与高精度重建技术的协调应用。首先利用激光扫描(Laser Scanning)捕获村落的精细几何结构,获取点云数据。随后,采用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摄影测量技术收集高分辨率影像,通过结构光三维扫描(Structured-light 3D scanning)补充细节纹理。接着,运用多视图立体匹配(Multi-view Stereopsis, MVS)算法从影像中重建三维模型,提取村落建筑外观特征。数据融合阶段,我们使用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 ICP)算法对激光点云和UAV影像构建的模型进行配准,确保不同来源数据的准确匹配和无缝拼接。

重建过程中,针对村落保护中的特定环境要素,优化了传统建模流程。特别是在处理复杂构件与破损部分时,配合专家知识与历史资料,主动构建遗留要素的假设模型,以支持后期的数字修复和虚拟仿真。通过对比历史文献和现场实测数据,手动修正了模型中的偏差,并保证了重建结果的历史真实性与几何精确性。

为准确评估重建模型的质量,采用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验证方法。定量分析方面,我们计算了点云数据及纹理贴图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并与现有的数字化遗产库存储的基准模型进行对比。定性分析中,通过专家评审,对重建模型的细节准确性和视觉一致性进行了综合评估。此外,还验证模型的光照和材质还原效果,以及其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交互性和视感体验。

在多个案例中,所提出的重建方法和流程均得到了充分地应用,并证实了其在文化遗产环境要素重建中的高度适用性和准确性。

5. 结论

三维测绘数据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为环境要素的重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通过利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的点云数据可达到毫米级精度,通常包含数百万到上亿个数据点,保证了细节的完整性。在数据处理方面,运用通用的点云处理软件,如CloudCompare和Autodesk ReCap,使得点云的降噪、分割和配准等处理过程高效且精准。此外,采用了多视角图像测量技术,结合计算机视觉算法,成功实现了对表面纹理和色彩的捕捉,这对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至关重要。

重建过程中,运用三维建模软件如3ds Max和Blender,构建逼真的三维模型,通过纹理映射实现高保真的表现。模型的空间分辨率可达到0.1毫米,从而再现文化遗产的物理特征。景观分析则通过GIS技术进行,结合环境数据,如气候、土壤和水文等因子,应用空间分析方法评估文化遗产的环境影响,助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

在环境因素的量化分析中,对遗产周边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并建立数据库,采用系数模型,计算遗产地区的生态价值指数,提供各类环境因素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定量基础。在制定保护措施时,采用了基于风险评估的决策模型,对可能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潜在损害。

此外,引入了公众参与机制,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展示三维重建成果,使得文化遗产知识传播更为广泛,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不仅增强了交互性,还促进了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欣赏。

在技术验证方面,实际案例研究表明,通过三维测绘数据与环境要素重建的结合,已成功在13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实施,并获得显著的成效评估,具体好评率达到92%以上,展现了该项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孙宝林. 文物保护中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J]. 文化产业, 2021(22): 90-91.
[2] 祁双, 李新海. 地方传统古村落保护规划探析——以祁阳县龙溪古村为例[J]. 中外建筑, 2012(1): 63-65.
[3] 李进才. 基于VR技术的历史建筑保护三维可视化交互平台设计与实现研究[J]. 价值工程, 2024, 43(32): 78-80.
[4] 刁常宇, 刘建国, 邓非, 等. 笔谈: 数字化为文明赋彩——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技术应用现状与实践路径[J]. 中国文化遗产, 2024(2): 4-22.
[5] 宋广羽. 面向智能城市的数字化测绘技术集成与创新应用[J]. 信息记录材料, 2024, 25(10): 201-203.
[6] 赵巍. 三维仿真与虚实融合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24, 36(7): 143-145.
[7] 雷杰. 基于GIS下的文物保护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分析[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11): 17-20.
[8] 赵迎龙. 浅析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与思考——以辽代白釉穿带瓶为例[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19): 34-37.
[9] 余红, 卫张莉.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创新研究[J]. 农村∙农业∙农民, 2024(21): 58-61.